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这一切经费从何而来?
显然,耶和华见证人需要经费去维持他们的工作。兴建王国聚会所、大会堂、分社办事处、工厂和伯特利之家都需要金钱,维修工作也需要钱,印制和分发供研读圣经之用的书刊亦如是。这一切经费从何而来呢?
在这方面,耶和华见证人的反对者曾提出一些没有根据的猜测。可是,事实却支持见证人本身所提出的答案。答案是什么?他们的工作大部分由志愿人员执行。这些人既不期望,也不愿意,为所作的服务接受任何金钱上的酬报。至于组织的开支,则由自愿的捐献支付。
“免费入场。不设劝捐”
早在1879年8月,罗素弟兄在《守望台》(英文)杂志的第二期写道:“我们相信《锡安的守望台》有耶和华作为后盾,既然如此,本刊永不会恳求或游说人加以支持。上帝说:‘山岭中的一切金银都是属我的。’他若不再提供必需的经费,我们就会意识到是本刊停办的时候了。”与此一致地,耶和华见证人从没有在他们的书刊中向人讨钱。
他们的书刊从不向人讨钱,聚会也一样。在会众或大会里,他们从不大声疾呼劝人捐输,从不传递劝捐盘,从不派发捐献用的信封,也从不透过书信向会众成员募捐。会众从不利用宾果游戏或抽彩去筹款。早在1894年,当守望台社派出讲者周游各地发表演说时,社方为了大众的益处发表了以下的声明:“我们希望各位知道,本社绝没有授权或认可任何人向人募捐,或以其他方法征求捐款。”
因此,在耶和华见证人的现代历史上,他们很早已在所用的传单和邀请人参加聚会的其他印刷品上,印有“免费入场。不设劝捐”等字样。
从1914年年初开始,圣经研究者租用剧院及其他礼堂,邀请公众人士出席观看《创世影剧》。此部影剧分为四部分,全长八小时,以幻灯片和电影配合音响放映出来。仅在头一年,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有数百万人看过这部影剧。尽管有些剧院征收留座费,圣经研究者却从未向人索取过入场费,也没有任何劝捐的安排。
随后的30多年,守望台社经营纽约市的WBBR电台。此外,耶和华见证人也租用其他数以百计的电台去播送圣经教育节目。但他们从没有利用这些广播向人讨钱。
既然如此,他们用来支付经费的捐款从何而来呢?
凭着自愿捐献资助
圣经定下了捐献的模式。在摩西律法之下,有些捐献是自愿的。另一些则属必需,什一捐便是一例。(出埃及记25:2;30:11-16;民数记15:17-21;18:25-32)不过圣经也表明,由于基督实现了律法,上帝便把律法撤销了;因此基督徒并不受摩西律法所约束。他们无需缴纳什一捐,也无需作任何定额或定期的捐献。——马太福音5:17;罗马书7:6;歌罗西书2:13,14。
反之,圣经鼓励基督徒效法耶和华和他的儿子耶稣,培养一种慷慨大方的精神。(哥林多后书8:7,9;9:8-15;约翰一书3:16-18)因此,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会众的信中论及施与说:“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正如保罗解释,基督徒一旦获悉别人有需要,这便足以‘试验他们爱心的实在’。保罗也指出:“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哥林多后书8:8,12;9:7。
有鉴于此,德尔图良(约公元155年至220年之后)的评论颇令人感兴趣;他论及当日一般努力实践基督教的人所举行的聚会说:“即使那里设有钱箱,也不是用来收集入场费的,仿佛宗教是一宗交易一般。人人都捐一点钱,一个月一次,或在自己喜欢的任何时候;惟独自己愿意,且有能力才捐;没有人会强迫他们;捐献是纯粹自愿的。”(《护教文》,第39章,5段)可是,在此之后的多个世纪中,基督教国属下的各教会却用尽一切可以想得出来的方法,去筹款维持自己的活动。
