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
(Exodus)
以色列人获救脱离埃及的奴役。耶和华应许亚伯拉罕(公元前1933年之前),必让他的苗裔承受迦南地,然后上帝说:“你要确实知道,你的苗裔要侨居外地,事奉当地的人。当地的人必苦待他们四百年。我却要惩罚他们所事奉的国家,然后他们必带着许多财物从那里出来。……到第四代,他们必回到这里来,因为亚摩利人的罪过还没有满盈。”(创15:13-16)
显然,亚伯拉罕的苗裔受苦待四百年的时期,会在应许的“苗裔”出现后才开始计算。虽然亚伯拉罕曾因迦南地闹饥荒而去过埃及,并在法老那里遇到过一些困难,但他当时还没有孩子。(创12:10-20)上帝说了以上那番话之后不久,即亚伯拉罕86岁那年(公元前1932),他从埃及女仆得了一个儿子,名叫以实玛利。但14年后(公元前1918),当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自由妇人)生下儿子以撒时,上帝才指明应许的苗裔会出自以撒的后代。不过,上帝把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和他苗裔的时候还没有到。因此正如耶和华预告,在日子没到之前,他们在那地“是外来的,是寄居的”。(创16:15,16;21:2-5;来11:13)
出埃及的时间 那么,亚伯拉罕的苗裔受苦待四百年的时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呢?犹太的传统说法是,这段时期始于以撒出生时;但事实是,以撒断奶时才首次受到苦待。证据显示,受苦待的时期始于公元前1913年,当时以撒五岁左右,以实玛利约莫十九岁。以实玛利这个“靠着肉体生下来的儿子,迫害那靠着圣灵生下来的儿子”。(加4:29)以实玛利有埃及血统,出于嫉妒和憎恨,他竟然“戏弄”年幼的以撒,而且所做的事并非孩童间的吵闹那么简单。(创21:9)其他译本把以实玛利的行为译作“嘲笑”。(Yg;Ro,脚注)以撒是亚伯拉罕的苗裔,一生都受到苦待。虽然他长大后蒙耶和华赐福,但依旧受迦南居民迫害和侵扰,不得不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创26:19-24,27)最后,以撒的儿子雅各在晚年到埃及居住,这样,预言所说的亚伯拉罕的“苗裔”就到了埃及。后来,雅各的子孙在埃及受奴役。
圣经里的哪些证据,标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间?
亚伯拉罕的苗裔受苦待四百年的时期从公元前1913年开始,到公元前1513年结束,这也是上帝容忍迦南人(主要部族是亚摩利人)的宽限期。公元前1513年,邪恶的迦南人恶贯满盈,理应被彻底赶出迦南地。上帝施报应之前,先把注意力放在以色列人身上。他要拯救他们脱离奴役,带领他们回到应许之地。(创15:13-16)
四百三十年的时期 依据出埃及记12:40,41的另一个计算方法:“住在埃及的以色列人,在异地共住了四百三十年。四百三十年结束的那一天,耶和华的大军都从埃及地出来了。”出埃及记12:40在“住”这个词附上脚注,说:“这个希伯来语动词是复数形态。关系代词ʼasherʹ(阿谢)可以指‘以色列人’而不是指‘住在’。”希腊语《七十子译本》把40节译作:“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和迦南地[一共]住了四百三十年。”《撒马利亚五经》译作:“……在迦南地和埃及地。”这些译法都表明,四百三十年所涵盖的时期比以色列人侨居埃及的时期更长。
使徒保罗指出,四百三十年这段时期(出12:40)始于亚伯拉罕的约生效之时,止于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日。保罗说:“我还要指出一点:上帝既然早已使[亚伯拉罕之]约生效,四百三十年以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一年]才颁布的律法自然不能使这个约失效,叫应许作废。……上帝却是借着应许,把产业惠然赐给亚伯拉罕。”(加3:16-18)
