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效法耶和华的慈悲
“你们要继续慈悲,就像你们的父亲慈悲一样。”——路加福音6:36。
1.法利赛派怎样显出自己毫无慈悲之心?
人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却时常未能效法上帝的慈悲。(创世记1:27)例如,请想想法利赛派。耶稣慈悲为怀,在安息日医好了一个手枯萎了的男子。可是,法利赛派不但没有为这件善行而欢喜雀跃,反倒密谋对付耶稣,要“把他毁灭”。(马太福音12:9-14)另一次,耶稣医好了一个生来瞎眼的男子。“法利赛派有些人”再次对耶稣的慈悲大感不悦,埋怨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约翰福音9:1-7,16。
2,3.耶稣吩咐人要“提防法利赛派……的面酵”。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2 法利赛派冷酷无情,不但有违人性,也得罪了上帝。(约翰福音9:39-41)耶稣有充分理由要警告门徒小心提防这个心高气傲的教派,以及其他宗教人士,例如撒都该派。他说:“你们要……提防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面酵。”(马太福音16:6)在圣经里,面酵代表罪或腐败。因此,耶稣的意思是,“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主张会腐化纯真的崇拜。怎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宗教人士根据自己所定的武断规条去看上帝的律法,却把“较重大的事”,例如慈悲的美德,完全忽视了。(马太福音23:23)这种墨守规条的宗教,使崇拜上帝变成了难以忍受的重担。
3 在浪子譬喻的后部分,耶稣把犹太宗教领袖的谬误思想揭发出来。在这个譬喻里,父亲代表耶和华;他很乐于宽恕衷心悔改的儿子。浪子的哥哥则代表“法利赛派的人和抄经士”;他们对事情的感觉,跟上帝截然不同。——路加福音15:2。
弟兄大发烈怒
4,5.在什么意义上来说,浪子的哥哥也“迷失”了?
4 “那时大儿子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奏乐跳舞的声音,就叫一个仆人来,查问这是怎么回事。仆人对他说,‘你弟兄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健健康康地回来,就把那头肥壮的公牛犊宰了。’他却发起烈怒来,不愿意进去。”——路加福音15:25-28。
5 显然,在耶稣的譬喻里,不是惟独浪子一人才有难题。一本参考书说:“这里描述的两个儿子都迷失了,一个由于不义而自甘堕落,另一个则由于自以为义而不明事理。”请留意,浪子的哥哥不但没有为弟弟回家而高兴,反倒“发起烈怒来”。在希腊原文,“烈怒”这个词语的字根暗示,所指的不是突然的怒气发作,而是长期的积怨。看来,浪子的哥哥对他怀有很深的怨愤,认为他本不该离家到外地去,所以回来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地方。
6.浪子的哥哥代表谁?为什么?
6 耶稣对罪人慈悲为怀,乐意予以援手,但有些人却对此大感不悦;浪子的哥哥正好代表这些人。这些人自以为义,完全没有受耶稣的慈悲所感动。每逢有罪人得蒙赦免,连天上也为此欢喜,但是这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却不感到同样的喜乐。相反,耶稣的慈悲触怒了他们,他们开始在心里“想着邪恶的事”。(马太福音9:2-4)有一次,耶稣医好了一个男子;这件事大大激怒了法利赛派,于是他们把这个人召来,将他从会堂“赶了出去”——看来是把他开除了!(约翰福音9:22,34)浪子的哥哥见到弟弟回家,却“不愿意进去”;同样,犹太宗教领袖本有机会“跟欢喜的人一同欢喜”,却不愿意这样做。(罗马书12:15)在浪子譬喻的余下部分,耶稣进一步揭发这些人的想法多么邪恶。
错误的想法
7,8.(甲)浪子的哥哥怎样并不明白做儿子的意义?(乙)大儿子的为人怎样跟父亲不同?
