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第13章注释
13:1
分封侯希律 见太14:1的注释。
13:2
为……服务 又译“为……执行公职”。这个词译自希腊语词lei·tour·geʹo,相关的词有lei·tour·giʹa(意思是“公职”)和lei·tour·gosʹ(意思是“公仆”)。古代的希腊人在使用这些词时,谈的都是为国家或政府做的工作,而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例如在罗马书13:6,世上的当权者就被称为上帝的“公仆”(lei·tour·gosʹ的复数形式),原因是他们提供的服务能造福人民。在路加福音1:23(另见注释),希腊语词lei·tour·giʹa译作“圣职”,又译“公职”,用来指施浸者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提供的服务。那节经文使用lei·tour·giʹa一词的方式跟《七十子译本》很类似,而《七十子译本》常常用这个词及相关的词,来指祭司和利未族人在圣幕的服务(出28:35;民1:50;3:31;8:22)以及后来在圣殿的服务(代下31:2;35:3;珥1:9,13;2:17)。这些服务确实是造福人民的公职。此外,有些经文表明,这样的服务也是圣职,是神圣的,因为利未族的祭司会教导人民认识上帝的法律(代下15:3;玛2:7),也会献上祭牲为人民赎罪(利1:3-5;申18:1-5)。在使徒行传13:2,希腊语词lei·tour·geʹo的意思更为宽泛,用来描述在叙利亚的安提阿的基督徒会众里一些先知和导师的服务。这个希腊语词可以指多种尊崇、敬奉上帝的行动,包括祷告、传讲上帝的信息,以及施行教导。这些先知和导师传讲上帝信息的对象除了会众里的弟兄姐妹,显然也包括一般公众。(徒13:3)
为耶和华服务 这里译作“为……服务”的希腊语词是lei·tour·geʹo。《七十子译本》在翻译《希伯来语经卷》的一些经文时用过这个希腊语词,而那些经文的希伯来语原文往往包含上帝的名字。历代志下13:10;35:3就是两个例子。《七十子译本》在翻译这两节经文中意思为“敬奉耶和华”的希伯来语词组时,用的希腊语词组跟使徒行传13:2中译作“为耶和华服务”的希腊语词组是一样的。(撒上2:11;3:1;结45:4;珥2:17;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2)
13:4
塞琉西亚 又译“西流基”。地中海东岸一座有防御工事的城,是为叙利亚的安提阿建立的港口,位于安提阿西南面约20公里处。塞琉西亚和安提阿之间既有道路连接,也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名叫奥龙特斯河。这条河经过安提阿后,在塞琉西亚南面不远处流入地中海。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将军塞琉古一世(尼卡托)建造了塞琉西亚,并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命名。大约公元47年,保罗带着同伴巴拿巴从塞琉西亚启航,开始他的第一次传道旅程。塞琉西亚城就位于现今土耳其的萨曼达(又叫苏外迪耶)的北面。由于来自奥龙特斯河的泥沙不断淤积,古塞琉西亚港后来成为一片沼泽。(另见附录B13)
他们从那里启航去塞浦路斯 从塞琉西亚到塞浦路斯的航程约为200公里。在公元1世纪,船只在顺风的情况下一天可以航行大约150公里。如果风向不理想,这段航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塞浦路斯是巴拿巴的家乡。(另见附录B13)
13:5
萨拉米斯 又译“撒拉米”。萨拉米斯城位于罗马行省塞浦路斯岛的东岸。虽然这个行省的首府是位于西岸的帕福斯,但选择从萨拉米斯开始岛上的传道旅程,确实是很合理的。这座城距离叙利亚的安提阿(即保罗和巴拿巴传道旅程的出发地)比较近,而且是岛上的文化、教育和商业中心。另外,萨拉米斯有不少犹太人,城里有不止一个犹太会堂。巴拿巴是塞浦路斯人,对同行的弟兄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向导。他们从塞浦路斯岛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沿途向人作见证,行程可能至少有150公里(实际距离取决于他们行走的路线)。(另见附录B13)
约翰 耶稣的一个门徒,别名马可。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也是马可福音的执笔者。(另见马可福音卷名的注释)在使徒行传13:13,他也被称为约翰,但使徒行传的另外三节经文在提到他时,都补充了他的罗马名字“马可”。(徒12:12,25;15:37)约翰这个名字源于希伯来语名字“耶何哈南”或“约哈南”,意思是“耶和华已经施恩”或“耶和华已经表明是有恩典的”。在《希腊语经卷》的其他地方,他都被称为“马可”。(西4:10;提后4:11;门24;彼前5:13)
13:7
行省总督 罗马元老院辖下行省的首长称为“行省总督”。罗马帝国的一些行省,例如犹地亚,是皇帝直接管辖的行省,其首长是由皇帝亲自委任的总督。但塞浦路斯于公元前22年成为元老院辖下的行省,因此其首长是“行省总督”。在塞浦路斯发现的一枚钱币,一面刻有罗马皇帝克劳狄的头像和头衔(用的是拉丁语),另一面则刻有“塞浦路斯行省总督科米尼乌斯·普罗克洛斯”等字样(用的是希腊语)。(另见词语解释)