那么,从亚伯拉罕的约生效到以色列人进入埃及,时间到底是多长呢?创世记12:4,5说,亚伯拉罕75岁离开哈兰,渡过幼发拉底河前往迦南。亚伯拉罕的约从那时开始生效,这个约基于上帝在迦勒底的吾珥对亚伯拉罕所作的应许。从创世记12:4;21:5;25:26所提到的世系记录,以及创世记47:9雅各的话可以推算出,从亚伯拉罕之约生效到雅各一家移居埃及,一共是215年。这表明以色列人在埃及侨居了215年(公元前1728-前1513)。这个结论跟圣经的其他年代数据是一致的。
从出埃及到建造圣殿 圣经中还有两个关于年代的记载跟上述推算法一致,证实以上结论符合事实。所罗门在位第四年(公元前1034)开始建造圣殿,列王纪上6:1说,这是出埃及(公元前1513)后的“第四百八十年”。
“约有四百五十年” 使徒行传13:17-20记述了保罗在皮西迪亚的安提阿向一群听众发表的演讲,提到一段“约有四百五十年”的时期。他讲述以色列人的历史,从上帝“拣选了我们的祖先”开始,也就是从应许的苗裔以撒出生(公元前1918)开始。(由于撒拉不育,谁是上帝所拣选的苗裔一直未有答案,但以撒出生之后,这个问题就有答案了。)保罗接着复述上帝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包括上帝“赐给他们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因此,“约有四百五十年”的这段时期显然从公元前1918年以撒出生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467年,也就是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513年出埃及之后再过46年(40年在旷野流浪,6年征服迦南地)。(申2:7;民9:1;13:1,2,6;书14:6,7,10)按此计算出来的总年数,显然跟保罗所说的“约有四百五十年”一致。因此,上述两种年代计算都证实以色列人是在公元前1513年离开埃及的,这也跟圣经关于历代君王和士师的年代的记载一致。(见年代学条下的“从公元前1943年到出埃及”)
其他观点 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513年出埃及,四十年后(公元前1473)进入迦南,同一年耶利哥城倒塌。有些批评家却认为,公元前1513年这个年份太早,因为这些事件是在较后时期发生的,应该迟于公元前14世纪,甚至是公元前13世纪。虽然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3世纪倒塌的,但他们的主张不是基于任何古代史料或事实,而是基于所发现的陶器。根据陶器测定年代显然不大准确,在耶利哥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点。考古学家根据当地的陶器而作出的结论和推算出的年代,总是相互矛盾的。(见考古学条下的“年代测定的差异”;年代学条下的“考古学的年代计算”)
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学者在推算埃及各朝代的年份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差异多达几个世纪,以致所推算出的任何特定时期的年份都没什么参考价值。由于这个缘故,学者无法确定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哪个法老在位。有些人认为是图特摩斯三世,其他看法包括阿孟霍特普二世、拉美西斯二世等。但这些看法的根据都很不可靠。
出埃及记真实可靠 出埃及记的可信性受到质疑,原因是埃及历代法老都没有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件事。但这并非什么罕见的事,因为即使是近代的君王,有些也只记录胜利,不记录失败,还时常试图抹去以往不光彩的历史片段,免得损害个人或国家的形象,或影响他们灌输给人民的理念。甚至在现代,有些统治者也试图删去前任统治者的功绩,抹黑他们的名声。从埃及的铭文可以看出,任何被视为丢脸或不快的事,不是避而不提就是尽快抹去。一个例子是,在埃及代尔拜赫里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面原本刻有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名字和图像,却被她的继任人图特摩斯三世凿去。(见《考古学与圣经历史》,J.P.弗里著,1964,98页,94页的对页图片)
