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
(Systems of Things)
希腊语词ai·onʹ(艾翁)在《希腊语经卷》里出现过很多次,其中三十多次译做“制度”。
关于“艾翁”的含义,R.C.特伦奇说:“跟[koʹsmos科斯莫斯(世界)]一样,‘艾翁’除了包含基本或字面意思之外,还有第二层意思,即道德或精神方面的引申义。‘艾翁’的基本意思是指延续不断的时间,可长可短……但重点在于以时间去衡量受造万物所处的情况,去量度受造万物的存在……因此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范围之内的世上的一切……用于道德或精神方面的引申义,则指世事的发展历程和趋向。”为了说明“艾翁”的第二层意思,特伦奇引述了德国学者C.L.W.格林为这个词所下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诸于外的一切事物”。(《新约同义词》,伦敦,1961,202-203页)
换言之,“艾翁”的基本意思是“时代”或“存在的时期”,在圣经里多指悠长的时间(徒3:21;15:18),有时更指无尽的时间,即千秋万世,永永远远。(可3:29;11:14;来13:8)关于“艾翁”的这些词义,见万世;本文只集中谈谈“艾翁”的第二层意思。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艾翁”的这一层意思,不妨看看“时代”“年代”或“纪元”等词语的用法。历史上某个时期之所以叫某某时代、年代或纪元,往往是因为这段时期有某种明显的特征,比如某些重大发展、大事或大人物的出现。举例说,“航海探险时代”是指哥伦布、麦哲伦、库克等航海探险家在世的日子,另外还有“封建时代”“黑暗时代”“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以及较近代的“太空时代”等。上述这些时期之所以特别,不在于时间本身,而在于这些时期内有某个或某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足以决定一个时代的起点、终点以及长度。如果没有这些特征,一段时间的过去就只是光阴流逝而已,根本不会称为某某时代、时期或纪元了。
因此,利德尔和斯科特合编的《希腊语英语词典》为“艾翁”下的一个定义是:“明确划分出来并有具体特征的时期或时代。”(H.琼斯修订,牛津,1968,45页)另外,《瓦因新旧约词语诠释词典》(1981,第1卷,41页)的定义是:“一个时代或年代……[艾翁]指一段没有特定长度的时期,也指以某个时期内发生的事为标志的一段时间。”
基于上述理由,大凡经文的侧重点在于某个时期的特征,而不在于那段时间本身,就会把“艾翁”译做“制度”或“情况”;这个译法显然十分恰当。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1:4的话,足以说明这个译法为何可取。保罗说:“基督照我们父上帝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了自己,好救我们脱离这个邪恶的制度[‘艾翁’的一个词形]。”在许多译本中,“艾翁”一词译做“时代”或“世代”。问题是,基督牺牲生命作为赎价,显然不是要拯救基督徒脱离某个时代或时期(基督徒还是跟其他人活在同一个时代),而是要拯救基督徒摆脱某段时期的制度或情况 的支配或束缚。(参看多2:11-14)
使徒保罗写信给罗马会众的基督徒,说:“不要被这个制度同化,倒要更新思想而改变自己”。(罗12:2)某个时期的人有什么风尚潮流或生活方式,决定因素并不在于这段时期本身,而在于这段时期有什么标志或特征,包括一般人的价值标准、言行举止、风俗习惯、人生取向和处事作风等。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2:1,2谈到一些人,说:“你们从前因为过犯,因为罪,本来已经死了,上帝却使你们活过来。以往你们行恶,是顺应这个世界的制度[和合翻作‘今世的风俗’;新译翻作‘时代的潮流’]”。关于经文中“艾翁”的含义,《注释者希腊语新约全书》(第3卷,283页)说,时间本身既不是惟一的因素,也不是主要的因素。为了说明把“艾翁”译做“潮流”是对的,这本书继续说:“这个词表达了三重概念,就是趋向、发展 和进程。一个世界的潮流或趋向要是邪恶,这个世界就必然邪恶,随波逐流的人也必然活在过犯和罪恶中。”(W.尼科尔编著,1967)
时代、体制、制度 在世上出现过或将会出现的制度或体制很多,形形色色。上帝也通过他的儿子引进或要引进不同的制度,而且都是正义的制度。