13:9
扫罗,也叫保罗 从本节经文开始,扫罗都被称为保罗。使徒保罗是个生来就有罗马公民权的希伯来人。(徒22:27,28;腓3:5)因此,他很可能从小就有两个名字,即希伯来语名字“扫罗”和罗马名字“保罗”。当时的犹太人,特别是那些住在以色列境外的犹太人,有两个名字是很常见的。(徒12:12;13:1)保罗的一些亲戚看来也有罗马名字或希腊语名字。(罗16:7,21)保罗是“为列国的人服务的使徒”,向外族人传扬好消息是他的使命。(罗11:13)保罗使用他的罗马名字看来是刻意的,也许他觉得这样做更容易被外族人接纳。(徒9:15;加2:7,8)有些人认为,他使用保罗这个罗马名字是为了向士求·保罗表示敬意。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他离开塞浦路斯后还是继续使用这个名字。另一些人认为,他避免使用扫罗这个希伯来语名字,是因为“扫罗”在希腊语中的读音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带贬义的词。(另见徒7:58的注释)
保罗 希腊语是Pauʹlos,源自拉丁语名字Paulus,意思是“小”或“微小”。在《希腊语经卷》的原文里,这个名字有157次指使徒保罗,1次指塞浦路斯的行省总督士求·保罗。(徒13:7)
13:10
耶和华……的道理 道理,又译“道路”。第10和11节记载了保罗对巫师巴耶稣说的话。保罗在对这个犹太人说话时用的几个词组,跟《希伯来语经卷》中的一些词组类似,以下是两个例子。本节经文中译作“歪曲……道理”的希腊语词组,也出现在《七十子译本》的箴言10:9(“行走歪路”)。“耶和华正确的道理”这句话的希腊语原文中的一些字眼,也出现在《七十子译本》的何西阿书14:9,那节经文的希伯来语原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耶和华的道路是正直的”)。(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10)
13:11
耶和华下手 又译“耶和华的手”。(另见徒11:21的注释以及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11)
13:12
学到的关于耶和华的事 又译“耶和华的教导”,这个词组跟使徒行传13:5中“上帝的话语”意思相近。那节经文记载,保罗和同伴到了塞浦路斯后,“就在犹太人的各个会堂里宣讲上帝的话语”。结果,行省总督士求·保罗“非常渴望听到上帝的话语”。(徒13:7)在听到看到使徒保罗说的话和做的事后,士求·保罗对自己学到的关于耶和华的事以及来自耶和华的教导都惊叹不已。(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12)
13:14
皮西迪亚的安提阿 罗马帝国加拉太行省的一座城。皮西迪亚的安提阿坐落在弗里吉亚和皮西迪亚交界的地方,因此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可能有时被视为属于弗里吉亚,有时则被视为属于皮西迪亚。这座城的遗址位于现今土耳其的亚尔瓦奇附近。圣经三次提到皮西迪亚的安提阿,分别是本节经文以及使徒行传14:19,21。从“佩尔吉”这个地中海岸边的城市走到皮西迪亚的安提阿,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因为安提阿位于海平面以上大约1100米(另见附录B13),而且险峻的山路上常有土匪出没。这个安提阿跟叙利亚的安提阿不是同一个地方。(徒6:5;11:19;13:1;14:26;15:22;18:22)事实上,使徒行传提到的安提阿大都是指叙利亚的安提阿,而不是皮西迪亚的安提阿。
13:15
有人把法典和先知书宣读出来 在公元1世纪,“每到安息日”都会有人这样宣读圣经。(徒15:21)犹太会堂的崇拜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诵念“舍玛”。“舍玛”被视为犹太人的信仰宣言,内容是民数记15:37-41和申命记6:4-9;11:13-21,而“舍玛”这个名称就取自头一节经文的第一个希伯来语词shemaʽʹ,意思是:“听吧!”(申6:4)会堂里的崇拜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是朗读《托拉》,即摩西五经。许多会堂安排在一年内把整套法典朗读一遍,也有一些会堂安排在三年内读完。此外,也会有人朗读先知书的片段并加以讲解。这样的宣读结束后,有人会发表演讲。在皮西迪亚的安提阿,保罗就是在宣读结束之后,受到邀请向会堂里的人说些鼓励的话。(另见路4:16的注释)
13:20
士师 见词语解释。
13:29
木柱 又译“树”。(另见徒5:30的注释)
墓穴 又译“纪念墓”。(另见词语解释“纪念墓”)
13:36
敬奉上帝 又译“执行上帝的旨意”。(另见徒20:27的注释)
13:43
归信犹太教的人 又译“崇拜上帝的归信者”。这里又译为“崇拜上帝的”的希腊语词是seʹbo·mai,意思是“崇拜”“尊崇”“崇敬”。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为“虔诚的”“敬畏上帝的”。(另见徒13:50的注释)叙利亚语《伯西托本圣经》就把这个词翻译为“敬畏上帝的”。《希腊语经卷》的一个希伯来语译本(即附录C4
