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法则是谁制定的?
“你晓得天体移动的定律吗?”(约伯记38:33,《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上帝的忠仆约伯一度因自己的遭遇而深感苦恼,于是上帝向约伯提出这个问题,让他看出人类的知识十分浅陋,跟拥有无限智慧的造物主相比,确实天差地远。你也有同感吗?
今天,人类对于宇宙间的各种法则有了不少的认识,但大部分科学家仍会毫不犹豫地承认,人类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科学上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不得不一再修改他们那些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些新发现证明人类很有智慧吗?还是反而证明耶和华确实是制定宇宙法则的那一位,值得我们敬佩呢?
圣经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文有助于回答以上的问题。圣经虽然没有自称是一本讲解科学的书,但每当谈到宇宙和星体,圣经的描述都准确得令人惊讶,人们往往要在许多年后才知道圣经所说的是事实。
古代哲学家的宇宙观
为了对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不妨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跟圣经的描述比较一下。于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希伯来语的圣经经卷(《旧约》)写成后大约100年,亚里士多德向一些著名学者传授关于宇宙的知识。今天,亚里士多德仍然被视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请看25页的附栏)《不列颠百科全书》(英语)说:“亚里士多德是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所有科学家都可说是受了他的恩惠。”
亚里士多德仔细地构想出一个关于宇宙的理论。他认为宇宙由50多个水晶天球构成,这些天球一层套着一层,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行星依附在比较接近地球的那些天球之上,而恒星就附着在最外的那层天球上;除了地球,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理论今天听起来荒诞不经,但也影响了科学家大约2000年之久。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跟圣经的描述比较起来,哪个更符合事实呢?现在我们会探讨三个跟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可以使我们对圣经的作者,也就是制定“天的律例”的那一位更有信心。(约伯记38:33)
1.宇宙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吗?
亚里士多德认为,天球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不论是恒星所在的那层天球还是其他天球,都不能缩小或膨胀。
圣经也这么说吗?没有。圣经虽然没明确地说宇宙的大小是否固定不变,但却用了一些有趣的比喻去形容宇宙。以赛亚书40:22说:“上帝住在大地的圆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开穹苍如同薄纱,展开天空如可住的帐幕。”a
到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还是圣经的说法,更符合今天已知的事实呢?现代的科学家认为宇宙是怎样的?在20世纪,天文学家惊讶地发现宇宙在不断膨胀,各个星系看来正在高速远离其他星系。在此之前,没几个科学家料想到宇宙是这样的。今天的宇宙学家普遍认为,宇宙在刚出现时是体积极小、密度极高的,之后就一直不断膨胀。由此可见,科学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成立。
那么,圣经的描述又怎样呢?我们可以怎样理解以赛亚先知的那番话?或许他曾经仰望满布繁星的夜空,看见穹苍像布幔一样在他头上展开,星空又如帐幕把大地笼罩。b或许,他也觉得银河像一块铺在天上的“薄纱”。
以赛亚的描述也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联想到圣经时代的帐幕。我们可以想象有人把一块捆起来的厚实布料慢慢地铺开,然后用杆支撑起来,成为一个可住人的帐幕。又或者,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商人把一块捆起来的薄纱展开,给顾客细看。在这两个景象中,都有一些体积被压缩了的东西给张开,并在人的眼前慢慢变大。
圣经把穹苍形容为帐幕和薄纱,也许不是要告诉我们宇宙是不断膨胀的,但这样的描述跟现代的科学知识如此吻合,不是令人惊叹吗?以赛亚生活的时代,比亚里士多德早300多年,距离人们获得大量相关的科学证据,也早了几千年之久。然而,这个卑微的希伯来先知对宇宙所作的描述跟现代的发现如出一辙,聪明绝顶的亚里士多德构思出来的理论,却反而须要大大修改呢!