查尔斯·泰兹·罗素拒绝仿效各教会。他写道:“在我们看来,奉主之名以种种方法向人讨钱是可憎的,也是他无法接受的。奉献者和所成就的工作均不会赢得他的祝福。”
罗素弟兄绝没有试图讨好有钱的人;刚相反,他按照圣经清楚表明,主的大多数百姓都会在世俗财物方面相当贫乏,但在信心方面却十分富足。(马太福音19:23,24;哥林多前书1:26-29;雅各书2:5)他从没有强调社方需要金钱去传播圣经的真理;相反,他将注意力集中在鼓励人培养爱心和乐善好施的精神;尤其重要的是,要努力与人分享圣经的宝贵真理。有些人有本领赚钱,并且认为他们若将精神主要集中在做生意之上,他们便有能力多捐点钱了;但罗素劝他们最好还是限制这样的活动,以便献出自己和自己的时间去传播真理。今日耶和华见证人的治理机构仍然怀着同一的观点。a
实际上,人们要捐多少呢?数量必须由各人自行决定。然而,在施与方面,我们应当留意,耶和华见证人并非只想到物质的东西而已。在1985-86年的区务大会中,有一个演讲题名为:“要以财物尊荣耶和华”。(箴言3:9)演讲强调财物不单指物质资财,还包括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灵性上的资产。
早在1904年,罗素弟兄指出,一个人若对上帝作了完全的奉献(即献身),他便“已经将自己一切所有献给主了”。因此,他应该“将自己视为主所立的管家,负责照管自己的时间、影响力、金钱等。人人都当尽力善用这些资产去尊荣主人。”他也补充说,在自上而来的智慧指引之下,“透过对真理的认识及吸收其精神,人对主的爱心和热心会日益增长。于是人便会拨出更多时间,发挥更大影响力,献出更多资源,去为真理效劳。”——《圣经的研讨》,“新的受造物”,344-5页。
在早期,守望台社设立了所谓的守望台单张基金。这究竟是什么?罗素弟兄在他有时使用的信纸背面写了以下令人感兴趣的解释:“基金来自自愿的捐献。捐献者便是从‘按时分发的粮食’获得饱足和强化的人。社方出版的刊物乃是上帝的工具,现正分发给普世各地奉献了的圣徒。
“我们经常把基金用来把一些最适合新读者的《锡安的守望台》和Old Theology Tracts(《旧神学单张》)免费分发出去,数目达数以千计之多。基金也有助于分发《黎明》丛书的平装版。方法便是资助那些自愿分发这些刊物的人——派书者及其他的人。这笔款项也设有一个‘济贫基金’;凡是主的儿女,若由于年纪、生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订阅《守望台》杂志,都可以免费获得杂志;只要他们在每年的年头写一封信或一张卡说明自己的意愿和难处,社方便会将杂志寄上。
“我们从没有要求任何人捐助这项基金:一切捐献都必须出于自愿。我们促请读者留意使徒的话(哥林多前书16:1,2),并且进一步指出,凡是有能力捐输,并且为了传播真理而实际捐输的人,都必定会获得属灵的赏赐。”
耶和华见证人在普世宣扬上帝王国好消息的工作仍然靠自愿捐款去维持。除了见证人之外,许多赏识这件工作的感兴趣人士也乐意资助基督徒的这项传道活动,并且视之为特权。
资助当地的聚会处所
耶和华见证人的每群会众都设有适当的捐款箱,人们可以随愿捐助——在他们愿意而且有能力的时候。捐献是私下的,别人通常都不会留意。这乃是捐者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事。
虽然会众里没有人受薪,但维持一间聚会所却需要钱。由于这缘故,会众的成员必须知道会众的经济情况。即使如此,在70多年前《守望台》已清楚表明,在捐款这件事上,弟兄不应向人提出请求或呼吁——只须将事实坦率说出来便行了。与此一致地,会众的聚会不会经常讨论经费问题。
可是,有时会众会有特别的需要。可能会众计划要修葺或扩充王国聚会所,或者打算兴建一幢新的聚会所。为了探知会众有多少资金,长老可能请会众在纸条上写明自己能够捐助或借出供会众使用数年的款额。此外,长老也可能请每个人或每个家庭在纸条上写明,凭着耶和华的祝福,自己每星期或每个月所能捐出的款项。纸条是无需署名的。这些纸条并非期票,只是供会众作预算之用而已。——路加福音14:28-30。
