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间,地狱
(Hell)
希伯来语sheʼohlʹ(希屋尔)和希腊语haiʹdes(海地斯)在《和合本》、思高圣经学会的译本和其他许多汉语译本中的译法。《和合本》把在圣经原文里出现过66次的希伯来语词“希屋尔”译做“阴间”64次,译做“深处”1次,译做“墓”1次;把出现过10次的希腊语词“海地斯”译做“阴间”9次,译做“阴府”1次。思高圣经学会的译本把希伯来语“希屋尔”译做“阴府”59次,译做“阴间”6次,译做“死亡”1次;把希腊语“海地斯”译做“阴府”7次,译做“阴间”3次。《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把希伯来语“希屋尔”大都译做“阴间”,把希腊语“海地斯”译做“地狱”2次。
1885年,《英语修订本》全书面世,《希伯来语经卷》中的圣经原语sheʼohlʹ有一部分被音译为“希屋尔”,但大都译做“墓”和“坑”,有14次被译做“地狱”。对于这种做法,在美国的委员会成员跟英国的译者显然有不同的意见。因此,他们在《美国标准译本》(1901)的《希伯来语经卷》中,把在希伯来语马所拉文本里出现过65次的sheʼohlʹ一律音译为“希屋尔”。至于在《希腊语经卷》出现了10次的haiʹdes,则不论《英语修订本》还是《美国标准译本》,都音译为“海地斯”;不过希腊语Geʹen·na却一律被译做“地狱”,跟其他许多现代译本的做法类似。
对于把这些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译做“阴间”和“地狱”,《瓦因新旧约词语诠释词典》(1981,第2卷,187页)说:“海地斯……跟《旧约》中的‘希屋尔’同义。在《英王钦定本》的《旧约》和《新约》中译做‘地狱’并不妥当。”
谈到“阴间”和“地狱”,《科利尔百科全书》(1986,第12卷,28页)评论说:“这是译自《旧约》中的希伯来语‘希屋尔’和希腊语《七十子译本》及《新约》中的希腊语‘海地斯’。在旧约时代,‘希屋尔’纯粹指死人所在之处,死人不分善恶都到那里去,因此译做‘阴间’‘地狱’(按照现代一般人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并不理想。”
根据现代一般人对“地狱”一词的理解,把上述的圣经原语译做“地狱”确实不恰当。《韦氏第三新国际词典》指出,译做“地狱”的英语hell“源自helan,意即隐藏”。由此可见,“hell”一词的本义纯粹指一个被遮盖或隐蔽的地方,丝毫没有受苦或被火煎熬的意思。
事实上,“地狱”在现代被赋予的词义主要取自但丁的《神曲》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对地狱的描述,而这些含义是在“地狱”一词的本义中根本没有的。不过“地狱永火”这个概念的根源其实远远早于但丁以及弥尔顿的日子。《格罗里埃国际百科全书》(1971,第9卷,205页)在“地狱”条下这样说:“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认为,地狱是净化和拯救灵魂之地。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则主张地狱是恶人受永刑折磨的地方。”其实,信奉异教的古巴比伦人和埃及人很早就有恶人死后受苦的观念。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宗教更把“阴曹地府”描绘成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由强悍残暴的鬼神监管的地方”。古埃及人的宗教著作虽然没有说恶人会“永远”被火煎熬,却把所谓的“阴府”形容为折磨“恶人”,“烈火熊熊的深坑”。(《巴比伦与亚述的宗教》,小贾斯特罗著,1898,581页;《死者书》,附有沃利斯·巴奇所写的序言,1960,135,144,149,151,153,161和200页)
许多世纪以来,“地狱永火”一直是假基督教提倡的基本教义。难怪《美国百科全书》(1956,第14卷,81页)这样评论说:“由于早期的圣经译者把希伯来语‘希屋尔’、希腊语‘海地斯’和‘矶汉拿’译做‘阴间’和‘地狱’,结果引起了许多误解与混淆。即使经修订的圣经译本采用音译,仍然不足以把问题彻底清除。”然而,正因为有些译本采用音译,而且译法首尾一贯,圣经读者只要抱开明的态度,仔细比较一下这些显示原语用词的经文,必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见欣嫩谷;墓,墓地;坟墓;塔塔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