2.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为何看来固定不变?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被物质所充满的。他说,地球和地球的大气层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而宇宙的其余部分就被一种叫“以太”的永恒物质,以及由“以太”构成的水晶天球所充满,日月星辰都附着在这些隐形的天球上。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广受科学家们采纳,因为这个理论看来符合古人对宇宙的一个基本观念:任何物体都必须依附在某些东西之上,或有东西承托着,否则就会掉下来。
圣经的说法又怎样呢?圣经记载了约伯的一句话,他说耶和华“把大地悬在虚空之上”。(约伯记26:7)跟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比较起来,约伯的话显得高明得多,不是吗?
在17世纪,即距离约伯的日子大概3000年之后,科学家普遍相信宇宙被物质所充满,只是他们认为充满宇宙的不是水晶天球,而是某种液体。17世纪末,物理学家牛顿爵士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见解。他说,天体之间是被万有引力牵引着的。牛顿的这个理论帮助人明白地球和其他天体为什么可以悬浮在看来一片虚空的太空中。
牛顿的理论遭到许多人大力反对。当时研究科学的人觉得,恒星和其他天体是不可能没有实物支撑着的。他们也不相信,体积巨大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可以虚悬在太空之中,并认为这个说法不可思议。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直到牛顿的日子,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宇宙必定是被某些东西 所充满的。
约伯当然不知道宇宙中有一股隐形的力量,令地球稳定地绕着太阳运行。那么,他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悬在虚空”的呢?
此外,地球要是没有东西托着,那又是什么使地球和其他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呢?关于这点,上帝对约伯说了以下这句值得细味的话:“你能系紧基玛星座的结吗?你能松开凯西星座的带吗?”(约伯记38:31)在约伯悠长的一生中,他每天晚上都看见这两个熟悉的星座升起、落下。c这些星座为什么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看起来还是一样的呢?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看来不变,仿佛众星被某些东西系在一起,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想到这点,约伯肯定会对上帝更加肃然起敬。
假如星体都附着在天球上,就不需要有任何东西把它们“系”在一起了。在上帝说出以上那句话之后几千年,科学家才开始知道,千亿万年以来,当众星在漆黑的太空中运转时,是什么隐形的东西把它们牢牢地“系”在一起。牛顿和后来的爱因斯坦,都因为在这个范畴有特别的发现而闻名于世。约伯当然不知道上帝运用什么力量把天体“系”在一起,但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上帝那载于约伯记的话证明是正确的,远远胜过知识渊博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试问除了制定“天的律例”的那一位,还有谁能够对宇宙有这么清晰的了解呢?
3.宇宙是永恒不变的吗?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宇宙有着巨大的差异。他说,地球上的东西是不断改变、腐坏、衰残的,而构成宇宙和天体的“以太”却永恒不变。在他的理论中,所有水晶天球和天球上的天体,都永远不会改变、衰残或灭亡。
圣经也这样说吗?诗篇102:25-27说:“你在古时奠定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虽然天地消灭,你却屹立不移;天地有如衣服,全部都要破烂。你更换天地好像更衣,天地就被换掉。你却始终如一,你的岁月无穷无尽。”
这篇诗的执笔者也许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日子之前两个世纪。请留意,他在诗中没有把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宇宙作对比,也没有暗示只有地球会衰残,而日月星辰就永恒不变。执笔者是拿天地 跟上帝作对比,而上帝就是督导所有星体的创造工作的那个大能灵体。d这篇诗指出,天上众星像地球上的东西一样,也会衰残。在这方面,现代科学有什么发现呢?
圣经和亚里士多德都指出,地球上的东西会腐坏衰残,地质学的证据证明这点是对的。比如说,地球上的岩层一直都在被侵蚀,而火山活动和其他地质活动又会产生新的岩层。
天上的星体又怎样?它们像圣经所说那样会衰残或“破烂”,还是像亚里士多德所声称那样,在本质上是永恒的呢?16世纪,欧洲的天文学家首次观察到一次超新星爆发(一个恒星的猛烈爆炸),于是他们开始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声称。此后,科学家发现恒星也许会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死亡,或者慢慢地因燃料耗尽而死亡,有时甚至会塌缩。另一方面,天文学家也发现,在一些“恒星孕育场”,也就是有年老恒星爆发的星云中,会有新的恒星诞生。由此可见,圣经执笔者说“天”会像衣服一样破烂和被换掉,是个非常贴切的描述。e这个生活于古代的执笔者所写的话,竟然能跟现代的科学发现如此吻合,真的令人惊讶!
