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利亚
(Samaria)〔属于撒默宗族〕
1.以色列王暗利于公元前10世纪中叶动工建造的城,其后两百多年间,这城一直是北方以色列国的首都。暗利用70公斤银子(相当于1万3212美元)向撒默买了一座山,在山顶上建造了这座城。(王上16:23,24)这座山和这座城,都按原来的主人撒默的名字起名为撒马利亚。(摩4:1;6:1)
位置 学者认为,现今邻近阿拉伯村庄塞拜斯提亚的绍梅隆废墟就是撒马利亚的遗址,这个废墟在耶路撒冷北面约55公里(34英里),在示剑西北11公里(7英里)。撒马利亚在玛拿西境内。圣经说撒马利亚是以法莲的“首都”,而以法莲是十部族以色列国的首要部族,因此撒马利亚也就成为以色列国的首都。(赛7:9)在士师时代,士师陀拉住在“以法莲山区的沙密”,撒玛利亚跟沙密要么在同一位置,要么就在附近。(士10:1,2)
撒马利亚山的山顶相当平坦,东西长约2公里(1英里),是建城的理想地点。山坡非常陡峭,约莫比山下的平原高出90米(300英尺),易守难攻。视野非常开阔,东、南、北三面都有更挺拔的山峰,西面的山坡向下徐缓伸展,从海拔463米(1519英尺)下降到地中海海岸,两地相距34公里(21英里)。
从暗利到何细亚,先后共有14人作以色列国的君王,撒马利亚的历史满载这些君王的败行。(王上16:28,29;22:51,52;王下3:1,2;10:35,36;13:1,10;14:23;15:8,13,14,17,23,25,27;17:1)
亚哈的日子 暗利死后,他的儿子亚哈作王22年,其间继续建造撒马利亚城,包括为巴力建殿筑坛,立“神木”。在这座新城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亚哈的妻子腓尼基人耶洗别发起的,为的是要崇拜迦南人的神。(王上16:28-33;18:18,19;王下13:6)亚哈在撒马利亚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象牙宫”,宫中可能有“象牙床榻”,先知阿摩司在一百年后也提到类似的床榻。(王上22:39;摩3:12,15;6:1,4)考古学家已经在撒马利亚的废墟中,找到五百多块象牙碎片,当中许多都有精美的雕刻。
在亚哈王统治的后期,叙利亚王便哈达二世围攻撒马利亚,发誓要将这座城夷为平地,使地上的尘土都不够他手下的士兵每人抓一把。然而,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大获全胜,好让亚哈知道他是全能的上帝。(王上20:1-21)不及一年,两国再次交锋,便哈达被迫投降,承诺将夺得的城镇全部归还以色列,又说亚哈“可以随意征用大马士革的街道”,像便哈达的父亲征用撒马利亚的街道一样。(王上20:26-34)便哈达的父亲看来曾征用这些“街道”做市集,以求图利。耶和华告诉亚哈,他既然放走了便哈达,就要用自己的命抵偿便哈达的命,亚哈听后,就闷闷不乐地回撒马利亚去了。(王上20:35-43)
到了第三年,亚哈请犹大王约沙法帮他从叙利亚人手中夺回基列的拉末,亚哈就是在这次战役中阵亡的。上阵之前,二王在撒马利亚城门口询问众先知的意见,但他们漠视耶和华的先知的警告,听信假先知的谎言,于是起程上阵。(王上22:1-28;代下18:2,9)尽管亚哈改装上阵,敌军的弓箭手也不认得他就是以色列王,但他还是被弓箭手无意中射中,最后因流血过多而死在战车中。他被送回撒马利亚,葬在那里,别人在撒马利亚的池旁清洗他的战车。(王上22:29-38)这个水池可能就是考古学家在当地发掘出的一个浅而大的长方形水池。
后来耶和华膏立耶户,要他执行对亚哈家的最后判决。(王下9:6-10)耶户先后杀死了亚哈的儿子约兰、亚哈的外孙亚哈谢和亚哈的遗孀耶洗别(王下9:22-37),接着他跟撒马利亚的首领和长老通信,要他们杀掉亚哈其余70个儿子,砍下他们的头。然后耶户宣告说:“你们要知道,耶和华的话,就是耶和华针对亚哈家所说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耶和华通过他仆人以利亚所说的,他都实现了。”(王下10:1-12,17)
在撒马利亚及附近一带,耶和华也通过以利亚和以利沙宣告了另外一些事,这里发生的一些事也跟这两位先知有关。例如,亚哈的儿子亚哈谢从撒马利亚王宫顶上房间的栏杆掉了下去(王下1:2-17);叙利亚王的元帅乃缦患了麻风,到撒马利亚求医(王下5:1-14);叙利亚王派军队去捉拿以利沙,军兵却被耶和华弄至暂时心理盲,以利沙接着把他们带到撒马利亚,让他们吃喝完了,就打发他们回家。(王下6:13-23)亚哈的儿子约兰在位期间,叙利亚军队围困撒马利亚,城里出现大饥荒,有些人甚至把孩子吃了。后来,耶和华令叙利亚人仓皇逃跑,留下许多食物,饥荒一夜消失,以利沙的预言就这样应验了。(王下6:24-29;7:1-20)
