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
(Peter)〔一块磐石〕
耶稣基督的使徒。这人在圣经里有五个不同的名字:希伯来语名字“西缅”、希腊语名字“西门”(源自希伯来语,词根的意思是:听;听见)、“彼得”(源自希腊语,圣经里惟他独有的名字)、闪米特语名字“矶法”(也许跟希伯来语ke·phimʹ“凯芬”[意即“磐石”]一词有关,见伯30:6;耶4:29),以及把两个名字合并的“西门·彼得”。(徒15:14;太10:2;16:16;约1:42)
彼得是约翰(或称约拿)的儿子。(太16:17;约1:42)他起初住在伯赛大(约1:44),后来迁往迦百农(路4:31,38),两个城都位于加利利海北岸。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以打鱼为生,看来跟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合伙,因为圣经说他们是“西门的伙伴”。(路5:7,10;太4:18-22;可1:16-21)所以,彼得并非独自打鱼,而是几个人一起。虽然犹太领袖视彼得和约翰为“没有学问的普通人”,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识字或没受过教育。“没有学问的普通人”这个词组的希腊语是a·gramʹma·tos“阿格兰马托斯”。据黑斯廷斯编的《圣经辞典》(1905,第3卷,757页)说,对于犹太人,这句话“指的是没受过律法师的经典教育的人”。(约7:14,15;徒4:13)
据圣经说,彼得是个有家眷的人,看来至少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带着妻子往来各地(或某些地区),就像其余的使徒一样。(林前9:5)彼得跟兄弟安得烈同住,他的岳母也跟他住在一起。(可1:29-31)
跟耶稣一起传道 彼得是安得烈带去见耶稣的,当时安得烈还是施浸者约翰的门徒。因此彼得是耶稣最早那批门徒之一。(约1:35-42)耶稣初次看见他,就给他起名为“矶法”(即彼得)(约1:42;可3:16),这名字很可能具有预言意义。耶稣既能看出拿但业是个“心里没有诡诈”的人,自然也能了解彼得的个性。事实表明,彼得确实像磐石一样坚强不屈,尤其在耶稣去世及复活之后,彼得对基督徒同工有很大的强化作用。(约1:47,48;2:25;路22:32)
耶稣召集第一批门徒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到加利利去,向彼得、他的兄弟安得烈,以及他们打鱼的伙伴雅各和约翰发出邀请,召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约1:35-42;太4:18-22;可1:16-18)耶稣上了彼得的船,向岸上的群众施教。之后,耶稣施行奇迹,使彼得下网捕得巨量的鱼。起初彼得对耶稣的吩咐有点怀疑,但看见这个情景,就不禁害怕起来,伏在耶稣膝前。彼得和三个同伴毫不犹豫,马上撇下他们的捕鱼生意,跟随了耶稣。(路5:1-11)成为耶稣的门徒大约一年后,彼得被挑选做“十二使徒”之一。“使徒”的字面意思是“奉差派的人”。(可3:13-19)
使徒当中,彼得、雅各和约翰曾在多个特别的场合被选陪伴耶稣,例如耶稣改变形貌(太17:1,2;可9:2;路9:28,29),复活崖鲁的女儿(可5:22-24,35-42),在客西马尼园经历考验(太26:36-46;可14:32-42)等场合。这三个使徒,连同安得烈,曾私下问耶稣,耶路撒冷会在什么时候遭受毁灭,他临在和制度的末期会有什么征象。(可13:1-3;太24:3)虽然彼得在使徒名单中跟他兄弟安得烈并列,但无论是耶稣去世及复活之前还是之后,圣经同时提及的,往往都是彼得和约翰。(路22:8;约13:24;20:2;21:7;徒3:1;8:14;另见徒1:13;加2:9)这究竟是因为两人性格相近、友情深厚,还是因为耶稣常派两人一起工作(参看可6:7),圣经并没有说。
