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彼此和睦”
“你们自己里面应当有盐,彼此和睦。”——马可福音9:50,《新译》。
1.为什么一同做事的人能够和睦相处是好的?
一同做事的人能够和睦相处无疑是好的。意见不合、彼此竞争、积不相能可以使他们所致力执行的工作计划大受威胁。彼此之间的“冷战”虽非以杀人武器进行,却可以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可是,大家和睦共处则会使人人都成为得益的胜利者,因为工作顺利完成而心满意足。
2.“要彼此和睦”这句话出自怎样的一位导师之口?
2 同事、同工、夫妇、家人听从以下的劝告都必然会得益不浅:“要彼此和睦。”这是谁说的?古代的一位导师。他预见到最后人类会获致世界和平。他并没有将自己囿限于某间学校或学院的课室里。反之他深入民间,周游各地,在私下和公开的场合均努力教导人。他以一集神圣的丛书为教材,即在上帝感示之下以他的本国文字希伯来文写成的圣经。他的教训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时间而存留到今日,并且被译成超过一千种文字。事实表明这位著名的导师不是佛祖或孔子而是耶稣基督,大卫王与族长亚伯拉罕的“后代”。
3.耶稣吩咐谁要彼此和睦?为什么这令我们颇感惊奇?
3 耶稣基督不得不吩咐谁要“彼此和睦”呢?令我们惊奇地,原来是一群跟随他周游各地从事教导工作已有两年或更久的人。他将这群人,包括十二个男子,立为他的使徒。这个称呼将他拣选他们的目的显示出来,因为“使徒”一词的意思是“奉差者”。他们会成为与他相若的教师,而他则打算把他们差到他们本国以外的地区去,好使万国万族的人成为他的门徒。他计划将门徒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普世的教会,而十二使徒则会成为教会的基石。
4.使徒们岂不是已很熟悉耶稣对和平这个问题的教训吗?为什么耶稣需要再次劝门徒保持和睦?
4 使徒们很熟悉耶稣对和平这个问题的教训。前一年他们在距加利利海不远的地方听见他那著名的登山宝训。他在这个演讲中谈及若干种快乐,其中之一是:“爱好和平的人快乐了,因为他们会被称为‘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5:9,《新世》)为什么如今在加利利海之滨的迦百农城里,耶稣觉得他必须对这群受他特别拣选的门徒说:“[要]彼此和睦”呢?(马可福音9:50)为什么要对他最亲密的同工说这番话呢?这个劝告必然是有感而发的。当时必定有些事影响到他们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以致对他们所共同致力的目标有所妨碍。为了探悉耶稣提出上述率直劝告的理由,我们需要看看马可福音第九章报导这件事的记载的上文。这样我们便能体会到何以耶稣对使徒们所说的话对我们今日的人也是良好的忠告。
5.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的一个高山上有什么事发生?在此之后有什么被鬼附身的事件受到处理?
5 在此之前耶稣曾带着使徒到北部的该撒利亚腓立比一带;约但河即发源于此而向南流入加利利海中。在该处的一个高山上,很可能是反黎巴嫩山脉中的黑门山,耶稣经历到一项神奇的变形以预示他后来在上帝王国里所拥有的荣耀。唯独使徒彼得、雅各和约翰见到主耶稣的这项变形。当他们下山时,耶稣遇到一个被鬼附身的人。其他九个使徒曾于耶稣不在时试图将鬼逐出,但却未能成功。受害男孩的父亲十分焦急而向耶稣提出恳求,耶稣遂将那特别顽强的鬼魔逐出。这使男孩的父亲对耶稣所怀的信心大增,并且因此获得丰盛的奖赏。——马可福音9:14-29;彼得后书1:16-18。
6.抵达迦百农之后,使徒们对耶稣向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反应?
6 从当地南下经过加利利而抵达迦百农城大约有二十五英哩(40公里)之遥。耶稣带着十二使徒静静地徒步返抵他视之为总部的迦百农城,亦即圣经所说的“他自己的城。”(马太福音9:1)至于他们在返回这城的途中有什么事发生,我们可以从马可福音的记载看出:“他们来到迦百农。在屋里的时候,耶稣问他们:‘你们在路上争论什么?’门徒一声不响,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马可福音9:33,34,《新译》。
7.为什么他们的争论自然牵涉到王国的问题?
7 看来在路上使徒们行在他们的领袖耶稣背后。可是耶稣察觉到他们发生了争论,而且争执得相当激烈。很适当地,他想尽快解决门徒当中的争论。他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显示他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争论。根据马可福音9:30-32的记载,他们从耶稣在先前所说的话知道,对他们的领袖来说,事情已行将发展到高潮了。他们相信耶稣是弥赛亚,是以色列未来的君王。他们曾听见他说过许多关于王国的比喻;他在高山上变形之前不久,他们听见他对全体十二位使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有尝到死的味道以前,必定看见上帝的国带着能力降临。”——马可福音9:1,《新译》。
8.在这方面,为什么使徒们要互相比较?
