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一位仁爱的上帝提出责备
“耶和华阿,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诗篇94:12。
耶和华上帝想人活下去,不错,他想人享受生命的乐趣。他甚至不喜欢见到恶人死亡,反之“他唯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西结书33:11。
由于对人类的这种关怀,上帝借他的爱子牺牲自己完美的生命而安排了一项赎价。“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同样地,上帝的这种关怀促使他向人类提出责备和予以管教。毫无疑问,完美并非我们任何人的特性。我们不断犯过,无法达到我们所应达到的行事标准;这正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罪”一字的实际意思,即“达不到标准”。因此,我们都需要纠正和管教。我们应当体会这种管教乃是上帝的爱的一项证据,它的目的并非仅以之为惩罚而是借此以公义训练我们,犹如父亲训练儿子一般。——希伯来书12:5-11。
举个例来说,有一个人单独驾船出海,粮食与水却快要用尽了。倘若由于无知或估计错误之故,在他试图驶回岸时大大偏离了正确方向,他就必然会丧生了。若有人能借某些方法向他指示如何纠正他的方向,借此救回他一命的话,他无疑会感激不尽。他若对这样的纠正感到厌烦或加以拒绝,那便是不智了。
同样地,我们所有人,由于与生俱来的罪性,均需要不断受到纠正才能继续行走或留在导至生命的窄路上。若缺少这种纠正,我们便难免逸出正途而荡入导至灭亡的大路上。——马太福音7:13,14。
人自幼便显出不完美而需要纠正,由于这缘故,正如任何父母均可以证明,需要很大爱心才能适当地养育教导一个孩子,帮助孩子在头脑和内心均对正确原则养成真正的体会。箴言22:15说得不错:“愚蒙迷住孩童的心”,需要管教才能使孩童受生活的现实和真理所支配而非受愚昧、短视、幼稚的思想所支配。
这一切均考验父母的耐心,显示他们是否真正渴望或决心富于怜悯与耐心的方式,训导和教育子女,使其以一种能够导至未来幸福的方式生活。孩子若反应缓慢或不听话,父母也许会感到想放弃;他们也许认为情形已无可救药。他们可以很容易受到伤心或忿怒的情绪所支配。但爱心却不会让人仅由于形势不愉快而放弃。停止给予孩子所需的训导和细心忍耐的管教并非爱的表现,反之这仅是显示缺乏爱心而已,因为爱会不断谋求和致力于所爱之人在目前和将来的最大福利。(可参阅箴言13:24)再者,爱“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它“凡事盼望”。——哥林多前书13:5,7。
因此,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仁爱的父母便会继续对孩子怀持希望。真正关怀儿女的父母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任何子女;他们不会逃避责任,不给予子女所需的指导,用推理和爱心施行纠正。他们会表现长久忍耐的品质。
‘像父亲喜悦儿子一般’
在这一切事上父母们其实反映出上帝本身的优良榜样;停下来想想这件事多么令人舒畅!上帝并不轻易放弃他的仆人;反之,他对他们所表现的长久忍耐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例如在尼希米的日子,利未人在向上帝祷告时论述以色列人在西乃旷野的经验说:
“但我们的列祖行事狂傲……不肯顺从,也不记念你在他们中间所行的奇事,竟硬着颈项,居心背逆自立首领,要回他们为奴之地。但你是乐意饶恕人,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慈爱的上帝,并不丢弃他们。”——尼希米记9:16,17。
除了上帝的忍耐之外,我们也留意到他那像慈父般的管教及他的纠正,即使受教者也许感到痛苦,总是保持一种积极的观点。管教是为了良好的后果而施行的。为了这缘故,箴言3:11,12劝勉我们说:“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请参阅希伯来书12:5-11。
因此情形并不是一个报复心重的统治者由于某人未能对他的律法表现应有的尊重而勃然大怒。诚然,严重的罪行的确使上帝忿怒,而他亦实在有理由如此行。(民数记25:1-3)但他的怒气并非由于自私或自骄之故。他比任何人更清楚罪所能够导至的可怖后果,它的有害影响能够如何为祸不浅,它对人类的幸福具有多大的破坏作用。不尊重他的至尊地位只会有损无益,不但对当事人有害,并且难免祸及他人。因此一位仁爱的上帝只能恨恶罪恶,他永不能毫不在乎地忽视罪恶。上帝虽然“不轻易发怒”,可是当他采取行动惩罚罪行时,他如此行乃是要制止进一步的不良后果。——出埃及记34:6;请参阅诗篇106:36-40。
不独这样,耶和华还衡量他所施责备的严厉(或温和)程度;他并非根据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情形的实际需要而定。耶和华在以赛亚书28:23-29以农夫为喻说:
