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耶稣的方式教导人吗?
“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马太福音7:28,29。
1.耶稣在加利利从事教导时,什么人尾随他不舍?耶稣的反应如何?
无论耶稣往哪里去,群众都蜂拥而至。“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随着有关他的活动的消息传播出去,“当下,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犹太、约旦河外来跟着他。”(马太福音4:23,25)耶稣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耶稣教导群众的时候,他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他们所怀的怜悯和亲切温情;这有如敷在他们伤口上的药膏一样令他们感到舒畅,从而使他们乐于亲近他。——马太福音9:35,36。
2.除了耶稣所施行的奇迹之外,群众也受什么所吸引?
2 耶稣施行了一些多么神奇的医治——使麻风患者复元,使聋者复聪、盲者复明、瘸腿的能够行走,甚至使死者复生!耶和华的大能通过耶稣以这种壮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无疑吸引了许多群众!但是,吸引他们的并非仅是耶稣所施行的奇迹;许多民众来到耶稣那里也是为了要从他的教导获得属灵的医治。例如,请留意群众听过著名的登山宝训之后有什么反应:“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马太福音7:28,29)他们的律法师引用古代律法师遗留下来的口头传统作为权威。耶稣却凭着来自上帝的权威教导他们:“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翰福音12:50。
他的教导打动人心
3.耶稣传讲他的信息的方式怎样跟文士和法利赛人截然不同?
3 在所施行的教导方面,耶稣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确有天渊之别。两者的分别不仅在于教导的内容——前者是来自上帝的真理,后者却是有如重担的人为传统——同时也在于施行教导的方式。文士和法利赛人专横武断、苛刻不仁。他们自命不凡,要求人用尊贵的头衔去称呼他们;他们瞧不起平民百姓,将这些人称为“被咒诅的”。可是耶稣却虚怀若谷、和蔼可亲;他富于同情心而时常愿意让步,并且对人充满怜悯。耶稣教导人的时候不但运用正确的话语,他所说的也是可喜的由衷之言,从而能够深深打动听者的心。他所传的喜乐信息吸引了许多人,使他们清早就到圣殿听他讲道,尾随他不舍,乐此不疲地聆听他。他们蜂拥而来,听过他讲道之后宣布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约翰福音7:46-49;马可福音12:37;路加福音4:22;19:48;21:38。
4.耶稣传道的什么特色特别吸引许多人?
4 人们深受耶稣的教导所吸引,原因之一无疑是他善用比喻。耶稣所看见的东西是别人也看见的,但他却想到别人从未想到的事。野地里的百合花、鸟儿筑巢、农夫撒种、牧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妇人缝补旧衣、儿童在市场上玩耍、渔夫把鱼网拉上来——这些都是人人常见的事,但在耶稣看来却绝不寻常。耶稣随时见到可以让他用来作比喻的事物;他运用这些东西去说明上帝和他的王国,或者提出一个与周遭的人类社会有关的教训。
5.耶稣的比喻都基于什么?什么使他的比喻十分有效?
5 耶稣的比喻基于人们见过许多次的日常事物;借着将各种为人熟知的事物与真理连接起来,耶稣迅速将他的教训深印在听者脑中。他们不但听见这些真理,同时也能够用心眼看见,因此以后会很容易记得。耶稣的比喻都简单直截,并不含有许多非属必需的资料,以致妨碍听者明白真理。例如请想想关于善待邻舍的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你能够清楚看出一个好邻舍是怎样的。(路加福音10:29-37)此外还有关于两个儿子的比喻——一个说他会到葡萄园里工作,但却没有去,另一个则说他不会去,但结果却去了。你可以迅速看出真正服从的基本意思是什么——执行受委派的工作。(马太福音21:28-31)耶稣施行教导时总是生气勃勃的,听者绝不会打瞌睡或心不在焉。相反,他们聚精会神,一面聆听,一面想象。
耶稣凭着爱心作出让步
6.在什么时候,表现合理的态度或愿意让步特别对人有所帮助?
6 每逢圣经谈及表现合理的态度,很多时脚注都注明这话的意思其实是愿意让步。在情有可原的环境下,来自上帝的智慧会乐于让步。我们应当通情达理,不时作出让步。只要爱心容许,对方亦的确衷诚悔改,长老就应当愿意让步。(提摩太前书3:3,《新世》;雅各书3:17,《新世》)耶稣在让步方面立下极优良的榜样,只要有充分理由表现慈悲或怜悯,他就甘愿撇开一般性的律则而予以通融。
7.有些什么例子表明耶稣愿意让步?