8 除了希望见到弥赛亚王国早日建立之外,他们有理由想及自己在这王国里所担任的职位。在这方面,一个热衷政治的人的自然倾向是抬高自己而非抬高自己的敌手。类似地,使徒们开始互相比较。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不是仅限于谁最适宜担任什么职位而是谁有资格持有仅次于弥赛亚自己的最高职位。
9.为什么使徒们没有一个回答耶稣的问题?
9 问题并不是谁最赏识弥赛亚而渴望在王国里居于与他最接近的地位。反之问题是谁想持有仅次于弥赛亚的最高地位。在不完美的人当中,这样的讨论又怎能避免自私之心介入其中呢?耶稣问这些野心勃勃的使徒:“你们在路上争论什么?”难怪他们都“一声不响”。他们深知所作的讨论乏善足陈。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表现出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的态度。因此他们没有一个人敢回答耶稣。
10.耶稣处理难题的方式显示什么?他提出什么支配性的律则?
10 可是,耶稣并不需要任何人将事情招认出来。他们那耐人寻味的沉默将他们的尴尬表露无遗。这表明他们深感惭愧。但是耶稣能够洞察人心至相当程度,他看出使徒们所讨论的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他处理难题的方式显示他对争论了解得很清楚。“耶稣坐下,叫十二门徒来,对他们说:‘谁想作为首的,他就该作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马可福音9:35,《新译》)耶稣的这段话透露,在他的王国里职位高低会受什么律则所支配。
11.因此,与耶稣在他的王国里共事的人在什么方面与世上各国的政客们大异其趣?
11 他的王国是与世上的列国截然不同的。在俗世的国家里,政客们受到自私的野心所驱策,同时喜欢受人服事而非服事人。这种行动表明他们自命不凡,缺乏谦卑。耶稣自己绝没有表现这样的态度。在基督的王国里与他共事的门徒必须与他表现同一的态度。由于这缘故,后来成为使徒的保罗对一切有希望承受属天王国的人说:“你们要怀有基督耶稣所怀的思想态度。他虽然具有上帝的形象,却丝毫没有想到要以僭夺的手段使自己与上帝同等。不,他反而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不但如此,当他见到自己成为人的样式时,便卑屈自己,顺从到死而后已,不错,死在一条受苦柱上。”——腓立比书2:5-8,《新世》。
12.耶稣怎样用比喻说明他对使徒们所提出的支配性的律则?
12 耶稣这样行岂不是使自己成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吗?在谦卑方面,有什么人能够立下更好的榜样呢?可是,由于耶稣如此谦卑自抑,并且努力为人服务而不惜牺牲自己属地的生命,上帝赐给他一切受造物中的首位。上帝爱子所获得的这项擢升使他成为仅次于造物主本身。与此一致地,他从未想过要以僭夺的手段使自己与他的天父——至高的上帝——同等。原因之一是耶稣有足够的头脑看出这样的妄想是无法实现的。——诗篇148:13。
13.根据耶稣所提出的支配性的律则,谁使自己成为组织中最有价值的成员?怎会如此?
13 因此耶稣并没有将自己视为例外,认为他无需遵守他对使徒们所宣布的原则。反之他自己立下完美的榜样供一切在属天的王国里与他共事的人效法。事实上,所有在地上成为他的王国臣民的人也必须效法他那虚怀若谷和为人服务的精神。因此,以真正的价值和重要性而言,谁在组织里居于首位呢?岂不是谦卑自抑,甘愿接受一切形式的服务以求造益别人的人吗?人若想以自私的方式居于首位,就无疑不会谦卑自抑,甘愿为组织里的其他所有人服务。他若愿意为别人作出甚至最卑微的服务,就必须将自己视为组织里“末后的”分子,但是这并不会减低他的内在价值。由于他一视同仁地为所有人服务,他使自己成为组织中最有价值的分子。
14.这样一个有用的人如何在实际上是“为首”的?
14 因此这个卑微、有用的人若因事缺席,他会最受人怀念,别人会因为得不到他的服务而若有所失。以有用的程度而言,他的确可说在所有人当中“为首”,即使他未必持有这样的地位。我们若在上帝眼中居于这样的地位,这其实比世上有地位的人对我们的看法重要得多。
因基督的名接待别人
15.以一个小孩子为喻,耶稣怎样论及我们对别人的接待?
