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事奉上帝抑或期望上帝服侍你?
当你想到基督教时,你会连带地想到施抑或受呢?我们都很容易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实际上期望上帝服侍我们而不是关心我们应该怎样事奉上帝才能蒙他的嘉许。假若我们崇拜上帝仅仅是为了想获得心灵的和平安宁或成功,地位和朋友,或是因为这样行能够给我们死后得救的希望,那末我们便不是事奉上帝而是期望上帝服侍我们了。这样的动机是绝对错误的。
表露我们怀有这种态度的方式之一便是我们的祷告。它们包含些什么呢?全是一些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亲友祈求的话吗?这样我们便透露我们怀有要上帝服侍我们的心意了。这种态度的典型例子便是一些为了谋职,求偶或复康而向圣母的徽章诵念九遍祈祷经的虔诚教徒。他们的脑中从来未想过要事奉上帝。这种态度正像前一世纪一位颇为著名的宗教家有一次所说的话一样:“看来也许很奇怪,信基督教其实是一件自私的事。信徒所最关心的乃是拯救自己的灵魂。”
但事实绝非如此。耶稣基督创立了基督教,而他降世为人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拯救他自己的灵魂。当时他并非在垂死之中。反之他具有完美的生命和永生的权利。他岂不是曾和他的天父共同生活了数不尽的亿万年么?他来到地上并不是要上帝服侍他,乃是要事奉上帝,因为这是一件应当而仁爱的事。
耶稣将自己的生命呈献出来遵行天父的旨意。他曾说:“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换句话说,‘我来是为了事奉上帝。’——约翰福音6:38。
耶稣以许多种方法事奉上帝。他荣耀他的天父而在众人面前显扬他的圣名。他为真理作见证。他为上帝的百姓以及全人类服务。“人子来,”他说,“不是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服事人的方法便是向他们传扬“上帝的王国好消息”和医治一般来到他那里向他求医的病人。——约翰福音7:4;18:37;马太福音20:28;路加福音4:43;6:19。
对耶稣说来,事奉上帝还包括不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的意思。他曾说:“我不属世界。”这同时包括远避一切恶行的意思:“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谁也不能。——约翰福音17:16;8:46。
这并不是说上帝需要耶稣的事奉,也不是说他需要我们的事奉。在过去一段永恒的时间中,早在他尚未创造他的儿子之前,耶和华上帝一直是完全和自足的;假若他并不需要他爱子的服侍,他当然更不需要我们的侍奉。正如以往一位先知引证上帝的话说:“我若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不论我们在事奉上帝方面能做些什么工作,我们都必须认识耶稣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可是由于他那无私的慈爱,上帝赐给了他所造的生物事奉他的权利以便让他们借此证明他们是否配得他的祝福。——诗篇50:12;路加福音17:10。
像耶稣一样事奉上帝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像他一样行神迹,喂饱群众,医治病人和使死人复活。这种神迹在完成了它们证实基督教的来源起于上帝的目的之后便已过去了。这也不是说我们需要像他一样牺牲我们的生命作为赎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是罪人;再者,耶稣早已借着他的舍命一次而永远地为我们预备这项赎价了。——希伯来书9:26。
但是我们可以效法耶稣的模范而事奉上帝,为上帝带来荣耀,宣扬他的真理,他的圣名,他的道和他的王国。耶稣给了他所有的门徒这个任务:“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每个基督徒都负有传道的义务。因此使徒保罗宣告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你以为传道只是像保罗那样的使徒才负有的责任吗?那末请注意保罗接着写道:“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马太福音28:19,20;哥林多前书9:16;11:1。
虽然只有极少数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体会这项真理,现在基督教国内的宗教首领们却逐渐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了。例如当1958年英国国教的主教们在蓝白(伦敦)所召开的会议中发表以下的宣告时,他们已颇接近真理:“传扬福音并不应该被认为仅是被拣选的少数人的工作。浸礼和坚信礼便构成了普通教友的授职仪式而使他们负有传扬福音的责任。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像安得烈对他的兄弟一样说,‘我们已找到弥赛亚,’然后把他带到耶稣那里。”——《今日神学》1960年七月刊。
传扬上帝的王国好消息固然是我们事奉上帝最好的方法,但我们并不可至此而止。事奉上帝也需要我们一有机会便“向众人行善。”虽然我们不能像耶稣基督一样过着毫不沾染罪恶的纯洁生活,我们若想赢得上帝的嘉许便必须继续不断地与罪对抗,不然我们便很容易陷在罪恶里。同时我们还需“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加拉太书6:10;雅各书1:27。
我们若这样事奉上帝而不是期望他服事我们,我们便会在祷告中反映出我们的态度。于是我们便不会只为自己祈求,反之我们的祷告会包括对上帝的感恩和赞美,为他人祈求,特别也为公义的得胜而祈求。这样我们在这太空时代中的前途便不会是惶惑和毁灭而是幸福和永生。——马太福音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