在利比里亚的塔尔马,当地会众筹集所需基金的方法却稍为不同。会众里一些成员在一个见证人的田里代他种植稻米,这个见证人则花了整年的时间砍伐树木,亲手将木材锯成木板,卖出之后将钱拨作王国聚会所的建筑基金。在苏里南的帕拉马里博,会众虽然要购买建筑材料,但土地却不花他们一文,因为有一个见证人捐出土地供兴建王国聚会所之用,她只要求弟兄将她的住宅搬到聚会所的后面而已。日本东京的房地产价格高得惊人,因此当地会众若要获得土地兴建王国聚会所,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几个家庭决定将自己住宅的土地捐出来。他们的要求仅是,会众在新王国聚会所建成之后,把上层的房舍拨作他们的住所。
随着会众人数渐增,有新的会众相继成立。在同一个地区内,各会众时常会互相协助,以求大家都有合适的聚会所可用。即使弟兄表现这种慷慨的精神,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协助。由于房地产价格和建筑成本的暴涨,会众往往发觉难以负担。这个难题可以怎样解决呢?
在1983年举行的“王国的团结”区务大会中,治理机构提出一项安排,把哥林多后书8:14,15的原则实践出来。社方鼓励弟兄们以自己的盈余弥补别人的不足,这样‘大家就均等了’。因此,贫寒的人不会太贫乏,以致妨碍到他们对耶和华的事奉。
社方吁请每群会众设立一个捐款箱,其上注明“社方王国聚会所基金”等字样。箱里的一切捐款都拨作这个用途。从全国筹集得来的捐款会用来弥补某些会众的不足。有些会众亟需有自己的王国聚会所,但却无法符合当地银行所定的条件而筹得建筑费。社方经过仔细审查之后,将钱借给需要最殷的会众,用来兴建或购置新的王国聚会所。随着所得的捐款数量渐增,而且弟兄们(在有经济能力的国家中)开始偿还所借的款项,便有更多会众能够获得帮助。
这项安排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推行,之后更扩展至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远东等30多个国家地区。到1992年,仅在其中八个国家地区,社方便已贷款帮助了3840群会众,购买或兴建了2737个王国聚会所。
甚至在一些还未实施这项安排的国家里,会众若急需有王国聚会所,但却无法在当地筹得足够款项,治理机构便设法作出其他安排以提供所需的协助。这样大家便得以均等,贫寒的也不致过于缺乏。
照料世界总部的扩充
世界总部的日常运作也需要经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守望台圣经书社发觉自行印制和装订书本颇有好处,于是以私人——耶和华的仆人——的名义购置了所需的机器。这样,社方便无需提供利润给印刷书刊的商业公司;相反,社方能够将钱用来偿还购置机器的债项。由于有这方面的好处,大部分分发给大众的书刊的成本都得以减半。这样行的目的是要推广宣扬好消息的工作,而非为守望台社谋利。
仅几年之后,事实已显明世界总部需要进一步扩充,以便照料在普世宣扬王国的工作。随着组织继续扩展,传道活动加紧进行,社方不得不再三增添各项设施。每逢要扩充和装备总社的办事处、工厂以及在纽约和邻近地区的辅助设施,社方便向弟兄解释这方面的需要而非向银行贷款。可是这种情形并不常见;在一段65年的期间,只发生过12次。
社方从没有向人讨钱。凡是乐意捐助的,社方便邀请他们这样行。所有愿意贷款给社方的人都获得保证,若有不时之需发生,社方一接获通知,就会将贷款发还给他们。在处理这些事方面,社方尽量避免为慷慨借出款项的人和会众造成不便。耶和华见证人透过捐款所作的支持一向使社方能够偿还一切债项。社方绝没有把这些捐款视作当然。相反,在可能范围内,社方均去函或以其他方式向捐献者致谢。