曼内托是埃及祭司,显然很仇视犹太人。他大约在公元前280年用希腊语写作。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引述曼内托的著作,说犹太人的祖先“大批进入埃及,征服了当地的居民”。约瑟夫斯又说,曼内托“接着承认,他们后来被赶出埃及,在现称犹地亚的地区定居,建造了耶路撒冷和圣殿”。(《驳斥阿比安》第1卷228节[26段])
虽然曼内托的著作基本上没什么历史根据,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犹太人曾住在埃及,后来却离开了。据约瑟夫斯记载,曼内托在其他著作中说摩西就是埃及祭司奥萨西弗。这表明,尽管埃及的碑铭没有记录以色列人出埃及一事,但实际上犹太人确曾 在埃及住过,摩西 当时也确实是领袖。约瑟夫斯还提到另一个埃及历史家沙伊尔蒙,这人说约瑟和摩西同时被赶出埃及;约瑟夫斯也提到,一个名叫利西马科斯的人也讲述过类似的故事。(《驳斥阿比安》第1卷228,238节[26段];288,290节[32段];299节[33段];304-311节[34段])
出埃及的人数 出埃及记12:37说,除了“小孩”,“步行的男人”有60万(整数)。根据民数记1:2,3,45,46的记载,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大约一年进行人口普查,除利未人之外,二十岁以上的男子数目是60万3550人。(民2:32,33)利未人中满一个月的男丁数目是2万2000人。(民3:39)希伯来语geva·rimʹ格巴林(男人)不包括女人。(参看耶30:6)“小孩”译自希伯来语taph塔弗,所指的是碎步而行的人。(参看赛3:16)这些“小孩”大多要人抱着或背着走,或起码不能自己走完全程。
“到第四代” 有一点要记住,耶和华曾告诉亚伯拉罕,他的子孙到第四代就会返回迦南。(创15:16)从亚伯拉罕的约生效,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总共有430年。据圣经记载,那时的人寿命很长,但即使这样,那段时期也不止四代人。不过,以色列人实际在埃及的时间只有215年。以色列人进入埃及后的“四代”可以这样计算:以利未部族为例,“四代”分别是第一代的利未、第二代的哥辖、第三代的暗兰、第四代的摩西。(出6:16,18,20)
从埃及出来的人,除了妇女和孩子,男人共有60万,这表示总人数可能超过三百万。虽然有人质疑这个数目的准确性,但并非全无可能。虽说从利未到摩西只有四代人,但他们的寿命都很长,可能跟好几代人共同生活过,或见到好几代孩子出生。即使是现在,一个六七十岁的人也往往有孙子甚至曾孙(也就是四代同堂)。
人口增长异常迅速 圣经说:“以色列的后代繁衍兴旺,增加得异常迅速,又多又强,遍满全境。”(出1:7)事实上,他们人数非常多,埃及王也不禁说:“你们看,以色列人又多又强,超过我们了。”“谁知道压迫越大,他们就人数越增,分布越广。埃及人惶恐不安,非常害怕以色列人。”(出1:9,12)要知道,那时的人可以娶妻纳妾,有些以色列人甚至娶了埃及女人,这显然是以色列的男子数目能增加到60万的原因之一。
雅各家下到埃及去的,或连同那些到埃及后不久出生的孩子,一共七十人。(创46章)这七十人中,如果不算雅各、他十二个儿子、女儿底拿、孙女息拉、利未的三个儿子以及其他人,到埃及后才繁衍子孙的家族首领就只有五十人。(利未的儿子不包括在内,因为后来的60万3550个男子中没有计算利未人。)从五十个家族首领这个保守的数字开始推算,再加上圣经所说,“以色列的后代繁衍兴旺,增加得异常迅速,又多又强,遍满全境”(出1:7),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介于20至50岁之间、能当兵上阵的男子可以多达60万。请留意以下推算方法:
