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喀拉拉邦风景区
《警醒!》印度撰稿员来稿
你能不能想象,你正乘坐一艘装潢精致的船屋,穿越44条河流,游遍多个三角洲呢?来到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你就有这样的机会了。这里有长达900公里的河流回水风景区,可以让你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你漂呀荡呀的,欢乐充满内心,感受新奇独特。船徐徐地前进,映入眼帘的都是美景,有椰林映岸的礁湖、青葱翠绿的稻田,还有天然湖泊和人工运河,你恨不得把一切尽收眼底。喀拉拉邦回水风景区真是名不虚传,怪不得在《国家地理旅行者》(英语)列出的“50个一生必游的地方”之中,喀拉拉邦也榜上有名。
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上,你不能忽视的另一派景象,就是河畔居民的生活。曾几何时,这地方根本没有游客,更没有什么五星级宾馆。今天,虽然有些居民在新建的宾馆里工作,也有人从事其他跟旅游相关的行业,但大多数人仍然眷恋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日常生活基本没变。他们料理自己的稻田和椰林,为了丰富食物和增加经济收入,他们也会捕鱼。
徒手捕鱼实罕见
在回水风景区,居民的生活总离不开捕鱼,但这里有一种景观是别处没有的,那就是妇女亲自下水,徒手捕捉绿亚丽鱼。这种鱼是喀拉拉邦回水风景区内的特产,是印度人和外国游客的桌上佳肴。妇女捕鱼的时候,身后拖着罐子,涉水寻觅。鱼见到她们走近,就潜入水底,一头钻进泥里躲藏。但捕鱼妇才不会上当,她们只消用脚轻触河泥,就已心中有数,然后出其不意,迅速没入水中,往泥里一抓,活蹦乱跳的鱼就这样给抓住,放进浮在水面的罐里。捉够了以后,捕鱼妇就回到岸上,那里已有不少人在等着购买。肥大的鲜鱼价钱高,会卖给五星级宾馆供有钱人享用;普通人吃小鱼,但毕竟也是美味的一顿。
中国渔网成景点
放眼河畔,充满美感的中国渔网随处可见,这是回水风景区内的重要景点。
有人说,公元1400年之前,来自元朝皇帝忽必烈宫廷的中国商人,将这种渔网带到科钦(高知)。中国人最先使用这种用手操作的捕鱼工具,葡萄牙殖民者后来也活学活用。六百年后的今天,不少印度渔夫继续使用中国渔网作业,好维持生计,也供应渔获给无数人享用。最厉害的是,用中国渔网去捕鱼,只需一网渔获,已能给全村人吃个饱。黄昏时分,一道残阳,回光返照,几张渔网,折射余晖,光影构图,饶富意境,游客都忙不迭取出照相机,把这美好的一刻留住。
这里除了有充满美感的中国渔网外,一些水上活动比如传统的蛇船(印度龙舟)竞赛,每年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赛船文化展魅力
蛇船是一种独木舟,船身纤长,由于船尾呈帽子形状,酷似眼镜蛇头,因而得名。从前回水一带的君王,骁勇好战,收割期过后,互相攻伐,这些蛇船就成为战船。后来,战事终于结束了,蛇船就被闲置,只有在庙会期间,这些建造非凡的蛇船才会再度下水。那时候,器乐喧天,船只装饰美观,队员驾船启航,巡回水上,大大展示传统文化。当地人更为出席庙会的名人举行蛇船竞赛,令他们大感光彩。赛船传统已有一千年之久,盛况至今依然不衰。
参赛的蛇船往往多达20艘,每艘船由100至150个船员操作。超过百名船员,各持短桨,分坐船的两侧。舵手共有四人,手持长桨,站在船尾掌舵。另有两人站在船中央,用木棍敲板,划手就随着节奏起桨。此外,船上至少还有六人为划手打气。他们高声呐喊,大力拍掌,吹口哨,唱战歌,划手在催促之下,运桨如飞,乘风破浪。终点在望时,年轻的划手把节奏忘记得一干二净,只顾全力冲刺,场面极为壮观。
