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固城
(Fortifications)
译作“坚固城”的希伯来语基本上指难以穿越的地方。(参看亚11:2,Rbi8 脚注)要使一座城有坚固的防卫,既困难也得花费大量金钱,因此不是每座城都有防御工事的。城通常有城墙,附近的乡镇则没有。(书15:45,47;17:11)当敌人入侵时,乡镇的居民可以逃进城里。坚固城就成为那一带居民的庇护所。另外,一些城建造防御工事,是因为这些城位于战略要地,守护着道路、水源、运输线和补给线。
应许之地有不少高大而坚固的城,摩西派去窥探迦南地的探子汇报当地的城“巨大坚固,高得顶天”。由于缺乏信心,他们觉得这些城是坚不可摧的。(民13:28;申1:28)
圣经记载的城大都只有两三公顷的范围。然而,有些却大得多。埃及、亚述、巴比伦尼亚、波斯、罗马的都城都非常宏大。巴比伦是圣经时代防卫最坚固的城之一,不但有异常坚固的城墙,而且位于河上;这条河既可作为护城河,也可作为水源。巴比伦人自以为能永远禁锢俘虏。(赛14:16,17)然而,巴比伦却在一夜之间被波斯人居鲁士攻陷了。居鲁士所用的战略是把幼发拉底河改道,他的军队从而可以靠近护城河对岸的城墙,从城门攻入城中。(但5:30)
坚固城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有城墙阻挡敌人;(2)有武器进行反击,赶走入侵者;(3)有充足的水源。粮食可以在平时贮存起来,但城一定要有长期可靠的水源,才能在敌军围城时坚守下去。
城壕与土垒 有些城有城壕环绕,附近有河流或湖泊的城就更是这样。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巴比伦是个杰出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坐落在尼罗河流域的挪阿蒙(底比斯)城。(鸿3:8)如果附近没有水源,挖掘的壕沟就通常不会注水。耶路撒冷重建时,就挖掘了这样的壕。(但9:25)
城壕旁边筑起的是“土垒”,是用挖掘城壕得来的泥土建成的。(撒下20:15)有时土垒会用石头覆盖,建成斜坡,延伸到建于土垒顶部的城墙。考古学家在夏琐城西面防御工事中发现的城壕,顶部宽80米(262英尺),底部宽40米(131英尺),深约15米(50英尺),从城壕筑起的土垒高15米(50英尺),所以由城壕底部到土垒顶部将近有30米(100英尺),土垒上面有城墙。(参看诗122:7)
这样高大的土垒无疑难于攀登,要运送撞城锤就更难了。因此,攻城的军队会筑起一道斜坡或土垒,把城围上,然后把撞城锤推上土垒。(撒下20:15;见撞城锤)宽阔的城壕大大削弱了敌军发射的火箭的威力,从城壕的底部放箭也没多大杀伤力。另外,城墙上的守卫也会向建造斜坡运送撞城锤的士兵不断放箭投石,有时更投掷火把。当然不是所有城都有城壕或土垒,有些只有城墙保护。
城墙 城壕和土垒是第一道防线,城墙则是第二道。有些城墙和塔楼有贮物室,又有掩护士兵的地方,也有上到墙顶的阶梯。城墙由大石、砖块和泥土建成,有些石头异常巨大。早期的城墙大多不用灰浆黏合石头,后来则大多用灰浆了。灰浆是泥土加水再用脚践踏混合而成的,跟砖的做法类似。没有灰浆黏合,墙身就会很容易裂开,削弱城墙的防卫能力。(参看结13:9-16;鸿3:14)
古代的城大多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城墙较高,外城墙则较矮。两道城墙之间有时会挖掘一道不注水的壕。外城墙建有碉堡,或圆或方,顶部呈锯齿状(有城垛),射手可以通过射击孔放箭,同时受到掩护,不致被敌人的箭和石弹击中。由于碉堡从城墙向外凸出,射手不但能守卫前面,也能向左右放箭,这样当敌军企图攀登或撞击城墙时,射手能攻击敌军的侧翼。
内城墙比外城墙更厚实。重型的撞城锤(特别是亚述人所用的撞城锤)发明了以后,城墙就必须建造得更厚、更坚固,好抵御这些撞城锤的猛烈撞击。在泰勒奈斯贝(米斯巴?)发掘出来的一道石墙,平均有4米(13英尺)厚,估计有12米(39英尺)高,墙顶呈锯齿状,就像其他城墙那样。
塔楼和城门 塔楼建于内城墙(外城墙有碉堡或塔楼),比城墙高,有时高出3米(10英尺)。楼顶有垛口,有时在垛口下面有多个射击孔,让射手和投石手射击。鉴于塔楼高于城墙,塔楼之间的距离又不会超过箭的射程的两倍,而且通常会近得多,所以塔楼上的守卫能守护城墙附近的所有地方。楼顶平台的地面上也有多个开口,守卫可以把火箭、火把和石头垂直投下,攻击下面的入侵者。圣经曾多次提及这类塔楼。(尼3:1;耶31:38;亚14:10)塔楼也是守卫站岗的地方,他们在塔楼上能看见敌人怎样从远处迫近。(赛21:8,9)
城堡通常建于城中最高的地方,有自己的塔楼和比城墙矮的围墙。城堡是城最后的防线,最后的庇护所。敌军捣毁城墙后,必须沿着城中的街道推进和战斗,才能攻打到城堡的塔楼。提备斯就有这样一座塔楼,亚比米勒攻占了城以后,来到塔楼门口,一个妇人投下一块上磨石,击中亚比米勒的头,打破他的头骨。(士9:50-54)