组织的工作并非倚赖一小撮有钱人的资助去维持。相反,大多数捐款均来自收入普通的人——其中许多人其实只拥有很少的世俗资财。有些只是年幼的儿童,但他们也渴望以这种方式支持宣扬王国的工作。所有这些捐献者都深深感激耶和华的良善,并且渴望帮助别人获知上帝的仁爱恩典;他们的内心受到感动而慷慨捐输。——可参阅马可福音12:42-44。
资助分社扩充设施
随着宣扬王国的工作在世界各地日益扩展,组织的分社设施也不得不加以扩充。这一切均在治理机构督导之下进行。
例如,总社考虑过德国分社的建议之后,便在1978年批准德国分社着手物色合适的土地,以便兴建一所全新的连栋大楼。德国的见证人能够分担这些费用吗?社方向他们提出这样行的机会。工程于1984年竣工;当时,坐落在陶努斯山脉西边塞尔特斯的德国分社报道说:“成千上万的耶和华见证人,不论贫富,不论老幼,都慷慨解囊,捐出数以百万计的金钱去购置各项新设施。由于他们的慷慨,社方既无需向世俗机构贷款,也不用举债,便已能够将全部工程完成。”不但如此,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耶和华见证人当中,大约每7个便有1个曾实际参与塞尔特斯/陶努斯的分社建筑工程。
在其他一些国家,耶和华见证人需要兴建分社办事处去督导工作,或需要建筑厂房去印刷当地文字的圣经书刊。可是,由于国内的经济情况,或当地的耶和华见证人能力有限,以致落实这样的建筑工程十分困难,或甚至不可能。社方让该国的见证人有机会尽力而为。(哥林多后书8:11,12)但是,只要其他国家有能力提供所需的经济协助,即使某个国家资金不足,社方也不会容许这件事妨碍宣扬王国信息的工作扩展。
例如,在世界很多地方,当地的见证人会尽力而为,但兴建分社所需的款项有颇大部分来自其他国家耶和华见证人的捐助。在这种协助下得以兴建的分社包括南非(1987年)、尼日利亚(1990年)和菲律宾(1991年)的连栋大楼。赞比亚的情形也一样;到1992年,赞比亚的印刷设施仍在兴建中。除了上述几项大型的建筑工程之外,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工程也是借着这种安排完成的,包括印度(1985年)、智利(1986年)、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圭亚那、海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1987年)、加纳(1988年)和洪都拉斯(1989年)等地的分社。
可是,在有些国家里,弟兄们发觉,凭着耶和华的祝福和当地弟兄的共同努力,所得的结果实在令人出乎意外。例如,在1980年代早期,西班牙分社着手大举扩充分社的设施。分社请求治理机构予以经济上的协助。可是,由于当时社方在其他方面有巨大开支,结果分社未能如愿以偿。倘若机会之门向西班牙的见证人打开(虽然当地一般见证人都入息不高),他们能够捐出足够的款项去落实这项艰巨的计划吗?
社方把当时的情形向弟兄们解释清楚。在此之后,许多人欣然捐出自己的饰物、指环和手镯,将其转为现金。有人问一位年老的见证人,她是否真的愿意捐出手上又大又重的金手镯,她答道:“弟兄,我的手镯用来兴建新伯特利,比留在我的手腕上好得多!”一位年长的姊妹掘出她多年来藏在家中地板下的一叠旧纸币,全部捐给分社。有些夫妇把打算用来旅行的储蓄捐出来。儿童则捐出他们的积蓄。一位年轻人将原本用来购买吉他的钱捐给分社作扩充之用。像在旷野建造会幕的以色列人一样,西班牙的见证人甘心乐意在物质上作出慷慨的捐输。(出埃及记35:4-9,21,22)接着,他们献出自己——有些以全部时间,有些在假日,有些在周末——前来参加工作。他们从西班牙全国各地蜂拥而来,数目达盈千累万之多。此外还有其他国家的见证人,分别来自德国、瑞典、英国、希腊、美国等地,也投入工作。他们与当地的见证人合力完成了一件在起初看来不可能成就的工作。
分发书刊有利可图吗?