那时一般的家庭都有很多儿女,以色列人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儿孙满堂,好实现上帝的应许。因此,我们假设每个家族首领在20至40岁之间平均生十个孩子(约一半是男孩),并非不合情理。我们可以再保守一点,假设最初的五十个家族首领到埃及25年以后才开始生孩子,再加上早死或其他原因令一些男孩未能长大生子,或者还没到我们设定的四十岁上限就不再生孩子。这样,就可以把能长大生子的男孩数目减少百分之20。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在20年间,我们所假定的最初五十个家族首领所生的250个儿子中,只有200个能结婚生子。
法老的命令 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法老下令杀死所有新生的男婴。但这条法令看来收效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亚伦比摩西大三年左右(或在公元前1597年出生),当时看来还没有这条法令。圣经明确提到法老的命令没能执行。两个希伯来妇人施非拉、普阿可能是接生妇的主管,负责管理别的接生妇。她们没有执行法老的命令,看来也没有吩咐手下的接生妇这样做。结果,“以色列人越来越多,非常强盛”。于是,法老向全体人民颁令,要他们把以色列的新生男婴都扔进尼罗河里。(出1:15-22)但埃及人看来还不至于仇视希伯来人到了要杀尽他们的地步,甚至连法老的女儿也肯救摩西。再者,法老可能不久就意识到,如果他的法令继续执行,他就会损失很多有价值的奴隶。圣经的记载显示,后来法老拒绝放走希伯来人,原因就是不想失去这批为他服劳役的奴隶。
尽管如此,为了使估计的人数再保守一点,我们不妨假设,法老所颁的法令虽不大成功,但也可能造成一些影响,使活下来的男孩数目在五年内减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推算 即使把上述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以色列人口还是持续增长,表明上帝赐福给他们。从公元前1563年(即出埃及之前50年)到公元前1533年(或出埃及之前20年),以五年为一个单位,出生的男孩数目如下:
男丁数目的增长
公元前
出生的男丁数目
从1563到1558年
4万7350
从1558到1553年
6万2300
从1553到1548年
8万1800
从1548到1543年
10万3750
从1543到1538年
13万3200
从1538到1533年
17万2250
—
总数 60万零650*
* 出埃及时(公元前1513年),所推算出的20到50岁的男丁数目
值得留意的是,用这个方法来推算,即使是微小的调整,例如平均每个父亲多生一个儿子,那么男子的总人数就会超过一百万。
在摩西率领下离开埃及的以色列人的数目显示什么?
除了圣经提到的60万男子以外,还有很多年纪较大的男子和数目更多的妇女孩子,以及“一大群不同族裔”的非以色列人。(出12:38)因此,离开埃及的总人数可能超过三百万。难怪埃及王室不愿放走这么一大群奴隶,白白损失了一笔价值可观的资产。
圣经的记载表明,能上阵作战的以色列男子数目多得惊人:“摩押人十分害怕,因为以色列人数众多。摩押人惶恐不安,非常害怕以色列人。”(民22:3)当然,摩押人害怕以色列人,部分原因是见到耶和华为以色列行了很多奇事,但也因为以色列人数众多,可见以色列不可能只有区区数千人。以色列人流浪旷野期间,总人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很多人由于不忠而死在旷野。(民26:2-4,51)
离开埃及后不久,以色列人进行人口普查。利未人被单独统计,出生后满一个月的男丁有2万2000人。(民3:39)问题是,其他十二部族满一个月的头生 男丁,为什么只有2万2273人?(民3:43)这点很容易解释,因为家族首领没有统计在内。况且,一个多妻的男人可能有很多儿子,但头生子却只有一个,而且只统计男人的头生子,女人的头生子并没有计算在内。
