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见便爱到底!
纽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塞西莉亚·麦卡顿医生评论说:“你若观察一下生下来的婴儿,便会发觉他们非常敏锐,对周遭的事物也十分留意。他们对自己的母亲反应灵敏。他们会将头转往发声的方向,凝视着母亲的脸。”母亲在目光上与婴儿取得接触,彼此四目交投。对他们来说,这的确是一见生爱!
母亲和婴儿在此刻——母亲若以自然的方式生育,母子均没有受麻醉药所影响——产生感情的连系是很自然的事。婴儿的啼哭刺激母体大量分泌乳液。她与婴儿的肌肤接触使她产生一种能够减少产后流血的激素。孩子生来便有依附人的需要。他啼哭、吃奶、牙牙学语、发出咯咯声、微笑、兴奋地踢足以吸引母亲的注意。婴儿主要依附母亲,这种依附使他日后能养成爱人、关怀人、信任人的意识。不久,父亲也成为婴儿所依附的重要对象。诚然,婴儿跟父亲的关系没有跟母亲那样密切,然而这种接触却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层面。父亲触碰婴儿、逗弄和轻摇他,婴儿便会兴奋地嘻笑蠕动。
理查德·雷斯塔医生报道,将初生婴儿抱起搂在怀里,对婴儿来说就好与进食补品无异。他说:“跟食物和氧一样,触摸是正常婴儿发育所必需的。母亲将婴儿拥在怀里,脸颊紧贴着他,许多心理生物学上的作用遂由此得以协调一致。”婴儿若受到这样的对待,甚至他们的脑也形成“不同的起伏波纹”。
提防隔阂形成
有些研究者表示,婴儿诞生时若缺乏这种母子之间的连系,悲剧就指日可待了。其实并不然。因为在随后的岁月里,母亲仍有许多时间可以给予婴儿亲切的照料,从而在彼此之间建立巩固的连系。然而,婴儿若在一段长时期缺乏与母亲的亲密接触,就可以对他造成严重的后果。雷斯塔医生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所有人一生均互相需要,但这项需要在出生的头一年却最为殷切。不让婴儿见到光,不给他机会注视别人的脸孔,不让他享有给人抱起、搂在怀里、受人逗哄、宠爱、触摸的乐趣——失去这些东西是婴儿所无法忍受的。”
婴儿啼哭的理由有许多。通常他们想获得别人注意。他们若哭了好一会,仍没有人理会,他们便也许会停下来。他们感到照顾他的人没有反应。他们会再次啼哭。若仍得不着理会,他们便会有受忽视和不安全的感觉。他们试图哭得更厉害。如是者若持续了一段较长时间,而婴儿经常受到忽视,他便会感到被人遗弃了。他起初生气,甚至恼怒,最后则干脆放弃。隔阂于是便产生了。由于得不到别人的爱,他也没有学会去爱人。他的良心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他既不信任别人,也不关心别人。他变成了问题儿童;在极端的事例上,他甚至养成心理变态的品格,对自己所犯的罪行毫无悔意。
初见便爱上对方并不是事情的终结。这份爱必须永远继续下去,不仅在口头上,也在行动上。“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翰一书3:18)要常常拥抱和吻吻孩子。趁还来得及,要及早教导孩子认识上帝话语的正确价值标准。这样,你的儿女就会好像提摩太一样:“[要]知道你是从小[“婴孩时期”,《新世》]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后书3:15)从他们的童年至青少年期间,要天天花点时间跟他们在一起。“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命记6:6,7。
‘虽然我们哭,这却是为了我们的最大好处着想’
对许多人来说,管教是个引起争议的问题。可是,只要施行得当,这其实是父母对儿女表达爱心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小女孩明白这点。她送了一张卡给母亲,上面写道,“给妈妈,一位可爱的女士”。卡上用蜡笔画有金黄色太阳,飞翔的雀鸟和红色的花朵。卡上写着:“这张卡是送给您的,因为我们都十分爱您。我们希望用这张卡表明我们的感激。我们分数低的时候,您在我们的成绩单上签名。我们不听话的时候,您责打我们。虽然我们哭,我们却知道这是为了我们的最大好处着想。……我只是想说,我非常非常爱您。我很感激您为我所做的一切。最爱您的媚歇尔。”
媚歇尔同意箴言13:24的话:“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杖代表权威;使用杖也许包括责打在内,但许多时却无需这样行。由于孩子不同,过犯不同,所需的管教也不同。有时一句仁慈的责备便足以奏效,但桀骜不驯的孩子则可能要下较重的药:“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箴言17:10)同样适用的是:“只用言语,仆人[或孩子]不肯受管教;他虽然明白,也不留意。”——箴言29:19。
在圣经里,“管教”一词的意思是教诲、训练、惩戒——若有必要更包括责打在内。希伯来书12:11向我们说明管教的目的:“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在管教儿女方面,父母不应过度严厉:“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歌罗西书3:21)然而,过度纵容儿女也不对。“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箴言29:15)纵容儿女的人其实等于说:‘随你喜欢去做好了,不要来烦我。’施行管教则等于说:‘要做对的事;我关心你。’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1989年8月7日刊说得不错:“如果父母并非苛酷暴戾,而是为儿女定下明确的界限,并且坚定不移,就更有希望培育出成就高而跟别人相处得好的儿女。”该文在结论中表示:“从一切科学研究所得,也许最引人注意的结论是,在每个国家里,真正关系重大的因素是确立一种互爱互信的行为模式和共同接纳的行为规限,而非许多琐碎的规条。管教一词与门徒一词来自同一的拉丁文字根。管教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惩罚桀骜不驯的儿童,而是要教导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养成内在的自律能力。”
他们听见你说的话,却模仿你所做的事
《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讨论管教的文章,以这句话作开场白:“惟独父母切实按照自己教导儿女的价值标准去生活,他们才能期望孩子循规蹈矩。”文章接着表明自律能力的价值:“青少年若品行优良,他们的父母本身多半是勇于负责、行为正直和有自律能力的人——在生活上与他们自称相信的价值标准一致,同时也鼓励儿女跟从同一的标准。调查有一部分是让品行良好的青少年与有问题的青少年发生接触,但这样行对前者的行为并没有造成永久的影响,因为他们父母的价值观念已根深蒂固地成为他们自己的品格的一部分。”这证实了箴言所说的话:“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即使父母试图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儿女,但是他们自己若没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们的努力便会归于徒然。儿女‘并不会使这些价值观念成为自己的品格的一部分’。上述调查证明,“造成差别的因素在于父母本身把他们试图教导儿女的价值标准遵守到什么程度。”
情形正如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所说一般:“儿童很少留心聆听大人说话,但却总是刻意模仿大人。”你若深爱儿女,并且渴望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你可以采用的最佳方法是:以身作则。千万不要像那些被耶稣谴责为伪君子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耶稣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马太福音23:3)也不要像那些受保罗质问的人:“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罗马书2:21。
今日,许多人对圣经不屑一顾,认为圣经已过时落伍,其中的教训并不切合实际。耶稣绝不同意这种看法,反之他说:“智慧总是从她所有的儿女得证为对的。”(路加福音7:35,《吕译》)以下来自许多国家的家庭的实际经验足以证明他的确所言不虚。
[第7页的图片]
与母亲的亲密感情对婴孩的感情发育大有帮助
[第8页的图片]
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