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失败的试验学得教训
自古至今,人们曾多次试图影响别人过一种更公义的生活方式。古代的法利赛人便作过一项这样的试验;上帝所感示的基督教希腊文圣经曾屡次提及这群人。可是他们的试验却彻底失败了。
“法利赛”一词来自一个意思是“分离”、“与众不同”的字根。这群人最初出现于论及公元前第二世纪的事件的历史著作中。法利赛人虽然与其他犹太人住在同一的地区中,他们却作出异乎寻常的努力去彻底遵守摩西律法,借此将自己与别人分别出来或表明自己与众不同。
法利赛人特别以缴纳十分一捐和紧守关于礼仪上的洁净的条例而闻名。上帝通过摩西赐下的律法规定以色列人必须将土地的出产和牛羊的十分之一献上。这十分一捐的目的是要用来维持利未族祭司的生活及支付其他与敬拜上帝有关的要事的费用。(申命记14:22,23)法利赛人甚至将最细微的事,例如有荚的果实(豆、豌豆和其他豆类)、叶子和草药等,均献上十分之一。他们不但将自己田地的出产献上十分之一,同时也将他们所购买或借着业务而获得的物品献上十分之一。(路加福音11:42;18:11,12)他们这样行是因为害怕这些物品原本的物主没有适当地遵守十分一捐的律法。
在摩西律法之下,有时人需要为了保持礼仪上的洁净而洗濯。这特别以祭司为然,他们在耶和华的圣所服务时必须在身体上和礼仪上均保持洁净。(出埃及记30:17-21;利未记21:1-7;22:2-8)祭司吃祭物属于他们的部分时必须洗手和洗脚。
大部分法利赛人都不是祭司。可是,他们却自愿遵守与礼仪上的洁净有关的祭司律法,甚至在与崇拜并无直接关系的日常事务上也如此行。他们在每次进食前后均洗手。如果一餐饭包括几道菜,则在各道菜之间他们也洗手。福音的执笔者马可指出:“法利赛人和所有的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传统,如果不认真洗手,就不吃东西;从街市上回来,不先洗手,也不吃东西,还有许多别的传统,他们都沿袭拘守,例如洗杯、洗罐、洗铜器等等。”——马可福音7:3,4,《新译》。
虽然刻意遵守十分一捐和保持礼仪上的洁净并没有违反上帝命人写下的律法,法利赛人所行的事却超过律法的要求。饶有趣味地,一本犹太律法师的稗史声称以色列的会众对上帝祷告说:“宇宙的主啊,我将许多限制加于自己身上,甚至超过你加于我身上的,而我已完全遵守这些限制。”
防止犯过的一道“围墙”
由于决心避免甚至在最小的细节方面违反上帝的律法,法利赛人甚至较此更进一步。犹太历史家约西弗斯写道:“法利赛人将若干由以前世代所传下而没有录在摩西律法中的规条传给别人。”这些规条包括许多关于守安息的条文。论到这些并非来自圣经的“规定”,称为《密殊那经》的犹太传统律法经典说:“关于安息日、节期的献祭和亵渎神圣的规定好像一条头发所吊着的大山一般,因为圣经[对这些事]的规定很少,但是人订的法则却很繁多。”
在行为上订出这么繁多的规条有什么目的呢?我们从公元前犹太宗教领袖所说的以下一段话可以了解这件事:“判事要谨慎,要兴起许多门徒及在律法周围竖起一道围墙。”a“围墙”便是指人订的许多传统。据称这些传统会制止人违反上帝命人写下的律法。根据他们的理论,一个人若没有越过围墙,他就永不会违反任何实际的圣经规定。
这个试验有成功吗?巨量口头的传统有使以色列人,特别是法利赛人,成为更好的人吗?
