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彼此亲爱”
读者注意
你也许喜欢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将罗马书第12章读一次。
丽莎是个非常反叛的青少年——她和一群狂野的少年为伍,而且沈溺于毒品。她偷吃不信的父亲的镇静剂,并且写信给她的朋友诋毁那试图纠正她的母亲。
最后,丽莎的母亲请求耶和华见证人当地小组的长老和这女孩子面谈,丽莎的感觉如何?“当时我深信他们要做的不外是对我说我多么坏。我那对圣经不感兴趣的父亲吩咐我去见他们,叫他们‘不要干涉我!’”
然而结果如何?丽莎叙述说:“他们非但没有为难我,反而非常仁慈。我多么惊奇!他们告诉我,母亲之所以多次劝告我只是因为她爱我。他们没有说一些我以为他们会说的话。他们富于体贴和了解。这些长老所表现的仁爱促使我检讨一下我的交往和行为。”
显然这些长老使女孩深信他们真正关怀她。他们具有保罗在罗马书12章劝人表现的‘精神’:“爱人要真诚……要彼此亲爱,因为你们是在基督里的弟兄。”——第9和10节,《现译》。
但我们怎样才能表现这种仁爱的精神呢?在此圣经敦促我们要具有什么深度的感情?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因为耶稣说他真正门徒的标记便是他们彼此之间存有爱心。——约翰福音13:34,35。
这种“亲爱”是什么?
我们必须体会到,保罗在罗马书12:10鼓励人表现的“亲爱”并非仅是外表的礼貌而已。在这里被译成亲爱的希腊字是非罗士托高斯(philostorgos)意思是‘怀有爱意’,亲密。圣经学者指出这种爱时常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表达出来。这岂不是与耶稣的话吻合吗?他说真正的基督徒会在小组中得到‘弟兄,姊妹,母亲,和儿女’。——马可福音10:29,30。
耶稣也为我们立下一个良好的榜样。他完美地反映出他天父耶和华的品质,而耶和华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的。(雅各书5:11)使徒保罗切实效法耶稣基督,在对待信徒同工方面也表现这种亲切的爱心。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7论及自己像“母亲”“乳养”他们,如同抚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确表现亲切的感情。显然这使他们对保罗亦怀有深深的爱戴。以弗所的长老们与保罗作最后的话别时都“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使徒行传20:17,36,37)不,这绝不像一个冷漠的将军检阅队伍与之告别一般。反之这是‘一家’人的辞别;他们都是弟兄。——马太福音23:8。
许多基督徒男女深知要使“弟兄”和“姊妹”这些称呼真正有意义,他们必须竭力增加他们对信徒同工的感情。他们也体会到若要‘爱人不可虚假’,便必须在爱心方面真正增长。可是也许有人会问,怎样才能激发这种爱心呢?我们可以怎样在表现弟兄之爱一事上有所改进呢?
我们可以从保罗敦促我们表现亲切爱心的训示的上下文寻得这些问题的宝贵答案。
“彼此……相属”
在罗马书12章的较前部份,使徒解释基督徒小组的各分子均‘彼此相属’。他们是互相倚赖的——他们彼此都需要对方。(第5节,《新世》)他接着提出上帝赐给小组群体中不同弟兄的几种恩赐以支持这个说法,因为“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整个小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全的工具,供耶和华用来执行他在地上的工作。——第4,6-8节。
你也许会问,这些事实对我们具有亲切爱心一事有什么影响呢?倘若我们没有看出我们彼此多么需要对方,很可能我们也不会养成保罗接着劝告我们要怀有的感情。然而,认识我们共同的需要,知道我们必须互相帮助及执行上帝的旨意,则可以促使我们彼此更为接近。这会激发我们对弟兄的体会而养成一种“家人的感情”。
但这种互相倚赖和弟兄情谊却有些障碍。保罗强烈谴责其中两种——自负和高傲:“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第3节)《菲立斯译本》在第16节说:“不要趋炎附势,反之要真正关怀普通的人。”
趋炎附势是高傲的一种形式,一种虚伪的优越感。它强调社会地位,接纳阶级分别或种族偏见,鄙视那些少受教育的人。所有这些事都会妨碍人养成彼此需要和照顾弟兄的敬虔观点。真的,一旦有严重的困难或猛烈的迫害发生,谁会帮助你?岂不是那些真正爱上帝和基督的人(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吗?
