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替换的人赴宴
1.(甲)“被召”赴婚宴的人怎样表明他们“不配”享有这项权利?(乙)他们若要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自私追求就必须怎样行?
为什么与基督徒为敌的“凶手”们在公元70年圣城耶路撒冷被毁及犹太国沦亡时遭受杀身之祸呢?因为正如耶稣的比喻里的国王说,被邀参加婚宴的人,“不配”。(马太福音22:8)犹太人充分证明他们的“不配”。在属天的君王发出第二次通知之后,他们忤逆不忠、狂妄不敬地拒绝君王的邀请,时常甚至诉诸暴力。他们若要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自私追求以参加属灵的“喜筵”,他们必须怎样行呢?他们必须悔改,不但因为他们未能谨守摩西律法的约,同时也因为他们悍然拒绝上帝所差来的弥赛亚。然后他们必须受浸成为耶稣的门徒而承认他是弥赛亚。但是他们却心高气傲,自以为义和过度专注于自己的事务,因此他们不愿符合这些条件。以色列国的大部分人都怀着这种态度。
2.(甲)第二次通知结束时,为什么婚宴上并非所有席位都没有人坐?(乙)君王打算要有“配得”的人坐满多少席位?
2 这是否意味到“喜筵”的席位完全没有人做呢?不然,不是完全没有人坐。圣经的记录表明有些“被召”的犹太人在接获第一次通知时便欣然赴席,还有些犹太人和受过割礼归信犹太教的人则在第二次通知于公元33年的五旬节发出时踊跃响应,但是与婚宴的许多席位比较,他们只占少数而已。君王要有人坐满多少席位呢?既然配在婚宴坐席的人预表与王的儿子一同承受天国的人,属天的君王耶和华要有144,000个人去使他的“娶亲筵席”做满“配”得的人。耶稣基督在圣经最后一本书,启示录,所作的透露证实了这点。(启示录7:4-8;14:1-3;20:4-6)这个数目意味到婚宴席上有许多座位。
3,4.(甲)耶稣的比喻透露上帝原本让谁有机会做满144,000个席位?(乙)他们有足够人数坐满这许多席位吗?
3 耶稣的比喻透露君王耶和华向与他订立了律法的约的以色列全国打开机会让他们提供足够的人去坐满婚宴的144,000个席位。他们是亚伯拉罕血统上的“后裔”,而上帝曾与亚伯拉罕立了约要借着他的“后裔”使地上万族得福。(创世记 12:3;22:17,18)上帝通过摩西与他们所立的律法的约使他们有希望成为上帝定意要在弥赛亚,比摩西更伟大的中保,之下设立的“祭司王国”。唯独他们才“被召”参加属灵的婚宴。
4 他们的国家本可以提供144,000个犹太人去坐满婚宴的席位。犹太国的人口无意有数百万人而足以提供所需的全部数目。事实上,据约西佛斯报导,公元70年有1,197,000个犹太人群集在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当时并非所有散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均在耶路撒冷守逾越节。
5.(甲)保罗将亚伯拉罕血统上的“后裔”中响应邀请的人算做什么?(乙)可是,婚宴上的座位还像以前一样多吗?
5 因此有许多人,所有的144,000人,从亚伯拉罕血统上的“后裔”当中“被召”。但是圣经的记录表明亚伯拉罕在血统上的后裔只有很少数响应包含在律法之约中的邀请。在公元56年左右,一个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使徒保罗,估计被拣选的犹太人在以色列国中只占一个“余数”而已。(罗马书9:27-29;11:5)可是,由于有这群犹太“余民”在婚宴的“筵席”上,其中的座位便不及初次通知在公元29年开始发出时那么多了。当时全部座位,共144,000个,均尚未有人坐着。
6.在耶稣的比喻里,去往怎样没有让他的美意归于徒然以致为他带来羞辱?