1992年,除了总社之外,世界各地有32个分社也印刷圣经书刊。社方印制巨量书刊是要给耶和华见证人分发出去,绝非为了谋利的缘故。书刊印成什么文字,运往什么国家——社方决定这些问题时,所顾及的并不是商业利益,而是纯粹为了要完成耶稣基督吩咐门徒去执行的工作。
早在1879年7月,《守望台》的创刊号已登出一项通告,说明若有人无力缴付订费(当时一年的订费仅美元五角),只需来函索取,便可免费获得杂志。出版书刊的主要目的乃是要帮助人认识耶和华的伟大旨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1879年以来,有数量巨大的圣经书刊免费分发给公众人士。1881年及其后,大约有120万本《给有思想的基督徒的灵粮》免费分发出去。这些刊物有许多印成162页的书本,其余的则印成报章版式。在此之后,有多年时间社方出版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单张,其中大部分(实际数目达亿万之巨)是免费分发出去的。单张和其他刊物分发出去的数量不断增加。报告透露,单在1915年,社方便以大约30种文字印制了5000万份单张,在全球各地免费分发出去。这一切费用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人们对社方的单张基金所作的自愿捐献。
此外,在社方历史的最初几十年间,有些书刊是需要收取捐款的,但所建议的捐款数额则尽可能保持最低程度。这些书刊包括从350页至744页不等的精装书在内。守望台社的派书者(当时全时传道员的名称)将书刊分发给外人时,他们会说明所收的款额其实属于捐献性质。他们的目的乃是要将圣经里的重大真理分发到人们手中,而不是为了谋利。他们希望别人阅读书刊之后能够从中得益。
他们所探访的住户若家境清贫,他们十分乐意将书刊送给对方(他们自付捐款)。可是事实表明,刊物若不是免费得来的,很多人便会较乐于阅读。此外,社方也能够把他们的捐款用来印制更多书刊。为了强调圣经研究者并非谋求金钱上的利益,社方编发的传道训示《通报》在1920年10月1日说:“分发[共128页的]册子之后十日,要回去探访接受书刊的人,探知对方是否已读过册子。他们若没有阅读,便取回书刊,退还他们的捐款。要向他们指出,你并不是书商,你所关心的乃是要向所有人传讲这个予人安慰和鼓舞的信息。他们若对一件与他们有切身关系的事不感兴趣,……你便宁可将书送到其他感兴趣的人手中。”耶和华见证人并没有继续采用这个方法,因为他们发觉,有时其他家人会拿起书刊来阅读而得益不浅。即使如此,当时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却足以显明见证人的真正目的。
有多年之久,他们把分发书刊的工作称为“售卖”。但这个说法却造成了若干混淆。因此,自1929年以来,他们逐渐不再使用这个字词了。这个字词其实并不适合他们的活动,因为他们的工作绝非属于商业性质。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要谋利。相反,他们一心要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由于这缘故,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耶和华见证人在分发书刊之前无须领取商业兜售牌照。后来,加拿大的司法部也表示同意美国最高法院在这项裁决中所提出的理由。b
在很多国家里,耶和华见证人经常在分发书刊时接受捐款。由于他们所建议的捐款比当地一般书刊和杂志的价格低得多,不少人主动给他们较多捐款。然而,组织作了很大努力,使建议的捐款保持最低程度。是故,千百万愿意接受圣经或圣经书刊的人,尽管家境清贫,仍然有能力付出小量的捐款。然而,收取捐款的目的绝不是要替耶和华见证人的组织谋利。
