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命从何而来?
地球生机蓬勃。从冰封的北极到亚马逊的雨林,从撒哈拉沙漠到大沼泽地,从阴暗的海底到阳光照耀的山顶——生物无处不在。生物种类纷繁,令人惊叹不已。
生物的种类、大小和数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有一百万种昆虫在地球上嗡嗡作响,飞舞爬行。在我们周遭的水域里有超过二万种鱼类,有些像米粒那么小,有些却像货车那么长。世上有不下三十五万种植物点缀着锦绣大地,当中包括少数的奇葩异草和数不胜数、赏心悦目的花木丛林。天空中飞翔的鸟类也超过九千种。这些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形成了我们称为生物的众生百态。
我们四周的生物洋洋大观,固然叫人愉快,但更奇妙的是,这一切生物竟也像是如出一辙的,实在奥妙。生化学家研究地上各种生物的身体结构,看出所有生物,不论是变形虫还是人,都有赖于一种令人生畏的相互作用,才能够继续生存。这种相互作用是: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分工合作。涉及这几种分子的精密运作过程,不但在人体差不多所有细胞里存在着,在蜂鸟、狮子和鲸鱼的细胞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划一的相互作用使芸芸众生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各种生物互相依存,和谐一致,这一切是怎样产生的呢?事实上,生命究竟从何而来?
你可能相信,地球一度死气沉沉,全无生机。许多科学家都同意这个看法,不少宗教经典也有同样的见解。即使这样,你也许发觉,对于地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和宗教的主张并不一致。
千百万教育程度各异的人都相信,地上众生是由一位具有智慧的造物主创造的。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说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成的;只是凭着机遇,经过一连串的化学反应,生物就出现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才对呢?
我们不应该以为这件事跟我们没有切身关系,或认为这对我们寻找更有意义的生活无关。正如上文指出,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寻求这个非常基本的问题的答案:我们人类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部分科学课程,都只着重探讨生物怎样适应环境,怎样竭力求存,绝少触及生命起源这个更关键性的问题。你也许留意到,科学家试图解释生命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时,通常都说得空空洞洞,例如:“亿万年前,分子互相碰撞,碰巧产生了生命。”可是,这可以算是完满的答案吗?按照这个说法,单凭来自太阳、闪电或火山的能,某些无生命的物质可以自行移动,组织起来,最后更开始活过来,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无生命的物质竟然变成了生物!这两种事物根本判若鸿沟!这样的事真的可能发生吗?
在中世纪,自然发生说十分盛行,很多人认为生物可以自然从无生命的物质产生,所以接受上述的见解并不怎样困难。后来到了17世纪,意大利医师雷迪证明,腐肉中的蛆所以出现,纯粹是由于苍蝇曾在肉上产卵。如果苍蝇无法接触到肉,蛆就不会形成。既然大小像苍蝇一样的生物并不是自然产生的,那么微生物又怎样呢?为什么食物无论有没有被覆盖着,都总会发现微生物呢?虽然后来的实验显示微生物不会自然产生,但这个问题仍然引起了不少争议。后来,巴斯德所作的实验终于解答了这个问题。
许多人都记得,巴斯德致力于解决跟发酵和传染病有关的难题。他也做了一些实验,要看看微小的生物是否能够自然产生。你也许知道,巴斯德以实验证明,水消过毒之后若不受污染,就甚至连极小的细菌也不会产生。他在1864年宣称:“自然发生说经这个简单实验的致命一击,将从此销声匿迹。”他的话一点不假,没有任何实验曾实际从无生命的物质产生出生物来。
那么,地上的生物是怎样来的呢?现代有些科学家力图找出问题的答案。事情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俄罗斯生化学家奥巴林所做的研究。他和同期的其他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像剧本般的理论,分三幕描述据称曾在地球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事。第一幕描述地上的各种元素(原料)转化成一组组的分子。然后,第二幕是这些分子转变为较大的分子。这出戏剧的最后一幕,描述分子一跃成为第一个活的细胞。但这是实情吗?