重大争议 上帝基于他对亚伯拉罕所作的应许,在所定的时间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这“铁炉”。耶和华因这个应许而将以色列看作他的头生子。雅各和家人是自愿前往埃及的,但他的子孙后来却被人当成奴隶。以整个民族而言,以色列是耶和华所疼爱的头生子,因此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是完全合法的,不必支付任何代价。(申4:20;14:1,2;出4:22;19:5,6)
法老不想失去那么多奴隶,就抗拒耶和华的旨意。摩西前去见法老,奉耶和华的名恳求他放以色列人走,让他们在旷野庆祝耶和华的节期,法老却说:“耶和华是谁?为什么我要听从他的话,放以色列人走?我根本不认识耶和华”。(出5:2)法老自命为神,不承认 耶和华的权力,尽管他以前无疑多次听过希伯来人提起耶和华的名。耶和华的子民从最初就认识上帝的名,亚伯拉罕跟上帝说话时甚至直呼耶和华的名。(创2:4;15:2)
法老傲慢不敬的态度和行为引起一个问题:谁才是真神?因此,耶和华上帝有必要显扬自己,证明他远远高于埃及的众神,包括被奉为神的法老在内。耶和华降下十场灾殃打击埃及,结果以色列人得以离开埃及。(见男女神祇条下的“十场灾殃”)埃及所有头生的人畜都在最后一场灾殃被杀死,与此同时,以色列人遵照上帝的吩咐吃逾越节晚餐,并准备好随时离开埃及。埃及人催促他们,说:“我们都快要死了!”以色列人虽然匆匆离去,却不是空手而走。(出12:33)他们带着牛群羊群、没有发酵的面团和揉面盆。除此之外,以色列人还向埃及人索要金器、银器、衣服。不过,以色列人这样做并非抢夺埃及人的东西,而是因为埃及人根本无权奴役以色列人,他们只是取回埃及人应该支付的工钱而已。(出12:34-38)
跟随以色列人离去的还有“一大群不同族裔的人”。(出12:38)他们都崇拜耶和华,所以在埃及人埋葬死者时,就做好准备跟以色列人一起离开埃及。他们也守了逾越节,所以没有跟埃及人一起参加哀悼死者的仪式和葬礼。这些人当中可能有些人跟以色列人有姻亲关系。比如,很多以色列男人娶了埃及女人,或以色列女人嫁给埃及男人。一个例子是,有个人在旷野因辱骂耶和华而被处死,这人的父亲是埃及人,母亲叫示罗密,属于但部族。(利24:10,11)值得注意的是,耶和华颁下一些长期生效的指示,说明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后,侨居的人和奴隶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吃逾越节晚餐。(出12:25,43-49)
出埃及的路线 以色列人必定住在埃及的不同地方,所以从埃及出发时并非一开始就全部聚集在一起,一些人可能在途中加入主行列。以色列人从兰塞(可能是一座城或一个地区)起程,第一站是疏割。(出12:37)有些学者认为,摩西一行人从兰塞出发,其他以色列人则从歌珊各地出发,然后所有人在疏割会合。(见上册536页地图)
以色列人虽在埃及人催促下匆忙离开埃及,但并不是漫无秩序的。圣经说:“以色列人从埃及列队上去。”也就是说,群众可能像军队一样,分成五个部分:前锋、后卫、主力和两翼。除了摩西领导有方之外,更重要的是耶和华亲自带领以色列人。最起码从以色列人在以倘安营时,耶和华就已开始带领他们,白天用云柱为他们引路,黑夜用火柱赐他们光明。(出13:18-22)
从孟斐斯北面的附近上应许之地的拉吉,是最短的路线,约长400公里(250英里)。但这条路线需要沿地中海走,路过非利士地。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和以撒路过此地时,都曾跟非利士人发生纷争。上帝知道以色列人一旦被非利士人攻击,就有可能灰心丧气,因为他们一来不熟悉战事,二来又带着家眷和牲畜。因此,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转回,在密多和海之间的比哈希录前,对着巴力萨分安营。于是,他们靠近海边安营。(出14:1,2)
以色列人从兰塞到红海所走的具体路线,今天已无从追寻,因为圣经提到的相关地点已无法确定位置。大部分参考书都表示,以色列人取道埃及三角洲的一个地方,现今叫做瓦迪图米拉。这个看法主要基于人们认为兰塞是三角洲东北角的一个地方。但正如古埃及学教授约翰·威尔逊指出:“很可惜,学者们对于兰塞的确切位置看法不一。名叫拉美西斯的法老,特别是拉美西斯二世(名字的原语跟兰塞很相似),喜欢以自己的名字替很多城镇命名。另外,虽然在三角洲的城镇中发掘到一些提到兰塞城的物品,但现有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这些城镇就是兰塞。”(《圣经考释辞典》,G.巴特里克编,1962,第4卷,9页)
