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吗?
一位痛失亲者的人写道:“在英国,我自幼便受到教导不要在公开地方表露自己的感情。我还记得,每逢我被弄痛了,我那曾经是军人的父亲就咬紧牙根对我说,‘不许你哭!’我无法记得哪个时候母亲吻过或拥抱过我们孩子中的任何一个(家里有四个孩子)。我在56岁那年目睹父亲去世。我感觉自己有很大损失。可是,起初我却哭不出来。”
在有些文化里,人们惯于公开表露自己的感情。不论他们快乐抑或忧伤,别人都知道他们的感觉如何。在另一方面,世上有些地方,特别在北欧和英国,一般人,尤其是男子,自幼便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不将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他们喜欢保持镇定,不动声色。但是,你若有亲者去世,表达自己的悲痛是不对的吗?圣经的主张如何?
圣经里哭泣的人
圣经是由一些生活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希伯来人写的。希伯来人是个富于表情的民族,而圣经就含有许多公开表露个人悲伤的例子。大卫王曾为他的儿子暗嫩被杀而哀伤。事实上,他“号啕痛哭”。(撒母耳记下13:28-39,《新译》)大卫的逆子押沙龙曾试图篡夺他的王位,但大卫却甚至为押沙龙的死亡而悲痛不已。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大卫]王就心里伤恸,上城门楼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撒母耳记下18:33)大卫像任何正常的父亲一样表示伤痛。作父母的时常宁愿自己能够替儿女死去就好了!孩子比父母先逝看来是绝不自然的事。
耶稣对他的挚友拉撒路之死有什么反应呢?他行近拉撒路的坟墓时,禁不住哭起来。(约翰福音11:30-38)后来,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行近耶稣的坟墓时也哭起来。(约翰福音20:11-16)许多世人由于对死者的情形没有基于圣经的清楚了解,所以在亲者去世时常会伤痛欲绝。诚然,基督徒明白圣经的复活希望,因此不会悲伤过度。但是,既然人有正常的感情,真正基督徒虽然怀有复活的希望,也会为亲者去世而悲痛。——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4。
哭还是不哭
今日我们的反应又如何?你发觉表露自己的感情十分困难,或令你尴尬吗?在这件事上,一般顾问提出什么建议?他们的现代观点时常只是与圣经古代受感示的智慧不谋而合而已。他们主张人应当表达而非压抑自己所怀的悲伤。这使我们想起圣经里古代一些忠心的人物,例如约伯、大卫、耶利米,都曾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他们绝没有抑制自己的感受。因此,避免与别人接触是不智的。(箴言18:1)当然,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悲痛;此外,事情也视当地流行的宗教信仰而定。a
如果你想哭又怎样?人生来就会哭泣。哭泣乃是人之常情。请再一次想想拉撒路死时的情形。当时耶稣“心里悲叹……[就]哭了”。(约翰福音11:33,35)因此,亲者去世时,哭泣乃是自然的反应。
一位名叫安妮的母亲的经历足以支持这种看法。她那年幼的女儿蕾切尔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她的丈夫评论说:“令人感觉意外的是,我和安妮在举行葬礼时都没有哭。别的人却个个都泣不成声。”安妮回应丈夫的评论说:“当时我们的确没有哭,但后来我却为我们两个人哭够了。真正的打击在悲剧过去了之后,当我终于单独一个人在家里时,才悄然来到。我哭了一整天。但我相信这对我颇有帮助。我哭完之后,感觉好得多了。我无法不为失去小宝贝而悲伤。我真的相信,你应当让悲痛的人尽情哭泣。虽然别人说‘不要哭了’是个自然的反应,这样的话其实对悲伤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正帮助。”
有些人的反应
有些人痛失亲者时有什么反应呢?请考虑一下朱厄妮塔的事例。她深知失去一个婴孩是什么滋味。她曾经五次流产,但现在又怀孕了。后来她由于汽车失事入院留医,可以了解的是,她感觉十分担心。两周之后,她的产痛开始——但较预产期早得多。此后不久,小瓦妮莎出生了——仅两磅多一点。朱厄妮塔回想说:“我兴奋得不得了,我终于是个母亲了!”
