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慈悲的——你是吗?
一辆汽车若没有滑油,它能够行驶多久呢?没有多久机件之间磨擦所生出的热便会将发动机烧坏了。若想消除或至少减少磨擦,汽车的机器必须有滑油才行。
在人类的关系上我们亦需要一种东西来消除或缓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上所发生的磨擦。这件东西便是爱。圣经中所倡导的爱并非仅是仁慈的说话而已,虽然这些说话也是必要的。爱会借着不自私的行为和动作表现出来。它是积极活跃而不是消极或静止的。它能够造就而不会破坏。由于缺乏这种爱,今日人类所有的种族都被生活上的磨擦撕成碎片。目前整个社会正被列国之间的仇恨,恐惧,分裂,争斗,不安和苦难热到行将爆炸的程度。
爱是慈悲的
爱所包含的品质之一是慈悲。有一本字典为慈悲所下的定义是:“过于公平所规定的仁慈;过于人所要求或期望的仁慈;仁慈的对待;怜恤之心。”所有这些定义都是不自私的表现;因此它们同时是爱的表现。
不慈悲是自私的表现和爱的反面。人若不慈悲便表明他不肯宽恕。这表示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已超出我们所应该要求的限度。缺乏慈悲乃是仇恨而非爱的表现。
剌与梁木
当耶稣在地上时,他时常用比喻强调和教导他的听众必须具有爱和慈悲之心。他深知一般人时常有将这些美德置诸脑后的倾向。他见到有些人如何敏于指责别人,但对自己的短处却视若无睹。他也注意到一些时常批评指责别人的人往往自己具有更严重的毛病和过错。那末他用什么话才能有力地向听众指出这种缺乏爱心和慈悲的行径的愚昧呢?
对于人类行为上的这个难题,耶稣知道得很清楚怎样处理。他用一幅“文字的图画,”一个比喻,使其深印在听众的脑海中。他说了一个使他们难以忘记的比喻。根据马太福音7:3-5的记载。他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耶稣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个人在自己的品格上有一个大如梁木的毛病,但却吹毛求疵地批评别人的品格中一个像刺一般微小的过错,这岂不是很可笑吗?那挑剔找错的人本应关心自己那像巨大的梁木一样显著的过错,可是他却将其置诸不理而反过来挑剔别人的小错处。
基督徒应该本着爱心互相勉励以求养成像基督一样的品格。可是一个人若斤斤计较地指责别人的每一点错处,而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却并不妥善的话,他便表明自己是一个伪君子了。正如使徒保罗说:“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罗马书2:1)一个明智的人的批评会从自己身上开始;他会先检讨一下自己可能犯了什么过错,或者这些过错和他在别人身上所观察到的过犯一样严重或甚至更严重也说不定。耶稣的比喻表明我们在予别人忠告时必须怀着和蔼仁慈的态度,因为我们深知没有人,我们自己也包括在内,能够达到完美的地步。
许多人喜欢肆意批评别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想避免看见自己的过错。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自骄,一个人会毁谤别人以借此暗示他自己并不像他所批评的人一样,因此他比他所批评的人更优越。借着尖酸的批评他使别人忽视了他自己的过错。在耶稣的日子一般法利赛人便是这种人的一个好例子。他们吹毛求疵地批评别人未能遵守律法中像刺一般微小的地方,但他们自己却犯了远较严重的大罪。论到这些冷酷无情而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耶稣说:“他们能说,不能行。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马太福音23:3,4,23。
他们缺乏了仁爱,怜恤,公平和忠诚;这些便是他们眼中的梁木。然而他们却认为应该指责一些过错和他们的比起来像刺一般微不足道的人!我们今日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亦正是如此。国家,种族,政党,配偶,不错,所有各阶层的人,岂不是都敏于无情地责难别人,而自己却犯着同样或甚至更大的过错么?
一个人若对他人不慈悲,这便表明他不认识或忽视了一项重大的基本真理。什么真理呢?