关于兰塞到底在哪里,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每种看法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又被另一种看法取代。现今有两个地方是最多学者接纳的,一个是位于地中海沿岸城市塞得港西南56公里(35英里)的塔尼斯(现称桑哈杰尔),另一个是在塔尼斯南面约20公里(12英里)的坎提尔。值得留意的是,一份埃及文献列出地名时,塔尼斯和兰塞(佩拉美西斯)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事实上,塔尼斯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些明显来自其他地方。因此,约翰·威尔逊进一步指出:“一些刻着兰塞这名称的碑铭不一定原本就在那里。”在塔尼斯和坎提尔发现的碑铭,虽然有些提到拉美西斯二世,但这只表明两地跟这个法老有关,而不表示两地当中的一个就是圣经所说的兰塞,即以色列人早在摩西出生之前就已建造的储货城。(出1:11)正如条目兰塞的资料解释,没有多少证据证实,拉美西斯二世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那个法老。
现代有个流行的见解,认为圣经说的以色列人过红海一事其实并不发生在红海,而是在红海北面的一个地方,因此有些人认为以色列人取道瓦迪图米拉的路线。有些学者甚至主张,以色列人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谢尔博尼斯湖或附近过海的。他们认为以色列人穿越瓦迪图米拉之后就转向北,朝海岸的方向走。这个观点跟圣经记载有直接冲突,圣经清楚指出,上帝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往非利士地去的路。(出13:17,18)另一些人也赞同以色列人穿过瓦迪图米拉的说法,却认为他们是在苏伊士以北的比特湖区过“海”的。
红海而非“芦苇海” 最后那一种观点是基于对译作“红海”的希伯来语yam-suphʹ(扬-苏弗)的理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灯芯草、芦苇的海”,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人所过的并不是红海的苏伊士湾,而是一片芦苇丛,一片沼泽地,就像比特湖区那样的地方。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跟古代希腊语《七十子译本》的译者看法不一致,这部译本的译者把“扬-苏弗”译作希腊语e·ry·thraʹ thaʹlas·sa(埃里特拉·塔拉萨),字面意思是“红 海”。更重要的一点是,使徒行传的执笔者路加(引述司提反话的人)和使徒保罗提到以色列人出埃及一事时,都使用这个希腊语词来指“红海”。(徒7:36;来11:29;见红海)
此外,如果以色列人所过的仅是一片沼泽地,那就谈不上是奇迹了,而埃及人也不可能被红海“吞灭”,更不可能被“汹涌的波涛淹没”或“像石头一样坠入深海”了。(来11:29;出15:5)后来,不仅摩西和约书亚再次提到这个惊人的奇迹,使徒保罗也说,以色列人在云中海中受浸归于摩西。这表明,以色列人完全处于水中间,两边是海水,上面和后面是云彩。(林前10:1,2)这也表明,他们所过的水域比任何可涉水而过的地方要深得多。