7 “于是父亲出来恳求他。他回答父亲说,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给你做奴隶,从来没有违犯过你什么诫命,你却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只山羊羔,让我跟朋友一起快乐。可是你这个儿子,跟娼妓一起吃掉了你的生活资财;他一来,你就为他宰了那头肥壮的公牛犊。’”——路加福音15:28-30。
8 浪子的哥哥这番话清楚显示,他根本不明白做儿子的真正意义。他服事父亲,跟雇员服事雇主没有什么差别。正如他对父亲说:“我一直给你做奴隶。”诚然,大儿子从没有离家出走,也没有违反过父亲的命令。但是他服从父亲是因为爱他吗?他真的以服事父亲为乐吗?还是他自鸣得意,相信自己做妥了“田里”的活儿,就是个好儿子呢?如果他真是个孝顺的儿子,为什么不像父亲那样慈悲为怀呢?他有机会向弟弟表现慈悲,为什么心里却丝毫没有怜悯之情呢?——参阅诗篇50:20-22。
9.请解释犹太宗教领袖怎样跟大儿子如出一辙。
9 犹太宗教领袖跟譬喻里的大儿子如出一辙。他们以为自己严守律法的规条,就是非常忠于上帝了。不错,服从上帝的确很重要。(撒母耳记上15:22)但是他们却过度重视自己的作为,以致把崇拜上帝变成了迂腐的例行公事,徒有外表的虔诚,却毫无真正的灵性。他们一味专注传统,把爱心完全抛诸脑后。事实上,他们把平民百姓看做脚下的尘土,甚至轻蔑地说这些人是“被咒诅的”。(约翰福音7:49)这些领袖的心既然远离上帝,上帝又怎会悦纳他们的作为呢?——马太福音15:7,8。
10.(甲)为什么“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这句话是个适切的劝告?(乙)缺乏慈悲是个多严重的缺点?
10 耶稣对法利赛派的人说:“‘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你们去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吧。”(马太福音9:13;何西阿书6:6)他们其实本末倒置了,因为人如果缺乏慈悲,献上什么牺牲都没有用。这是一件值得严肃考虑的事,因为圣经指出,在上帝看来,“毫无慈悲”的人是“该死的”。(罗马书1:31,32)因此,难怪耶稣宣告,以一个阶级而言,宗教领袖已经注定遭受永远的毁灭。他们受到这样的判决,显然主要是由于他们苛酷不仁、缺乏慈悲的缘故。(马太福音23:33)但是也许有些来自这个阶级的人还有可能改弦易辙。在譬喻的末了,耶稣试图通过父亲对大儿子所说的话,去纠正这些犹太人的想法。我们且看看他怎样说。
父亲表现慈悲
11,12.在耶稣的譬喻里,父亲怎样跟大儿子推理?父亲使用“你这个弟兄”的说法,可能含有什么用意?
11 “父亲就对他说, ‘孩子,你时刻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但我们实在不得不欢喜快乐,因为你这个弟兄死去又得生了,失去又找着了。’”——路加福音15:31,32。
12 请留意父亲对大儿子说,“你这个弟兄”。为什么这段话值得留意呢?你还记得,大儿子在较早时候对父亲说话,只是把浪子称为“你这个儿子”,而不是“我的弟兄”。看来他并不承认自己跟这个弟兄有家人关系。因此,父亲现在实际上对大儿子说:“他不只是我的儿子,也是你的弟兄,你的手足。现在他回来了,你的确有理由要感到高兴!”犹太人的领袖应当清楚看出耶稣的言外之意才对。他们所鄙视的罪人,其实是他们的“弟兄”。圣经说得不错:“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道书7:20)所以,每逢有罪人悔改,犹太人的领袖应当欢喜雀跃才对。
13.耶稣的譬喻突然结束,给我们留下什么发人深省的问题?
13 父亲作了回应之后,譬喻就突然结束了。情形仿佛耶稣请听者自行决定,故事该有怎样的结局。不论大儿子对父亲的话有什么反应,每个听者都面对这个问题:“每逢有罪人悔改,你 会跟天上一起为这件事欢喜吗?”今天基督徒也有机会表明他们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怎样表明呢?
