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敏于以为别人怀有不良动机
“前几天你为什么在街上不和我打招呼?我到底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你?”
“我遇见你?我根本不记得这回事!”
“你绝不可能不记得这回事!我们迎面相遇,但是你却没有和我打招呼!我到底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你?”
你曾经历过或目击过好像上述的真实事件吗?也许你曾见过甚至更严重的事例,见到有人贸然认为别人怀有不良的动机。没有根据的思疑和猜忌是上帝所不喜悦的。我们从这些特征所能导致的恶果可以清楚看出这点。请考虑一下在圣经时代以色列国中发生的一件事。
以色列人征服了应许之地以后,有两个支派和一个半支派决定在约旦河的东岸定居。他们在那里建了一座祭坛,但不是为了要在其上献祭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见证,表明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并没有舍弃纯真的崇拜。但是其他的支派却以为他们怀有不良的动机,思疑这些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的崇拜,因此决定要与他们作战。值得庆幸地,后来局势获得澄清,以色列人并没有采取他们所计划的军事行动。——约书亚记第22章。
大卫王有一次差遣仆人在亚扪族的哈嫩王丧父时予以慰问。但是亚扪人却思疑大卫派这些人前往刺探他们,于是将其大大羞辱一番。这甚至引起了战争,结果亚扪人和亚兰人遭受惨败。以为别人怀有不良动机导致了多么悲惨的后果!——撒母耳记下第10章。
高尚的动机受到怀疑
在早期基督徒的日子,人们曾屡次以为别人怀有不良的动机。例如使徒保罗便有过这样的遭遇,因此他觉得被迫写道:“你们得承认,我不曾成为你们的拖累。可是还有人说,我用谎言诡诈牢笼你们。”不错,哥林多有些信徒错误地声称保罗并非凭着爱心行事。他们不当地认为这个忠心的使徒怀有不良的动机。——哥林多后书12:16,《现译》。
一个特别显著的事例发生于上帝的儿子身上。他怀有最高尚的动机降世为人;他努力不懈地尊荣和洗雪耶和华上帝。可是,他却被人诬告犯了亵渎上帝之罪。(马太福音26:64,65)蓄意认为上帝的儿子怀有不良动机的人招致了极为悲惨的后果;他们将他害死,并且妄图阻止许多人得救。——马太福音23:29-39。
人们甚至认为耶和华上帝也怀有不良的动机。撒但和他手下的鬼灵声称上帝并非凭着爱心施行统治。反之,魔鬼声称耶和华自大地剥夺了人所应得的好处,为人订下道德的界限。再者,撒但声称上帝“收买”人心以诱使人顺服他。(约伯记2:3-5)与此类似地,撒但也怀疑上帝的仆人所怀的高尚动机。事实上,魔鬼‘在上帝面前昼夜控告他们!’(启示录12:10)敬虔的人无疑绝不想效撒但之尤,不公地认为别人怀有不良的动机。
提防误解别人
基督徒可以从圣经的记载学得什么教训呢?一个教训是,误解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是可能的。当大卫派人慰问哈嫩王时,亚扪人便误解了他的动机。今日,一个人可能性格内向和怕羞。也许他面貌严肃,不苟言笑。别人可能错误地认为他冷漠无情,自命不凡和缺乏爱心,虽然可能他绝不是这样的人。
有时人们不当地以为别人懒惰。但是被他们视为懒惰的人可能已尽力而为。由于身体上的弱点或健康上的难题,这人可能无法做更多工作或做得更快。因此我们最好体会到,由于许多不同的原因,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具有同样的生产力或效率。
有时,人仅是由于想对别人表现仁爱的体贴,便被人视为怀有不当的动机。例如,在一间办公室里,几个职员轮流在通常的办公时间之后接听电话。他们无需坐在电话旁边等候,但可以在附近的房间里做其他的事。一天,一个并非轮值的负责人在电话响起时碰巧站在旁边。他体贴地应了这个电话,使当值的人无需在附近的房间里打断他所做着的事。可是很不幸地,当值的人非但没有对这人的好意表示感激,反而认为他怀有不良的动机。这是件小事吗?不错,但这足以说明我们需要提防在衡量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方面发生误解。
在未有确据之前,要假定别人无罪
鉴于贸然认为别人怀有不良动机所能导致的可恶结果,我们无疑不想如此行。基督徒应当明智他在未有确据之前假定别人无罪。这是与使徒保罗所宣布的神圣原则一致的,他说爱“凡事相信。”(哥林多前书13:7)紧守这项原则无疑意味到我们在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时信任基督徒同工而非贸然思疑他们的动机。