但她的快乐却十分短暂。四天之后,瓦妮莎夭折了。朱厄妮塔回忆说:“我感觉十分空虚。我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我觉得自己有所缺欠。我回到家里,看见我们为瓦妮莎所预备的房间和我为她买的小内衣,不免感到心痛。接着的两三个月,我再三回想她出生的那天。我不想跟任何人有任何接触。”
这样的反应有点极端吗?别人可能很难明白,但是像朱厄妮塔那样有过这种惨痛经验的人指出,她们为早死的婴孩悲伤,跟为一个活了一些日子之后才夭折的孩子哀伤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表示,孩子在出生之前很久已深受父母所爱了。孩子跟母亲有一种特别的亲密连系。婴儿一旦死去,母亲感觉失去的乃是一个真正的人。这件事实是别人需要明白的。
你可以怎样受愤怒和罪咎感所影响
另一位母亲那六岁大的儿子因先天心脏病忽然死去。她回忆当时她的感觉,说:“我经历到一连串的反应——麻木、无法置信、自觉有罪,以及对丈夫和医生感觉愤怒,因为他们未能及早察觉孩子的病情有多严重。”
愤怒可能是悲痛的另一个征兆。痛失亲者的人可能迁怒于医生和护士,觉得他们应当作出更大努力去照顾死者才对。或者他们对亲友感觉恼怒,因为后者看来说话或行事不当。有些人恼怒去世的亲者,因为亲者忽视了自己的健康。丝特拉回忆说:“我记得自己曾对丈夫感觉恼怒,因为我深知情形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他的病情相当严重,但他却不理会医生的警告。”失去亲者的人有时会因为死者所留下的重担而对去世的人感觉恼怒。
有些人则由于恼怒而自咎——意思便是,他们因为自己感觉恼怒而责怪自己。另一些人则将亲者去世归咎于自己。“如果我迫他早点看医生,”“如果我带他看另一个医生,”“如果我留意使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健康,”他们说服自己,“他就不会去世了。”
另一些人所感的罪咎则不仅至此为止,特别是他们的亲者出乎意料地突然去世的话。他们开始回想以往,他们曾向死者发怒、与死者争吵,或者觉得他们并没有对死者尽自己的责任。
许多母亲都经历悠长的忧伤过程,这件事实足以支持不少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孩子的夭折对父母的一生——特别以母亲为然——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丧偶之痛
配偶去世是另一项痛苦的经历;特别是双方若曾分享一种非常活跃的生活,所感的痛苦就越深。这可能意味到,他们一向分享的整个生活方式都终止了;他们以前一同旅游、工作、娱乐和互相依存,现在已告结束了。
尤妮斯解释,她的丈夫突然心脏病发去世时,她有什么感受。“第一个星期,我的感觉完全麻木,仿佛我成了走肉行尸一般。我甚至失去了味觉和嗅觉。可是,我的逻辑感却以一种不带感情的方式继续运作。由于医护人员对我丈夫施行急救时我在场,我并没有经历通常那种否认事实的征兆。即使如此,我的确经历一种极度的挫折感,仿佛我目击一辆汽车掉落悬崖,我却无力加以制止一般。”
她有哭泣吗?“我当然有。特别是我从亲友收到许多慰问卡,我每读一张便禁不住哭起来。这帮助我应付一天余下的时光。但是别人屡次问我有什么感觉,就没有什么能帮助我了。显然我感到非常痛苦。”
什么事帮助尤妮斯渡过这段忧伤的时期呢?她说:“虽然我自己不察觉,我潜意识地决定要继续照常活下去。可是,每逢我想起,我那热爱生命的丈夫已不再跟我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了,这仍然使我感到伤痛。”
“不要让别人指挥你……”
《道别——何时及如何说再见》一书的作者提出劝告说:“不要让别人指挥你应当怎样行事或应当有什么感觉。每个人感受悲痛的过程各有不同。别人也许认为——并且让你知道他们认为——你悲伤过度或不够悲伤。要原谅他们,恝然置之。如果你试图强迫自己适合别人或社会为你定出的模子,你就会妨碍自己恢复感情健康的进度了。”
当然,不同的人会以不同方式应付他们的伤痛。我们并非暗示一种方式必然好过另一种。可是,如果哀伤的人开始感到心灰意冷,无法适应现实环境,那就有危险了。在这样的时候,他们可能需要富于同情心的朋友的帮助。圣经说:“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因此,不要害怕向别人求助和抒发自己的感受,甚至乎痛哭一场。——箴言17:17。
悲痛是对亲者去世的正常反应,因此,让别人看见你伤心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还有些其他问题也需要解答:‘我可以怎样在生活上适应悲痛呢?感觉愤怒和罪咎是正常的吗?我可以怎样应付这些反应?什么可以帮助我忍受亲者去世的伤痛?’接着的资料会回答这些以及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