要确定出埃及的路线,就得考虑两大因素:当时埃及的首都在哪里,以及以色列人所过的水域在哪里。由于《希腊语经卷》使用“红海”一词,我们大有理由相信,以色列人所过的就是红海。至于埃及的首都,最有可能的地点是孟斐斯,因为在埃及历史上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孟斐斯都是政府的所在地。(见孟斐斯)如果当时埃及的首都确实是孟斐斯,那么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起点必定离孟斐斯不远,这样摩西才能在逾越节晚上的午夜时分被召去见法老,后来又及时赶回兰塞,在尼散月十四日结束之前,出发前往疏割。(出12:29-31,37,41,42)约瑟夫斯记述了犹太最古老的传统讲法,说以色列人出发的地点在孟斐斯以北不远处。(《犹太古史》第2卷315节[15章1段])
所谓的瓦迪图米拉路线,离孟斐斯北边太远,因此不符合圣经所记述的情况。由于这个缘故,很多早期的圣经评注家都说,以色列人所走的是穿过埃及的一条著名“朝圣”路线,比如埃哈杰路线。这条路线从开罗通往位于苏伊士湾上端的苏伊士(古代叫克利斯马,后称科尔松)。
红海在哪里分开,让以色列人可以过去?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人抵达位于“旷野的边界”的以倘之后,也就是旅程的第二站,上帝就吩咐摩西“转回来,在……比哈希录前……靠近海边安营”。以色列人这样改变路线,法老就会认为他们“徘徊乱走”。(出13:20;14:1-3)一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人所走的可能是埃哈杰路线,因为译作“转回”的希伯来语动词语意很强,意思不仅仅是“转移”或“转变方向”,还进一步表示返回或至少绕路而行。他们认为,以色列人抵达苏伊士湾顶端北面的一个地方后,朝相反的方向绕到阿塔盖山东边,阿塔盖山位于苏伊士湾西岸。人数众多的以色列人如果置身于这个地点,那么敌人要是从北边追击他们,他们就根本无法找到出路迅速逃走,只会被红海困住,前无去路。
公元1世纪的犹太传统讲法正好说出了上述困境。(见比哈希录)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看法跟圣经所描述的情况大致吻合,纵使很多学者的主流看法并不一样。(出14:9-16)看来,以色列人过红海的地方必定离苏伊士湾(即红海的西海湾)顶端相当远,所以法老的军队才不能从海湾的这边绕路赶到对岸,轻易追上渡过红海的以色列人。(出14:22,23)
法老一听说以色列人走了,就马上改变了心意。这么多奴隶离去,对埃及的经济肯定会造成沉重的打击。法老的战车不难追上步行的以色列人,特别鉴于他们又“转回来”了。法老以为以色列人在旷野徘徊乱走,因此确信自己必能追上他们。法老带着600辆精选的战车和其他载了将士的战车,率领马兵和所有军队,在比哈希录追上了以色列人。(出14:3-9)
从战略上来说,以色列人所处的位置非常不利。显然,他们被红海和山脉包围,后路又被埃及人截断。以色列人看来三面被困,不禁心惊胆颤,就向摩西发怨言。这时,上帝插手保护以色列人,把云柱从他们前面移到后面,令朝着埃及人的那边一片黑暗,朝着以色列人的那边却发光照亮。云柱阻隔埃及人,使他们无法攻击以色列人。接着,摩西照耶和华的吩咐举起杖,红海的水就分开了,海床变成干地,以色列人得以走过去。(出14:10-21)
过红海时,队伍的宽和长 由于以色列人在一夜之间就过了红海,因此海水分开所形成的通道不可能太狭窄。相反,通道可能宽达1公里或更宽。尽管以色列人的队列排得很紧密,但由于人数众多,又推着四轮车、带着行李、赶着牛群,即使排列紧密,所占据的面积很可能达到8平方公里(3平方英里)或更大。因此,海中的通道看来很宽,容许以色列人以宽宽的队列走过去。如果队伍宽约1.5公里(1英里),那么队伍就很可能长约5公里(3英里)或再长一些。如果队伍宽约2.5公里(1.5英里),就可能长约3公里(2英里)或更长。这么庞大的队伍要走下海床并从海床走到对岸,需要好几个小时。虽然以色列人过红海时并不慌乱而且很有秩序,但行进的速度必定相当快。
如果没有云柱,埃及人就会轻易追上以色列人,杀掉反抗的人了。(出15:9)以色列人下到海床之后,云柱从他们后面转到前面,埃及人这才发现他们,就紧追不舍。法老的军队人马众多,再次表明海床的干地必定很宽很长。法老全军一心要抓回他们的奴隶,并杀掉反抗的人,于是他们都下到海床。凌晨时分,大约两点到六点之间,耶和华从云柱中观看埃及营,使埃及营溃乱,车轮脱落。(出14:24,25)