6 按照耶稣的比喻,国王说摆设的婚宴剩下的时间已不多了。既然有这么多被邀的人不愿前来赴宴,国王怎样才能使筵席做满宾客去庆祝这个大喜的日子呢?筵席上若宾客稀少,他便会脸面无光,他的美意亦徒劳无功了。原本所请的宾客若不愿前来,他会邀请别人去坐满为他们保留的座位!在未派兵将那些“凶手”的“城”毁灭之前,王迅速地打发奴仆,到城外的“岔路口上”去,到他们社区之外的地方。从那里王的“仆人”会将替换的人带回来;不错,他们把“凡遇见的人都招聚了来”。
7.什么表明王的仆人对替换的人所作的邀请是和原本发出的邀请一样?
7 王的仆人说服这些他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在路上遇见而非上门邀请的人,前来参加婚宴。这可说是一项邀请,因为他们所召集的并不是不请自来的客人。他们现在所招聚的替换者并不是没有在与原本被邀的人同一的意义上受到邀请。在耶稣所说的一个类似的比喻里(路加福音14:15-24)摆设“大筵席”的人对宾客发出了第三次和最后一次召请时,他对仆人说:“快出去[意即往城外]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路加福音14:23,24。
8.当时被召集起来的人是谁?召集这些人的工作在何时及如何开始?
8 这件从被邀者的“城”外“路上”召聚足够客人坐满筵席的工作不是始于公元70年而是始于公元36年的秋季,意即属天君王的儿子耶稣受浸和受膏之后七年。(但以理书9:24-27)最先派出的仆人是个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使徒彼得。他被派到该撒利亚(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的省府)去,他在那里对一群未受过割礼的外邦人(非犹太人)传道。上帝将圣灵倾浇在聆听彼得传道的意大利百夫长哥尼流和他那些相信的朋友身上,然后使徒彼得为他们施浸。(使徒行传10:1至11:18)从那时起,召集未受过割礼的非犹太人的工作一直进行到我们这二十世纪。这些都是替换的人。
9.(甲)保罗将亚伯拉罕和她在血统上的后代比做什么?(乙)为什么有些枝子被折下?他们怎样被替换?
9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一章作了一个比喻,把律法的约之下的犹太人比做橄榄树本来的枝子,这棵树具有固定树木的枝子。他们是上帝的朋友亚伯拉罕在血统上的后代;由于这个缘故,他们自然有权承受上帝在他与亚伯拉罕订立的约中所提出的应许。族长亚伯拉罕是这棵象征性的橄榄树的树干,树根则紧附在上帝的约所提出的应许之上。但上帝所要的是亚伯拉罕的一各属灵“后裔”,一个属灵的以色列。因此,既然血统上的犹太人虽被召成为“祭司的国度”,却不肯符合如此行的条件,他们遂从象征性的橄榄树上被折下;他们便没有成为“天国”的承受者。他们必需由别人加以替换,使象征性的橄榄树得以具有全部枝子。为了应付这种紧急情况,上帝仁慈地让相信的外邦人取他们而代之,仿佛将一棵野橄榄树的枝子接种于其上一般。这样上帝遂使属灵的以色列,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得以成为完满。
没有穿礼服的人
10.比喻的什么部分获得应验的时间应已近了?为什么?
10 召集的工作进行了十八个世纪之后,到现今这二十世纪,需要拣选的替换者无疑比较少或少得多了因此被召的人不会很多。 自从外邦人的日期在1914年结束,然后世界的“末期”开始以来,属天的君王所摆设的婚宴“筵席”坐满宾客的时候应该已来到了。耶稣的比喻表明这个时候终于来到,他接着说:“王进来观看宾客[斜卧在席前的],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马太福音22:11,12。
11.为什么没有穿礼服的人对君王的质问无言可答?
11 王为参加婚宴的每位宾客预备了适当的礼服,因此不穿礼服的人的确没有理由可说。难怪他“无言可答”。耶稣的比喻没有说这人先穿上礼服进入礼堂,然后将其除下。反之,这人在王的仆人将王为宾客预备的礼服交给他或给他看时拒绝穿上。王并没问他:“你为什么脱下礼服?”反之王问他:“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这人拒绝穿礼服。他不肯在婚宴中穿上适当的礼服。他并不符合参加婚宴的条件,因此他根本无权在那里。这人预表今日的什么人呢?
