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第25本书——耶利米哀歌
执笔者:耶利米
写作地方:耶路撒冷附近
成书时间:公元前607年
1.耶利米哀歌一书的名字何以十分贴切?
这本受上帝感示的圣经书取名十分贴切。这首哀歌为上帝的选民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惨痛毁灭发出深切的哀悼。在公元前60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在希伯来原文里,书名取自书中的第一个字艾卡!(ʼEh-khahʹ)意思是“何竟!”希腊文《七十人译本》的译者把书名称为特雷诺(Threʹnoi),意即“挽歌;哀歌”。巴比伦塔木德采用季诺夫(Qi·nohthʹ)一词,意思是“挽歌;哀歌”。哲罗姆把它译成拉丁文拉曼塔森尼斯(Lamentationes),此书的英文名字便源自这个字。
2.耶利米哀歌在圣经里与什么书被编在一起?
2 圣经的英文译本把耶利米哀歌紧接于耶利米书之后,但在希伯来文的正典里,它却通常属于圣录部分而与雅歌、路得记、传道书及以斯帖记合称为五小卷(Meghil·lohthʹ,米基罗夫)。有些现代希伯来文圣经把它编在路得记或以斯帖记与传道书之间,但据称在若干古本里,它是紧接于耶利米书之后的,正如在今日我们的圣经中一般。
3,4.有什么证据表明耶利米是这本书的执笔者?
3 此书并没有道出执笔者的名字,然而,它的执笔者显然是耶利米,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在希腊文《七十人译本》里有这样一段序言:“后来,以色列惨遭掳掠,耶路撒冷变成荒凉,耶利米为此坐着痛痛哭泣,为耶路撒冷深切哀悼,写成了这首哀歌,说。”哲罗姆认为这段话是杜撰的,遂将其从他的译本中删掉。但犹太人的传统一向都主张耶利米哀歌是耶利米执笔的,而这个主张也获得古叙利亚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约拿单的亚拉米文意译本(塔古姆)、巴比伦塔木德及其他译本所支持。
4 有些批评者试图证明耶利米哀歌的执笔者并非耶利米。然而,《圣经评注》(英文)提出证据证明耶利米是此书的执笔者,说:“书中第2和第4章对当时耶路撒冷所作的描述如此生动传神,必然是目击见证人的手笔;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同情心,诗句亦蕴含着丰富的预言色彩;此外其风格、措词、思想都显露出耶利米的固有特色。”a耶利米哀歌及耶利米书有许多相似的词句,例如描述伤心至极时的“眼泪汪汪”(哀1:16;2:11;3:48,49;耶9:1;13:17;14:17),对预言者和祭司堕落腐败的憎恶之情。(哀2:14;4:13,14;耶2:34;5:30,31;14:13,14)耶利米书8:18-22及14:17,18的经文表明耶利米无疑有能力写出哀歌的哀悼体裁。
5.我们根据什么推论看出此书的写作时间?
5 一般意见均认为此书理应在耶路撒冷于公元前607年陷落后不久写成。城市受敌人围困,继而被烈火焚烧,这种可怕的经历在耶利米的脑海中印象犹新。他把自己的痛苦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一位评注家指出,书中并没有对哀伤的某一方面作十分细致的描述,但每种哀伤都在几篇诗歌里反复表露出来。他接着说:“这种思想上的激动表现……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表明此书是在事发之后不久写成的,因而能够把执笔者当时的感触尽情发挥出来。”b
6.耶利米哀歌的风格和结构有什么令人感兴趣之处?
6 耶利米哀歌的结构令圣经学者颇感兴趣。全书共有五章,亦即五首抒情诗,头四首是离合体,每句起头均依次以希伯来文22个字母开始。另一方面,第三章则共有66节,因此每段连续3节都以相同的字母开始,然后才以另一个字母开始,依次顺序下去。第五首诗歌虽然也有22节,体裁却并非离合体。
7.耶利米表达什么哀伤?但仍怀有什么盼望?
7 耶利米哀歌对尼布甲尼撒挥军围攻耶路撒冷,将其攻陷摧毁一事深表哀恸。它的笔触生动传神,感情澎湃,其他文学作品实难望其项背。执笔者对周遭目睹的荒凉、痛苦和混乱局面极感哀伤。城中充满饥荒、刀剑和各样可怖的事。城里的居民苦不堪言,凡此种种都是由于百姓、预言者和祭司的沉重罪孽所致。结果带来了上帝的直接惩罚。但百姓仍可寄望于耶和华,对他怀具信心,并可以祷告求上帝把他们复兴过来。
耶利米哀歌的内容
8.头一首诗歌把什么荒凉的景象描述出来?人格化的耶路撒冷如何表露自己的感觉?
8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头一首诗歌便以这句话开始。锡安的女儿虽曾贵为公主,现在她的爱人竟把她抛弃,她的百姓则流亡异域。她的城门荒废。耶和华因她罪孽深重而刑罚她,使她威荣尽失。敌人因她倾倒而嗤笑她。她的败落叫人惊讶,无人安慰她,余下的居民食不果腹。她(人格化的耶路撒冷)问道:“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她举起双手说:“耶和华是公义的!他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他的命令。”(1:1,12,18)她恳求耶和华降祸与那些趾高气扬的仇敌,正如上帝待她一般。
9.(甲)降在耶路撒冷之上的灾祸是由谁促成的?(乙)耶利米怎样论及别人对这城发出的嗤笑,以及城中的各种骇人景况?
