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乐于接受你的劝告吗?
只要劝告本身是好的,再用得体的方式提出来,就一定会达成理想的效果。对吗?不对!实情是,即使劝告十分优良,提出规劝的人也言谈得体,听者却时常充耳不闻,或干脆拒绝接受。——箴言29:19。
该隐对自己的亲弟弟亚伯起了恨意,耶和华因此劝戒该隐,但该隐却把上帝的劝告当作耳边风。(创世记4:3-5)上帝深知这件事对该隐十分危险,于是对他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才对]。”——创世记4:6,7。
耶和华在这里把罪比作在旁窥伺的猛兽,如果该隐继续对弟弟怀恨在心,罪就会把他吞噬了。(参阅雅各书1:14,15。)当时该隐还有机会改变态度,离恶行善。很可惜,该隐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他拒绝接受耶和华的劝告,结果落得悲惨的下场。
有些人不高兴受人规劝,所以什么劝告都不愿接受。(箴言1:22-30)不过,人不接受劝告,可能是因为提出劝告的人有问题吗?(约伯记38:2)你提出劝告的方式,是否令别人难以接受呢?既然人人都是不完美的,这种情形的确很容易发生。但是,你只要仔细跟从圣经的原则,就能够把这种情形的发生次数减到最少。现在我们且看看几个圣经原则。
“怀着温和的灵”加以矫正
“弟兄们,即使有人不知不觉失足了,你们有属灵资格的人,也要怀着温和的灵,尝试矫正这样的人;你却要注意自己,恐怕也被引诱。”(加拉太书6:1)使徒保罗指出,如果有基督徒“不知不觉失足了”,具备“属灵资格”的人就当设法加以矫正。有时看来,最缺乏属灵资格的人,反而最喜欢向人提供意见。因此,不要急于向人提出劝告。(箴言10:19;雅各书1:19;3:1)具备属灵资格向人提出劝告的,主要是会众的长老。当然,任何成熟的基督徒如果见到弟兄所做的事可能导致危险,都该义不容辞,发出警告。
如果你向人提出意见或劝告,规劝所根据的,应当是敬神的智慧,而不是人的理论和想法。(歌罗西书2:8)要像小心翼翼的厨师一样,留意自己所用的材料都是有益健康的,而且不含毒素。要确保你的劝告有充分圣经根据,而不是纯粹基于个人的见解。(提摩太后书3:16,17)这样,你就能够肯定你的劝告不会对人有害。
劝告的目的是要“矫正”犯过的人,而不是要勉强对方改变。译成“矫正”的希腊词语跟一个医学名词有关,意思是使骨折复位,以防进一步受损伤。据辞典编纂者瓦因说,这个词语暗示“医生必须有耐心和毅力才能把骨折治好”。试想想,医生要有多么高明的医术,对伤者要多么温柔体贴,才能避免令对方经受不必要的痛楚。同样,提出劝告的人也须小心翼翼,以免伤害受劝的人。即使别人主动向你寻求劝告,你要令对方心悦诚服也不容易。如果劝告是你主动提出的话,你就更要小心谨慎、做事圆通得体了。
你一旦引起对方的反感,就很难“矫正”对方的差错。为了避免让这种情形发生,要记住圣经的劝告,尽力表现“怜恤的温情、仁慈、谦卑的思想、温和、恒忍”。(歌罗西书3:12)医生要是焦躁不耐、粗暴无礼,病人就可能把他的劝告置之不理,从此不再回来接受所需的治疗。
这并不是说,提出劝告的人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耶稣基督曾向亚细亚区七群会众提出词严义正的劝告。(启示录1:4;3:1-22)他的劝告十分率直,是这几群会众亟须听从的。耶稣虽然要求颇高,但对人总是满心怜悯、仁慈体贴,把天父的慈爱充分反映出来。——诗篇23:1-6;约翰福音10:7-15。
劝告要带着恩慈
“你们的话要时刻带着恩慈,用盐调味,叫你们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6)盐能够令食物更可口。你想别人乐于接受你的劝告,你的话就必须“带着恩慈,用盐调味”。可是,即使有上乘的材料,饭菜要是烧坏了,或是挤在一堆地放在碟上,色香俱欠,就很难引起别人的食欲了。事实上,面对难吃的食物,别人可能连一口也吃不下呢。
提出劝告时,措词适当的确至为重要。睿智的所罗门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11)他也许想到一个雕有金苹果的精美银盘子。这样的器皿多么名贵悦目!如果有人送一件这么贵重的礼物给你,你必定会喜出望外!同样,仁慈温和、合宜得体的言词也可以深深打动你想要帮助的人。——传道书12:9,10。