12.简言之,没有穿礼服的人预表谁?圣经注释家认为礼服预表什么?
12 他预表一些以虔诚的基督徒自居,但却没有穿上“礼服”所预表的东西的人。据称主人免费为宾客预备的礼服是白色的细麻布长袍,因此所有宾客在外表的服饰方面都彼此一样,不论是原本接获邀请的犹太人,抑或是后来临时找着的外邦人。因此有许多圣经注释家认为这与启示录19:7,8所说有关,这节经文论及羔羊的妻子说:“[她]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他们声称“礼服”预表受了浸的基督徒得以被算作公义或称义。
13.为什么“礼服”所预表的不仅是“称义”而已?
13 可是礼服所代表的意思必然不仅限于一个人因对基督的赎价祭物怀具信心而被上帝称为公义。(罗马书5:1,9)这种称义本身并不是一个目标;它并不是独立的。反之它的目的是要使称义的人能够被上帝立为属灵的儿子而成为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和属灵的以色列的成员。上帝也将他立为子嗣的人带进以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中保所立的新约里。(加拉太书4:4-7;罗马书8:16,17;路加福音22:19, 20)因此,对筵席上悔改归正儿受了浸的宾客来说,“礼服”象征这一切。因此“礼服”便是标明一个人是属灵的以色列人和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的证据。
14.那么,没有穿礼服的人预表谁?
14 既然王只发现有一个人没有穿礼服,这个人预表一个阶级的人;这些人并没有表现信心和采取与信心一致的行动,因此也没有被上帝称义,立为他属灵的儿子而带进他通过基督与属灵的以色列人所立的新约里。这人并非代表曾被上帝的灵所膏而与基督一同被立为后嗣,但后来却证明对上帝不忠而失去承受属天王国希望的人。反之这人预表构成今日基督教的假基督徒。这些假基督徒自称和假装参加婚宴的“筵席”。但是君王上帝却从没有认他们具备参加婚宴的适当资格,因此他并没有以圣灵将他们膏立为王国的承受者。
15,16.(甲)一待时候来到,君王便会对没有穿礼服的人所预表的阶级怎样行? (乙)君王会在什么时候进来“观看宾客”?
15 一待上帝所订的时候来到,他便会将基督教国所做的虚伪声称揭发出来,表明基督教国绝不是在婚宴席上。他会在所有旁观者的眼前对基督教国执行他所判处的刑罚。君王上帝会在他以他儿子婚宴的摆设者的身份前来观看宾客时采取这项行动。据耶稣的比喻透露,这件事会发生于“筵席上坐满了客”的时候。(马太福音22:10,11)筵席一旦坐满了人之后,王的奴仆所从事的召集工作便告结束了。当召集“选民”的工作在天使的隐形指挥之下大功告成时,属天的君王便会进来视察耶稣预言会在事物制度的末了完成的工作:
16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马太福音24:30,31。
17,18.(甲)召集工作完成时会是决定关于没有穿礼服的阶级的什么问题的时候?(乙)耶稣的比喻表明君王会怎样处置这个阶级?
17 这件召集“选民”的工作不久便会在耶稣将其比作挪亚日子的洪水的“大灾难”临到之前彻底完成。(马太福音24:21,22,37-41)因此,当属天的君王前来视察时,由没有穿礼服的人所预表的阶级会与“选民”一同被召集起来吗?抑或这个阶级会被撇下与因毁灭临到而哀哭的“地上万族”遭受同一的命运?构成基督教国的阶级没有穿上象征性的礼服便妄图参加婚宴,他们实在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向王提出为自己辩护。这个阶级无法提出任何理由要君王容许他们参加婚宴的“筵席”。在君王作最后的视察时,这个阶级会“无言可答”。君王会怎样处置这个阶级呢?耶稣的比喻说:
18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他]必要哀哭切齿。’”——马太福音22:13。
19.这个阶级会被丢进什么之中?它不会享有什么?