在今日效法上帝的慈悲
14.(甲)在慈悲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怎样把保罗在以弗所书5:1提出的劝勉实行出来?(乙)对于上帝的慈悲,我们务要提防什么错误看法?
14 保罗劝勉以弗所人说:“你们既然是蒙爱的孩子,就要仿效上帝。”(以弗所书5:1)我们既然是基督徒,就应当衷心体会上帝的慈悲,并且把这种特质深深根植在自己心里,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来。可是,有一件事要小心。千万不要把上帝的慈悲跟纵容罪恶混为一谈。例如,有些人可能满不在乎,想道:“如果我犯了罪,大可以祷告求上帝宽恕,他一定会从轻发落的。”人怀有这样的态度,就等于圣经执笔者犹大所说的一样,“把我们上帝的分外恩慈当做行为放荡的借口”了。(犹大书4)耶和华虽然慈悲为怀,但如果犯过者不肯悔改,他就“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埃及记34:7;参阅约书亚记24:19;约翰一书5:16。
15.(甲)为什么长老们尤其必须对慈悲保持平衡的看法?(乙)长老虽然不会纵容人蓄意犯罪,他们却应当尽力怎样做?为什么?
15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小心,避免走另一个极端。如果人犯了罪,而事后却衷诚悔改,显出敬神的难过,我们就不应当苛酷无情、严加谴责了。(哥林多后书7:11)长老有责任要照料耶和华的羊,所以务要在这件事上保持平衡合理的看法;在处理司法事件的时候,表现这种态度尤其重要。基督徒会众必须保持洁净,因此圣经吩咐会众采取开除的措施,“把邪恶的人……除去”。(哥林多前书5:11-13)但在另一方面,只要有充分理由,就该对犯过者表现慈悲。因此,长老虽然不会纵容人蓄意犯罪,他们却在不违反公正的范围内,尽力以仁爱、慈悲的方式对待犯过者。他们把以下圣经原则时刻谨记在心:“待人不慈悲的,自己受审判的时候就不会蒙慈悲。慈悲总可以欢腾,向审判夸胜。”——雅各书2:13;箴言19:17;马太福音5:7。
16.(甲)请用圣经表明,耶和华怎样衷诚渴望犯过者改过自新,重投他的怀抱。(乙)我们可以怎样表明我们也欢迎悔改的罪人重返组织?
16 浪子的譬喻清楚显示,耶和华很想 犯过者转回,重投他的怀抱。他促请他们改过自新,直到事实证明他们已无可救药为止。(以西结书33:11;玛拉基书3:7;罗马书2:4,5;彼得后书3:9)像浪子的父亲一样,耶和华顾及改过自新的人的尊严,全心接纳他们,再次承认他们是他家里的人。你有没有在这方面效法耶和华呢?如果信徒同工一度被开除,现在已重返组织,你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知道“天上”为这件事大大欢喜。(路加福音15:7)但是在地上,在你的会众里,甚至在你自己心里,这件事也带来喜乐吗?还是情形像譬喻里的大儿子一样,有人感觉愤恨不悦,因为认为犯过者本不该离开上帝的羊群,即使现在回头,也不配受人欢迎?
17.(甲)在公元1世纪,哥林多有什么情形出现?保罗劝会众里的人怎样处理这件事?(乙)保罗的劝告为什么切合实际?今天我们可以怎样把这个劝告实行出来?(见右方附栏。)
17 为了帮助我们在这方面作一番自我检讨,请想想大约公元55年在哥林多发生的事。那里有一个男子被会众开除,但后来改过自新。弟兄们该怎么办呢?他们应当怀疑这人是否真正悔改,因此继续避开他吗?刚相反,保罗劝勉哥林多人说:“你们倒应该仁慈地宽恕他,安慰他,免得这样的人太难过,就被吞掉了。所以我劝勉你们,要证实你们对他的爱。”(哥林多后书2:7,8)悔改的犯过者时常特别容易感觉羞耻绝望。因此,我们要使这些人感觉安心,让他们意识到不但耶和华深爱他们,信徒同工也一样。(耶利米书31:3;罗马书1:12)这样做十分重要。为什么呢?
