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在敬虔的智慧中成长
许多国家和不同背景的有识之士都承认,耶稣的确是个杰出的教师和道德家。耶稣在幼年时期所受的教养对这件事有影响吗?今日的父母可以从耶稣的家庭生活及成长过程学得什么教训?
圣经很少论及耶稣的童年生活。基本上说来,只有两节经文把耶稣降生后最初12年的生活总括起来。“约瑟和马利亚照主[耶和华]的律法,办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39,40)但父母们却可以从这两节经文学到若干教训。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因此,他的父母显然在身体方面好好照顾他。此外,他不断“充满智慧”。a谁有责任要教导他,使他获得智慧所根据的知识和了解呢?
在摩西律法之下,父母负有这样的责任。律法对作父母的以色列人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命记6:6,7)既然耶稣继续“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这件事实表明约瑟和马利亚的确有服从上述的命令。
由于耶稣是个完美的孩子,有些人也许认为他的成长过程并不能成为养育其他孩童的一个切合现实的模式。可是,约瑟和马利亚并不是完美的。但他们却显然继续照顾耶稣在身体和灵性上的需要。虽然他们的家庭儿女渐多而为他们带来各种压力,他们仍然尽力履行父母的职责。(马太福音13:55,56)在另一方面,即使耶稣是完美的,他仍然要从孩提时代长大,经过童年、青少年而达到成年阶段。在这段成长和发育期间,耶稣的父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们显然做得很妥善。
耶稣12岁那年
“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按惯例]上耶路撒冷去。”(路加福音2:41)根据上帝的律法,每个男丁都要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申命记16:16)但圣经的记载说,“耶稣的父母就照常上耶路撒冷去。”约瑟带着马利亚,很可能连同其余的家人,踏上超过60英里(100公里)的旅途前往耶路撒冷出席这个欢乐的场合。(申命记16:6,11)这是他们的惯例——生活上的一个经常部分。此外,他们并非仅是象征式地在这个场合露面而已。反之他们留下来,直至守完了节期为止。——路加福音2:42,43。
这项圣经记载对今日的父母们提出一个有益的教训。每年在耶路撒冷举行的节期都是严肃的集会,也是欢乐的时候。(利未记23:4,36)这些场合向约瑟、马利亚和年幼的耶稣提供在灵性上令人振奋的经验。今日,父母们最好也为自己的幼小儿女找寻类似的机会,使儿女一方面在生活上获得兴奋的调剂,同时也在灵性上得到造就。作父母的耶和华见证人借着携同儿女一同参加年中每隔若干时间举行的环务和区务大会而这样行。借此,儿女可以享有旅途的兴奋经验,同时又有数天时间与数以千计,甚或数以万计的信徒同工聚集交往。一位成功地养大十名儿女的父亲把颇大功劳归于一件事实:自从他在45年前受浸成为基督徒以来,他从没有错过大会的任何节目。他也鼓励家人不要错过大会的任何部分。
一次疏忽
耶稣较年幼的时候,他无疑在每年上耶路撒冷的旅途中留在父母身边。可是,随着耶稣逐渐长大,他也许享有较多的自由。到12岁时,耶稣差不多已达到犹太人视为迈向成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年龄。也许由于这项正常和自然的转变,约瑟一家人离开耶路撒冷回家时发生了一次疏忽。圣经的记载报道说:“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路加福音2:43,44。
父母和年幼的人无疑都可以看出这宗事件的若干特色。可是,不同之处是:耶稣是完美的。既然耶稣很乐于顺服约瑟和马利亚,我们无法想象他蓄意违背父母与他所作的某些安排。(路加福音2:52)远较可能的情形是彼此的沟通中断了。耶稣的父母假设耶稣在同行的亲族和熟识的人当中。(路加福音2:44)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到,在离开耶路撒冷的一片忙乱中,约瑟和马利亚首先留意照顾较年幼的儿女;他们假设长子耶稣也跟着一道来。
在另一方面,耶稣显然以为父母知道他在哪里。这点从他后来的回答可以看出:“为什么找我呢?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的家里么?”耶稣并非表现不敬的态度。他的话仅是表明他对于父母不晓得应往何处找他一事感到惊讶而已。这是个典型的“误会”,是许多有儿女正在成长的父母都可以理解的。——路加福音2:49,《新译》。
在第一天的末了,约瑟和马利亚发现耶稣失踪了。试想想他们对这件事多么担心。在随后两天,他们走遍耶路撒冷各处去找寻耶稣。试想象一下他们越来越深的焦虑。可是,在这场虚惊中,事情的结局却表明他们对耶稣所施的教养并没有白费。耶稣没有结交坏人,也没有为父母带来羞辱。约瑟和马利亚找着耶稣时,他正“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加福音2:46,47。
耶稣运用时间的方式和他对圣经原则显然具有的领悟力足以证明约瑟和马利亚对耶稣施行过优良的训练。虽然如此,马利亚的反应看来是个忧虑的母亲的典型表现:首先,她发现儿子安然无恙而松一口气。然后,她将所感的忧虑和挫折表达出来,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路加福音2:48)马利亚抢在约瑟之先发言,把父母两人的担忧表达出来。她这样行绝非出人意外。许多青少年读到这项记载时都会不期然的说:“这简直好像我的母亲一样!”
学到的教训
我们可以从这个经验学到什么教训呢?青少年常会假设父母晓得他们的想法。他们时常说:“但我以为你们会知道嘛。”父母们,当有误会发生时,你们的青少年孩子若说出类似的话,要知道,你们并非第一对遭遇这种难题的父母。
随着孩子他渐长至少年时期,他们便不再那么倚赖父母了。这种转变是自然的。父母需要作出调整去适应这种情形。可是,即使孩子受过最佳的教养,误会仍然会发生,父母仍然会有忧虑。但父母们若跟从约瑟和马利亚的优良榜样,当有难题发生时,他们对孩子所施的训练就会对孩子大有帮助了。
显然,在耶稣的少年时期,他的父母继续予以适当的训练。上述的事件结束了之后,耶稣顺服地“同他们下去”,返回家乡,“并且[继续]顺从他们”。结果如何呢?“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因此,这宗事件有个好的收场。(路加福音2:51,52)父母若跟从约瑟和马利亚的好榜样,帮助儿女在敬虔的智慧中成长,给予孩子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并且让孩子与敬虔的人交往而受到良好的熏陶,这样,孩子有好结局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长大成为负责的成年基督徒而享有快乐的生活。
[脚注]
a 在这里,希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是:耶稣之“充满智慧”乃是一项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