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
(Hades,Sheol)
译自希伯来语sheʼohlʹ(希屋尔)和希腊语haiʹdes(海地斯),指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不是指实际埋葬死人的地方。“希屋尔”和“海地斯”既不是指某个坟地或坟(希伯来语qeʹver凯贝,士16:31;qevu·rahʹ凯布拉,创35:20;希腊语taʹphos塔福斯,太23:29);也不是指某个墓穴(希伯来语ga·dhishʹ加迪什,伯21:32;希腊语mneʹma姆内马,可5:5)或纪念墓(希腊语mne·meiʹon姆内米翁,路11:44)。
希伯来语“希屋尔” 对于“希屋尔”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看来应该是从希伯来语动词sha·ʼalʹ(沙阿尔)派生出来的,意思是“要求,求取”。谈到“希屋尔”一词,塞缪尔·派克在《希伯来语简明词典》指出:“这是死人之地的一个统称;由于坟墓永远都填不满,总是在贪得无餍地吞噬人,因而得名。”(剑桥,1811,148页)
“希屋尔”在希伯来语马所拉文本里出现过65次。除此之外,以赛亚书7:11中译做“地底”的希伯来语原文也作sheʼohlʹ(希屋尔),而一些古希腊语译本,包括阿奎拉译本、西马库斯译本以及迪奥多蒂翁译本,都一律译做Hades“海地斯”。(见Rbi8 脚注)
在不少语言里,没有单一的词可以精确地表达“希屋尔”一词的意思。《新世界译本》汉语版大都把“希屋尔”译作“坟墓”,其他汉语译本则主要译做“阴间”,偶尔译做“坟墓”。对于某些圣经译本把“希屋尔”译做“阴间”或“地狱”这个做法,《科利尔百科全书》(1986,第12卷,28页)评论说:“在旧约时代,‘希屋尔’纯粹指死人所在之处,死人不分善恶都要到那里去,因此译做‘阴间’和‘地狱’(按照现代一般人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很不理想。”
关于“希屋尔”,《不列颠百科全书》(英语,1971,第11卷,276页)说:“希屋尔是某个‘地下’境界……在那里死者无苦无乐,也没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回事。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恶霸还是圣贤,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是以色列人还是外邦人,都在那里一同长眠,毫无知觉。”
尽管犹太人后来的宗教观念受到灵魂不死的希腊哲学薰染,但圣经却清楚表明“希屋尔”指的是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死人在那里毫无知觉。(传9:4-6,10)在“希屋尔”,没有人提起上帝,也不能赞颂他。(诗6:4,5;赛38:17-19)不过,认为“希屋尔”(坟墓)只用来象征“跟上帝隔绝的情况”却是没有圣经根据的,因为圣经说坟墓显露在耶和华“面前”,甚至说上帝就“在那里”。(箴15:11;诗139:7,8;摩9:1,2)正因为这个缘故,约伯曾为了摆脱痛苦的煎熬,恳求上帝把他藏在坟墓里,直到上帝顾念他,唤醒他离开坟墓。(伯14:12-15)
在上帝启示的圣经里,“希屋尔”总是跟死亡而不是跟生命有关。(撒上2:6;撒下22:6;诗18:4,5;49:7-10,14,15;88:2-6;89:48;赛28:15-18;也可比较诗116:3,7-10和林后4:13,14)例如,坟墓(希屋尔)被描述为“昏暗漆黑之地”(伯10:21)和“沉寂之处”(诗115:17)。亚伯显然是第一个下到“希屋尔”的人;此后,数以亿计的死者也纷纷到这个长眠之地,化作尘土。
约拿与“希屋尔” 根据圣经的记载,“约拿从鱼腹中向耶和华他的上帝祷告,说:‘我在苦难中呼求耶和华,他就回答我。我从坟墓的深处求救,你垂听我的声音。’”(拿2:1,2)约拿在这里显然把鱼腹比作坟墓(希屋尔)。在鱼腹中,约拿本来必死无疑,可是耶和华却叫大鱼把他吐出来,保全了他的性命,仿佛把约拿从墓穴或“希屋尔”中救了上来。(拿2:6;另见诗30:3)
耶稣把自己未来的遭遇比作约拿在鱼腹的经历,说:“正如约拿在巨鱼腹中三日三夜,人子也会在地里三日三夜。”(太12:40)虽然耶稣在这里没有用“希屋尔”(海地斯)这个词,但使徒彼得在论及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时却用了“海地斯”(坟墓)。(徒2:27)
关于“希屋尔”,布林莫尔·普赖斯和尤金·尼达评论说:“这个词常常见于诗篇和约伯记,指死人最终的归宿,就是幽暗无光、毫无活动、一片死寂之地。在那里有好人也有坏人,因此译做‘地狱’(英王钦定本)并不恰当,因为‘地狱’多用来对照好人死后所去的‘天堂’。把这个地方通称为‘坟墓’比较妥贴,不过‘希屋尔’是指所有人的坟墓,即所有死人一同长眠的地方。……由于约拿当时被困在鱼腹中,[约拿书2:2]用这个比喻说法也算是恰当的。”(《约拿书翻译手册》,1978,37页)