中的J18)在翻译这个词时用了上帝的名字,翻译出来就是“敬畏耶和华的”。
上帝的分外恩典 既然保罗曾经跟耶稣和耶稣的门徒为敌(徒9:3-5),他确实有充分理由常常谈及耶和华的分外恩典。(另见词语解释“分外恩典”)保罗清楚知道,如果不是凭着上帝的分外恩典,他就不可能成功执行职务。(林前15:10;提前1:13,14)在跟以弗所的长老见面时,保罗也两次提到分外恩典。(徒20:24,32)保罗在他执笔的14封书信里,大约90次提到“分外恩典”,比其他任何一个圣经执笔者都多。除了希伯来书以外,保罗在其他每封信开头的问候语里都提到了上帝或耶稣的“分外恩典”。此外,他在每封信的结语里也都用了这个词组。
13:44
耶和华的话语 见徒8:25的注释以及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44。
13:47
耶和华曾经吩咐我们说 接下去的引文引自以赛亚书49:6,那节经文上下文的希伯来语原文清楚表明,说话的是耶和华。(赛49:5;参看赛42:6)这个预言的应验跟耶和华的“仆人”耶稣基督和耶稣门徒所做的工作有关。(赛42:1;另见路2:32的注释以及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47)
到大地的尽头 又译“到地上最遥远的地方”。这个预言引自以赛亚书49:6,《七十子译本》在翻译那节经文时也用了跟这里相同的希腊语词组。以赛亚预告,耶和华的仆人会成为“列国的光”,也会把上帝的救恩带到“大地的尽头”。保罗和巴拿巴在皮西迪亚的安提阿讲的话表明,这个预言也是耶和华给基督门徒的一个吩咐,也就是要他们做列国的光。这里译作“到大地的尽头”的希腊语词组也出现在使徒行传1:8(另见注释),用来描述耶稣门徒的见证工作会扩展到多远。
13:48
耶和华的话语 见徒8:25的注释以及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48。
有正确的态度而可以得到…… 这个词组描述的对象是皮西迪亚的安提阿城里的一些外族人,他们听过保罗和巴拿巴的演讲后就“成了信徒”。这里译作“有正确的态度而可以得到……”的希腊语词(希腊语动词tasʹso的一个词形)意思很广,包括“把(某人或某物)放在(某处)”“指定”“安排”“任命”等等,具体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在使徒行传13:46,经文提到了安提阿的一些犹太人,他们跟第48节这里提到的外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上一个安息日,保罗发表了一个打动人心的演讲,已经向这两群人作了彻底的见证。(徒13:16-41)保罗和巴拿巴指出,那些顽固不化的犹太人不肯接受“上帝的话语”,他们的态度和行为都表明“自己不配得到永远的生命”。(徒13:46)可是,城里的外族人却显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本节经文说,他们听过演讲后就“很高兴,赞叹耶和华的话语”。由此可见,希腊语动词tasʹso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安提阿的这些外族人借着显出一种可以使他们得到永远生命的态度,仿佛“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得到生命的位置上”。因此,把这个希腊语词翻译为“有正确的态度而可以得到……”是很恰当的。不过,很多圣经译本将使徒行传13:48中的这个希腊语词翻译为“被指定得到……”或“被预定得到……”,这种译法可能会使人误以为,上帝预定要让安提阿的这些外族人得到生命。然而,这一观点跟本节经文的上下文以至整本圣经并不相符。安提阿的这些外族人不是注定会得到生命的,正如那里的犹太人也不是注定不会得到生命一样。保罗试图劝服那些犹太人接受好消息,但他们自己选择了拒绝。他们这样做不是上帝预定的。耶稣也说过,有些人的行动会表明他们“绝不适合进上帝的王国”。(路9:62)安提阿的这些外族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显出的态度表明自己就是耶稣说的那种“配得”好消息的人。(太10:11,13)
13:49
耶和华的话语 见徒8:25的注释以及附录C3的简介和徒13:49。
13:50
虔诚 又译“敬畏上帝的”或“崇拜上帝的”。译作“虔诚”的希腊语词是seʹbo·mai,意思是“尊崇”“崇敬”。叙利亚语《伯西托本圣经》把这个词翻译为“敬畏上帝的”。《希腊语经卷》的一些希伯来语译本(即附录C4中的J7, 8, 10, 18)在这里用了上帝的名字,翻译出来就是“敬畏耶和华的”。
13:51
他们拍掉脚上的尘土 保罗和巴拿巴是按照耶稣的指示这样做的,这些指示记载在马太福音10:14;马可福音6:11;路加福音9:5。在那个时代,恪守宗教信仰的犹太人觉得外族人地区的尘土都是不洁的,所以当他们从这些地区回到犹太人的地区前,会先抖落脚上的尘土。不过,耶稣给门徒这些指示时,想要表达的显然是不同的意思。这个举动是要表示,当那个地方受上帝惩罚时,门徒不承担任何责任。保罗在哥林多也做出类似的举动,他“抖抖衣服”,接着解释说:“你们如果灭亡,就要自己承担血债,我是清白的。”(另见徒18:6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