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宗教改革——另辟蹊径寻求真神
1,2.(甲)一本讨论宗教改革的著作怎样描述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乙)关于罗马教会的景况,有些什么问题产生?
“中世纪教会的真正悲剧是,它没有与时并进。……它非但没有节节进步,在灵性上领导信徒,反而倒行逆施、堕落颓废,其中的成员无不腐化败坏。”《宗教改革的故事》一书这样论及一度权倾天下的罗马天主教会。在公元第5至15世纪期间,罗马天主教会曾经控制欧洲的大部分地方。
2 罗马教会怎样从权倾天下的高位沦落到‘堕落腐化’的地步呢?以使徒继承人自居的教皇怎会弄到“在灵性上领导信徒”也办不到呢?这样的失败有什么后果?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概括地查考一下:罗马天主教到底变成了怎样的教会?在人类寻求真神方面,天主教扮演什么角色?
衰落式微的教会
3.(甲)15世纪末叶,罗马教会的物质情况如何?(乙)教会怎样力图维持自己的堂皇富丽?
3 到15世纪末叶,罗马教会以及它辖下的各牧区和男女修道院已成为全欧洲最大的地主。据报教会拥有半个法国和德意志的土地,以及瑞典和英格兰五分之二的地方。结果如何?《文明史》一书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变得无上显赫,它的政治势力也暂时大增。”可是,一切堂皇富丽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维持开销,教皇必须找寻新的收入来源。论到教皇所用的各种手段,历史家杜兰特写道:
“教会要求每个受任命的神职人员把第一年的一半俸禄(“首岁所得税”)和以后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什一税)都缴纳给教廷(教皇的行政机构)。新的大主教必须支付一笔相当大的费用给教皇造大披肩(一条用白羔羊毛织成的环带,作为确认教皇权力的标帜)。若有任何枢机、大主教、主教或修道院院长去世,他的财产就会归教皇所有。……教廷所作的每一项判决,每一个帮忙,都期望得回谢礼,有时判决如何甚至视乎礼物而定。”
4.流归教会的财富对教皇有什么影响?
4 由于年复一年有大量金钱流入教皇的府库,结果导致教会挥霍无度、贪污腐化。正如有人曾说,‘近墨自然黑,教皇免不得。’有一位历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的教会历史称为“一系列极度世俗化的教皇的更迭史”。这包括以下几个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教皇,1471-84),他耗费巨量金钱兴建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西斯廷礼拜堂,又使自己的许多侄子侄女发了大财;亚历山大六世(教皇,1492-1503),即声名狼藉的博尔吉亚(Rodrigo Borgia),他公开承认和擢用自己的私生儿女;尤里乌斯二世(教皇,1503-13),西克斯图斯四世的侄子,他热中于战事、政治、艺术,过于关心教会事务。荷兰天主教学者伊拉斯谟(Erasmus)在1518年所写的话实在公允不过:“罗马教廷的厚颜无耻已达到极点了。”
5.关于教士的道德操守,当代的史实显示什么?
5 贪污腐化、荒淫无道的不仅限于教皇而已。当时一句流行的俗语是:“害你儿子很容易,只要让他当教士。”这样的话是受当代史实所支持的。据杜兰特说,在英国,“1499年被控纵[欲]的犯人当中,……教士差不多占了总数的百分之23;但在全国人口之中,教士所占的比率却可能不足百分之2。有些听告解的神父要求和忏悔的女子有染。成千上万的教士蓄有姘妇;在德国,几乎所有教士都和女子同居。”(请与哥林多前书6:9-11;以弗所书5:5作一对比。)道德败坏的情况也蔓延到其他方面。据称当时有一个西班牙人埋怨道:“我发觉如果没有钱,就几乎无法从基督的仆人得到半点东西;洗礼要钱,……婚礼要钱,告解要钱——如果没有钱,神父就会连终傅[临终的礼仪]也不给你施行!他们没有钱就不敲钟,没有钱就不肯在教堂里举行葬礼;由此看来,如果没有钱,他们就会连乐园的门也给你关起来。”——可与提摩太前书6:10作一对比。
6.马基雅弗利怎样描述罗马教会?(罗马书2:21-24)
6 我们引用当时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的话去总结16世纪初叶罗马教会的情况:
“要是基督教一向遵照始创人的训令而行,基督教世界的国家和团体就会比如今团结快乐得多了。人越接近他们的宗教首脑——罗马教会——就越不敬虔;再没有别的事比这件事实更足以证明基督教国确已衰落式微了。”
早期谋求改革的努力
7.教会怎样稍作努力去纠正若干弊端?
