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City)
人口密集的地区,在面积、人口和重要性方面都超越市镇或村庄。译作“城”的希伯来语ʽir(伊尔)在圣经中出现了差不多1100次。有时候,qir·yahʹ(基亚,意即“镇”或“邑”)跟“伊尔”是同义词或在平行句中跟“伊尔”的意义相当,例如:“以后,你必称为正义之城[伊尔]、忠信之邑[基亚]。”又如:“受人赞美的城[伊尔],使人欢腾的镇[基亚],怎么还没有被弃?”(赛1:26;耶49:25)
《希伯来语经卷》还提到“村庄”(希伯来语chatse·rimʹ哈采林),“邻近的乡镇”(希伯来语ba·nothʹ巴诺特),“村子”(希伯来语kepha·rimʹ凯法林)等。这些聚居点都没有城墙保护,四周比较空旷,跟“城”和“镇”有别。(撒上6:18)位于郊外或靠近设防城镇的民居,可以称为“邻近的乡镇”,字面意思是有围墙的城的“女儿”。(民21:25;见邻近的乡镇)摩西律法规定,在法律上,有围墙的城镇和没有城墙的乡村是不一样的。人住在没有城墙的村庄里,要是把房子卖掉了,随时都有权赎回来;要是没有能力买回,到了禧年房子就会物归原主。另一方面,要是城墙内的房子卖掉了,卖主必须在一年之内赎回房子,不然房子就会永远归买主所有。利未人的城则不在此限。(利25:29-34)城和乡村的分别也见于《希腊语经卷》:poʹlis(波利斯)通常指有城墙的“城”,koʹme(科梅)通常指没有城墙的“村庄”。在马可福音1:38出现的希腊语ko·moʹpo·lis(科莫波利斯),可以翻作“村镇”。(另见Int)约翰把伯利恒称为“大卫本乡的村子”,路加(注意到罗波安已加固了这条村子)则把伯利恒称为城。(约7:42;路2:4;代下11:5,6)
历史上第一个建城的人是该隐,他用儿子以诺的名字给城起名。(创4:17)在大洪水前即使还有其他城存在,这些城和城的名字都在公元前2370年大洪水降临时湮没了。大洪水后,宁录在示拿地建立他的王国,先以巴别、以历、亚卡、迦尼等城作为基地,再从那里向北面的美索不达米亚河谷扩张,建造尼尼微、利荷博伊珥、加拉、利鲜(合称为“那座大城”)。(创10:10-12)另一方面,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并没有建城,尽管来到迦南和埃及的乡镇和村庄,还是侨居在帐幕里。(来11:9)许久许久以后,潜入迦南地的探子报告说,那地有许多巨大坚固的城。(民13:28;申9:1)
建城的目的 人们为了抵御外敌、工商贸易、宗教崇拜等原因而建城。从考古学家发掘到的庙宇数目和规模来看,许多古城显然主要是为了宗教原因而兴建的。一个例子是巴别城和城中供崇拜用的塔。建城的人彼此商议:“来,我们建一座城,造一座塔,塔顶通天,好显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11:4-9)推使人建城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被好战的人侵略而沦为奴隶,于是人们建城聚居,并围上城墙,夜间和危险逼近时都关上城门。(书2:5;代下26:6)
住在城里的人通常以耕种和畜牧为生。这些农事大都在城外进行,但一般农民仍然住在城里而不是城外的农场。城中的人也经营手工业。有的城用作集市、储货城、贸易中心。泰尔、西顿、约帕等城渐渐成为航运和贸易中心,贯通海上和陆上的交通。(结27章)
许多城最初都是小村子,后来逐渐发展,达到镇或城的规模,有的甚至演变成强大的城邦,控制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随着这种发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就集中在一小群政治和军事领袖身上,而城里一般人的生活则往往受一个专制的祭司阶层控制。因此,当以色列人的城镇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出现时,以色列城镇的统治方式跟外邦的城镇形成强烈的对照。治城的人全都按上帝所定的条件受任命,有责任切实执行上帝的律法。耶和华是以色列民族的王、立法者和审判官,只要地上的代表忠心履行职责,人民就都欢喜快乐。(赛33:22;拉7:25,26;箴29:2)
建城的地点 建城地点取决于几个因素。防守一般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古代的城通常建在高地上。虽然这样的城很触目,但敌人不容易攀登。(太5:14)建在海边和河边的城则属例外。除了倚赖天然屏障的保护,人们还常常建造高大的城墙或城墙连城楼的复合结构,有时候还会挖壕沟围绕全城。(王下9:17;尼3:1-4:23;6:1-15;但9:25)随着城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墙有时需要向外扩建,好保护更多地方。城门口装置了厚实坚固的城门,能抵御长期的围攻。(见坚固城;门;墙)城墙外是田野、牧场和郊区,一般没有防御工事抵挡敌人。(民35:1-8;书21:41,42)
挑选建城地点时,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附近必须有可靠的水源。因此,城内如果有水泉水井就可算是十分理想的地点了。有些城市挖了地下水道和管道,从城外引水到城墙内,著名的例子有米吉多、基遍、耶路撒冷。(撒下5:8;王下20:20;代下32:30)人们也开凿水库和水池,以便在雨季收集雨水在日后运用。有时候,整片土地都凿了水池,看上去像蜂巢一样,因为家家户户都想有自己的水源。(代下26:10)
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和原因建造城镇,所以古城的设计和外观都十分相似。千百年的岁月没有带来太大改变,因此今天的城跟二三千年前的城相差无几。进入城门后,通常有一个开阔的地方(市集、广场),人们在这里从事形形色色的买卖、在见证人面前订立合约等。(创23:10-18;王下7:1;鸿2:4)这里也是发布和传达消息的公众地方(尼8:1,3;耶17:19);长老听讼断案的地方(得4:1-10);偶尔旅客不获城内居民留宿的话,也可在广场上过夜(士19:15-21)。有时候,城中也有别的地方让旅客暂住。(书2:1;士16:1;路2:4-7;10:35;见客店)
有些城是为了特别用途而建的,例如比东和兰塞,这两个城是以色列人做奴隶时给法老建造的储货城。(出1:11)所罗门建造了储货城、战车城、骑兵城(王上9:17-19),约沙法也建造了储货城(代下17:12)。拨给利未人的48座城中,有13座是祭司城,有6座是为误杀犯而设的庇护城。(民35:6-8;书21:19,41,42;见战车城;庇护城;祭司城)
许多古城的大小可以从荒废的城墙中看出个大概来,但人口有多少却一点也说不准。圣经的记载说尼尼微是个大都会:“这座尼尼微大城,里面有十二万多人连左手右手也分不清”。(拿4:11;3:3)
圣经中所载的城名,通常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标明了当中的居民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祖先是谁。许多城的名称还隐含预言意义。(创11:9;21:31;士18:29)有时候,为了区别同名的城,就会注明这座城位于哪个部族的地界之内,例如“犹大的伯利恒”,因为西布伦境内也有一座城叫伯利恒。(士17:7;书19:10,15)属于某个部族的城也会位于另一个部族的境内。(书16:9;见飞地)
用做比喻 《希伯来语经卷》有时以城为喻。(箴21:22;耶1:18)耶稣曾用城来打比喻(太12:25;路19:17,19),保罗也用过类似的手法(来11:10,16;12:22;13:14)。在启示录里,不少事物都是用城来比喻的:被列国践踏的“圣城”(启11:2);按属灵的意义叫所多玛和埃及的“大城”(启11:8);“大城”巴比伦(启18:10-21;17:18);“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好像新娘为了丈夫装饰妥当”(启21:2-27;22:14,1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