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白规劝的意思吗?
劝告和规谏是一种艺术,接受劝告也是一种艺术。一个擅于劝告的人会富于体贴的同情心,并且十分仁慈;他会选用婉转的措辞竭力避免不必要地伤害听者的感情。但是他的主要目的是使需要帮助的人明白劝告的用意。一个人之是否接受规劝相当有赖于他是否养成良好的聆听艺术。
若想从劝告得到最大的益处,具有适当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今日一般人只要有人开始题及他的过失,便大不高兴了。他们并没有真正平心静气地聆听,更不用说将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思索一下。他们最好听听耶稣一个门徒的劝告,他说:“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1:19)你若受到规劝,就当竭力怀着这种态度。
你不难知道别人打算向你提出劝告。首先,你可能察觉到你的生活中有些事是须要矫正的。再者,监督亦不会每日请你坐下来和你“倾谈一下。”一个良好的规劝者通常会在提出规劝之前先说几句衷诚的称赞的话。所以你若遇到这种情形,虽然你不应立即猜对方的称赞是否出于诚意,你却应当记得可能有些宝贵的提议接踵而来。因此要准备谦卑地接受对方的提议。
需要悟性
但是明白劝告的意思不仅需要有适当的态度,同时也需要有悟性。须知道规劝你的人可能用了很多时间思索他所说的一番话,尽量选用婉转得体的措辞和思想。也许他完全没有提及“劝告”一词;可能他只是对你说他想向你提出一两个“建议。”你明白他的意思吗?他同时会尽量机巧地说话,可能用间接的方式对你说话,也许使用一个比喻。所以可能你不但须要想及他所说的话,还要想到他由于避免伤害你的情感、或令你尴尬而没有对你明说的话。或者你须要想想一个较不机巧和爱心较小的人会怎样说这番话才能充分了解他的话的含义。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例来说明。在圣经的撒母耳记下12:1-14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好例子。以色列的大卫王犯了严重的罪;他贪恋别人的妻子,与她发生了性关系,然后将她的丈夫害死。耶和华差遣他的先知拿单去对大卫提出所需的忠告。拿单以一个比喻作开场白,说:“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开始这几句话——和拿单的语调——无疑足以使大卫严肃地思考这些话。但是显然他没有这样行。拿单继续讲他的比喻。有一个客人来到富人家里,但是富人并没有从自己众多的牛羊中宰杀一只羊以款客,反之他将穷人所仅有的母羊羔夺过来。按照以色列穷人的习惯,那穷人让羊和他的儿女一同长大,并将其视作女儿一般。这使以前作过牧童的大卫大感愤慨。“大卫就甚恼怒那人,对拿单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行这事的人该死’”。
不错,大卫非常愤怒,但是他不领悟到比喻的意思。他不体会到富人是指他自己,穷人代表乌利亚,母羊羔则指拔示巴。他不领悟到拿单没有说出来的话,以致拿单无法再为他保留余地了。拿单继续说:“你就是那人!”拿单的话多么深深地伤害了大卫的感情!但是他并没有老羞成怒。反之他谦卑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而甘心受罚。
当然,一个基督徒规劝别人时不应该说话令人费解或“兜圈子。”拿单并没有这样行。他只是用一个比喻打先锋而已,但是当这不足以提醒大卫时,他便很坦率地将意思说明出来了。请读读圣经中其余的记载,你可以见到他并没有减轻大卫的罪状,但是他提出忠告的方式却是无可指责的。
虽然我们应该运用悟性了解劝告的意义以求自其得益,我们也应该小心避免走向另一极端以致超出规劝者的话的用意。要使用你的想象力,但是不要让它控制你。不然你便可能对恳切想帮助你的人心怀愤恨而误解他了。
诚恳的劝告乃是爱的表现,因此受劝告的人亦应该怀着同样的诚恳态度去接受劝告。‘爱不计较所受的伤害。凡事相信’——那便是说相信与我们的同工有关的一切美事。——哥林多前书13:4-7;箴言27:6。
因此为了避免发生误会起见,你最好在接受规劝时让规劝你的人知道你真正明白其意思。大卫若有较大的悟性,在拿单说完他的比喻时大卫本可以使他无需继续说下去,大卫可以说,‘你意指我和乌利亚吗?’大卫若这样行,拿单就可能不用说出后来较坦率的那段话了。也许他可以让大卫自己结束这项规劝而在他宣告耶和华的判决之前问他当怎样行。所以要清楚表示你明白劝告的意思。这会使规劝你的人知道他的提议已被你接纳而感觉满足。不然他便可能觉得应该再以更直接的方式规劝你,结果在双方之间造成不必要的不愉快。
我们犯了过错时——我们人人都会犯过——无疑需要人规劝。这乃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因为‘规劝者众多便有挽救。’知道怎样提出和接受规劝会使工作情形更顺利而产生更大的果效。这样行可以带来一种成就之感,并且互相造就而增加彼此的信任;这亦不致引起发怒和伤害感情的不愉快事件发生。——箴言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