19 因此这个阶级会被“捆起”而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然后被丢在漆黑一片,连街灯也没有的“外边黑暗里”。这个阶级不会从上帝获得任何启迪;反之当“大灾难”为宗教的大巴比伦和这个事物制度的其他部分带来毁灭时,这个阶级会“哀哭切齿”。(启示录17:14-18)他们会被剪除而不能承受“天国”,也无法参加天上“羔羊之婚筵”。——启示录19:9。
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20.耶稣以什么话结束他的比喻?这是没有穿礼服的人而言吗?
20 为了结束这个比喻及显示其中所含的教训,耶稣说:“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22:14)耶稣的这句话并不是指着因为没有穿礼服而被逐的人说的。a这人并不是比喻的主要角色。这人无一不是预表“被召的多人”中少数蒙拣选的分子被取去之后所剩下的人。与此相当地,穿上“礼服”而没有从“筵席”被逐的人并非预表在大部分“被召的”犹太人借故不愿复习之后蒙拣选的“少数”犹太人。那么,耶稣所说的被召的“多”人是谁呢?被选上的少数人又是谁呢?
21.那么,蒙拣选的少数人是谁?婚筵上所有的“宾客”均由他们所构成吗?
21 被召的“多人”是律法下的犹太国。这个约曾向犹太人提出帮助使他们成为一个“祭司王国”。配得“天国”而蒙拣选的“少数人”则是血统上的犹太人当中对属天君王的通知踊跃响应的“余民”。这些犹太人撇下俗务前往“赴席”,并且接受君王发给他们的“礼服”,欣然穿上而在“筵席”前卧下。因为到公元36年只有“少数人”(犹太人)响应君王上帝所发出的通知,他不得不差“仆人”到犹太国的“城”或社区之外,吩咐他们从未受过割礼的外邦人中选取人去替代犹太人。筵席终于坐满了人。因此构成犹太余民的“少数人”仅占婚宴宾客的一部分而已。
22.(甲)君王上帝怎样表示穿上礼服的“客人”已蒙他拣选?(乙)关于国王所摆设的“婚宴”,耶稣的比喻是要表明什么?
22 因此穿上礼服的所有“客人”并非仅预表成为属灵以色列人的犹太“余民”而已。“客人”也包括所有忠心的外邦替换者在内。上帝通过他的爱子耶稣基督以圣灵膏所有这些穿上礼服的客人,借此表明他已拣选了他们。耶稣的比喻并没有表示,而且目的也不是要表示,在受膏的基督徒当中有一个未知的数目会变成不忠而不配承受“天国”。反之耶稣的比喻是要表明属天的君王必然能够克服困难,是他所摆设的“婚宴”有足够的宾客。他的“喜筵”必定会顺利完成以实现他的仁爱旨意。
23.君王耶和华有让他的“仆人”召集太多“客人”吗?他以什么方式达成这件事?
23 君王耶和华早已知道“喜筵”有多少席位。因此他不会让“仆人”召集太多的“客人”。反之他会吩咐只召集足够的客人去坐满筵席的所有座位。到了上帝所订的时候,他已命“仆人”从最初被召的犹太人当中召集的一群余民。然后他从所有的外邦国家拣出所需的替换者。于是所有席位逐渐坐满了客人。
24.(甲)关于被逐出外面的人,耶稣的比喻没有表示什么?(乙)在比喻的应验中,为什么君王无需找人替代没有穿礼服的阶级?