7 不单是伊拉斯谟和马基雅弗利一类的人才注意到教会的危机,教会本身也同样察觉到这件事。教会曾召开会议去处理若干指控和流弊,但却没有任何长远的成效。教皇既独揽大权,享尽尊荣,自然设法阻遏一切真正的改革。
8.教会长期玩忽职守导致什么后果?
8 假使教会认真一点清除流弊,也许就没有宗教改革这回事了。但正如历史表明,不论教会内外,都传出一片要求改革的呼声。在第11章我们提及过韦尔多派和阿尔比派。他们虽然被判为异端而受到无情的镇压,却唤醒了一般人对天主教教士各种弊端的不满,并且在人们心中燃起了归回圣经的热望。这些想法由若干早期宗教改革家清楚表达出来。
来自教会内部的抗议
9.威克里夫是谁?他大力抨击什么事?
9 常被人誉为“宗教改革晨星”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84)是天主教教士兼英格兰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他清楚知道教会的弊端,于是撰文抨击各修会的腐化、教廷的赋税、变体论(声称弥撒中使用的饼和酒实际变成耶稣基督血肉的主张)、告解和教会卷入世俗事务等宿弊,并且大力提出口头上的谴责。
10.威克里夫怎样表现他对圣经的热心?
10 论到教会在教导人认识圣经方面的失职,威克里夫特别直言不讳。有一次他宣布说:“但愿上帝使这地方的每一间牧区教堂都有一本好圣经,有好的福音注解,教士都好好研究它们,把福音和上帝的命令切实教导人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威克里夫在晚年着手把“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译成英文。凭着同事的帮助,特别是赫里福德的尼古拉(Nicholas of Hereford)的帮助,威克里夫译成了第一本完整的英文圣经。这无疑是威克里夫对人类寻求真神的最大贡献。
11.(甲)威克里夫的跟从者有什么成就?(乙)罗拉德派有何遭遇?
11 有一个布道团把威克里夫的著作和圣经的片断派发到英格兰全境各地。这群人通常被人称为“穷教士”,因为他们衣着朴素、赤脚、身无长物、四处奔走。他们也被人谑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这个名字来自一个中世纪的荷兰语词(Lollaerd),意即“喃喃祈祷或唱诗的人”(《布鲁尔警句及传说辞典》)。《罗拉德派》一书说:“短短几年之内,他们的人数已相当巨大。据统计,国内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真正或在表面上赞同这些见解。”当然,这一切并没有逃过教会的耳目。由于威克里夫在统治阶层和学术界均赫赫有名,因此得以在1384年的最后一天安然谢世。但他的跟从者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英王亨利四世执政期间,他们被诬蔑为异端;许多人被监禁,受苦刑折磨,或活活被火烧死。
12.胡斯是谁?他抨击什么事情?
12 另一个深受威克里夫影响的人是波希米亚(捷克)的胡斯(Jan Hus, 1369?-1415)。他也是天主教教士,但同时是布拉格大学的校长。像威克里夫一样,胡斯抨击罗马教会的腐败,并且大力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这很快惹起了僧侣统治阶层的震怒。1403年,当局命令他停止传讲威克里夫的反教皇思想。当局也公开烧毁威克里夫的著述。然而,胡斯继续撰文,对教会的所作所为提出最严厉的控诉,例如指责教会售卖赎罪券a就是其中一点。结果他在1410年被教会定罪及判以绝罚b的处分。
13.(甲)胡斯主张什么才是真正的教会?(乙)胡斯坚守信仰有何结果?