除了在城中,一些偏僻的地方也建造塔楼(希伯来语migh·dalʹ米格达;复数,migh·da·limʹ米格达林)。这些塔楼有如“警察哨所”,守卫水井或其他水源、道路、边境、运输线或补给线。犹大王乌西雅在耶路撒冷和旷野建造塔楼,看来是为了守卫附近的水池,那些水池是乌西雅凿来贮水给牲畜喝的。(代下26:9,10)在南地也发现了一些这样的塔楼。
城门是防卫工事中最弱的一环,因此城门附近的城墙上会驻重兵。城门的数目视乎城在平时有多少居民出入,绝不会过多。城门是木造的,也有连同金属造的,有时则为了防火而包上金属。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城门大都是烧焦的,显示曾有军兵企图放火烧毁城门。(见门)
圣经记述了一些犹大王建造防卫工事,使城坚固:所罗门建造“有墙有门有闩的坚固城”;亚撒在城的“四周筑墙,盖建塔楼,安设城门和门闩”;乌西雅“在旷野建造塔楼”,又在耶路撒冷制造“军械”。(代下8:3-5;14:2,6,7;26:9-15)
围城军队的防卫设施 围城军队有时在自己的营地周围建造防御工事。这可以保护营地不致被城里的军民或他们的外援攻取。设了防的营地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一道围墙,围墙上有垛子,并建有顶部带垛子的塔楼。军队要建这样的防御工事,就得砍伐树木,有时城周围许多公里范围内的树木都会被砍下。可是,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不要为了围城而砍伐果树。(申20:19,20)
用尖柱筑垒 耶稣基督预言耶路撒冷必遭受毁灭,说仇敌必“用尖柱[或木栅]筑垒”包围耶路撒冷。(路19:43,Int)历史家约瑟夫斯证实这个预言准确应验了。提图斯力主筑垒防止城中的犹太人逃走,同时也迫使他们投降。要是犹太人不投降,筑垒也能使城中闹饥荒,这样就更容易攻占了。他的建议得到接纳,罗马人就着手筑垒围城。各罗马军团和各小队彼此竞赛,看谁先完成任务;为了讨好上级,士兵都很卖力。他们把耶路撒冷城外约16公里(10英里)范围内的树木都砍伐净尽,用来筑垒围城。约瑟夫斯记载,仅仅三天,罗马士兵竟然筑起了一道超过7公里(4.5英里)长的高垒,这样的工事一般是要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高垒外围建了13个营地,周长加起来约莫2公里(1英里)。(《犹太战记》第5卷491-511,523节[12章1,2,4段])
考古发现 所罗门王接手父亲大卫的建筑工程,成绩卓著。除了建造耶和华宏伟的圣殿之外,他也加固了耶路撒冷的城墙,在夏琐、米吉多、基瑟建造了许多防御工事。圣经在列王纪上9:15说:“以下记载了所罗门王征召人服劳役,命人建造耶和华的殿、王宫、米罗土垒、耶路撒冷城墙、夏琐、米吉多、基瑟。”考古学家依照这个记载去发掘上述的坚固城,发现经文最后提到的那三座城的城门都是根据同一个蓝图建造的,都是17米(56英尺)宽,入口两边都建了方形的塔楼,门廊长20米(66英尺),两边都有三个房间。这跟以西结在异象里看见的圣殿的门楼相类似。(结40:5-16)
在米吉多和夏琐,在所罗门建造的城墙上面还加建了一些城墙,这可能是亚哈建造的。亚哈筑的城墙更厚、更坚固,显然是因为当日亚述人用的撞城锤威力更大。
米吉多的水源是个井,位于城所在的土岗西面山脚的一个洞穴里。为了输水入城,工人开掘了30米(98英尺)深的竖井,当中有22米(72英尺)穿过硬石。他们从竖井到达水井的那个深度,然后开凿一条微斜的横向隧道,全长67米(220英尺),把竖井和水井连通;这样,自然向下流的井水就流向竖井的底部,流入城中了。水井四周筑有围墙,使外人不易察觉。
希西家完成的工程更加艰巨,他堵塞了基训泉上游的水源,开凿一条长533米(1749英尺)的水道,引水流入耶路撒冷,以防敌人长期围城。(代下32:30)
城中通常设有公众和个人的水池,这样城被围困时就不致缺水了。摩押王米沙在摩押的底本竖立了一个石碑(现今收藏于巴黎罗浮宫),碑上写着以下的话:“我又造城门,又造塔楼,又造王宫。我在城里建造两个水库。在城里,甚至城堡里,连一个水池也没有,现在我通告所有人民:‘你们各人都要在自己家里开凿一个水池。’”
用做象征 旷野里的塔楼或高台是方圆许多公里内最安全的庇护所,因此箴言18:10的描述是再适当不过的:“耶和华的名是坚固的高台,义人投奔就得安全。”诗篇48篇的描绘也饶有意义:“上帝借[锡安的]高楼护城,众人都知道他是安全的高垒。……你们要环绕锡安巡行,数点塔楼,用心观看围墙,细察城楼,好向后代详述。”(参看来12:22)对于那些仰望耶路撒冷这个高大的坚垒的犹太人,这番话具有特别的意义。从历史来看,耶路撒冷的所在地几乎高于所有重要的都城,又有巨大坚固的城墙。通过先知撒迦利亚,耶和华说自己是“火墙,围绕耶路撒冷”,这是要向他的子民保证,尽管石墙可以被人拆毁,但耶和华却是他仆人的真正保障。(诗48:3,11-13;亚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