24 有一件事是耶稣的比喻没有提及的。什么事呢?没有穿礼服的人逐出之后,比喻并没有说君王仆人出去找一个人来替代他。王无疑不会派仆人在夜间出去,到“外边的黑暗里”找个人回来替代被逐的不速之客。在这么夜的时候有什么人会留在城外的“路上”呢?君王对穿上礼服(斜卧席前)的宾客表示赞许,于是婚宴遂开始了,虽然没有穿礼服的人却被逐出屋外。今日耶稣的比喻的最后部分正在获得应验,上帝无需找人去替代基督教国及其属下教友。他们仅是企图参加王的婚宴而已;他们根本不符合上帝所订的条件。虽然他们假装在筵席上,他们并未能得偿所愿。
25.(甲)因此,呼召或邀请由谁发出?以什么方式?(乙)上帝怎样将他所作的拣选显示出来?蒙拣选的人必须怎样行?
25 呼召或邀请是由君王耶和华发出的。正如在第一个归信基督教的外邦人哥尼流的事例上一般,上帝首先鉴察他所眷顾的人的内心。见到这人的内心怀有良好态度之后,上帝于是赐给乐于响应的人所需的帮助,这人遂从圣经获得关于天国希望的训示。因此,今日虽有亿万的人有机会听见“这王国的好消息”,上帝并非向所有这些人均提出参加属于“婚宴”的邀请。(马太福音24:14,《新世》;28:19,20)符合上帝的条件而真正“被召”的人会受圣灵所膏,由此“被选”与耶稣基督同坐后嗣。(哥林多后书1:21;约翰一书2:20,27)他们一旦蒙上帝拣选,就必须证明忠心到底。——启示录17:14;2:10。
26.蒙拣选而仍留在地上的“人客”现在享有什么?保持忠心的人在“大灾难”之后会享有什么?
26 在今日这事物制度的“末期”里,整个人类世界陷入动乱之中。但是在上帝光明婚宴中忠心被选的“客人”却赢得君王的嘉许而享有很大的喜乐和祝福。他们谨守基督徒的忠贞儿而渡过俗世的事物制度带来末日的“大灾难”之后,他们会到天上赴“羔羊之婚筵”。(启示录19:7,9)既然他们会共同构成基督的“新妇”,无疑由于这缘故耶稣的比喻没有提及王的儿子的新妇。b借此新妇教会中144,000个蒙拣选的忠心成员会与他们的新郎一同领受这个宴席。
比喻性的伴娘
27.新妇教会的余民现今在地上与谁联络交往?这些人怎样表示他们对君王和他那成婚的爱子的尊敬?
27 婚礼和婚宴暗示到伴娘。诗篇45:13-15的预言表示会有些伴娘在场。在基督的新妇教会行将完成的今日,他们正与教会的“余民”联络交往。当然,这些比喻性的伴娘并不期望“余民”一同到天上去,但是他们却尊敬属天的君王和他那成婚的爱子,并对新妇教会余民表现适当的尊重。启示录7:9-17将新妇的这些同伴形容为数目没有限定的一“大群人”。
28.这“大群人”现在正尽力协助谁?他们会通过“永在的父”获得什么奖赏?
28 他们为上帝这项美好旨意的逐步实现而欢欣鼓舞,并对新妇阶级的余民提出仁爱的帮助。他们虔诚地与余民一同在上帝属灵的圣殿里敬拜事奉他。上帝的爱子(新郎)是他们“永在的父”,他们会通过他从上帝获得永生的裨益。(以赛亚书9:6,7)他们会在上帝那成了婚的爱子的王国统治之下在地上的乐园享有无穷的幸福。
[脚注]
a “第14节所说的话是指整个比喻而非谨指没有穿礼服的人而言。”《巴纳斯新约注释》(1963年版)104页。《耶路撒冷圣经》(1966)则在马太福音22:14的脚注中说:“这句话看来是指比喻的前半部而非后半部。所指的不是被拣选的人而是首先被召的犹太人。比喻……没有断言一没有否认有些(少数)犹太人接纳邀请而被‘选上’。”
b 关于这点,可参看关于十个处女的比喻(马太福音25:1-12)。
[第280页的图片]
在耶稣的比喻里,王吩咐仆人把不肯穿上礼服的人赶出去,这人预表构成基督教国的假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