13 在支持圣经方面,胡斯绝不妥协。他写道:“反抗错误的教皇就是服从基督。”他主张真正的教会绝非教皇和罗马的教士统治集团,“而是所有选民的总数,是基督的奥秘身体;这身体的头就是基督。教会也是基督的新娘,是他怀着极大的爱心,用自己的血所救赎的。”(参见以弗所书1:22,23;5:25-27。)为了这一切主张,胡斯在康斯坦茨会议受审,而且被判为异端。他拒绝撤回自己的主张,宣布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从容就义。”1415年,他在柱上被人活活烧死。同一个会议也命人掘出威克里夫的遗骨,用火烧掉,尽管他已经去世而安葬了30年有多!
14.(甲)萨伏那洛拉是谁?(乙)萨伏那洛拉试图怎样做?结果如何?
14 萨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98)是另一位早期宗教改革家。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圣马科斯修道院的多明我会修士。由于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所影响,萨伏那洛拉发言抨击教会和国家的腐败。他声称依据圣经以及他自称接获的异象和启示,要建立一个基督教国家,意即一个神权统治的制度。1497年,教皇把他判以绝罚的处分。翌年,他遭人逮捕,受苦刑拷打,最后被吊死。他的遗言是:“我主为我的罪而死,难道我不该乐意为他捐出贱命吗?”他的遗体被焚之后,骨灰被抛进阿尔诺河中。很适当地,萨伏那洛拉把自己称为“先行者和一项牺牲”。仅十数年后,宗教改革便在全欧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了。
分裂之家
15.宗教改革运动怎样使西欧的基督教国分崩离析?
15 宗教改革的狂飙终于刮起,把西欧基督教国的宗教之家吹塌。一度几乎完全受罗马天主教会所控制的基督教国,如今已成为分裂之家。南欧(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部分地区)仍然以天主教为主,但其余部分却落入了三个主要流派手中:路德宗(信义宗)盛行于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加尔文宗(归正宗)盛行于瑞士、荷兰、苏格兰和法国部分地区;安立甘宗(圣公会)则盛行于英格兰。此外还有些规模较小,但较为激进的团体散布在其他各处。起初有再洗礼派,后来有门诺派、胡特尔派和清教徒,后者更把他们的信仰带到北美洲去。
16.最后,基督教国的宗教之家有什么遭遇?(马可福音3:25)
16 在此之后多年,这些主要的流派更进一步分裂成今天数以百计的教派——长老会、主教派、循道宗、浸礼宗、公理宗;以上只是略举一二而已。基督教国的确已成为分裂之家。但这些分裂是怎样发生的呢?
路德和他的论纲
17.什么可算是反抗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正式起点?
17 若要给反抗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定出一个明确起点,那就该是1517年10月31日了。是日,奥古斯丁会修士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德意志萨克森邦的维滕贝格把95条论纲钉在城堡大教堂的门上。可是,这宗戏剧化的事件是由什么促成的呢?路德是谁?他抗议、抨击什么事?
18.(甲)路德是谁?(乙)什么事促使路德发表他的论纲?
18 与先前的威克里夫和胡斯一样,路德是个修士兼学者。他也是个神学博士,并且在维滕贝格大学当圣经研究教授。他对圣经的真知灼见使他名噪一时。尽管他坚信人惟独凭信心才能得救或称义,行为或补赎都非必要,他却无意跟罗马教会决裂。事实上,他发表论纲只是对某一项事件的反应,并不是一场有计划的造反。他所抗议的是教会售卖赎罪券。
19.在路德的日子,赎罪券怎样被人用来谋利?
19 在路德的时代,教皇颁发的赎罪券不但公开售卖给活人,而且也为死人而设。当时有一句俗语说:“府库里的钱币响当当,炼狱的灵魂逃出鬼地方。”对平民百姓来说,赎罪券几乎成了犯罪免罚的保险单,于是悔改就可以置诸脑后了。伊拉斯谟写道:“教廷到处向人兜售免受炼狱之苦的赎罪券;其实并非只是兜售而已,因为连拒绝的人也被迫要购买。”
20.(甲)台彻尔为什么到于特博格去?(乙)对于台彻尔兜售赎罪券一事,路德有何反应?