可是除了避免趋炎附势或怀有偏见之外,还有什么积极的方式可以对人表现亲切的爱心呢?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在劝勉我们怀有亲切的爱心之后,保罗随即提出另一项宝贵的指示,他写道:“恭敬人,要彼此推让。”这命令并非仅针对长老而发,因为保罗的书信是写给“在罗马为上帝所爱的……众人。”(罗马书1:7)因此所有人都应受到恭敬,同时也要恭敬别人。
我们可以借着对弟兄表现深深的尊重而恭敬弟兄。弟兄若谈论一些他所关心的事,我们不会仅是为了表现礼貌而听他说话,但却不理会他的意见。反之,我们会诚挚地考虑他所说的话。
同样地,小组中的姊妹亦应受到恭敬和尊重。这和今日俗世男子的观点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后者时常借着体力的优越和专横的态度辖制妇女。基督徒弟兄则体会到他可以一方面表现温柔,同时却不失男子气慨;他会作坚定却仁慈的领导。——彼得前书3:7。
表现恭敬的原则也适用于儿童身上。例如在聚会所里,他们有被看作年轻的基督徒吗?抑或他们被视作碍手碍脚的‘障碍’呢?
一位周游监督在乡村区域探访小组时留意到一个八岁的男孩没有圣经,但却专心聆听他的演讲。聚会之后,这位监督特意和这少年交谈,后者和家人都是新近感兴趣的。他请这少年和他一起到外面去,在他车厢里找到一本圣经,并把它送给男孩。这使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礼物的缘故,同时也由于这位监督对待他的方式以及监督对他继续学习和进步所表现的关怀。
二十多年之后,这男孩现已身为长老。自从那第一本圣经以来,他已用残了几本圣经,但他从来没有忘记那位监督的仁爱态度。事实上,对所有年纪的人,我们对之表现关怀和恭敬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心。
“与众人和睦”
然而,若要继续表现爱心,保罗在罗马书12章强调的另一种品质也十分重要——和平的品质,既然使徒吩咐基督徒要“与众人和睦”,我们应该多么竭力与弟兄保持和睦的关系。(第8节)一个人可能因为某件事情对一位弟兄大感失望,或者事情涉及讲闲话或在一宗生意上不可靠。即使难题已解决了,当事人仍很容易在爱心方面受到抑制而采取“我永不再相信他”的态度。
“永不”是个强烈的字眼。我们感到多么庆幸耶稣没有因为门徒在最艰苦的时刻离弃他而对他们感觉愤恨说:“我永不再相信那些人了!”刚相反,耶稣见到他们悔改以后便惠然宽恕他们,爱他们,甚至恭敬他们。(约翰福音20:19-23;使徒行传2:4,14)想到耶稣的“宽宏大量”,我们岂不应该乐于一再宽恕和信任别人吗?
可是,即使受到激励去表现亲切的爱心,我们怎么知道在某个环境之下真正所需的是什么呢?
知道给予什么
出于对弟兄灵性福利的深挚关怀,我们可能想帮助他,但我们所应采取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些弟兄姊妹看来如此善于看出什么是仁慈的事呢?毫无疑问,他们学会怎样应用保罗在罗马书12:15的劝告:“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这里所描述的是什么品质?它便是感同身受的同情心。这不仅意味到对别人的一种同情关怀。反之,这牵涉到把自己“想成”处于别人的环境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很明显地,我们若真正深深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忧虑或喜乐,我们便处于一个有利得多的位置去了解他们当时所需要的东西了。再者,既然现已牵涉到我们本身的感受,我们便可以诚挚地向别人表达这些感觉。
举个例来说,假设一个子女众多的弟兄失掉了一份工作。无疑对弟兄说些表示同情关怀的话不是错的。但一个具有体贴的同情心的人不会仅限于予人言辞的慰藉——由于感到他弟兄的忧虑——他会想到采取积极的行动。在他现时受雇的地方有职位空缺吗?这家人需要食物或需要有人接送他们参加基督徒的聚会吗?因此,由于感情的深厚,体贴的同情心会促使人采取表现爱心的行动。——约翰一书3:18。
所以,当我们翻温一下保罗在罗马书12章所描述的各种优良品质时,我们发现他不仅吩咐我们要有亲切的爱心,同时也对我们提出鼓励和帮助,使我们得以真正在爱心上增长。我们若能仔细思念这些事——
体会我们须要互相倚赖,
彼此恭敬,
与众人保持和睦的关系,
培养能促使人采取正确行动的体贴的同情心——
这一切岂不会促进弟兄间的爱心和亲切的感情吗?当然,同样的原则也可以加强任何关系中的亲密感情——在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这种爱心的力量必定可以使生活受到影响而带来一个新社会。上帝的道及在普世王国聚会所中发生的事足以证明这点。耶和华见证人的国际‘家庭’鼓励你查察一下他们彼此之间的弟兄情谊的深度。在这个缺乏亲情的时代,真正基督徒的亲切爱心像明灯一般照耀远近,将我们天父的智慧和爱心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