7 耶稣有一次说:“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但是,虽然彼得三次不认他,他却没有舍弃彼得。耶稣显然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有情有可原之处。(马太福音10:33;路加福音22:54-62)另一次,一个妇人虽然由于患血漏而不洁,却违反摩西律法的规定混进群众里。但耶稣并没有谴责她。他很明白妇人在绝望中铤而走险。(马可福音1:40-42;5:25-34;也可参看路加福音5:12,13。)耶稣曾吩咐使徒不要告诉人他是弥赛亚,可是他却没有墨守这项规定,因为有一次他在井旁向一个撒马利亚女子透露他就是弥赛亚。(马太福音16:20;约翰福音4:25,26)在所有这些事例上,为了表现爱心、慈悲和怜悯,作出这样的让步是适当的。——雅各书2:13。
8.文士和法利赛人在什么时候愿意放宽律则?在什么时候却不愿意?
8 文士和法利赛人却心硬如铁而与耶稣迥异。他们自己不惜违反他们的安息日传统,牵牛去喝水。要是他们的牛或儿子掉进井里,他们就会不顾安息日的规定,将牛或儿子救上来。但是对一般平民,他们却丝毫不愿让步!对于这些规条,他们“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马太福音23:4;路加福音14:5)在耶稣看来,人比大部分规条更重要;但在法利赛人看来,规条却比人更重要。
成为“诫命之子”
9,10.耶稣的父母返回耶路撒冷之后在什么地方找着他?耶稣的发问用意何在?
9 关于耶稣的少年时期,圣经只记录了一宗事件,有些人以此为憾。可是许多人都不意识到这宗事件的重要性。事情的经过载于路加福音2:46,47:“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基特尔的《新约神学辞典》指出,在这个事例上,“问”一词的希腊原文意思并非仅指孩子的好奇而已。这个字词可以指在司法审讯、调查、质询方面所用的盘问,甚至可以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所作的尖锐、奸狡的诘问”,例如马可福音10:2和12:18-23所提及的。
10 同一本辞典继续说:“鉴于这个用法,我们大可以质疑,……[路加福音]2:46所指的很可能不是孩子出于好奇的发问,而是他所作的成功辩驳。第47节正好与这个看法吻合。”a罗瑟拉姆将47[节]译成当时发生了一场戏剧性的对抗:“由于他的了解和对答,所有听见他的人都大惊失色。”罗伯逊的《新约语词写真》说,他们惊奇不已,“仿佛眼球突出眼眶似的”。
11.马利亚和约瑟对所看见和听见的事有什么反应?一本神学辞典提出什么意见?
11 耶稣的父母最后来到圣殿找着他,他们“非常惊奇”。(路加福音2:48,《新译》)罗伯逊说这句话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挥拳打去,以猛击逐出”。他补充说,约瑟和马利亚所看见和听见的事‘将他们击倒’。在一种意义上,当时耶稣已经是个令人惊讶的教师了。鉴于在圣殿发生的这件事,基特尔的辞典声称,“耶稣在少年时期已经开始了他与反对者的斗争,最后他的敌手不得不屈服。”
12.耶稣后来跟宗教领袖的辩论导致什么结果?
12 他们的确不得不屈服!若干年后,耶稣以反问的方法击败了法利赛人,以致“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马太福音22:41-46)撒都该人则在复活的问题上变得同样哑口无言,“以后他们不敢再问他什么。”(路加福音20:27-40)文士的遭遇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跟耶稣辩驳了一番之后,“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马可福音12:28-34。
13.什么使圣殿里发生的事在耶稣的一生中深具意义?这进一步显示耶稣清楚知道什么事?
13 为什么圣经从耶稣的少年时期只拣出这件牵涉到他在圣殿里跟教师辩论的事来报道呢?因为这是耶稣一生的一个转捩点。他在大约12岁的时候成为犹太人所谓的“诫命之子”,从此有义务要遵守律法的所有规定。马利亚向耶稣埋怨他使父母大为担忧,当时耶稣的答复显示他很可能已知道自己以神奇的方式诞生以及他会是未来的弥赛亚。这从他直接将上帝称为他的父亲一事足以见之:“为什么找我呢?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的家里么?”可附带一提的是,这是圣经记载里耶稣所说的第一句话;这段话显示耶稣清楚知道耶和华为了什么目的将他差到地上来。因此,这整件事其实含有重大的意义。——路加福音2:48,49,《新译》。
耶稣深爱和了解儿童
14.耶稣年轻时在圣殿里所做的事可以使年轻人学得什么饶有趣味的教训?
