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意相信便是智慧——在什么时候?
有人曾说,“世上最重要而又最不受注意的品质便是乐于相信。这种品质在我们将一封信投邮、乘坐飞机或从事现代生活的种种事务时都担任重要角色。从贮钱到借钱……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信心构成的世界中。”——《乐意相信》,名作家兼教授巴克著。
这种品质在物质世界中既是如此广泛,那末在属灵的事上又真实到什么程度呢?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正表现著一种不愿相信的品质。正如哲学家占姆士有一次指出,这些怀疑者认为排除错误比接受真理更重要。结果如何呢?他们拒绝考虑证明有一位上帝存在的证据,因此也失去了获得此种知识所带来的一切幸福的机会。
怀疑主义者的不智行径与十七世纪时许多人对待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夏威的态度相同。当时夏威未能解释血液怎样由动脉流到静脉,因为显征镜还没有发明;他未能看得出毛细管。毛细管的隐而不现使人反对他的学说。因此他的发现“未能获得当时欧洲解剖学家的信心。”反之,“当时的杰出人物提出严重的反对,”我们从《人体》一书便可以读到此种情形。
三个世纪之后英国医药界又提出不当的批评;这次是批评斐林明所发现的盘尼西林。但是过了相当时间之后,有两位研究家同意以开明的态度研究此种药物的性能,并且成功地制成不含有害的外来物质的盘尼西林。结果这三位研究家获得诺贝尔奖金,他们的工作被誉为“现代药物中的最大救星。”
一个人若肯虛心地研究一下关乎上帝的证据便不会成为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例如著名的眼科权威人士卡哲尔有一次承认他在所研究的东西上发现了智慧,特別是以视网膜和水晶体为然,“这第一次减弱了我对达尔文物竞天择理论的信心。”这是由于他对事实不肯固步自封之故。他虛心地接受有高于人的力量存在的证据。
此外,被视为当日美国首席科学家的米利根有一次声称:“有一位上帝在模铸我们的命运……否则我们便对自己的责任不会有感觉了。在我看来,纯粹的唯物哲学乃是不智的巅峰,各个时代的有识之士都见到足夠的证据最低限度使他们怀著虔诚的态度。”不错,正如使徒保罗在十九个世纪之前指出:“上帝……虽是眼不能见,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拒绝相信上帝的存在是无可原谅的。——罗马书1:20。
乐意相信有较高的隐形力量存在可说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例如《世界百科全书》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人绝不具有某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尼格教授也指出,“仰慕上帝是人的一种无法扑灭的根性,不论他住在那里或属于什么年龄。”当人面临死亡险境时,此种品质尤其显著;因此有人曾说,“战壕中没有无神论者。”
由于乐意相信是一种本能和需要,強大的共产俄国不得不与基督教国属下的宗教组织妥协(虽然基督教国如此堕落)。俄国青年发现纯粹的唯物生活哲学未能令人满足。他们愈认真思索便愈叹息生活的无意义而要求有一些可以信仰的事物。美国青年也同样显示有信仰的需要。
乐意相信是一种智慧,但仅以根据事实和推理而相信才是,正如上述科学家米利根所说一般。仅相信有一位较高的力量存在仍然是不足的。若要使乐意相信成为智慧,一个人必须更进一步查考那一方面的声称能解答以下的问题,例如:至高者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我们来自何处?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受苦和死亡?
在这方面,圣经比其他任何的书更有值得考虑的理由。它是世上最古老的书,而且翻译成最多种文字——全部或部份译成1,471种文字——这都是我们对上帝的启示所应怀有的期望。
其次,它具有別书所无的感人力量。许多人曾献出一生来翻译它,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它曾为伤心沮丧的人带来喜乐和希望,并且帮助无数的人改善他们的生活。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美国总统告诉一位表示怀疑的朋友说:“读读这本书[圣经],接受你所能理解的,其余的则用信心去相信,这样你活著和死去都会是个更好的人。”耶和华的基督徒见证人所分派的书刊目的便是要帮助你从圣经获得更多的了解和益处。借著阅读这本刊物你表示乐意相信——若有充份的理由和证据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