那么,你可能会这样想:“圣经有没有说,地球以至整个宇宙,终有一天会灭亡或需要替换呢?”圣经从没有这样说,反而保证地球和宇宙会永远长存。(诗篇104:5;119:90)这不是因为天地拥有永恒的本质,而是因为创造天地的上帝应许会使宇宙万物永远存留。(诗篇148:4-6)上帝没有说他会用什么方法做到这点,但既然宇宙是他创造的,难道他没有能力使宇宙存留下去吗?情况就像一个有爱心的建筑师,想必也会好好保养他为自己和家人所盖的房子一样。
谁配得荣耀和尊崇?
对于这个问题,以上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清楚看出答案是什么。试想想,是谁创造了数之不尽的星体,使它们散布在广大无垠的太空中?是谁创造了万有引力,令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看来保持不变?是谁让众星经历无休止的生命循环,使它们可以存留下去?单是想到这几点,不是已经叫我们十分敬畏这位创造者吗?
以赛亚书40:26可以有力地说明,为什么我们应该敬畏创造主。这节经文说:“你们向天举目吧!这一切是谁创造的呢?是上帝创造的,他率领星辰如领大军,悉数号召,一一点名呼唤。”天上的众星跟一队军队很相似。军队里通常有许多士兵,要是没有指挥官发号施令,士兵们就会乱作一团。同样,要是没有耶和华所制定的法则,行星、恒星和星系就不能井然有序地运行,宇宙也会变得一片混乱。然而,耶和华不单指挥着亿万星体的行进路线,他还记得每个“士兵”的名字、位置和情况,这位宇宙指挥官多么令人敬佩啊!
从这些“天的律例”,我们可以窥见这位指挥官的无穷智慧。试问还有谁能够设计出这些精妙的法则,并在科学家明白这些法则之前的几百甚至几千年,就启示人把它们准确地描述出来呢?毫无疑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把“荣耀、尊崇”归给耶和华上帝。(启示录4:11)
[脚注]
a 圣经把大地描述为一个圆圈,而经文中的“圆圈”一词的希伯来原语,也可以译做“球体”。这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希腊人虽然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但此后人们对地球是什么形状这个问题,仍然争论了超过一千年。
c “基玛星座”指的也许是昴星团,“凯西星座”指的则可能是猎户座。星座的形状要经过许多万年才会有明显的改变。
d 耶和华让他独生的灵体儿子做他身边的“好工匠”,借着这个儿子把万物创造出来。因此,圣经有时说天体是这个儿子创造的。(箴言8:30,31;歌罗西书1:15-17;希伯来书1:10)
e 19世纪,科学家威廉·汤姆森(开尔文勋爵)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定律说明自然界的物质为什么会逐渐衰残和分解。他之所以发现这个定律,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仔细研究过诗篇102:25-27。
[第24,25页的附栏或图片]
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
《历史上100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英语)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我们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有这么高的评价。亚里士多德是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后来成为亚历山大大帝年轻时的老师。根据一些古代的记录,亚里士多德是个多产作家,毕生的著作约有170部,保存下来的有47部。他写了很多关于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动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心理学的书。此外,他记录了生物的一些细微特征,那些特征要到很久之后才再次有人观察和研究。《历史上100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说:“亚里士多德对后来整个西方世界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本书又说:“到了中世纪末叶,人们十分崇拜亚里士多德,几乎将他奉若神明。”
[鸣谢]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Photo Researchers, Inc.
From the book A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 1900
[第26,27页的图片]
万有引力使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看来维持不变
[鸣谢]
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AURA/STScl)
[第26,27页的图片]
昴星团
[第28页的图片]
有些恒星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死亡
[鸣谢]
ESA/Hubble
[第28页的图片]
新的恒星在“恒星孕育场”里逐渐形成
[鸣谢]
J. Hester and P. Scowen (AZ State Univ.), NASA
[第24页的图片鸣谢]
© Peter Arnold, Inc./Al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