20 1517年,多明我会托钵修士台彻尔(John Tetzel)到维滕贝格附近的于特博格兜售赎罪券。所得的金钱部分用来资助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部分用来帮助勃兰登堡家族的阿尔贝特偿还他向罗马教廷贿买美因茨大主教之职而欠下的债务。台彻尔使出浑身解数,大力推销,民众蜂拥到他那里去。路德义愤填膺,于是运用当时最迅捷的方法,公开表达他对这件轰动一时的事件的意见——把95项论辩要点钉在教堂的门上。
21.路德运用什么论据抨击兜售赎罪券一事?
21 路德把他的95条论纲称为澄清赎罪券效力的论据。他的用意其实不是要对教会的权威提出挑战,而是要指出教皇滥售赎罪券一事所造成的种种流弊。这个用意从下列的论纲可见一斑:
“5.除了教皇凭着自己权力所施加的惩罚外,他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权柄免除任何惩罚。……
20.因此当教皇提及大赦一切惩罚时,他并不是真的能赦免一切惩罚,所指的只是他自己施加的惩罚而已。……
36.即使没有赦罪书函,基督徒只要真心痛悔,就可以得蒙赦免罪罚。”
22.(甲)路德的信息传开以后有何发展?(乙)有什么牵涉到路德的事情在1520年发生?结果如何?
22 凭着新近发明的印刷机之助,这些惹起争论的思想不久就传播到德意志的其他地方——也传到罗马。本来只是对售卖赎罪券一事所作的学术辩论,很快就变成了对信仰和教皇权威等问题的争论。起初罗马教会与路德辩论,并且命令他撤回自己的主张。但路德断然拒绝。于是教会和政治势力都向他大施压力。1520年,教皇颁布诏书(即敕令),禁止路德传道,并且下令烧毁他的著作。路德也还以颜色,公开焚烧教皇的诏书。1521年,教皇把他判以绝罚的处分。
23.(甲)沃尔姆斯帝国议会是什么?(乙)在沃尔姆斯,路德怎样声明自己的立场?结果怎样?
23 在同年较后的时间,路德被召出席在沃尔姆斯举行的帝国议会(即会议)。审讯他的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一个死硬派的天主教徒——和德意志的六个选侯,以及宗教和世俗方面的其他领袖权贵。当再次受人催逼要他撤回自己的主张时,路德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声明,说:“除非圣经和确凿的理由证明我有罪,……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撤回任何主张,因为违背良心是不对的,也不是安全的做法。求上帝帮助我。阿们。”结果,皇帝宣布他是不法分子。可是,他自己的德意志萨克森邦统治者腓特烈选侯,却挺身帮助他,让他在瓦特堡内藏身。
24.路德在藏身瓦特堡期间完成了什么工作?
24 然而,这些手段遏止不了路德的思想传播开去。在瓦特堡安居的十个月期间,路德致力于写作和翻译圣经。他根据伊拉斯谟的希腊文版本把希腊文圣经译成德文。后来他进一步把希伯来文圣经也译成德文。路德所译的圣经正好符合平民百姓的需要,据报在“两个月内就销售了五千本,十二年内售出了二十万本”。人们往往把路德译本对德国语言文化的影响比作《英王詹姆斯译本》对英语的影响。
25.(甲)抗罗宗(或基督新教)一名的来由如何?(乙)什么是“奥格斯堡信纲”?
25 举行沃尔姆斯帝国议会的翌年,宗教改革已深得大众支持。所以皇帝在1526年许可德意志各邦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形式,究竟信奉路德宗抑或依附罗马天主教。可是,皇帝在1529年推翻了这个决定;有些德意志诸侯起来抗议,从此就为宗教改革运动铸出了抗罗宗(或译基督新教,英文Protestant)一词。次年,即1530年,皇帝在奥格斯堡帝国议会里力求化解两派的分歧。路德宗以一份称为“奥格斯堡信纲”的文件表达他们的信仰。该信纲虽出自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之手,却是以路德的主张为依据。尽管这份文件语调非常温和,罗马教会却加以拒绝;于是新旧两教的裂痕遂变得无法弥补。德意志各邦站在路德一边,不久斯堪的纳维亚各邦也步其后尘。
改革抑或造反?
26.据路德说,使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分裂的基本歧异是什么?