18,19.(甲)在较早的时候,哥林多人怎样过度宽大?(乙)苛酷无情的态度可以怎样使哥林多人被“撒但……胜过”?
18 保罗劝哥林多人要敏于宽恕,理由之一是,“免得撒但乘虚而入,胜过我们,因为我们不是不知道他的阴谋”。(哥林多后书2:11)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在较早的时候,保罗责备哥林多会众过度宽大。他们容许这个男子继续犯罪,却不用受任何惩罚。由于这样做,会众——尤其是长老们——可说是中了撒但的诡计,因为如果会众变成声名狼藉,这个恶者就额手称庆了。——哥林多前书5:1-5。
19 但是,如果哥林多的弟兄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愿宽恕悔改的犯过者,撒但就从另一个方向引他们入彀了。怎会这样呢?因为他可以利用他们的苛酷无情去达到他的企图。如果悔改的罪人“太难过,就被吞掉了”——或像《当代圣经》译本所说,“他忧伤过度,就会一蹶不振了”——长老们会在耶和华面前负有多么沉重的罪责!(参阅以西结书34:6;雅各书3:1。)耶稣曾告诫门徒,当心不要绊倒“这里其中一个小子”;他有充分理由接着说:“你们要留意自己。你的弟兄一时犯罪,就要斥止他;他悔改,就要宽恕他。”a——路加福音17:1-4。
20.每逢有罪人悔改,天上地上怎样都为此而喜乐?
20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归回纯真的崇拜,他们十分感激耶和华对他们表现慈悲。一个基督徒姊妹论及自己得以重返组织,说:“我一生从未有过这么快乐的日子。”当然,天使也像她一样心花怒放。每逢有罪人悔改,愿我们都跟“天上”一同“喜乐”。(路加福音15:7)我们这样做,就是效法耶和华的慈悲了。
[脚注]
a 哥林多的犯过者看来只过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就重返组织了,我们却不能把这个例子视为处理所有开除事件的准则。案情各有不同。有些人被开除后,差不多立即就表现衷诚的悔改。其他的人则过了相当时日,才表现这种态度。无论如何,在所有事例上,重返组织的人必须先表现敬神的难过,在可能范围内,更表现同悔改相称的作为,才能再次蒙组织接纳。——使徒行传26:20;哥林多后书7:11。
温习
◻ 浪子的哥哥怎样跟犹太宗教领袖如出一辙?
◻ 浪子的哥哥怎样不明白做儿子的真正意义?
◻ 我们要效法上帝的慈悲,就必须避免哪两种极端的做法?
◻ 今天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上帝的慈悲?
[第17页的附栏]
“要证实你们对他的爱”
论到开除后表现悔改的那个犯过者,保罗对哥林多会众说:“我劝勉你们,要证实你们对他的爱。”(哥林多后书2:8)译作“证实”的希腊词语是个法律术语,意思是“使之生效”。不错,人悔改之后,重返组织,需要受到别人所爱,需要受弟兄接纳,成为会众的一分子。
可是我们应当记住,会众里大部分人都不清楚知道什么因素导致犯过者被开除或重返组织。此外,悔改者的过犯也许曾令某些人蒙受不利影响或伤害,甚至长期受害。由于这缘故,会众宣布有人重返组织时,我们也许不会公开表示欢迎,而是稍后才私下向对方致意。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重返组织的人知道弟兄们欢迎他们再次成为基督徒会众的分子,这无疑会对他们的信心有很大强化作用!我们可以尽力鼓励悔改的人,在王国聚会所、传道工作上以及其他适当的场合跟他们交谈,大家一起共享基督徒的交谊。这样,我们一方面证实了自己对同工的爱,同时也没有在任何方面减轻他们所犯的罪的严重性。我们跟天上众生一起欢欣鼓舞,因为犯过者已经毅然改过自新,重投耶和华的怀抱。——路加福音15:7。
[第15页的图片]
大儿子见到弟弟回来,却不欢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