这出戏剧有一个基本的立脚点,就是假定地球早期的大气跟今天的大气有很大分别。一个理论认为,当时地上差不多没有自由氧,而氮、氢和碳这几种元素就组合成为氨和甲烷。按照这个理论,这些气体和水蒸气所构成的大气每逢受到闪电和紫外光的冲击,就有糖和氨基酸形成。别忘记,这仅是理论罢了。
根据这出纯理论的戏剧,这些化合物被冲进海洋或其他水域里。过了一段时候,各种糖、酸和其他化合物浓缩成“生命起源以前的浓汤”;在这种汤里,各种氨基酸结合成为蛋白质。按照这个理论发展下去,其他称为核苷酸的化合物接着组成链,然后演变为一种核酸,例如DNA。据称,这一切转变为分子戏剧的最后一幕铺了路。
我们大可以把这个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最后一幕当做一个爱情故事。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邂逅了,大家互相了解,然后热情拥抱。这样,在落幕之前,第一个活的细胞就诞生了。如果你从开始一直观看这出戏剧,你很可能纳罕:“这究竟是实情还是虚构呢?地上的生物真的可能以这种方式产生吗?”
生命在实验室中产生?
在50年代早期,科学家着手验证奥巴林的理论。当时,虽然公认的事实是生命只能来自有生命的个体,科学家却依然声称,如果以往的情况跟现今的大为不同,生物就可能缓慢地从无生命的物质产生。这个理论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吗?在哈罗德·尤里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斯坦利·米勒,曾经把氢、氨、甲烷和水汽(假设这些是原始大气的成分)密封在一个瓶子里,瓶底有沸腾的水(代表海洋),然后使电火花(像闪电一样)通过蒸气。不出一个星期,瓶子里有些暗红色的黏性物质出现。米勒分析这些物质,发现其中含有很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你很可能听过这个实验,因为多年来,科学教科书和学校的课程都提及这个实验,仿佛这个实验可以解释生命怎样在地上开始似的。但这是实情吗?
其实,米勒的实验现今正大受质疑。(请参看36-37页的附栏“可疑的经典实验”。)无论如何,这个在表面上看来成功的实验,促使科学家也进行了其他实验,甚至产生了一些在核酸(DNA或RNA)里含有的成分。这方面的专家(或称为生命起源科学家)当时相当乐观,因为他们看来使分子戏剧的第一幕重演出来了。当时看来其他两幕也可以在实验室里重演。一个化学教授曾经声称:“我们用进化的机制去解释原始生物系统的起源,成功之日已在望了。”一个科学作家说:“专家们预测,科学家不久就会像玛丽·谢利的小说[《科学怪人》]里的弗兰肯斯坦一样,在实验室里造出活的有机体,从而充分显示生命是怎样产生的。”许多人以为,生命自然发生的奥秘已经解开了。——可参看“右旋,左旋”,38页。
时移世易,谜团未解
可是,自那时以来,科学家的乐观已不复见了。几十年已经过去,生命的奥秘仍然未解。米勒教授在作了他的实验四十多年后告诉《科学美国人》说:“生命起源的奥秘,原来比我和其他大部分人所估计的更难解开。”其他科学家的想法也有同样的转变。例如早在1969年,生物学教授迪安·凯尼恩跟别人合著了《生化学预定论》。但较近期的时候,他却指出:“物质可以自行跟能量组织成生物系统,这件事根本是难以置信的。”
凯尼恩认为:“目前所有用化学解释生命起源的理论,都犯了根本上的错误。”事实上,实验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米勒和其他科学家合成了氨基酸后,科学家着手制造蛋白质和DNA;这两种物质都是地上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科学家在所谓生命起源以前的环境里进行了数千次实验,结果怎样呢?《生命起源的奥秘:再评目前各家理论》指出:“我们在合成氨基酸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合成蛋白质和DNA却始终失败;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科学家在合成蛋白质和DNA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用“总是失败”来形容。
老实说,要解开的谜并非仅限于第一个蛋白质分子和第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怎样产生,同时也包括它们怎样共同发挥作用。《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惟独这两种分子共同发挥作用,生物才可能在地上生存。”可是这套百科全书指出,这两种分子怎么会彼此紧密合作,“在生命起源方面”仍然“是个关键性的哑谜”。这句话实在说得很对。
附录甲“彼此配合才能维持生命”(45-47页),概述了一些基本细节,说明人体细胞里的蛋白质和核酸,怎样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合作。我们通过附录所学到的,即使只是有关人体细胞的粗浅知识,但这也足以使我们对研究细胞的科学家钦佩不已了。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人体内其实每分每秒都有一些极为复杂的程序在进行,只是很少人甚至想及这件事。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细胞这种惊人的复杂性和精确性,令我们再次想到这个问题:这一切是怎样产生的呢?