26 使基督新教从罗马天主教分裂出来的基本歧异是什么呢?据路德说是以下三点:第一,路德相信人“惟独因信称义”(拉丁文sola fide)c才能得救;救恩并非来自教士解罪或补赎行为。第二,人惟独凭着上帝的恩宠(sola gratia)才能得蒙宽恕;宽恕并非来自教士或教皇的权威。最后,路德坚决认为一切教义问题都要惟独凭圣经去确定(sola scriptura),而非由教皇或教会会议作主。
27.(甲)基督新教徒保留了天主教什么不符合圣经的主张和习俗?(乙)基督新教徒要求有什么改变?
27 尽管如此,正如《天主教百科全书》说,“只要古老的信仰和礼仪能够跟他对罪和称义的独特见解调和,[路德]就尽量加以保留。”“奥格斯堡信纲”声称,路德宗的信仰“和圣经,和公教会,甚或和作家们所显示的罗马教会,都毫无矛盾”。事实上,“奥格斯堡信纲”所概述的路德宗信仰包括种种不符合圣经的教义,例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永远苦刑等,并且沿袭婴儿洗礼、教会节日等习俗。另一方面,路德宗也要求有若干改变,例如准许一般人在圣餐中饼酒同领,取消强迫独身、起誓修行、强制告解等事。d
28.宗教改革在哪一方面成功,哪一方面失败?
28 以整体而言,路德和他的跟从者所鼓吹的宗教改革成功地摆脱了教皇的奴役。然而,正如耶稣在约翰福音4:24(《新译》)所说一般,“上帝是灵,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我们可以说,在人类寻求真神方面,路德只是另辟蹊径而已,但距离真理的窄路仍然甚远。——马太福音7:13,14;约翰福音8:31,32。
茨温利在瑞士推行改革
29.(甲)茨温利是谁?他抨击什么事情?(乙)茨温利的改革跟路德的有何不同?
29 正当路德在德意志忙于跟教皇特使和世俗权威周旋之际,天主教教士茨温利(Ulrich Zwingli,1484-1531)在瑞士的苏黎世开始了他的改革运动。当地的人由于说德语,所以早已受北方的改革潮流所影响。1519年左右,茨温利开始抨击赎罪券、马利亚崇拜、教士独身,以及天主教会的其他教义。尽管茨温利声称自己是独立的,并不倚靠路德,他却在很多方面同意路德的见解,并且把路德的传单传遍全国。可是,跟较为保守的路德不同,茨温利主张清除罗马教会的一切残迹——圣像、十字架、僧袍,甚至礼拜所用的音乐。
30.使茨温利与路德决裂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0 然而,在两个宗教改革家之间有一个较为严重的争论,就是圣餐(即弥撒)的问题。耶稣曾说,“这是我的身体。”对于这句话,路德坚持要照字面解释,相信基督的血肉神奇地临在于圣餐所用的饼和酒中。另一方面,茨温利则在自己的论文《论主的晚餐》里认为,我们“必须以比喻或隐喻的方式去理解[耶稣的话];‘这是我的身体’意即‘这饼代表我的身体,’或‘象征我的身体’”。由于大家见解不同,两个宗教改革家遂分道扬镳。
31.茨温利在瑞士的工作导致什么结果?
31 茨温利继续在苏黎世传讲他的改革主张,在当地造成了很多转变。不久,其他城市亦马首是瞻,但大部分乡间的居民却较为保守而继续依附天主教。两个派系的冲突越来越猛烈,最后在瑞士的新教徒和罗马天主教徒之间爆发了内战。1531年,茨温利以随军教士的身分在楚格湖附近死于卡珀尔之役。最后,和平终于来到,每一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形式,或信奉基督新教,或信奉天主教。
再洗礼派、门诺派、胡特尔派
32.再洗礼派信徒是谁?他们的名字来由如何?