15 我们应当体贴别人,无论他们在外表上看来多么低微。这对于与别人和睦相处有很重大的影响。为了强调这点,耶稣说了一个比喻。马可福音9:36,37(《新译》)的记载告诉我们耶稣怎样说明这件事:“于是[耶稣]拉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把他抱起来,对他们说:‘凡因我的名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16.甚至在拿撒勒城自己家里,耶稣也怎样表明他喜爱小孩子?
16 圣经的记载表明耶稣喜爱小孩子。当他在地上时,他是家中的长子;在加利利拿撒勒城的家中,他无疑要帮助家人照料与他同母的几个弟弟(雅各、约瑟、西门和犹大)以及两个或更多的同母妹。(马太福音13:53-56)他绝没有因为这些弟妹的不完美和短处而瞧不起他们。他也不让他们有理由因为他不分担维持家人生活的责任而跌倒,反之他成为一个熟练的木匠而勤恳工作。(马可福音6:3)他学会如何赏识儿童各种天真无邪的品质以及成年人与童稚相若的品质。他很适切地运用孩童作比喻。
17.在对人和蔼可亲一事上,有什么关于与童稚相若的人的问题发生?
17 当我们忙于工作时,我们可能不想受孩童打扰。自命不凡或觉得自己位高权重的人也许会对头脑简单的孩童或与童稚相若的成年人不屑一顾。但这些与童稚相若的人若是基督徒或想成为基督徒,那又如何呢?我们这些业已成为基督门徒的人会对这些人和蔼可亲及留意他们的需要吗?
18.为什么我们接待这样的人便等于接待耶稣?
18 我们若不愿帮助这些与童稚相若的人,就会失去一项很大的权利和祝福了。比喻地说来,新近受浸的基督徒有如被耶稣抱在怀里及用在比喻中的小孩子一般;像耶稣的使徒们一样的成熟基督徒若不愿接纳这样的人,他们就等于不接纳耶稣自己了。何以故呢?因为耶稣说凡是“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耶稣,因为他们“因[耶稣]的名”而这样行。这意味到耶稣将此视为人因为他是弥赛亚或基督而接待他一般。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19.人以这种方式接待一个与童稚相若的人会影响到他与谁的关系?为什么?
19 我们若“因[基督]的名”或由于尊重他的名而做一件卑微、低下的工作,这会使我们觉得工作较为容易和愉快。这使我们的行动有一个高尚的动机。除此之外,这不但影响到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也影响到我们与他的天父耶和华上帝的关系。耶稣接着所说的话表明这点:“凡接待我的[意即借着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而接待基督]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来的。”(马可福音9:37,《新译》)差耶稣到地上来成为弥赛亚的乃是他的天父耶和华上帝。耶稣基督与他的天父是不可分离的。他们息息相关、齐心一意,在宗旨和活动上均完全一致。因此一个人对子怎样行,耶和华会将其视为对他所行一般。他表示他会把这种接待当作行在他身上而祝福接待他爱子的人。
20.我们可以怎样将这条原则应用于我们对待基督徒同工的方式上?我们必须具有什么品质才能在上帝的王国有分?
20 在我们对待基督徒同工方面,特别是对待一些以对圣经的了解及作基督徒小组的成员而言有如“小孩子”一般的人,我们应将上述的重要原则谨记在心。使徒彼得在他于上帝感示之下所写的第一封信中对收信的人说:“[要]像初生的婴孩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好叫你们靠它长大,进入救恩;因为你们已经体验过主是美善的。”(彼得前书2:2,3,《新译》)我们可以将上帝的道与“像初生的婴孩”般的新人分享,使他们得以长成为成熟的基督徒,紧守真理之道而得救。因此,和蔼可亲,乐于“因[基督]的名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的”人表明他们本身也与孩童相若。他们必须如此才能承受上帝的王国。——马太福音18:2-4;路加福音18:16。
21.在思想和态度上保持谦卑以及避免敌对和竞争可以怎样造益小组?
21 像在家庭里一样,小组的成员若在思想和态度上像小孩子一般谦卑,他们彼此间的关系便能保持和睦。由于没有自私的角逐和不择手段的竞争,小组里会有一种令人舒畅的安宁气氛。我们若甘愿担任甚至最低微的差事以求对别人有所帮助和安慰,这便可以造就、强化整个小组而推使它努力从事善工。
22.帮助我们“彼此保持和睦”的一个有力因素是什么?
22 因此,在对圣经真理的认识以及基督徒的经验方面甚至最年幼、最落后或最迟钝的人也不会受到忽视。反之小组亲切地“因[基督]的名”向这样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样的小组环境中,主上帝耶和华的灵会大大发挥作用。在帮助小组的分子“彼此和睦”方面,这乃是一个有力的因素。结果小组遂能够保持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