四福音记载的彼得言谈,比其余的十一个使徒都要多。彼得显然是个精力充沛、敢作敢为的人;他心直口快,绝不会犹豫不决。正因为这样,彼得时常率先发言和表达意见,别的门徒却不大出声。他屡次发问,引致耶稣进一步澄清和说明所讲的比喻。(太15:15;18:21;19:27-29;路12:41;约13:36-38;另见可11:21-25)但彼得有时说话冲动,甚至近于鲁莽。使徒看见耶稣改变形貌的异象后,只有彼得才觉得需要说几句话。他表示自己有幸能目睹这个景象,并建议搭三个帐幕,也许他希望这个异象(当时摩西和以利亚已跟耶稣分离了)能持续下去。(可9:1-6;路9:33)耶稣过最后一个逾越节的晚上为门徒洗脚,彼得起初不肯洗,但被耶稣责备后,就连手和头也都想耶稣给他洗洗。(约13:5-10)看来彼得勇于发言,主要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而且感情强烈的缘故。既然圣经记下彼得的言谈,可见这些话有一定的价值;虽然有些话暴露了人性的某些弱点,却仍是瑕不掩瑜的。
有一次,门徒中有很多人不同意耶稣的主张,就舍他而去,彼得却代表全体使徒表明,他们决心继续跟随主耶稣,因为他“有永生的话语……是上帝的圣者”。(约6:66-69)另一次,耶稣问门徒众人说他是谁,彼得再次表达自己的坚强信念,说:“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儿子。”耶稣说彼得“是有福的”。(太16:13-17)
彼得发言最快,受纠正、受责备和申斥的次数也最多。有一次,耶稣预告弥赛亚必定会受很多苦,甚至被杀。耶稣的话说得坦白率直,彼得就把他拉到一旁,开口劝阻他。彼得这样做虽是出于好意,却犯了严重的错误。耶稣转过身来,直斥其非。耶稣称彼得为“撒但”(意即他跟耶稣作对),指出他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跟圣经的预言背道而驰。(太16:21-23)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斥责彼得时,“看着[其余的]门徒”,很可能他知道彼得的话也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可8:32,33)另一次,彼得妄自在纳税问题上代耶稣发言,耶稣就温和地帮助彼得,让他看出说话前该先想清楚才好。(太17:24-27)彼得显然过度自信,觉得自己比其余的十一个使徒更坚强,声称哪怕别人全都因耶稣的事而失足,他 也永不失足;他甘愿跟基督一起坐牢,甚至一起赴死。当然,其余的使徒也说了同样的话,但彼得最先发言,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只是耶稣接着预告,彼得必定会三次不认主。(太26:31-35;可14:30,31;路22:33,34)
彼得不但心直口快、敢作敢为,而且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对主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耶稣清晨起来,走到外面僻静的地方祷告,西门彼得带着一班人“四处找他”。(可1:35-37)另一次,耶稣在风浪大作的海上行走,彼得请耶稣吩咐他从水上走到耶稣那里去。彼得果然在水上行走了一段距离,才因信心不足而往下沉。(太14:25-32)
耶稣生活在地上的最后一晚,彼得、雅各和约翰有幸在客西马尼园陪同耶稣到一处地方祷告。当时耶稣热切祷告,彼得却像另外两个使徒一样,因疲倦和忧伤而睡着了。彼得曾十分坚决地表示,自己必永不离弃主,所以耶稣特别冲着他说:“你们连跟我守望一小时也不能吗?”(太26:36-45;路22:39-46)彼得没有“不断祷告”,以致带来严重的后果。