共同的祖先
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亚当的后代。这件事实具有什么意义呢?罗马书5:12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来便不完美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行动和思想上达到完美的地步。由于承受了亚当所遗传的罪孽和缺陷,所有的人都有犯错误的倾向。既然我们自己无法达到完美的标准,我们便不应该要求别人这样行。这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将重大的罪恶一笑置之。关于违反圣经原则的严重过犯,耶稣曾为我们清楚地订下了处理的方式和程序;这些训示载于马太福音第18章第15至17节。
请记得,慈悲是“过于公平所规定的仁慈。”当别人触犯或得罪了我们时,我们也许会立刻要求报复或施以公平的处罚。可是耶和华若要求完全的公平便会有什么结果呢?既然亚当这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在蓄意犯了罪之后生出许多并非由上帝负责的儿女,完全的公平岂不会规定我们完全死去而没有任何永生的希望吗?我们都生在罪孽之中,因此都不能达到完美的标准。我们并没有生命的权利。
因此我们都应该因为,正如约翰一书4:16指出,“上帝就是爱”而感觉庆幸。由于爱,耶和华以慈悲缓和了公平的原则;他将他的爱子舍出作为一项赎罪的祭物以便使相信他的人可以获得永生。我们若效法他的慈爱和遵行他的旨意,耶和华便会像一个宽大的父亲一样亲切而慈悲地宽恕我们的过犯。“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后书1:3。
我们若感激上帝对我们所表现的仁爱和慈悲,我们必须也以慈悲待别人。在另一方面,我们若已蒙耶和华的怜恤,但却不肯怜恤别人,反倒挑剔‘我们弟兄眼中的刺’而不顾自己眼中庞大的梁木,那么上帝岂不应该公正地不再怜恤我们么?耶稣表明事实正是如此。他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16。
犯了罪的女人
有一天耶稣在一个法利赛人的家里吃饭。在这个场合中他获得另一个机会指出我们都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向别人表现怜悯。圣经的记载说:“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路加福音7:37-39。
法利赛人认为这个女人是个低贱的罪人而瞧不起她,并且以为耶稣也会有同样的反应。但耶稣洞悉他那伪善的思想。“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一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么?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的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加福音7:40-47。
法利赛人才是不对的一方。他冷酷无情地认为那犯了罪的女人是不屑一顾的,同时他亦没有尊重耶稣。但那犯了罪的女人却敬重耶稣。这并不是因为她的罪孽比法利赛人更重,虽然别人也许会这样想。其实根据耶稣在其他场合论及法利赛人的话看来,很可能法利赛人的罪远比她重。这乃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需要慈悲和宽恕的缘故。她更真实和深切地认识自己的罪过,同时她体会到她需要以行动表现她的爱心。但法利赛人却没有体会到任何这些感觉。他认为自己是公义的,因此没有悔改的必要。由于这种感觉,他不认为自己需要像那有罪的女人一样表现爱心。他对基督所怀的爱也不及她的大。由于他没有对其他的罪人表现慈悲,他证明他的罪更大。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罢。”圣经并没有记载说是耶稣曾告诉那法利赛人他的信救了他。——路加福音7:50。
你应该怎样
今日的世界正像以往的法利赛人一样的冷酷无情。它那毫无怜恤之心的行径毁了亿万人的生命。它播下了无数仇恨的种子。它绝不可能收获爱。不久耶和华便会终止他自挪亚洪水的日子以来向这世界表现了四千余年的恩慈。在哈米吉多顿的宇宙大战中他将要处决所有缺乏爱心和慈悲的人。那将会是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从未经历过的一段灾难时期。那些以慈悲和宽大的行径证明了自己的爱心的人则会蒙他保存下来进入一个新世界里生活,届时在上帝慈爱的庇护之下人类将会逐渐恢复身心的完美。
所有爱好公义的人都应该盼望新世界的乐园在地上恢复。你也盼望吗?你若盼望这个日子来到,并且想赢得上帝的喜悦而在他仁慈的护卫之下渡过这个世界前面临的危机,你便应该学习如何以仁慈对待你的邻人和培养你的爱心。你不必关心他是否会对你那仁爱的行动有所反应。别人若不理会你所表现的友爱而仍然和以前一样冷酷无情,吃亏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将来必须对耶和华交账,但是你却会因为不断表现仁爱慈悲的精神而赢得上帝的喜悦。
但是亦会有许多人感激地接受你所表现的仁爱和慈悲而好像上述那个犯了罪的女人一样逐渐领悟上帝的旨意。犹大书22,23节说:“有些人存疑心,你们要怜悯他们;有些人你们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有些人你们要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
在生活上跟从一条仁爱和慈悲的途径会为人在现今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上帝的新世界里则带来永生的幸福。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你若想在新世界的地上乐园里获得永生,便应该在对别人所作的批评方面悭省,但对别人所表现的爱心却要慷慨;要留意不随便挑剔指责别人,但同时尽量对人表现慈悲。你这样行便是效法上帝,因为“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马太福音5:7;诗篇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