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取上帝而代之——原因何在?
“你并非孤独,”一则以粗大字体刊出的广告说。“在这个星期日,其他六千一百万成年美国人也决定不上教堂。”这则广告的目的是要促使这几千万人,相当于百分之四十一18岁或更年长的美国人,上教堂去。
在其他地方,特别以西欧为然,情形也与此类似,只是百分率甚至高得多。例如在英国的任何一个星期天,英国教会的二千八百万教友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八不上教堂。虽然在少数地方上教堂的人数略有增加,在普世各地走下坡的趋势却十分显著。
他们何以不上教堂
究竟什么促使大众不上教堂呢?显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无神主义、物质主义、各教会未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及其他许多因素均有分促成这种现象。但是所有不上教堂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舍弃了对上帝的信仰而不再信奉宗教吗?显然不是。
在《找寻美国的信仰》一书中,作者小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 Jr.)和大卫·普灵(David Poling)对于他们所作的一项发现表示惊奇:“不上教堂的人绝大多数均是信徒;在大多数事例上,使人不上教堂的并非失去信心。”若是如此,究竟什么使他们不上教堂呢?
盖洛普和普灵指出有四个重要因素使人不上教堂:
“1.运动、娱乐活动和嗜好
2.与朋友的社交活动
3.工作秩序使人难于上教堂
4.希望‘有更多时间给自己及/或家人。’”
现今大部分人岂不是将星期日主要视为一段松弛身心的时候而渴望这日子来到吗?对许多有经济能力的人来说,到乡下驾车兜风、野餐或远足比参加教堂的礼拜远较令人心旷神怡。跑步、滑雪、玩高尔夫球、钓鱼或其他许多运动均比单调乏味的讲道令人振奋得多。此外,人们从事这些活动的热心和兴趣可以使一般上教堂的人相形见绌。
结果如何呢?爱好享乐的心理显然严重地削弱了人们对教堂的支持。但对个人来说更严重的是,这也意味到爱享乐之心已取代了爱上帝之心。宗教或它所剩下来的残局仅限于在少数特别场合,例如婚礼和葬礼,才拿出来派用场,因为在这些场合人们仍然认为虔诚是必需的。俗世的娱乐已取代了属灵的虔诚。
世俗主义在一般自称相信上帝的人当中的激增正好与使徒保罗的话一致,他谈及人会变成‘爱享乐过于爱上帝’。在论及这样的人时,他将这些人视为鉴戒和表明“末世”的“危险日子”业已临到的标记之一。(提摩太后书3:1,2,4)今日有这么多人‘让享乐取上帝而代之’,正如保罗所预言一般,乃是表明我们正生活在末世的许多证据之一。——《新英文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