14 这段记载应当特别令年轻人感到兴奋。记载显示耶稣在逐渐长大之际,必然很努力研读。这位年仅12岁的“诫命之子”所表现的智慧令圣殿里的律法师大感惊奇。可是耶稣仍然在木匠店里跟约瑟一同工作,并且继续“顺从”他和马利亚;“上帝和人对他的喜爱,都不断增长。”——路加福音2:51,52,《新译》。
15.耶稣在地上从事服事职务时怎样对年轻人十分支持?这对今日的年轻人有什么意义?
15 耶稣在地上从事服事职务时对年轻人十分支持:“祭司长和经学家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看见小孩子在殿中喊叫‘“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很忿怒,对耶稣说:‘你听见他们说什么吗?’耶稣说:‘我听见了。“你从小孩和婴儿的口中,得着了赞美。”这话你们没有念过么?’”(马太福音21:15,16,《新译》;诗篇8:2)今日有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对上帝紧守忠诚和努力赞美他,有些甚至不惜为此牺牲他们的生命;耶稣无疑也全力支持他们!
16.(甲)耶稣有一次叫一个小孩子站在使徒当中,借此提出什么教训?(乙)在耶稣一生的什么重大关头,他仍然拨出时间跟小孩子一起?
16 有一次使徒们为了谁是最大的问题发生争论,耶稣对他们12个人说:“‘谁想为首,就该作众人中最末的一个,作众人的仆人。’于是拉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把他抱起来,对他们说:‘凡因我的名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来的。’”(马可福音9:35-37,《新译》)此外,他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准备面对极大的痛苦和死亡时,他仍然拨出时间跟小孩子一起:“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上帝的国是属于这样的人的。”“于是耶稣把小孩子抱起来,为他们按手祝福。”——马可福音10:13-16,《新译》。
17.为什么对耶稣来说,亲近小孩子是一件易事?关于他,小孩子必然记得什么?
17 耶稣深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作小孩是什么滋味。他曾跟成年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顺从他们,同时也体验过受他们爱护的那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孩子们,耶稣也是你们的朋友。他曾为你们牺牲生命;你们只要服从他的吩咐,就能够永远活下去。——约翰福音15:13,14。
18.特别在遭受压力或经历危险的时候,我们应当把什么令人雀跃鼓舞的思想紧记在心?
18 照耶稣的吩咐去做并不像看来那么难。年轻人,耶稣乐意随时帮助你和其他任何人,正如我们在马太福音11:28-30读到:“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或译“与我同负我的轭”,《新世》脚注],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请想想,只要你努力事奉耶和华,耶稣就会在你一生的路途上与你同行,使你的轭容易负起,使你的担子轻省。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个令人雀跃鼓舞的思想!
19.关于耶稣的教导方式,我们可以不时将什么问题检讨一下?
19 检讨过耶稣所用的一些教导方法之后,我们发现自己正以他的方式从事教导吗?每逢我们见到身体有病或灵性饥渴的人,我们有受恻隐之心所感动,尽力加以援手吗?我们教导别人的时候,所讲的是上帝的话语吗?抑或我们像法利赛人一样,所讲的是自己的主张?我们有留意观察周遭的日常事物,看看有什么东西能够澄清、帮助人想象、体会和加强对属灵真理的了解吗?如果由于环境的缘故,我们在应用律则方面作出让步会是较仁爱、慈悲的做法,我们会避免严格地墨守某些规条吗?儿童又如何?我们像耶稣一样对他们表现温柔的关注和慈爱吗?你鼓励儿女像耶稣童年一样努力研读吗?你像耶稣一样行事果敢坚定,但却宅心仁厚、乐于接纳悔改的人,好像母鸡将小鸡聚集在翅膀下一般吗?——马太福音23:37。
20.当我们努力事奉上帝之际,我们能够从什么可喜的思想获得很大安慰?
20 如果我们尽力以耶稣的方式教导人,他就必然会让我们‘跟他一同负起他的轭’。——马太福音11:28-30。
[脚注]
a 当然,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耶稣会对较他年长的人,特别是年高之辈和祭司,表现适当的尊重。——可参阅利未记19:32;使徒行传23:2-5。
你还记得吗?
◻ 群众为什么蜂拥到耶稣那里?
◻ 为什么有时耶稣在某些律则上让步?
◻ 我们从耶稣在圣殿里向教师们发问一事获知什么?
◻ 我们能够从耶稣与儿童的关系学得什么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