希腊语“海地斯” “海地斯”的意思可能指“那个看不见的地方”,这个词在《希腊语经卷》的早期抄本中出现过10次。(太11:23;16:18;路10:15;16:23;徒2:27,31;启1:18;6:8;20:13,14)
跟翻译“希屋尔”的取向一样,《新世界译本》汉语版一律把“海地斯”译做“坟墓”,而其他圣经译本则译做“阴间”或“地狱”。《修订标准译本》(英语)简单音译为“海地斯”,只有在马太福音16:18译做“死亡的权势”,但经文的脚注另一个译法也是“海地斯的门”。
希腊语《七十子译本》翻译《希伯来语经卷》(从创世记到玛拉基书)时用了“海地斯”一词73次,其中60次用来翻译希伯来语sheʼohlʹ(希屋尔)。公元33年五旬节,使徒彼得引用诗篇16:10的话,指出经文怎样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路加记述彼得的话时就用了希腊语“海地斯”一词,由此显示“希屋尔”和“海地斯”是同义词,指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徒2:25-27,29-32)反过来也一样,在《希腊语经卷》的现代希伯来语译本中,有9个都是用“希屋尔”来翻译启示录20:13,14所说的“海地斯”的,而叙利亚语译本则译做“希屋尔”的相关词语Shiul(什乌尔)。
《希腊语经卷》中“海地斯”一词几乎都跟死亡有关,这从经文本身或上下文足以见之;其中只有两节经文是例外,下一段会加以探讨。因此,读者只要看看“海地斯”出现的10节经文,不难看出“海地斯”跟对应词“希屋尔”是同义的,指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见墓,墓地)
“海地斯”首次出现是在马太福音11:23。耶稣在地上时曾在迦百农传道,因此这个城的居民本来十分荣幸,仿佛被“捧到天上去”;可惜他们冥顽不灵,所以耶稣指责他们,说他们必被贬到“坟墓”(海地斯)里去。路加福音10:15也记述了耶稣的这句话。值得注意的是,约伯记11:7,8曾以类似的方式使用“希屋尔”一词。
耶稣和会众被救脱离“海地斯” 马太福音16:18记载,耶稣说基督徒会众绝“不能被囚禁在坟墓的门[死亡的权势,新译]内”。希西家快要死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的日子过了一半,就要走进坟墓的门”。(赛38:10)由此可见,耶稣预告坟墓必被征服,坟墓的“门”必敞开,死人必复活,重获自由,就像耶稣自己所经历的一样。
既然“海地斯”指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因此耶稣被亚利马太的约瑟埋葬后,可以说就走进“坟墓[海地斯]的门”了。公元33年五旬节,彼得论到基督说:“他必不撇在坟墓里,他的肉身也必不见朽坏。这位耶稣,上帝已经使他复活了。我们全都是这件事的见证人。”(徒2:25-27,29-32;诗16:10)在彼得的日子,大卫仍然被囚禁(徒2:29)在“坟墓的门内”。(太16:18)可是,天父叫耶稣基督复活时,这道门就向耶稣打开了;耶稣从此获赐使人复活的权柄(约5:21-30),持有“死亡和坟墓的钥匙”。(启1:17,18)
毫无疑问,圣经中的“海地斯”绝不是异教希腊神话所说的“不见天日的阴曹地府”,因为在神话所说的阴间里,死人是没有希望复活的。
用做比喻 启示录6:8用象征的文字形容坟墓(海地斯),说坟墓紧紧跟随着一匹苍白的马,骑马的名叫“死亡”,要接收所有被战争、粮荒、恶疾和野兽杀害的人。启示录20:13,14除了提到死亡和坟墓(人在地里 的共同葬身之处)之外,还特别提到海(即命丧大海的人的葬身之所)也要交出其中的死人。经文这样说,目的是要强调海、死亡和坟墓里的所有 死者都必获释。接下来,死亡和坟墓(但不包括海)都必摔到“火湖里去”,即“第二种死亡”,意思是说死亡和坟墓都“死去”,不复存在了。在耶稣基督统治大地的一千年里,随着死人陆续复活,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希屋尔”或“海地斯”)终必空无一物,永远消逝,因亚当而来的死亡也从此绝迹了。
路加福音16:22-26中关于“富翁”和“拉撒路”的记载也提到坟墓(海地斯)。从整段经文所用的措辞,以及上文谈过的经文来看,路加的这个记载显然是个比喻,是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事实上,比喻说“富翁”被“埋葬”在“海地斯”里,又一次表明“海地斯”指的是坟墓,是人类共同的、抽象的坟墓。(见欣嫩谷;塔塔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