对别人获得较清楚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以为他们怀有不良的动机。有时这需要几个月或甚至几年的时间,但在许多事例上,我们对事情知道得越清楚,我们以为别人怀有不良动机的危险便越小。
我们的动机若受人怀疑
但是别人若认为我们怀有不良的动机,那又如何呢?我们应当有怎样的反应呢?最好不要为此而恼怒,因为传道书7:9说:“不要轻易发怒。”(《当代圣经》)过了相当时间,别人可能对你认识得更清楚而纠正他的观点。他体会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他会对你更为敬爱,特别是你若受到冤屈而仍然不发怒的话。基督徒无疑想效法上帝;他在受人诬告时仍然保持自制。再者,耶和华知道我们的动机,他会安慰我们。我们若继续“倚靠耶和华而行善”,我们便会寻得喜乐。他若想在某件事上洗雪我们,他自然会在适当的时候如此行。——诗篇37:3-8;使徒行传15:8;哥林多后书7:6。
一种特别困难的情况是,一个人由于被别人误解了他的动机而受到劝告。无论他作什么解释均可能被人视为为自己辩护。事实上,别人所提出的劝告可能并不适用,因为对方没有考虑到一切的因素。仍然,你若试图指出事实的真相,怀着好意提出劝告的人可能怀疑你的动机。因此,所牵涉到的事若无关重要,你可能决定不说什么话去纠正劝告者的观点,只要你保持缄默并不会导致有害的结果。但是,你的立场或动机若受人误解,你亦并非总是应当保持缄默。显然,容许一个谎言不受到纠正是不对的。有时明智之举是镇定地解释你的立场或态度,使你的良心可以不致感觉不安,因为你知道你至少作了一番努力去澄清事件而非软弱地承认一项错误的指责。这样行也可以使提出劝告的人得益,特别是帮助他在提出劝告方面保持平衡。
一句德国格言说,“人若说了一次谎,别人就不再相信他了,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但这种情形却不应当存在于基督徒当中。一个人若做了错事被人知道,而后来的发展使有些人想起这人以往所犯的错误,他们应当思疑这个以前犯过的人吗?他们无需如此行,因为爱不会敏于判断人。我们自己若清白无辜,但却被人思疑做了错事,仅因为我们在以往做过这样的事,别人对我们所表现的不信任岂不会使我们感觉痛心吗?当然会。凭着上帝的圣灵之助,许多人均作了极大的改善。我们最好也记得,“爱……不计较人的过犯。”——哥林多前书6:9-11;13:4,5,《新译》。
需要谨慎和保持平衡
我们会努力跟从圣经的原则,不贸然认为别人怀有不良的动机;我们自己的动机若被人误解,我们则会力求保持平衡。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记得需要谨慎。例如,基督徒若生活在逼迫上帝的真正仆人的政府统治之下,有些官员可能用奸狡的手段企图使基督徒将信徒同工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怎能相信迫害者所说的每句话或所作的每个应许呢?在这种情形之下,上帝的道所提出的以下原则会适用:“幼稚的人,轻信人言;谨慎的人,步步三思。”而耶稣基督则吩咐门徒要“像蛇一样机警。”——箴言14:15,《当代圣经》;马太福音10:16,《新译》。
可是,基督徒应当信任其他敬拜上帝的人,只要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后者不忠。我们最好将上帝所感示的这段话紧记在心:“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罗马书14:4;雅各书4:12。
你记得本文在起头所提及的事件吗?一个人由于别人没有与她打招呼便错怪了别人。在后来的谈话中,这个女子发觉对方当时只是想着心事而没有看见她而已。他只是为了这个缘故才没有与她打招呼,这个女子对她所错怪的人谈及她的感觉;她没有怀恨于心而不说话是好的。但是对于这个难题,一个甚至更好的解决方法是一开头便假定对方仅是没有看见她而已。
在衡量别人的动机方面,我们的确需要保持平衡。可庆幸地,时候将会来到,地上不会再有人思疑同胞的言论或行为。最后,这种信任会充满王国治下的整个新事物制度。届时,人人都会表现爱心和敏于看见别人的美好品质。人不会再有理由感觉恼怒、痛苦、愤恨或灰心。可是,在这个日子尚未来到之前,我们应当避免不公平地以为别人怀有不良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