门徒见暴民要逮捕耶稣,就问他们的主是否应当抵抗;但彼得没有等耶稣回答,就已经拔剑削掉了一个男子的耳朵(也许彼得原本打算砍这人的头),结果受耶稣责备。(太26:51,52;路22:49-51;约18:10,11)虽然彼得像其余的门徒那样撇下耶稣逃跑了,后来却“一直远远跟着”暴民。他内心显然饱受煎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安危,一方面又很想知道耶稣有什么遭遇。(太26:57,58)
凭着另一个门徒的帮助,彼得跟这门徒一起进了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他没有静静地躲在黑暗角落里,而是到院子里跟别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认出他是跟耶稣一伙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别人怀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认他认识耶稣,最后甚至发咒起誓,说他不认识这个人。这时,城中某处鸡啼了两次,耶稣“转过身来,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来。(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约18:17,18;见鸡叫;誓言)即使这样,上帝垂听了耶稣先前为彼得所作的恳切祈求,让彼得不致信心尽失。(路22:31,32)
耶稣去世又复活之后,天使吩咐坟前的几个妇女去通知“他的门徒和彼得”。(可16:1-7;太28:1-10)末大拉人马利亚就去告诉彼得和约翰,他们马上往纪念墓跑。约翰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纪念墓。约翰站在墓前,俯身探头张望,却没有进去。彼得接着也来到,立即进了纪念墓,约翰才跟着进去。(约20:1-8)之后,耶稣还未向一群门徒显现,就已先显现给彼得看,而且天使向妇女指名提及要通知彼得,这都足以令衷诚悔改的彼得深信,虽然他曾三次不认耶稣,他的主却没有因此跟他断绝关系。(路24:34;林前15:5)
耶稣在加利利海(提比里亚海)向门徒显现之前,精力充沛的彼得说他要去打鱼,别的门徒也就跟着去。后来约翰认出耶稣站在海滩上,彼得就迫不及待,跳进海里,向岸上游去,让其余的门徒把船划到岸边。耶稣要他们拿几条鱼给他,彼得立刻上船把网拖到岸上。(约21:1-13)耶稣就在这个场合三次问(曾三次不认耶稣的)彼得是否爱他,然后吩咐彼得要牧养他的羊,又预告彼得将要怎样死。彼得一看见使徒约翰,就问耶稣:“主啊,这个人将来怎样?”耶稣再次纠正彼得的观点,强调不管别人怎样做,彼得都要继续跟随耶稣。(约21:15-22)
传道工作的后期 彼得曾因惧怕人而落入网罗(比照箴29:25),主要是过度自信的缘故。耶稣也曾嘱咐他,“回头”以后要“强化[他]的弟兄”(路22:32);现在彼得就要实行耶稣的劝勉,强化弟兄,并好好牧养耶稣手下的绵羊(约21:15-17)。因此,耶稣升天之后,彼得在基督门徒的活动上起带头作用。公元33年五旬节之前,彼得向聚集起来的门徒建议,选一个人去取代变节不忠的犹大,同时指出这样做的圣经根据;门徒采纳了他的建议(徒1:15-26)。后来在五旬节,彼得在圣灵指引下代表众使徒发言,并运用耶稣赐给他的第一条“天上王国的钥匙”,让犹太人有机会成为天上王国的成员。(徒2:1-41;见钥匙)