32 可是,有些新教徒觉得宗教改革家在弃绝天主教会的弊端方面做得不够彻底。他们相信基督的教会只应包括那些受了浸的忠信人士,而不该把整个社区或国家的人民都包括在内。因此,他们拒绝为婴孩施洗,坚持要政教分离。他们秘密地为信徒同工再次施洗,因此被人称为再洗礼派(英文Anabaptists;在希腊文里,ana意即“再次”)。他们拒绝参军,也不愿发誓或担任公职,因此被人视为威胁社会。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都逼迫这个教派。
33.(甲)什么事激起人们以残暴的手段对待再洗礼派信徒?(乙)再洗礼派的影响怎样传播开去?
33 起初只有小群再洗礼派信徒散居在瑞士、德意志和荷兰等地。他们无论往哪里去,都把自己的信仰传到哪里,因此人数急剧增加。有一批再洗礼派的信徒激于宗教热情,竟然舍弃了非战的立场,于1534年攻占明斯特城,企图在当地建立一个公社式和多妻制的新耶路撒冷。这场运动很快就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再洗礼派因而名誉扫地,结果差不多全部被消灭。其实,大部分再洗礼派的信徒都是朴实虔诚的平民。他们只是想远离尘俗,过一种平静宁谧的生活而已。从再洗礼派演变出来的各宗派当中,组织得较好的有门诺派和胡特尔派;前者是荷兰宗教改革家门诺·西门(Menno Simons)的跟从者,后者则由蒂罗尔人胡特尔(Jacob Hutter)所领导。为了逃避迫害,有些门诺派和胡特尔派的信徒移居到东欧——波兰、匈牙利,甚至俄国;其他的则迁居北美洲。他们在那里最后演变成胡特尔派和阿曼派的定居点。
加尔文主义兴起
34.(甲)加尔文是谁?(乙)他写了哪一本重要著作?
34 瑞士的改革工作在法国人加尔文(Jean Cauvin或John Calvin, 1509-64)领导下继续展开。加尔文在法国求学时接触到基督新教的教训。1534年,加尔文由于宗教迫害而离开巴黎,在瑞士的巴塞尔定居。为了维护新教,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把早期教父、中世纪神学家,以及路德和茨温利的思想总括起来。后来在欧洲和美洲建立的所有归正宗教会都把这本著作视为教义的基础。
35.(甲)加尔文怎样解释他的得救预定论?(乙)这个教义的苛刻精神怎样在加尔文的思想的其他方面反映出来?
35 在《原理》一书中,加尔文提出了自己的神学主张。在加尔文看来,上帝是绝对的统治者;他决定万事,统管万有。在另一方面,堕落的人类是有罪的,完全不配得上帝的恩典。因此,得救不是靠人的善工,而是靠上帝——由此加尔文发展出他的得救预定论。论到这个教义,加尔文写道:
“我们声明,上帝借着永恒而无可更改的计划,已一次而永远地决定了哪些人要得救,哪些要被定罪而灭亡。我们肯定这个计划,对选民来说,是基于他的无偿慈悲的,与人的功过完全无关;但对他所定罪的人来说,他已借着一场公正、无可指责而不能理解的审判,把生命之门关上了。”
这种主张的苛刻精神也在其他方面反映出来。加尔文坚持基督徒必须过圣洁无瑕、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单要避免犯罪,还要禁戒享乐和轻浮。此外,他认为由选民组成的教会必须豁免一切公民限制,并且主张只有借着教会才能建立一个真正敬虔的社会。
36.(甲)加尔文和法雷尔试图在日内瓦怎样行?(乙)他们制定了什么严苛的规条?(丙)加尔文的极端手段造成了很多恶果,其中一个令人发指的事例是什么?他怎样为自己的行动辩护?
36 出版了《原理》之后不久,加尔文被另一个来自法国的宗教改革家法雷尔(William Farel)说服,在日内瓦定居下来。他们并肩工作,把加尔文主义付诸实行。他们的目标是要把日内瓦转变成上帝的城——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社会。他们制定了严苛的规条和刑罚,包罗一切事情,从宗教训诲、教会礼拜以至公众道德,甚至诸如公共卫生和防火等事也包括在内。一本历史教科书报道说:“例如,一个理发师由于被认为以不适当的方式修整新娘的头发,被判入狱两天;新娘的母亲和两个女傧则因为帮助过理发师而遭受同样的惩罚。跳舞和打纸牌均会受法官处罚。”神学见解跟加尔文不同的人也受到苛酷的对待,最令人发指的事例莫过于把西班牙学者塞尔维特(Miguel Serveto或Michael Servetus)活活烧死。——参看第322页的附框。
37.加尔文的影响力怎样伸展到瑞士国境以外?