当地法律若认为,只要分发圣经书刊的人提及捐款的数额,这就成了商业活动,耶和华见证人会很乐于将书刊留下给确实感兴趣和答应阅读的人。对方若喜欢资助圣经教育工作进行,他们可以自行随意捐献。日本的情形便是这样。在瑞士(情形直至不久之前才有所改变),人为一本刊物所作的自愿捐献不可超过某个数额;因此,住户若想捐多一点,见证人便会退回额外的捐款,或给住户更多书刊。他们的愿望是要传讲上帝王国的好消息,而不是要谋利。
1990年,由于基督教国某些教派的财政丑闻受到传媒广泛报道,加上许多政府越来越倾向于把宗教活动视作商业活动,耶和华见证人在他们的活动上作出若干调整以避免引起任何误解。他们的治理机构决定,见证人在美国分发的一切刊物——包括圣经、单张、册子、杂志及解释圣经的精装书——都不提及任何固定的捐款,只要人们愿意阅读便行了。耶和华见证人的工作绝不属于商业性质,以上的安排将他们与世上许多恬不知耻地使宗教商业化的宗教团体划分得更清楚。当然,大多数人都深知印刷这些书刊是要花钱的。因此,那些赏识见证人的工作的人可能喜欢作出一点捐献以资助他们的工作进行。耶和华见证人会向这些人解释,见证人所从事的普世圣经教育工作是由自愿捐款去维持的。因此,见证人会乐意接受捐款,但却绝不会向人索取。
参加外勤传道的人也不志在获得任何金钱利益。他们献出时间,并且自付车资。别人若表现兴趣,他们便会作出安排,每星期回去探访对方以提供个人的圣经指导,但他们绝不为此收取任何费用。惟独对上帝和邻人的挚爱才能推使他们继续从事这件工作。虽然时常还要面对别人的冷漠对待或激烈反对,他们仍锲而不舍。
总社和分社办事处所接获的捐款绝没有用来增加组织或任何人的财富;反之,这些捐款完全用来推广宣扬好消息的工作。早在1922年,《守望台》报道,由于欧洲的经济情况恶劣,社方在当地印刷的书刊主要由美国的办事处支付费用,而且书刊通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分发出去。尽管现今耶和华见证人在很多国家设有印刷厂,但有些接获书刊的国家却没有能力将款项汇出本国去支付印刷品的费用。凭着富裕国家的见证人慷慨解囊,较贫穷国家的见证人的缺乏遂得以补足。
守望台社一向都力求把一切资源用来推广宣扬好消息的工作。在1915年,社长查尔斯·泰兹·罗素说:“本社一向是个着重施与的团体,绝没有致力于积聚地上的财富。不论上帝赐给我们什么资源,我们都尽力明智地加以运用,务求与主的话语和灵一致。我们在多年前宣布,钱财一旦耗尽,本社的活动便会相应停止;照样,钱财若增多,本社的活动也会相应扩大。”直到现今,守望台社仍紧守这个宗旨。
直至目前,组织仍然拨出款项,派遣周游监督定期前往探访和强化各地的会众,并在公开的服事职务上予以所需的鼓励。守望台社继续派遣海外传道员和服事训练学校的毕业生到一些具有特别需要的地区去。社方也资助特别先驱到一些只有很少人或还未有人传讲王国好消息的地区工作。据《1993耶和华见证人年鉴》报道,在1992服务年度,社方花在上述各方面的金钱达4521万8257.56美元。
绝非为了个人利益
不论治理机构的成员、耶和华见证人法团的办事人员,抑或其他与组织有关的重要人士,都没有因耶和华见证人的工作获得任何金钱上的利益。
论到作守望台社社长逾30年的C.T.罗素,一位同工写道:“为了确知自己所采取的途径是否与圣经一致,同时也为了表明自己的衷诚,罗素决定用以下方法去验明主的认可:(1)将自己的一生用来推广纯真的信仰;(2)将自己的财富完全用来推广传道工作;(3)在所有聚会中均禁止人劝捐;(4)用尽了自己的财富之后,全靠自愿的捐款去维持工作的费用。”
罗素弟兄非但没有利用宗教致富,反而将自己的一切资财花在主的工作之上。他去世之后,《守望台》报道说:“他将个人的财富完全花在自己奉献了一生的信仰之上。他每月仅获得11美元作个人开支之用。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
关于继续执行社方工作的人,罗素弟兄在遗嘱上规定:“至于酬劳,我想最好还是维持社方以往有关薪酬的安排——没有人会获得任何薪酬;为社方效劳或致力于社方的工作的人,只会获得合理的款项作为开支。”在社方的伯特利之家、办事处和工厂里服务的人,以及社方的周游代表,会获得膳宿的供应和少量开支的费用——足以应付目前的需要,但却“无助于……积聚财富”。今日的情形仍是一样。