举例说,上帝曾通过律法之约引进一个时代,有人称之为以色列纪元或犹太纪元。就上帝跟人类的关系而论,这段历史时期的特征,在于律法之约所引入的各种制度和特色。这些特色包括祭司制度、献祭与饮食的条例、节期与安息日的规定,还有跟圣幕圣殿的崇拜活动有关的安排等。这一切都预示未来,是象征也是影子;后来还加添了立人作王的统治体制。诚然,上帝一旦预告要另立新约(耶31:31-34),旧约就在某种意义上被废了,只不过上帝仍然让律法之约在随后几百年间继续运作而已。(来8:13)到了公元33年,上帝把律法之约“钉”在他儿子的苦刑柱上,正式废除了。(西2:13-17)
显然因为这个缘故,希伯来书9:26说,耶稣“在现行制度的末期只一次显现,牺牲生命,就把罪除去”。不过,那个时代的特色却要到公元70年,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及犹太人被俘掳和驱散时,才完全 消失。尽管犹太人最后一个战略据点(梅察达)在三年后,即公元73年,才被罗马人攻陷,但为犹太纪元划上句号的却是公元70年的那场浩劫。从那时起,犹太祭司制度、献祭和在圣殿崇拜上帝的安排就正式结束,上帝为犹太人设立的统治制度也告终了。正因为这个缘故,使徒保罗在基督死后多年,但在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前忆述以色列国的往事时可以说:“他们遭遇的这些事都成了鉴戒,并且记在经上,警戒我们这些到了这个制度终结的人。”(林前10:11;另见太24:3;彼前4:7)
凭着耶稣基督所献的赎价,也凭着因赎价得以生效的新约,上帝通过基督引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制度,一个主要涉及受膏基督徒会众的制度。(来8:7-13)这个制度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其中的特色正是律法之约所预表的实体。从那时起,劝人跟上帝和好的传道工作正式展开,上帝的圣灵发挥的作用特别明显,人要在属灵的圣殿而不是实际的圣殿崇拜上帝,要献上属灵的祭牲(彼前2:5)而不是牛羊,上帝将他的旨意进一步显示出来,新约的成员要跟上帝缔结新的关系并采纳新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基督所引进的新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特色。
不义的时代或制度 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提到一些“在目前的制度中富有的人”。他所说的制度肯定不是犹太制度,因为提摩太要劝导的不仅是犹太裔基督徒,也有外邦基督徒,而外邦基督徒的财富跟犹太制度是扯不上关系的。(提前6:17)另外,保罗说底马因“贪恋这个制度”而撇弃他;底马贪爱的显然不是犹太制度,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世俗的生活方式。(提后4:10;另见太13:22)
事实上,律法之约定立以前,世界的“艾翁”或制度即已存在。这个世界的“艾翁”不但跟律法之约所引进的“艾翁”并存了一段时间,而且在律法之约的“艾翁”结束后延续下去。全球大洪水过后,大部分人罔顾上帝和他的旨意,悖逆犯罪,不敬虔的生活方式大行其道,世界的“艾翁”从那时就开始成形了。难怪保罗说“现行制度的神”弄瞎了不信的人的心眼,指的显然是魔鬼撒但。(林后4:4;另见约12:31)毫无疑问,这个世界的“艾翁”受到撒但的操控及其精神的薰染,结果产生种种不良特征和歪风邪气。(参看弗2:1,2)关于罗马书12:2,《注释者希腊语新约全书》(第2卷,688页)说:“基督徒就算只被这个制度的一点点不良风气感染,也已经不堪设想,假如全盘接受世俗的生活方式,就更不用说了。”圣经表明,这个世界的“艾翁”会在使徒的日子以后延续一段长时间。
例如,马太福音13:37-43记载耶稣如何解释一个比喻时,说:“田地就是世界[科斯莫斯]……收割庄稼的时候就是这个制度[‘艾翁’的一个词形]的末期……。正如毒麦收集起来用火烧掉,这个制度的末期也要这样”。有些译本(比如《和合本》)把经文中的“科斯莫斯”和“艾翁”都译做“世界”。可是,比喻中的农夫显然只烧掉“毒麦”,没有烧掉“田地”(即“世界”)。换言之,来到终结或末期的不是“世界”(科斯莫斯),而是其“制度”(艾翁)。乔治·坎贝尔译本把经文翻作:“田地就是世界……收割的时候就是目前情况的终结……。目前情况的终结也要这样。”(《四福音》,伦敦,1834)