37 加尔文继续在日内瓦实行自己形式的改革,直至在1564年去世为止。至此归正宗已势力巩固了。逃避迫害的外地新教改革家蜂拥到日内瓦去,吸收了加尔文宗的思想,然后各自回国发起改革运动。加尔文主义迅即传到法国。在那里,胡格诺派(法国加尔文宗新教徒的称呼)受到天主教徒的猛烈迫害。在荷兰,加尔文宗帮助人成立了荷兰归正会。在苏格兰,前天主教教士诺克斯(John Knox)热心领导信徒,遵照加尔文宗的路线成立了苏格兰长老会。加尔文主义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中也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并且由清教徒将其传到北美洲去。由此看来,虽然路德发动了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但在改革的发展方面,加尔文的影响却深远得多。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38.威克里夫的工作怎样在英格兰引发了基督新教的精神?
38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可以追溯到威克里夫的日子,跟德意志和瑞士的改革运动关系并不大。威克里夫大力抨击教士和强调圣经的权威,结果在英格兰产生了基督新教的精神。他努力把圣经译成英文,在这方面,别人更再接再厉。被迫逃离英格兰的廷德尔(William Tyndale)在1526年出版他的新约英译本。后来他在安特卫普被人出卖,结果在柱上受绞刑,遗体被烧掉。科弗达尔(Miles Coverdale)完成廷德尔的翻译工作。1535年,全本圣经的英译本面世。出版译成通俗语文的圣经无疑是促成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一个有力因素。
39.亨利八世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方面扮演什么角色?
39 亨利八世(1491-1547)在位期间,英格兰正式和罗马天主教决裂。这个曾被教皇封为“信仰捍卫者”的君主在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把自己立为英格兰教会的元首。亨利也关闭修道院,并把修道院的财产分给贵族。此外,他也下令在每间教堂都放置一本英文圣经。可是,亨利所采取的行动其实基于政治理由过于宗教理由。他希望摆脱教皇的权威,特别想在婚姻问题上独断独行。e除了名义上不是天主教徒之外,他其实在每一方面都墨守天主教的规条。
40.(甲)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格兰教会(安立甘宗)发生了什么改变?(乙)结果有什么不依从国教的团体在英格兰、荷兰和北美洲兴起?
40 在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统治的悠长时期里,英格兰教会虽大致保留天主教的体制,在实践上却成了基督新教。教会不再效忠教皇,也废除了教士独身、告解和其他的天主教习俗;可是教会仍保留主教式的教会体制(安立甘宗),设有大主教和主教的统治阶层,以及修士修女的修会。f这种保守作风引起了相当大的不满,结果兴起了多个不依从国教的团体。清教徒要求更彻底的改革,把罗马天主教的一切习俗从国教内清除;分离派和独立派则坚持教会的事务应该由当地的长老处理。许多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逃到荷兰或北美洲去,在那里发展成公理宗和浸礼宗。此外,在英格兰也兴起了福克斯(George Fox,1624-91)创立的公谊会(贵格会)和卫斯理(John Wesley,1703-91)创立的循道宗。——请参阅下面的图表。
有何影响?
41.(甲)根据某些学者的意见,宗教改革对人类的历史有什么影响?(乙)有些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41 考虑过宗教改革的三大流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之后,我们必须停下来评估一下宗教改革的成就。无可否认,宗教改革改变了西方世界的历史过程。赫斯特(John F. Hurst)在他所著的《宗教改革简史》中写道:“宗教改革的影响提高了一般人对自由的渴求,要享有更崇高、更纯粹的公民权。新教影响所到之处,群众变成更敏于争取自己的权利。”许多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宗教改革,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文化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但即便如此,我们仍须问道:在宗教方面,宗教改革有什么成就?对于寻求真神,宗教改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42.(甲)什么无疑是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乙)关于宗教改革的真正成果,我们必须提出什么问题?