凡是获准在耶和华见证人的世界总部从事特别全时服务的人,都要签署一份甘贫愿的誓词。治理机构的所有成员及总社伯特利家庭的其他所有成员都一律如是。这并不意味到他们的生活全无乐趣或舒适可言。但这的确意味到,他们无分厚薄地分享社方供应给所有从事特别服务的人的适量膳宿和补贴。
因此,耶和华见证人的组织怀着对上帝的完全信赖,在他的帮助之下继续推行宣扬王国的工作。作为一个遍及全球的属灵弟兄团体,耶和华见证人很乐于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伟大的天父耶和华授予他们的工作。
[脚注]
a 可参阅《守望台》(英文),1944年9月1日刊,269页;《守望台》,1987年12月15日刊,18-20页。
b “默多克对宾雪法尼亚州”,319 U.S.105(1943);“奥德尔对特帕尼耶”,95C.C.C.241(1949)。
[第340页的精选语句]
“本社绝没有授权或认可任何人向人募捐,或以其他方法征求捐款”
[第342页的精选语句]
他们最着重的乃是与别人分享真理的价值
[第343页的精选语句]
将事实坦率陈明
[第344页的精选语句]
会众彼此协助,以求获得所需的王国聚会所
[第345页的精选语句]
大多数捐款均来自收入普通的人
[第348页的精选语句]
不少书刊是免费的——费用由谁支付?
[第349页的精选语句]
他们会很乐于将书刊留下给确实感兴趣和答应阅读的人
[第350页的精选语句]
捐款拨作什么用途?
[第351页的精选语句]
“他将个人的财富完全花在自己奉献了一生的信仰之上”
[第341页的附栏]
上帝不用乞求人
“上帝曾说:‘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我不从你家中取公牛,也不从你圈内取山羊;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诗篇50:12,9,10)他无疑能够执行他的伟大工作,绝不用向世人或他的儿女乞求经费。他不会强迫他的儿女牺牲任何东西去事奉他,也不会从他们那里接纳任何东西,除非这些东西是出于自愿的喜乐奉献。”——《锡安的守望台》(英文),1886年9月刊,6页。
[第347页的附栏]
捐献不一定是金钱
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的见证人准备了载满四辆双轮拖车的上等木材,运往澳大利亚悉尼的《守望台》建筑工地。这些木材的市值估计约达6万至7万澳元。
在南非埃兰兹方丹的《守望台》工厂进行扩建工程期间,一位印度籍弟兄致电社方,请他们派人来领取他捐出的500袋水泥(每袋重50公斤)——当时国内正十分缺乏水泥供应。其他人则自告奋勇借出货车供社方使用。一位非洲姊妹自费雇请一间公司替社方运送15立方米的建筑用沙砾。
社方在荷兰的埃门兴建新分社之际,弟兄姊妹纷纷捐出大量工具和工作服。在冬季期间,一位姊妹虽然体质十分羸弱,却为每位工人编织了一双羊毛长袜。
社方在赞比亚的卢萨卡兴建新分社办事处及印刷厂之际,建筑材料是用其他国家的见证人捐出的款项购买的。赞比亚的弟兄在国内无法购得的材料和设备,则由其他国家的弟兄用货车运往当地,作为对这项建筑工程的捐献。
1977年,厄瓜多尔一位见证人捐出一块34公顷的土地。社方在其上兴建了一座大会堂及一座分社连栋大楼。
巴拿马的见证人开放自己的住宅接待志愿工人;一些拥有公共汽车的见证人提供接载服务;另一些见证人则供应了3万份午膳让建筑工地的工人享用。
在瑞典,一群会众为那些参与阿尔博加分社建筑工程的工人烘制了4500个面包。其他人则送来蜜糖、水果和果酱。一位住在建筑工地附近的农夫,虽然自己并不是见证人,却捐了两公吨胡萝卜给工地的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