试图借着行为赢得上帝好感
对琐细的规定过度注意产生了有害的影响。这使人相信在上帝眼中成为公义仅是凭着遵守指定的宗教行动和善举便行了。他们相信每项好行为均会在上帝面前赢得“功劳”,每项坏行为则成为一宗“罪过”。据称上帝会有一天将人的功过加以统计,然后决定一个人是义人抑或恶人。
律法师的写作表明这个主张变成多么根深蒂固。这些著作谈及“工于心计的法利赛人;这人做一件好事,然后做一件坏事,使功过可以彼此抵消。”这些著作也提及一个“法利赛人[时常声称]‘我有什么责任需要履行呢?’”但这岂不是值得称赞吗?律法师的著作回答说:“不,他的话其实是,‘我还有什么职责需要执行呢?’”这些充满自信的人认为他们已做尽了赢得上帝嘉许所需的事。一个富有的青年男子便表现这种态度,他问耶稣说:“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向他强调遵守上帝命人写下的律法的重要性之后,这人回答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马太福音19:16-20。
认为人可以借着善行在上帝面前赢得功劳的主张使许多法利赛人成为自以为义及喜欢批评别人。耶稣的一个比喻论及某些人“自恃为义,轻视别人,”他在比喻中说:“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祷告给自己听,这样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我一切的收入都奉献十分之一。’”(路加福音18:9-12,《新译》)从以下录自古代犹太著作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态度可以导致什么极端:
“拉比希西家奉拉比耶利米的名说:拉比西缅班若海说:世上像亚伯拉罕一样公义的人不会少过三十个。若只有三十个,我的儿子和我是其中两个;若只有十个,我的儿子和我是其中两个;若只有五个,我儿子和我是其中的两个;若只有两个,他们便是我的儿子和我;若只有一个,那就非我莫属了。”
既然法利赛人将普通的平民视为在礼仪上不洁,他们遂避免与平民有亲密的接触。亚尔弗·艾德森在《弥赛亚耶稣的一生和时代》一书中指出,法利赛人“不会将任何流质或干粮(食物或水果)卖给[普通平民],不会向后者购买任何这样的流质,不会与平民一同作客,也不会让平民穿着自己的衣服到他家中作客(由于恐怕他们带有不洁)。”由于这缘故,法利赛人抨击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马可福音2:16)他们相信人若与一些在礼仪上不洁的人来往,自己就会沾染不洁。
耶稣与法利赛人
当上帝的儿子耶稣在地上开始从事传道工作时,法利赛人已存在了大约有两个世纪之久。他们已有充分时间表明他们那借着善行促进公义的试验是否会成功。这项试验并没有成功。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宣告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5:20。
上帝的儿子在与法利赛人的交往和论及他们的话中清楚表明法利赛人的理论有什么不妥之处。请留意他如何论及法利赛人在缴纳十分一捐方面的一丝不苟:“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马太福音23:23)律法师的著作谈及“轻”的诫命(只要求人作细小的个人牺牲)和“重”的诫命(需要人作很大的努力)。耶稣表明上帝所要求的“更重的事”包括对同胞表现真挚的关怀,并且以公平、怜悯和信实待人。
论到洗手和保持礼仪上的洁净的其他习俗,耶稣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马太福音23:25,26)法利赛人误以为人会由于接触到外在的不洁之物而变成不洁。耶稣却宣布,不洁的真正来源其实是内在的。他在另一个场合有力地指出这点说:
“‘难道不知道从外面进去的,不能使人污秽吗?因为不是进到他的心,而是进到他的肚腹,再排泄到外面去。’……‘从人里面出来的,才会使人污秽。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的心里,发出恶念、淫乱、偷盗、凶杀、奸淫、贪心、邪恶、诡诈、放荡、嫉妒、毁谤、骄傲、愚妄;这一切的恶事是从人里面出来的,都能使人污秽。’”——马可福音7:18-23,《新译》。
在上帝眼中,不洁的真正来源是人从遗传所得的罪。(约伯记14:4;诗篇51:5;罗马书5:12)无论任何洗濯或其他虔诚的行为均无法洗去由罪所造成的染污。唯独衷诚悔改及真心相信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所作的除罪安排才能使人获得赦免和拯救。(使徒行传4:12)由于这缘故,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预言到上帝行将‘叫他的百姓知道救恩’,但不是借着将他们从敌国释放出来而是‘使他们的罪得赦’。——路加福音1:77。
法利赛人并不喜欢这个信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是义人而藐视别人’。(路加福音18:9,10)但他们的“公义”仅是外表肤浅的虔诚而已。这并没有将他们内心的污秽除去,而这种内心的污秽借着诸如“贪心”、“嫉妒”、“骄傲”等恶事表露出来。(马可福音7:22,《新译》)犹大人的著作充分证明这点。例如我们读到有所谓的“锡克美(shikmi)法利赛人”,这些人“将自己的宗教职责负在肩上(shekem), 意即故意张扬地如此行。”此外犹太人的著作也提及“尼克皮(nikpi)法利赛人——这样的人将两脚相撞”,因为他们在行路时夸张地作出谦卑之状。此外有所谓的“基宰(kizai)法利赛人”;为了避免望着一个妇人,这样的法利赛人故意撞在墙上而“撞伤自己流出血来”。因此耶稣的确有理由指责文士和法利赛人说:
“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作给人看:他们把经文的匣子造大了,衣服的䍁子造长了;他们喜欢筵席上的首位,会堂里的高位;也喜欢人在市中心向他们问安,称呼他们‘拉比’。”——马太福音23:5-7,《新译》。
有很多历史事实表明,法利赛人试图借着遵守宗教规条和从事善举而促进公义已完全失败。这并没有帮助大部分人成为更敬虔公义,也没有帮助法利赛人自己成为较好的人。反之,这导致他们犯了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罪行,将上帝的儿子杀死。
可是,法利赛人的这项试验并非完全没有用处。这使耶稣在死前有机会提出有力的信息,指出人的罪性和人需要寻求上帝的救恩,但不是借着自己的行为而是凭着衷心悔改,相信耶稣基督所献的赎罪祭而获得赦罪的恩典。(以赛亚书53:5,10-12;马太福音20:28;罗马书10:5-9)这是今日所有活着的人必须学得的一个教训!
[脚注]
a 楷字本刊自排
[第7页的图片]
‘若世上只有一个义人,就非我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