42 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无疑是使一般人能读到用自己语文译成的圣经。人首次能读到全本圣经,借此在灵性上得到滋养。可是,所需的当然不只是阅读圣经而已。宗教改革固然把人从教皇的辖制之下释放出来,但除此之外,它有帮助人摆脱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支配他们的谬误教义和信条吗?——约翰福音8:32。
43.(甲)今日基督新教各教会大多数墨守什么信经?这些信经声称相信什么?(乙)宗教改革所促成的自由精神和纷乱情况,对人类寻求真神有何影响?
43 差不多所有基督新教教会都墨守同样的信经——尼西亚信经、亚大纳西信经、使徒信经。这些信经声称相信一些受天主教倡导了多个世纪的教义,例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地狱永火等。这些不符合圣经的道理使人对上帝和他的旨意怀有歪曲的观念。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自由精神产生了无数教派和分支。这些宗派非但没有帮助人寻求真神,反而把人导向许多纷乱的歧途。事实上,这种纷纭混乱的情况使许多人质疑是否有上帝存在。结果怎样呢?19世纪卷起了无神论和不可知论的狂澜。我们将会在下一章讨论这个问题。
[脚注]
a 教皇颁发的赦罪书函。
b 革出教门,失去参与天主教教会礼仪的权利。
c 路德十分坚持“惟独因信称义”的概念,因此他在自己的圣经译本中,把“惟独”一词加插在罗马书3:28里。他也怀疑雅各书的真确性,因为该书宣称:“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各书2:17,26)他未能看出保罗在罗马书所谈及的其实是守犹太律法的行为。——罗马书3:19,20,28。
d 1525年,路德和冯·波拉(Katharina von Bora,曾当修女,后来从西多会修道院出走)结婚。他们生了六个孩子。路德说他为了三个理由结婚:为了取悦父亲;为了折辱教皇和魔鬼;为了在殉道前确立所作的见证。
e 亨利八世有六个妻子。他违反教皇的意愿,取消了第一宗婚姻,并跟另一个妻子离婚。他有两个妻子被他斩首,两个妻子死于自然。
f 《英王詹姆斯译本》一类的英文圣经把希腊文的e·piʹsko·pos一词译作“主教”。
[第322页的附栏或图片]
《论三位一体的谬误》
受过法学和医学训练的西班牙人塞尔维特(1511-53)在20岁的时候出版了《论三位一体的谬误》(De Trinitatis erroribus)一书。他在书里声明自己“不会运用三位一体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并不见于圣经,看来只是徒令一个哲学谬误持续下去而已”。他弃绝三位一体的教义,认为这教义“无法理解,从事物的本质来看是没有可能的,甚至可说是亵渎上帝”!
由于塞尔维特勇敢发言,他受到天主教会的谴责。但是将他逮捕、审讯,然后用火慢慢烧死的却是加尔文宗的信徒。加尔文用以下的话为自己的行动辩护:“教皇的党徒以苛酷的手段捍卫自己的迷信,残暴不仁地滥流无辜人的血;既然如此,基督徒法官若在捍卫确凿不移的真理方面竟没有他们那么热心,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加尔文的宗教狂热和一己私怨蒙蔽了他的判断力,也扼杀了基督徒的原则。——可参阅马太福音5:44。
[图片]
加尔文(左)把塞尔维特(右)当作异端分子活活烧死
[第327页的附栏]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基督教国各主流宗教简谱
叛道开始- 第2世纪
罗马天主教会
第4世纪(君士坦丁)
第5世纪科普特教会
雅各派教会
公元1054年东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
希腊正教会
罗马尼亚正教会和其他正教会
16世纪宗教改革
路德宗
德意志路德宗
瑞典路德宗
美国路德宗和其他路德宗教会
安立甘宗
主教派
循道宗
救世军
浸礼宗
五旬节派
公理宗
加尔文主义
长老会
归正宗
[第307页的图片]
16世纪的木刻显示基督斥逐兑换银钱的人,正好跟教皇售卖赎罪券形成强烈对照
[第311页的图片]
胡斯死在柱上
英国宗教改革家兼圣经翻译家威克里夫
[第314页的图片]
路德(右)抗议托钵修士台彻尔兜售赎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