你也许知道,生命起源科学家一直试图为生命起源这出戏剧,编造一些看来合理可信的剧情。可是,他们的新剧本仍旧不能使人信服。(参看附录乙,“来自‘RNA世界’还是另一个世界?”,48页。)例如,德国美因茨生物化学研究院的克劳斯·多斯评论说:“目前,有关各种主要理论的讨论和这方面的实验,不是陷于僵局,就是由于参与者自认见识不足而终止了。”
甚至在1996年召开的生命起源国际会议上,与会者的意见也莫衷一是。《科学》杂志报导,参加会议的差不多三百个科学家,“竭力解开谜团,要知道[DNA和RNA]分子初次出现的经过,以及它们怎样演变成能够自我繁殖的细胞”。
人如果要研究,甚至解释人体细胞里的分子怎样运作,就要具有相当的智慧,受过高等教育才行。如果我们相信,这么复杂的程序,起初竟然在一种“生命起源以前的浓汤”里,不受任何引导就碰巧发生,这样的想法可说是合理吗?还是事情还牵涉到更复杂的因素呢?
何以仍是个谜?
现今的人不妨回顾过去差不多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的种种推测和他们所作的数以千计的实验,看看他们怎样试图证明生命是可以自行产生的。经过这样的一番回顾,人很难不同意诺贝尔奖金得奖人克里克的话。克里克认为,有关生命起源的种种理论“涉及太多臆测,只基于少量事实”。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这种极度复杂的东西,既然无法在设备精良的实验室里自行产生,更别说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环境里产生了。
既然先进的科学也无法证明生物是可以自行产生的,为什么有些科学家继续固守这样的理论呢?几十年前,英国化学家伯纳尔教授在《生命起源》里所说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验证这个理论[生命的自然发生],就很可能在过程中不止一次证明生命根本是无法自行产生的;生命自行产生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他接着说:“教人苦恼的是,地上的生物实在千姿百态,于是相信生命可以自然产生的人为了给生命的起源一个解释,只好曲解他们的论据。”自那时以来,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
请想想这种主张的实际含意。这等于说:“从科学看来,我们可以说生命是无法自行产生的。不过,生命自然发生是我们愿意考虑的惟一可能性。既然这样,我们需要曲解自己的论据去支持生命自然产生的假设。”你认为这样的想法合乎逻辑吗?人如果接受这样的想法,不是要把事实大加“歪曲”才行吗?
可是,不少学识渊博、深受尊重的科学家却不觉得,在生命的起源方面,他们需要曲解事实去迁就流行的理论。他们根据事实,作出合理的结论。这些事实和结论是什么呢?
信息与智慧
马切依·吉尔蒂克教授是波兰科学院树木学研究所的著名遗传学家,他在接受一部记录片访问时所说的话,正好回答了上述问题:
“我们现在知道,基因含有巨量的信息。科学无法解释这些信息怎样可能自行产生。信息全凭智慧才能存在,绝不可能凭机遇产生。你把一堆字母胡乱拼凑起来,绝不能产生一组组词语。”他继续说:“例如,细胞里的DNA、RNA和蛋白质复制系统都是非常复杂的,这一切必定从起头就是完善无疵的。如果不是这样,生物系统就无法存在了。惟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巨量的信息出于某个有智慧的根源。”
你对生命的奇迹认识越深,就越看出以下的结论是合乎逻辑的:生命源于某个有智慧的根源。这个根源是什么呢?
