偏见是怎样一回事
偏见产生的原因可能不只一个。但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为了找人背黑锅,一是以往曾受过不公平的对待。
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每逢发生天灾人祸,就得找个张三李四出来顶罪,那是常有的事。只要显要人物一再指控弱势族群,众人的看法就会渐趋一致,偏见就形成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方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常常把失业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尽管外来移民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当地人不想做的,他们仍旧认为是这些人抢走了自己的饭碗。
然而,找人背黑锅并不是偏见产生的唯一因素,有些偏见是有其历史缘由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反种族主义报告指出:“我们可以肯定种族主义和鄙视黑人的文化思维定式,是在奴隶买卖时代就已种下的。这样说绝不夸张!”做奴隶买卖的人,想要让这种无耻行径合理化,就把非洲人说成是次等的族群。这样的见解后来也深植在各个殖民地区中。时至今日,这样的种族歧视依然挥之不去。
类似的欺压事件和不义之战,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令偏见一直无法消除。16世纪,英国统治者迫害和流放天主教徒,使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与基督新教徒之间存着深仇大恨。十字军东侵的暴行,对于中东伊斯兰教徒来说,仍旧是一个无法愈合的历史伤口。二次大战期间,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平民惨遭屠杀,也使这两族间的仇恨越来越深。以上例子均表明,随着时间的过去,并不会冲淡仇恨的记忆,只会增加种族间的冲突。
无知的传承
一个还在学走路的孩子,是不会对人怀有偏见的。研究人员发现,小孩子很自然地会跟不同种族的孩子玩在一起。但到了10或11岁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开始排斥其他族群、种族或宗教的人。儿童在人格形成阶段,会吸收各种各样的观点,甚至一生都受其影响。
偏见是怎样在儿童心里形成的呢?孩童刚开始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久了就连父母对人的不良态度也照单全收。大一点之后,他又会从朋友或老师那里学到对人的负面看法。除此之外,邻居、报章杂志、电台或电视节目也对孩童操有影响。虽然孩童可能不太了解被排斥的那个族群,但成年之后,就会认为那个族群的人都是次等的,不值得信任,甚至对那个族群产生仇恨心理。
随着商贸活动日趋频繁,出国旅游渐渐普及,不同种族文化的人彼此交流,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虽然如此,有些人仍旧改变不了多年的主观印象,对人总怀着先入为主的成见。他会一味地认为,就算某个族群有多达十万甚至百万人口,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具有某些典型的问题及品格特征。纵使这族群里只有一个人态度不佳,也会加深他对这族群的偏见。另一方面,要是这族群里有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就认为那只不过是个例外。
不再为偏见所限
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偏见是不对的,但能摆脱偏见的人却是少数。事实上,很多人明明对人有很深的偏见,却坚持自己对人没有偏见。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要不公开谈及自己的看法,就算对人有偏见也没关系。然而,偏见真的会 伤害别人和分化社会。如果偏见是出于无知,仇恨就往往出于偏见。作家查尔斯·凯莱布·科尔顿(1780?-1832)指出:“我们憎恨某些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我们不去了解他们,是因为我们憎恨他们。”既然偏见歧视是后天形成的,就一定有办法消除。怎样着手呢?
[第7页的附栏]
宗教提倡包容还是鼓吹偏见
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真面目》里指出:“一般而言,信教的人似乎比没信教的人怀有更深 的偏见。”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宗教不但无法消除偏见,反而往往是偏见的根源。千百年来,传教士一直煽动反犹太情绪就是一例。据《基督教史》所载,希特勒曾说:“我对犹太人的政策,不过是延续天主教会过去1500年来的政策而已。”
巴尔干半岛上发生的暴行似在诉说,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诲,不能使他们的教徒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信仰的邻人。
卢旺达也曾发生信仰相同的人互相杀戮的惨事。《全国天主教报道》说:“这真是一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不幸的是,连天主教徒也卷入其中。”
天主教教会本身也已承认,他们排斥异己的事实,古今皆知。公元2000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罗马举行的一场弥撒中,请求公众宽恕教会“以往的过失”。在仪式中,教宗特别提到“犹太人、妇女、原住民、侨民、穷人和在母腹中尚未出生的生命,他们都受过宗教排斥和不公平的对待”。
[第6页的图片]
上:1995年10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难民营
两个在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难民正在等待内战结束
[鸣谢]
Photo by Scott Peterson/Liaison
[第7页的图片]
学习仇恨
孩子会从父母、电视和别的地方感染不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