“你们当侧耳听我的声音,留心听我的言语。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岂是常常开垦耙地呢?他拉平了地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按行列种小麦,在定处种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呢?因为他的上帝教导他务农相宜,并且指教他。原来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轧大茴香。也不用碌碡[车轮]。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因他不必常打。虽用碌碡和马打散,却不磨它。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谋略奇妙,他的智慧广大。”
一个农夫并不会不停地锄起田地,反之他只会锄到适可而止。以色列的农夫散播一些较小粒的种子,其他较贵重的谷物则按行栽种。到打谷之时,较脆的谷不会用能将其压碎的重型工具来轧打,而是用一支杖或棍去打。即使较大粒硬身的谷以重型工具如木制的橇或车轮之类加以轧打时,农夫并不将其打到完全粉碎的地步。耶和华也同样明智、公平、仁爱地估计所需施行的责备,管教和纠正应达到什么程度——究竟轻微、中等、重或甚至严厉——这完全根据个别情形而定。唯独那些故意抗拒他的人耐心帮助的人才会遭受他的毁灭。
为了造福及保护羊群而设的牧人
同样地,考虑一下上帝的儿子,上帝羊群的“好牧人”,所立的榜样也令人多么欣慰!(约翰福音10:11)他在地上时反映出上帝的品质,并为所有在基督徒小组中担任牧者之职的人立下榜样。在对待成为他门徒的人方面,他在当时和现在怀有什么态度呢?他亲自发出这样亲切的邀请: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28-30
他对衷心悔改的罪人所怀的态度从他的一个比喻足以见之。他论及一个人有一百只羊,失去其中一只,于是撇下九十九只以便寻回失落的一只。寻到迷失的羊时,那人并没有因为他到处乱跑而对其呼喝或脚踢,反之,耶稣说,“[他]就欢欢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里。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罢’。”耶稣继续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加福音15:1-7。
论到基督徒长老的必须具备的一项条件,使徒保罗说他们应当“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是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提多书1:9)不错,有时长老也许要在他们服务的小组中责备某些份子。对长老们说来这并非一件愉快或容易的事。但他们却深知“训诲的责备是生命的道”,也体会到‘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包括他们在内。(箴言6:23;3:11,12;希伯来书12:6)他们发现其实“责备人的,后来蒙人喜悦,多于那用舌头谄媚人的。”(箴言28:23)因此当环境有需要时,他们绝不会噤口不率直地向犯过者指出他们可以怎样及应如何纠正他们的行径。(箴言27:5)像上帝一样,他们怀着积极的目标。
长老应如何对一个行差踏错的人说话呢?倘若长老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像警察处理罪犯或检察官盘问疑犯一般,所产生的反应当然不会好。(彼得前书5:2,3,5)但长老若表现体恤之心意识到自己也是不完美和会犯过的,这样他便会反映出一种兄弟的亲切精神。(加拉太书6:1)他与弟兄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论断而是要予以协助,这样犯过者听从劝戒的可能性便会大得多。(彼得前书3:8)每种情形都不同,明智的人会力求认识和洞察不同的环境而非妄下断语。——箴言18:15;21:11。
虽然犯过者也许不愿倾谈或甚至有点支吾以应,忍耐与仁慈却有助于将其克服。(箴言25:15;提摩太后书2:24-26)长老们应使他深信他们的确一心为他设想;他们乃是他的弟兄。即使有时情形需要提出强烈的劝诫,也许甚至严词指责,长老仍必须谨记,他们所要憎恨和谴责的乃是过犯而非犯过人。(犹大书23)当然,人若拒绝一切协助,顽梗不化而不愿对严重罪过表示悔改他们便对小组及其福利成为一项威胁了;这样的人配受开除的处分。然而,即使在这些事上长老也可以并应当提出圣经的劝告,好使这些人意识到他们若在后来衷诚悔改,便可再为小组所接纳。
但“责备”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基督徒小组里,责备的目的是否主要是为了羞辱或惩戒他人呢?提出责备仅为了宣布某人做了错事及表示对这种错事不赞同吗?让我们看看圣经怎样说。
[第329页的图片]
“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言3:12
[第330页的图片]
橇
棍
杖
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