正如我们在较早时候指出,千千万万受过教育的人认为,地上的生物必定是由某个深具智慧的设计者所制造的。经过客观的分析后,他们都认同圣经中一位诗人论及上帝的这句话:“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虽然我们正生活在科学的年代,但他们仍然相信这句古语,并且觉得很有道理。——诗篇36:9。
无论你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已获得肯确的结论,且让我们转一转话题,看看一些跟你有切身关系的奥妙事物。我们学习这些事物的时候,不但可以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也可能就这个影响到我们生命的问题,得到不少启发。
[第30页的附栏]
机遇之名,造物为实?
论到生命的起源,诺贝尔奖金得主德迪韦说:“从原始汤演变到人,完完全全是由机遇所促成的。”可是,凭机遇去解释生命的起源,是理性的想法吗?
机遇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机遇就是数学上的概率,例如掷硬币时任何一面朝上方的机会。可是,说到生命的起源,许多科学家所用的“机遇”一词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们用意义含糊的“机遇”去代替比较具体的词语,例如“本原”。这种做法在本原不明的时候特别常见。
生物物理学家唐纳德·麦凯指出:“人如果把‘机遇’人格化,仿佛说‘机遇’是促成事件发生的因素,就其实是把科学观念转变为带几分宗教色彩的神话观念。这样做是不正当的。”罗伯特·斯普劳尔也指出:“很久以来,科学家一直把未知的本原称为‘机遇’,人们于是忘了他们已给这个词语另一个含意。……对许多人来说,假设‘机遇等于未知的本原’,其实就是说‘机遇等于本原’。”
法国生物化学家莫诺曾获诺贝尔奖,他是其中一个采用这种“机遇等于本原”的推理方式的科学家。他说:“纯然的、完全不受控制的盲目机遇,就是令人惊叹的进化结构的基础。人终于看出,在无情的广大宇宙里,人是孤独的,人的产生纯粹凭着机遇。”请留意他说:“凭着机遇。”莫诺像许多人一样,把机遇提升为生命的本原。按照这种说法,地球上的生物是凭着机遇而有的。
事实上,词典表明“机遇”是“设想中令无法解释的事发生的非个人的、没有目的的因素”。因此,人若说生命是凭机遇产生的,他的意思就是,生命是由某个未知的力量促成的。有些人差不多把“机遇”说成一股能独立思考的力量,这不就等于默认有造物主吗?
[第35页的附栏]
“[最微小的细菌]也比斯坦利·米勒的化学混合物更像人,因为这些细菌已经具有生化体系的各种属性。因此,细菌跟人的差距,其实比一组氨基酸跟细菌的差距更小。”——生物学教授林恩·马古利斯
[第36,37页的附栏或图片]
可疑的经典实验
时常有人引用斯坦利·米勒在1953年进行的实验作为证据,证明生命在最初可能是自然发生的。可是,他的解释能否成立,却基于一个假设,就是地球的原始大气是“还原”的。那就是说,当时的大气仅含有极微量的自由(未经化学结合的)氧。这一点为什么很重要呢?
《生命起源的奥秘:再评目前各家理论》一书指出,如果当时有许多自由氧存在,“氨基酸就不可能形成;即使有些氨基酸碰巧产生了,它们也会迅速分解”。a米勒就所谓原始大气所作的假设,是否有充分根据呢?
米勒完成了他的实验后,过了两年,发表了一篇经典的论文,其中指出:“当然,这些见解只是推测,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地球当初形成时,大气是否处于还原状态。……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实这一点。”——《美国化学学会杂志》,1955年5月12日刊。
科学家后来找到了证据吗?大约二十五年后,科学作家罗伯特·考恩说:“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的若干假设。……他们没有找着什么证据去支持他们的主张,证明最初的大气是充满氢而高度还原的,有些证据更显示情形刚刚相反。”——《技术评论》,1981年4月刊。
自那时以来又怎样呢?1991年,约翰·霍根在《科学美国人》发表的文章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有越来越多人质疑尤里和米勒就大气所作的假设。根据科学实验及用电脑重现的大气……显示,当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现在受大气中的臭氧层所阻隔)可以破坏大气里含氢的分子。……这样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氮]对于形成氨基酸和别的生命要素十分不利。”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许多科学家坚称地球早期的大气是还原的,只含有极少的氧呢?西德尼·福克斯和克劳斯·多斯在《分子进化与生命起源》中回答说:当时的大气必然缺乏氧,原因之一是,“实验室的实验显示,进化的化学阶段……会受到氧所抑制”;此外,“在有氧的地质时期”,像氨基酸一样的化合物是“不稳定”的。
这不是强词夺理吗?提出这个主张的人声称,最早期的大气是还原的,因为如果不是,生物就不可能自然发生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当时的大气是还原的。
还有另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如果在米勒的实验中,混合的气体相当于原始的大气,通电所引发的火花模拟当时的闪电,沸腾的水代表海洋,那么,安排和进行这个实验的科学家又相当于什么或代表谁呢?