1952年,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到访回水风景区内一个重要城镇阿勒皮,其间出席了一场蛇船竞赛,令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十分兴奋,竞赛一结束,就撇下身边的保安人员,跃进夺标的那艘船,跟划手一起拍掌,一起唱歌。回到德里之后,尼赫鲁准备了一个用银打造的蛇船复制品,复制品上有他的署名和这样的题字:“蛇船竞赛尽显地区特色,赠予夺标选手。”从此,每年一度的尼赫鲁蛇船大赛,冠军队获得授予的奖品,就是这座银船。每年举行大赛的时候,平日很悠闲的回水风景区就变得非常热闹,游客多达十万人。
水上豪华宾馆
蛇船无疑是回水风景区内的一大胜景,但还有一种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船屋,可以跟它平分秋色。这些豪华船屋是从古时运米的货船改装而成。
虽然许多给游客乘坐观光的船屋,都是全新建造的,但今天有些米船依然往来水上。这些米船已有百年船龄,且被改装供游客使用。这种船本来叫做凯特图韦尔梅,意思是“绳结船”,因为整条船是用硬毛面包木的木板砌成,再用椰子壳纤维制造的绳扎紧打结的,一根钉子也没有用上。人们用这种船来运送香料到较远的地方,以及运米和其他商品,在村与村之间穿梭。有了现代运输工具之后,米船地位就一落千丈了。直到某天,一个有生意头脑的人灵机一动,把米船摇身一变,成了接待游客的船屋。配上观景阳台,配上连浴室的豪华卧房,配上装潢考究的客厅,船屋就是不折不扣的水上宾馆了。船上有服务员当值,你要把船驶向哪里,你要吃什么,服务员都会一一照办,有求必应。
傍晚时,船屋多在近岸处下锚,如有要求,也可在湖心夜泊,让游客独享大自然的宁静,不受干扰。但在万籁无声的环境下,偶然也有鱼儿游到水面,拨水有声,划破寂静。
不过,回水风景区也不完全是这么悠然闲适的;在这里,“得人的渔夫”毫不松懈,“得人的渔夫”鼓足干劲。
喜见“得人的渔夫”
“得人的渔夫”这句话,是耶稣对成为他门徒的那些渔夫说的。他说:“来跟从我吧,我要叫你们成为得人的渔夫。”耶稣的意思是,要他们帮助人成为他的门徒。(马太福音4:18,19;28:19,20)耶和华见证人正在全球各地执行这个任务,喀拉拉邦回水风景区的见证人当然也一同努力。
喀拉拉邦共有132群耶和华见证人会众,回水风景区一带就有13群,其中许多成员本身也是渔夫。有一次,一个渔夫出海时,跟伙伴谈及上帝的王国。这个伙伴很快就看出教堂道理跟圣经教训不同。之后,他妻子和四个孩子都产生了兴趣,一家六口一起学习圣经。他们进步得很快,爸妈和两个孩子已经受了浸,另外两个孩子继续进步,他们也打算受浸。
有一群会众的传道员,要乘船才能到某个小岛传道。由于渡船的班期并不固定,经常延误,当地人就叫这岛做克德马库迪,意思是“有入无出”。传道员在这个小岛遇到约翰尼和他的妻子拉妮,两人虽然生于天主教家庭,却参加了一个冥想中心的活动,更尽力捐钱给这个中心。由于遇见耶和华见证人,约翰尼对圣经真理表现浓厚兴趣,于是跟见证人学习圣经,并向人谈及自己新近认识的信仰。他研读圣经之后,就戒掉了吸烟和酗酒的恶习!
约翰尼明白自己赖以为生的工作违反圣经原则,就不再打这份工了。家庭经济起初十分窘迫,但他改行捕捉螃蟹,很快收入也足以养活家人。他在2006年9月受浸。一年后,他妻子和两个孩子也受了浸。在普世的乐园里享受永生的希望,使他们的人生观完全改变了。(诗篇97:1;约翰一书2:17)
到喀拉拉邦回水风景区一游,实在叫人欢欣愉快。这里不仅有充满美感的中国渔网、争标的蛇船、豪华的船屋,也有“得人的渔夫”,那些忠信的耶和华见证人在喀拉拉邦回水风景区一带努力向人传道。
[第22,23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印度
喀拉拉邦
[第23页的图片]
喀拉拉邦居民的生活总离不开捕鱼
[鸣谢]
上图:Salim Pushpanath
[第23页的图片]
妇女徒手捕鱼
[第24页的图片]
蛇船竞赛
[第24页的图片]
凯特图韦尔梅(绳结船)
[第24,25页的图片]
船屋
[第24,25页的图片]
约翰尼和妻子拉妮
[第24页的图片鸣谢]
Salim Pushpan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