在另一方面,“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1)我们的话要是说得很不得体,别人听了非但不会表示感激,反而会大感苦恼,甚至怒气填胸。事实上,除了不得体的言词外,说话的腔调也可以引起别人的反感;就算劝告本身很有价值,说话的口吻要是令人难受的话,对方就可能会拒绝接受劝告。以粗鲁无礼的方式提出劝告,有时可以造成很大的伤害,跟用武器攻击人无异。箴言12:18说:“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何必说话浮躁,以致令别人难于接受你的劝告呢?——箴言12:15。
正如所罗门指出,我们给人劝告,说话应当“说得合宜”。劝告要收效,就必须合乎时宜,这样做十分重要!人没有胃口,就自然不想进食。他也许刚刚饱餐了一顿,或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如果别人不想进食,你却强要对方吃下去,那就既不明智,也不应该了。
怀着谦卑的态度劝勉人
“就让我满心喜乐吧。……凡事都不要争胜,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谦卑,看别人比自己优越;不要单顾自己的事,只对自己怀有个人关注,也要顾及别人的事,对别人怀有个人关注。”(腓立比书2:2-4)如果你本着好意向人提出劝告,你就会处处替别人的福利设想,对别人“怀有个人关注”。跟属灵的弟兄姊妹相处的时候,你也会“思想谦卑”,看他们比自己优越。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你要是思想谦卑,就不会自视高人一等,说话也不会傲慢无礼。谁也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比信徒同工优越。人人都会不时犯错。你既然无法洞察规劝对象的内心,就切不可妄自批评他的动机。他可能连一点不良的动机都没有,也可能察觉不到自己的态度或行动有什么不妥。即使犯过者意识到自己没有完全符合上帝的要求,如果提出劝告的人用谦和的口吻真诚相劝,处处为他的灵性福利着想,他接受规劝就容易得多。
假设你应邀赴宴,主人家却轻慢客人,对你不理不睬,试想想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这顿饭你一定吃得不开心。圣经说得不错,“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同样,如果提出劝告的人对规劝对象全无好感,或恣意贬低对方,令对方难堪,那么,就算劝告是天下最好的,对方也觉得难以接受。无论是提出劝告的还是接受规劝的,如果双方都互爱互重、彼此信任,事情就好办得多了。——歌罗西书3:14。
虚心接受劝告
先知拿单曾怀着谦卑的态度对大卫王进谏。拿单的言谈和行为清楚表明,他深爱大卫,对这位君王极为敬重。拿单考虑到大卫可能难于听从直接的规劝,于是用比喻做开场白。(撒母耳记下12:1-4)虽然大卫行事不公不义,先知却诉诸大卫对公正公义的热爱。(撒母耳记下11:2-27)拿单一指出比喻的主角其实就是大卫,大卫立即衷诚回应说:“我得罪耶和华了!”(撒母耳记下12:7-13)大卫跟该隐大异其趣;该隐悍然不听耶和华的规劝,大卫却虚心接受纠正。
毫无疑问,耶和华指引拿单,使他能够顾及大卫的缺点,同时也考虑到大卫有可能不愿接受规劝。拿单的话说得很机巧。鉴于大卫是耶和华所立的君王,拿单显然看大卫比自己强。如果你持有若干权柄,你也许能够给人适当的劝告,但如果你不是思想谦卑的话,别人就觉得很难接受你的劝告了。
拿单怀着温和谦卑的精神矫正大卫。先知的一言一语都是带着恩慈、经过深思熟虑的,好使大卫能够产生良好的回应,大大造益自己。拿单的行动绝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他并没有自负,以为自己在道德或灵性上比大卫优越。他说话得体合宜,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你只要表现同样的精神,别人接受你的劝告就容易得多了。
[第22页的图片]
你的劝告应当对人有益,就像营养丰富的食物一样
[第23页的图片]
你的劝告是否像雕有金苹果的银盘子一样,叫人乐于接受呢?
[第24页的图片]
先知拿单谦卑地诉诸大卫爱好公正和正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