[脚注]
a 氧很容易起化学反应。例如,氧跟铁结合就形成锈,跟氢结合就形成水。如果在组合氨基酸的时候大气里有很多自由氧,氧就会迅速跟有机分子结合,并把它们分解。
[第38页的附栏]
右旋,左旋
我们知道手套分左手和右手,氨基酸分子也有左旋和右旋的分别。在大约一百种已知的氨基酸中,只有20种是蛋白质的成分,而所有这些氨基酸都是左旋的。科学家曾仿照他们认为在生命起源以前的浓汤里发生的情况,在实验室里制造氨基酸。他们发现,这样制造出来的氨基酸分子,右旋和左旋的数目相等。《纽约时报》报导说:“生命完全有赖于左旋的氨基酸,所以这种左右旋氨基酸各占一半的现象并不常见。”为什么活物完全由左旋氨基酸所组成,至今仍然是个“莫大的奥秘”。甚至在陨星里发现的氨基酸,“左旋的形式也占多数”。研究生命起源的杰弗里·巴达博士说:“生物氨基酸的左旋、右旋,必然受到地球以外某种力量所左右。”
[第40页的附栏]
“实验结果声称……在没有生物支配的情况下,有新的东西产生了。不过,这些东西其实是活生生的人用高度的智力设计制造出来的,为的是证实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生命的起源与发展》
[第41页的附栏或图片]
“深思熟虑的智慧行动”
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爵士,数十年来一直研究宇宙和其中的生物,甚至主张地上的生物是从外太空来的。他在加州科技学院讲学的时候,提到蛋白质里氨基酸的排列。
霍伊尔说:“蛋白质是由一连串氨基酸以某种方式连结起来而形成的,这个颇明显的事实倒不是生物学上的重大问题;真正教人费解的是,氨基酸以某种方式排列,使这一连串分子具有独特的属性。……如果把氨基酸胡乱地连结起来,可能形成的排列方式就会很多,而其中大部分都对活细胞毫无用处。想一想,一个普通的酶由大约二百个氨基酸连结而成,而每个连结点都有20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由此可见,无用的排列方式实在多不胜数,甚至比我们从最强力的望远镜看到的一切星系里,所含有的一切原子数目更多。这只是说一种酶罢了,酶的种类其实超过2000种,每一种都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因此,氨基酸起初到底是怎样按着特定的结构排列,形成不同种类的酶的呢?”
霍伊尔补充说:“生命凭着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碰巧产生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与其接受这种极微的可能性,不如认为促成生命的,是某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智慧行动还好。看来这是更好的看法。”
[第44页的附栏]
迈克尔·贝赫教授说:“在追寻生命的起源方面,人只要不总是向着非智力的方面入手,就会作出这个直截了当的结论:很多生物化学系统都是设计出来的。设计这些系统的并不是自然律则,不是机遇,也不是必然性;其实,这些系统都是被组织起来的。……地球上的生物,从最基本到最关键的组分,都是有智慧活动的产物。”
[第42页的图解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身体每个细胞都极为复杂,功能精巧,仅是略知个中皮毛,已足以教人深思这个问题:这一切到底从何而来?
•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膜
• 细胞核
细胞的控制中心
• 染色体
含有DNA, 即遗传蓝图
• 核糖体
制造蛋白质的地方
• 核仁
装配核糖体的地方
• 线粒体
某种分子的制造中心。这种分子供应细胞所需的能量。
[第33页的图片]
现在许多科学家承认,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复杂分子,不可能在生命起源以前的某种浓汤里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