彼得在早期基督徒会众中所起的带头作用,不是只到五旬节为止。在耶稣原本拣选的使徒中,使徒行传只提及彼得和约翰,此外仅简略地提及“约翰的兄弟雅各”(跟耶稣关系最亲密的三个使徒之一)被希律杀害。(徒12:2)彼得看来在施行奇迹方面比较突出。(徒3:1-26;5:12-16;另见加2:8)彼得凭着圣灵的帮助,曾向下令逮捕他和约翰的犹太统治者勇敢发言。(徒4:1-21)后来又在公议会(犹太最高法庭)面前再次代表使徒们发言,坚决地宣称:他们“必须接受上帝的统治,服从上帝”而非那些跟上帝旨意作对的世人。(徒5:17-31)这时,彼得的态度跟他不认耶稣那天晚上的态度已大为不同了,即使被统治者严刑拷打,也毫无惧色。他对自己的改变无疑深感自豪。(徒5:40-42)再次被捕前,彼得在上帝启示下揭发亚拿尼亚和撒非拉的伪善,并宣告上帝对这两人的判决。(徒5:1-11)
司提反以身殉道之后不久,传福音者腓力在撒马利亚帮助了许多人归信,给他们施浸。彼得和约翰奉差到他们那里去,好使这些新近归信的门徒也得到圣灵。彼得在当地运用耶稣赐给他的第二条“天上王国的钥匙”。彼得和约翰回耶路撒冷途中,“向撒马利亚人的许多村庄宣扬好消息”。(徒8:5-25)后来彼得再次奉差到外地执行任务,在吕达医好了八年来一直瘫痪的以尼雅,又在约帕使名叫“多加”的女子复活。(徒9:32-43)彼得在约帕接获指示运用第三条“天上王国的钥匙”,前往凯撒里亚向哥尼流和他的亲友传道,结果他们得以成为第一批没有受割礼的外邦信徒,并且获得圣灵,有希望承受上帝的王国。彼得返回耶路撒冷,起初有些犹太信徒反对他向外邦人传道。但彼得提出证据,表明他这样做是受天上指引的,他们就只好默许了。(徒10:1-11:18;另见太16:19)
大约就在这一年(公元36),保罗归信基督教之后首次以使徒的身份上耶路撒冷“探望矶法[彼得]”,在他那里住了十五天。保罗也跟雅各(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会面,却没有见过别的使徒。(加1:18,19;见使徒条下的“会众派出去的使徒”)
现有的证据表明,希律·亚基帕一世于公元44年将使徒雅各处死。他见这件事令犹太领袖欢喜,就又逮捕了彼得。(徒12:1-4)会众“不断为他向上帝恳切祷告”,于是耶和华差天使将彼得从监里放出来(很可能使他得免一死)。他向聚集在约翰(别名马可)家里的人述说上帝施行奇迹救他出监的经过,接着吩咐他们把事情告诉“雅各和众弟兄”,然后就“离开,往别的地方去”。(徒12:5-17;比照约7:1;11:53,54)
使徒行传再次提及彼得,是他出席“使徒和长老”(很可能于公元49年)在耶路撒冷举行的会议,商讨外邦信徒是否该受割礼的问题。经过不少辩论,彼得起来发言,作证上帝如何恩待外邦信徒,说完之后,“全体静默无声”,可见彼得的论据多么有力,他多么受人尊重。保罗和巴拿巴跟着发言。彼得和他们俩仿佛站在证人席上向出席会议的人作证。(徒15:1-29)后来保罗说,彼得、雅各和约翰是“显要的人”,在会众中“被人视为支柱”,他想到的,显然是彼得在这次会议中发挥的作用。(加2:1,2,6-9)
从整体记载来看,彼得虽然德高望重,却没有受委任做使徒的元首。例如,腓力在撒马利亚传道,使许多人归信时,圣经说众使徒(显然以一个整体的身份)“派彼得、约翰”到撒马利亚去给予帮助。(徒8:14)彼得并没有长久留驻耶路撒冷,仿佛没有他,基督徒会众就无法得到适当的管理。(徒8:25;9:32;12:17;见长老;监督)保罗在叙利亚的安提阿时,彼得也在那里。有一次,保罗发觉有必要“当众”责备彼得(矶法),因为有些犹太基督徒从耶路撒冷的雅各那里来到,彼得就害怕起来,不敢如常跟外邦的基督徒吃饭往来。(加2:11-14)
至于彼得在基督徒会众中持有什么地位,你可以在条目磐石,岩石中找着更多资料。虽然有些人认为彼得留驻在罗马,是当地会众的元首,但这个看法只是基于有问题的传统观念,跟圣经的记载大有出入。关于这个问题,以及彼得曾经住在巴比伦和在那里写的两封信,见彼得前书、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