耶稣指出,小麦代表真基督徒(即他的受膏门徒),毒麦代表假基督徒。因此,世界制度的末期(即经文所说的收割庄稼的时候)既不是指犹太制度的末期,也不是指上帝让“小麦”“毒麦”一起生长的这种“情况”的结束。世界制度的末期是指“目前的制度”,即受撒但控制的制度的终结,这个制度也是使徒保罗后来谈到的同一个制度。(提前6:17)在关于拖网和分开好鱼坏鱼的比喻中,耶稣提到的是同一个制度。他说:“在这个制度的末期也会这样:天使要出去,把恶人从义人中间分出来”。(太13:47-50)当门徒问耶稣他的临在和“这个制度的末期”有什么征象时,他们显然想到耶稣说过的这些话。(太24:3)后来,耶稣吩咐他的门徒要帮助人成为基督徒,应许与他们同在,直到制度的末期,所指的必定也是这个受撒但控制的世界制度。(太28:19,20)
圣经里不少经文都用“艾翁”来指目前存在的这个邪恶制度,包括路加福音16:8;哥林多前书1:20;2:6,8;3:18;以弗所书1:21。
“将来的制度” 根据马太福音12:32,耶稣说冒犯圣灵的人“在这个制度,在将来的制度”,都不会得到宽恕。有些人认为“这个制度”指犹太制度,“将来的制度”指基督根据新约所引进的制度,但实情不是这样。证据显示,这两个制度分别指目前这个邪恶的制度,以及上帝铲除邪恶制度后所创建的新制度。耶稣谈到这个未来的制度时应许,凡为上帝的王国撇下家人房屋的,“没有不在今世[‘凯罗斯’的一个词形,意思是‘指定的时候’]得许多倍,在将来的制度[‘艾翁’的一个词形]得永生的”。(路18:29,30)另外,在未来的制度里,死者必复活,有望成为上帝的儿女。(路20:34,35)以弗所书2:7提到“将来的制度”时用了“艾翁”的复数词形,说受膏基督徒会“跟基督耶稣联合”,得享上帝丰盛的分外恩典。(参看弗1:18-23;来6:4,5)由此可见,在“将来的制度”这个架构以内,还会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制度或安排;就像昔日在律法之约所引进的制度里,也有很多相关的制度同时并存,互相配合。关于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
“万事万物”全凭上帝的安排 希伯来书11:3说:“我们有信心,就看出万事万物[‘艾翁’的复数词形,字面译法为‘各种制度’]全凭上帝的话语安排,所以现在看得见的都是出于看不见的。”许多人认为这节经文中“艾翁”的复数词形的用法跟希伯来书1:2的一样;希伯来书1:2说耶和华借着他儿子耶稣基督发言,“这个儿子,上帝早已立他承受全部产业,也通过他造了万事万物”。要明白这两段经文中希腊语词“艾翁”的特殊含义,可以考虑以下两种看法。
一个看法是:“艾翁”指某段时期中的显著特征。在希伯来书11章,受圣灵启示的圣经执笔者探讨的是古人如何因信心“得了见证”。(2节)执笔者接着列举了一些忠心人物,他们生活在全球大洪水以前、族长时代以及上帝跟以色列人立约的时代。在这些时期中,上帝促成和成就了很多大事,并通过“各种制度”,使自己的旨意逐步实现,清除因人类悖逆犯罪而引起的种种问题,并打开机会让人跟上帝和好、得蒙恩待。因此,这些古人必须对上帝有信心(他们也确实显出信心),深信上帝一直有条不紊地指引事态的发展,深信万事万物或各种制度是凭看不见的上帝才能存在的,深信自己必在上帝指定的时间“得着所应许的”,深信自己追求的目标绝不会落空。他们满怀信心,热切期待上帝的旨意逐步实现,包括由新约引进的新制度,这新约是根据耶稣的牺牲而订立的。(来11:39,40;12:1,18-28)
另一个看法是:希伯来书1:2以及11:3中“艾翁”的意思跟“科斯莫斯”相同,指世界或宇宙,包括受造万物、日月星辰和地球。这个看法跟希伯来书11:3下半部分的话十分吻合,经文说“看得见的都是出于看不见的”。另外,这节经文指的也可能是创世记中关于万物被造的记载;要是这样,保罗说了这句话后才列举亚伯(4节)、以诺(5,6节)和挪亚(7节)的例子,就很合乎逻辑了。换言之,保罗很可能是以此作为信心的定义的一个延伸,用宇宙万物、日月星辰去证明造物主确实存在。(参看罗1:20)
在《希伯来语经卷》中的含义 希伯来语词cheʹledh(赫莱德)跟“艾翁”的意思类似,可指“一生的岁月”(伯11:17;诗39:5;89:47),但如果经文的重点在于某段时期的特征,则也译做“制度”。(诗17:13,14;49:1)有些译本把最后这几节经文译做“世界”,但这个译法显然未能表达“赫莱德”一词所隐含的意思,即“延续不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