9 “主[耶和华]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2:1)第二首诗歌表明是耶和华亲自将以色列的华美扔在地上的。他使节期和安息日被人遗忘,他丢弃自己的祭坛和圣所。耶路撒冷的惨况令人不忍卒睹!耶利米呼喊道:“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2:11)他将耶路撒冷的女儿比作什么呢?他怎样安慰锡安的女儿呢?她的预言者都一筹莫展。现在凡过路的都嗤笑说:“难道人所称为全美的,称为全地所喜悦的,就是这城吗?”(2:15)她的仇敌都向她大大张口,又嗤笑,又切齿,说:‘这真是我们所盼望的,吞灭她的日子临到了。’她的孩童饿得发昏,妇人吃自己所生的孩子。街上满了死尸。“耶和华发怒的日子,无人逃脱,无人存留。”——2:16,22。
10.耶利米提及上帝的什么品德而以此作为盼望的基础?
10 第三首诗歌共有66节,强调锡安要仰望上帝的怜悯。耶利米以许多比喻指出是耶和华定意使他们被掳和遭受荒凉的。执笔者在困苦的境况下哀求耶和华记念他的苦情,并表示对耶和华的慈爱和怜悯满怀信心。其中连续有三节经文均以“这原是好的”为开始,并表明应当等候耶和华的救恩。(3:25-27,《新世》)耶和华虽使人忧愁,却仍会施怜悯。但是目前,即使他们承认犯罪悖逆,耶和华仍不赦免;他挡住百姓的祷告,使之成为“污秽和渣滓”。(3:45)预言者眼泪成河,并说他的仇敌追逼他像追雀鸟一样。然而,耶和华在深牢中临近他说:“不要惧怕!”他求耶和华向仇敌的辱骂施行报应,说:“你要发怒追赶他们,从耶和华的天下除灭他们。”——3:57,66。
11.耶和华的烈怒以什么方式倾倒在锡安之上?为什么?
11 “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4:1)第四首诗歌哀叹耶和华的圣殿何竟荣耀尽失,其上的石头竟倒散在街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已变得毫无价值,就像泥造的瓦瓶一样。城中无水无饼,素来鲜衣美食的人如今却要“躺卧粪堆”。(4:5)所受的惩罚比所多玛的罪所受的还大。锡安的贵胄素来“比雪纯净,比奶更白”,现在却“比煤炭更黑”,干瘪如同槁木。(4:7,8)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当时的妇人竟亲手烹煮自己的儿女作食物!耶和华倾倒他的烈怒。难以置信的事终于发生了——敌人竟闯进了耶路撒冷的城门!为什么?“这都因她先知的罪恶和祭司的罪孽”,他们流了义人的血。(4:13)耶和华的脸并非朝着他们。然而,锡安的女儿的罪愆止息了,她不再被掳到异地去了。现在该轮到以东的女儿遭殃了,她要喝下耶和华的苦杯!
12.第五首诗歌提出什么谦卑的恳求?
12 第五首诗歌一开始便恳求耶和华记念他那有如孤儿般的子民。耶利米描述耶路撒冷的居民如此说,他们的列祖犯了罪,如今他们却要担当列祖的罪孽。奴仆辖制他们,他们饥肠辘辘。他们心中的快乐止息,跳舞变为悲哀。他们心里发昏。他们遂谦卑地向耶和华承认:“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他们呼求说:“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5:19-22。
何以有益
13.耶利米哀歌这本书表达怎样的信赖?可是,说明耶和华的严厉何以是有益的?
13 耶利米哀歌将耶利米对上帝的完全信赖表露无遗。这位预言者感到深沉的悲哀和挫败,完全没有希望从任何人为的来源得到安慰,因此预言者惟独盼望来自伟大主宰耶和华上帝的拯救。耶利米哀歌应该促使所有纯真的崇拜者表现顺服和忠诚。另一方面,关于一切对耶和华的伟大圣名和这名所代表的含意不屑一顾的人,这本书提出令人生畏的警告。在历史上没有另一个受摧毁的城市被人以如此悲哀感人的文字加以哀悼。这本书描述耶和华如何严惩那些执迷不悟、顽梗不化的人,因此无疑对我们有益。
14.耶利米哀歌表明上帝的什么警告和预言已获得应验?这本书怎样和其他受上帝感示的写作有关?
14 耶利米哀歌也由于表明上帝的若干警告和预言如何获得应验而对人有益。(哀1:2-耶30:14;哀2:15-耶18:16;哀2:17-利26:17;哀2:20-申28:53)请也注意耶利米哀歌提出生动有力的证据,表明申命记28:63-65的预言已获得应验。再者,这本书曾数次提及圣经其他部分的经文。(哀2:15-诗48:2;哀3:24-诗119:57)但以理书9:5-14表明,灾祸临到以色列人是因百姓自己的过犯,从而证实了耶利米哀歌1:5和3:42的记载。
15.耶利米哀歌指出会有什么‘新的日子’来临?
15 耶路撒冷的悲惨情况的确令人痛心!在这种情况下,耶利米哀歌对于耶和华必然会表现慈爱和怜悯一事深具信心,并且表明上帝必定会记得锡安,最后使她复原。(哀3:31,32;4:22)这本书表达对‘新的日子’——像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统治的那些日子——的盼望。耶和华与大卫所立的永远王国之约仍然有效!“因他的怜悯不致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耶和华的怜悯必定会继续对那些爱他的人显示出来,直至在他的公义王国统治之下,众生都怀着感激的心呼喊说:“耶和华是我的分。”——5:21;3:22-24。
[脚注]
a 1952年,邓梅罗(J. R. Dummelow)编撰,第483页。
b 《耶利米哀歌研究》(英文),1954年,戈特瓦尔德(Norman K. Gottwald)著,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