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就是真理”
一个更美好的复活——谁能获得?怎样获得?
根据字典所作的定义,复活的意思是“从死里复生,死人再次获得生命。”——《韦氏大辞典》。
圣经的复活道理是十分独特的,这个见解是如此奇异以致当保罗向聚合在雅典战神山上的哲学家提及它时,他所作的公开演讲竟被迫结束。“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改天再听你讲这个罢。’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使徒行传17:32,33。
对犹太人说来这个道理并不新奇,因为希伯来文圣经的作者如摩西,大卫,以赛亚和何西亚等均清楚地表明死人有复活的希望。在希腊文圣经里耶稣的教训和使徒保罗的书信特别把这个道理显明出来。——马可福音12:18-27;诗篇16:10;以赛亚书25:8;何西阿书13:14;约翰福音6:54;哥林多前书15:3-58。
犹太著名的律法师美门乃底斯(Maimoni-des)表达大多数的犹太人对这件事的信仰说:“我确切地相信在造物主所定的时间死人会复活。愿他的名得荣耀。”但现代有不少犹太人受到圣经批评家的影响以致成为所谓改革派的犹太教徒。他们抛弃了复活的道理而接纳灵魂永存的普遍信仰。基督教国大多数的教派均自相矛盾地一方面相信灵魂不灭,另一方面却信死者会复活。其实人的灵魂若是不会死的,那又何需复活呢?改革派的犹太教徒则至少比较合理地认为若是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就不该相信复活。
圣经是否要对这些矛盾的见解负责呢?它是否一方面说人死后仍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但同时却保证死人可以复活呢?绝不是。不论人的见解和信仰如何,圣经本身是不会自相矛盾的。既然它明显地指出死人会复活,它便不能亦不会说人只是看来死了,但其实却继续活着。相反地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人是真正地死去:“因为在死地无人纪念你。在阴间有谁称谢你。”“谁能常活免死,救他的[生命]脱离阴间的权柄呢?”“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诗篇6:5;89:48;146:3,4。
使徒保罗的论据也明确地支持以上的见解。例如在论及复活问题的一章书中他指出:“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所以倘若人在死后有个灵魂会到天堂,地狱或炼狱继续生存,复活与否便完全没有关系了。——哥林多前书15:13,17-19。
圣经所载的复活包括以利亚和以利沙所施行的各一次;上帝直接施行的两次:一个是接触到以利沙的骨头而复生的人,另一个则是耶稣基督;耶稣施行过三次,彼得和保罗各一次。无疑在耶稣的日子还有很多人被复活过来,因为耶稣曾差遣他十二个使徒去“叫死人复活。”他们一定曾复活过一些死者,但圣经没有提及任何特别的例证;我们也可以说耶稣所复活的人亦没有完全被记录下来。
上帝的道曾提及一场“头一次复活;”这是祇限于耶稣基督和十四万四千个与他一同作祭司及君王的人所享的一场复活。(启示录14:1;20:5,6)在时间和重要性方面它都居于首位。除了这群被特别拣选的人的复活之外,启示录二十章接着宣布海,死亡和阴间均会交出其中的死者。这正符合耶稣所说在纪念墓中的善人和恶人均会复活的话。使徒保罗也说过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启示录20:12,13;约翰福音5:28,29;使徒行传24:15。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更美的复活”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出现于希伯来书第11章35节,那节经文说:“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了得着更美的复活。”显然这里所指的是耶稣之前的古代忠心人士。他们会获得比这一节上半段所提及为先知所复活的人更美的复活。为什么呢?因为以前被复活的人已再次死去,但将来这些忠心的人在耶稣把他们复活过来之后就不用再死亡了。那时他们会生活在上帝的爱子统治之下;他会继续统治,直至他的仇敌都伏在他的脚下,而最后人类的大敌死亡也会被他毁灭。
这些忠心的人就是耶稣所说的行善的人,也是使徒保罗所提及的义人。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他们会比不义或行恶的人得到一个较早的复活,特别是鉴于圣经应许耶稣会将他们中间有些人立为地上的首领,我们更有理由这样想。——诗篇45:16。
把这些古代忠心的人与在首次复活有分的“基督肢体”比较,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上帝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换句话说,借着在首次复活有分的人的协助,这些古代忠心的人才能达到完美的地步。所以这些在首次复活的人比那些古代忠心的人获得一项更美好的赏赐。——希伯来书11:39,40。
因此由上帝的道我们知道死者已真正死去,他们的希望是复活。过去曾有不少人被复活过来;头一次复活乃是为获得属天的奖赏的人而设的;他们比古代忠心的人得到更好的赏赐,而这些古代忠心的人则会比以前复活的人得到一场更美好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