天快亮的时候,以色列人全都安然走过红海,上了东岸。然后,摩西照上帝吩咐,伸出手来指着海,使水回流淹没埃及人。“海水开始回流,恢复原状”,埃及人想避水逃跑。这再次表明,海水分开后形成的通道很宽,因为通道如果很窄,水就会马上淹没他们。水墙从四面八方合围,埃及人匆忙朝西岸逃窜。但海水不断合围,直到把法老军队的所有战车和马兵都彻底淹没,一个也没有剩下。
显然,埃及人被海水彻底淹没一事,不可能在沼泽地发生。此外,沼泽地的水很浅,尸体也不可能被冲上岸。但实际情形却是:“以色列人看见埃及人尸横岸边”。(出14:22-31;见上册537页地图和图片)
海水“凝结” 圣经说,汹涌的波涛在海心凝结,让以色列人得以过去。(出15:8)《美国标准译本》,《英王钦定本》,J.N.达比、I.利泽、R.诺克斯与J.罗瑟勒姆的译本都使用了“凝结”一词。《韦氏第三新国际词典》(1981)给这个词语下的定义是:“由于寒冷或看来由于寒冷,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冻结……使(液体)变得黏稠或跟果冻类似;凝结,凝固。”在约伯记10:10,译作“凝结”的希伯来语词用来指牛奶凝结。因此,海水“凝结”不一定是指水冻结起来像墙一样坚硬,而是指水变成凝胶或凝乳状。以色列人两边的海水并没有被什么可见的东西拦截住,因此水看起来凝结变硬,呈凝乳状或变得浓稠,能够像墙一样竖立在以色列人两边,不致坍塌形成洪流。摩西所看见的海水就是这个样子。当时强劲的东风把海水分开,使海床变成干地,既没有泥泞,也没有结冰,数百万民众很容易走过去。
由于海中的通道很宽,即使以色列人多达三百万,也能够在清晨时分到达东岸。接着,凝结的海水恢复原状,从两边回流,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埃及人。以色列人站在东岸,观看耶和华无与伦比的拯救伟举,使他们整个民族摆脱了当时的世界霸权的奴役。他们意识到,摩西的话完全应验了:“你们今天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出14:13)
这样,耶和华以令人惊叹的方式显示大能,不但显扬自己的圣名,也拯救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平安抵达红海东岸以后,摩西带领男的唱歌赞颂耶和华,他姐姐女先知米利暗则手拿铃鼓,带领所有妇女击鼓跳舞,高歌应和男声。(出15:1,20,21)上帝把以色列人和仇敌彻底分开。他们离开埃及时,上帝不容任何人畜伤害他们,连狗都结舌,不敢向他们吠叫。(出11:7)虽然出埃及记没有提到法老跟他的军队一同进入海床,然后被淹死,但诗篇136:15很清楚地说,耶和华“把法老和法老的军队都抖落在红海里”。
预示未来 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实现了他对亚伯拉罕所作的应许。他把以色列民族看作自己的儿子,正如他对法老所说:“以色列是……我的长子。”(出4:22)后来,耶和华说:“以色列年轻的时候,我就爱他。我从埃及把我的儿子召出来。”(何11:1)出埃及这段历史也是一个预言,并在希律的日子获得应验。当时,约瑟和马利亚在希律死后,带着耶稣从埃及出来,返回拿撒勒居住。记录这段历史的马太指出,这件事应验了何西阿的预言,他说约瑟“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是要应验耶和华借先知所说的话:‘我从埃及把我的儿子召出来’”。(太2:15)
使徒保罗列举以色列人所遭遇的一些事,并说这些事都成了鉴戒,其中包括出埃及一事。(林前10:1,2,11)因此,出埃及一事看来预示更伟大的拯救。在圣经里,血统上的以色列象征属灵的以色列,即上帝的以色列。(加6:15,16)此外,摩西预告必有一位像他一样的先知来到。(申18:18,19)犹太人期望这位先知作他们的伟大领袖和拯救者。使徒彼得指出,耶稣基督就是更大的摩西。(徒3:19-23)因此,以色列人在红海获救和埃及军队被毁灭,必定预表耶稣基督会施行更伟大的奇迹,拯救属灵的以色列脱离由埃及所象征的仇敌。正如上帝在红海施行的伟举使他的名大受显扬,当更伟大的拯救在未来实现之时,耶和华的圣名就会得着更大的荣耀,他的名声也会传遍宇宙!(出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