跟耶路撒冷对抗 撒马利亚是北方以色列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则是南方犹大国的首都,两城之间的对垒与仇恨有时会爆发成战争。有一次,犹大王亚玛谢攻打以东之前,照耶和华的吩咐遣散了10万个以色列雇佣兵。这些以色列士兵虽已收了3400公斤银子(66万零600美元),却心里不忿,于是侵袭犹大各城,“从撒马利亚直到伯和仑”,又大肆劫掠。(代下25:5-13)亚玛谢战胜了以东,就得意洋洋,贸然与以色列王开战,结果自取其辱,耶路撒冷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宝库里的一切金银,都被抢到撒马利亚去了。(王下14:8-14;代下25:17-24)若干年后,以色列人击败了犹大王亚哈斯,但由于不想激怒耶和华,就释放了一些带回来的俘虏,也归还了一些战利品。(代下28:5-15)
最终,撒马利亚城因为崇拜偶像、道德堕落及一直蔑视上帝的律法和原则而遭受毁灭。(王下17:7-18)事前,耶和华曾借众先知的口,比如以赛亚(赛8:4;9:9),何西阿(何7:1;8:5,6;10:5,7;13:16),阿摩司(摩3:9;8:14),弥迦(弥1:1,5,6),以及别的先知(王上20:13,28,35-42;22:8),包括以利亚、以利沙,再三警告撒马利亚的统治者和民众。撒马利亚覆亡后,一些先知警告那些漠视上帝吩咐的人,要引以为鉴。(王下21:10-13;耶23:13;结16:46,51,53,55;23:4,33)
后期历史 公元前742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围攻撒马利亚,用了几乎3年时间才将城攻陷。公元前740年,撒马利亚陷落,许多显要的居民都被掳到美索不达米亚和米底亚去。最终攻陷撒马利亚的,是撒缦以色五世还是他的继任人萨尔贡二世,至今还没有定论。(王下17:1-6,22,23;18:9-12;见萨尔贡)
撒马利亚被亚述人攻陷以后,圣经就不再细述这座城的历史,后来即使提及撒马利亚,也大多是要警告人,反叛耶和华会有什么后果(王下18:34;21:13;赛10:9-11;36:19),但也并非每次都是这样(王下23:18;徒8:5)。圣经记载,耶路撒冷覆亡和基大利遇刺身亡后,有80人从示剑、示罗、撒马利亚下到米斯巴,遇上刺客以实玛利。以实玛利杀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只放过少数人,因为这些人答应把藏起来的小麦、大麦、油和蜜交给他。(耶41:1-9)
世俗历史记述了撒马利亚从亚历山大大帝的日子起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在罗马帝国的日子,希律大帝重建撒马利亚,使城重现昔日的光彩。为了尊崇第一任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希律将城改名为塞巴斯泰(拉丁语名字奥古斯都的希腊语阴性词形)。今天,阿拉伯语地名塞拜斯提亚保留了希律当日所起的名字。考古学家先后在撒马利亚挖掘出多个时期的遗物,有些遗物甚至可上溯至以色列众王的日子。
2.指北方十部族以色列国的疆土。圣经有时用首都撒马利亚代表全国。例如,亚哈称为“撒马利亚王”,指的不是狭义而是广义的撒马利亚,即亚哈不仅是撒马利亚这座城的王,也是十部族的王。(王上21:1)同样,“撒马利亚各城”是指散布在十部族属地的城镇,而不是首都附近一带的城镇。(王下23:19;同一个词组也见于王上13:32,那时撒马利亚城还未兴建,经文说的如果不是预言,就可能是列王纪的执笔者所写的引子)在亚哈的日子,“撒马利亚”的大饥荒蔓延至以撒马利亚为首都的王国全境,甚至波及腓尼基。受灾的地区至少从约旦河东的基立溪谷延伸至地中海海岸城市撒勒法。(王上17:1-12;18:2,5,6)同样,圣经应许以色列人必复兴时,提到“撒马利亚的山岭”,指的应该也是以撒马利亚为首都的王国全境。(耶31:5)
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看来最先把以色列人迁离撒马利亚,被掳到亚述的包括一些显要的吕便人、迦得人和约旦河东的玛拿西人。(代上5:6,26)北方以色列国灭亡后,更多以色列人被掳去。(王下17:6)这时候,亚述王就从帝国其他地方把一些人迁移到撒马利亚,代替以色列人。后来,以撒哈顿和亚斯那巴(亚述巴尼拔)也沿用这种迁移政策。(王下17:24;拉4:2,10)
撒马利亚可能因为整个地区或大部分土地荒凉了一段日子,狮子就多起来。(参看出23:29)基于迷信,迁来的新移民误以为这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怎样崇拜当地的神。亚述王就打发一个被掳的以色列祭司回到撒马利亚。这个祭司是崇拜牛犊像的,他教导居民认识耶和华,却采用了跟耶罗波安相同的方法,结果居民对耶和华虽然有一点认识,却仍旧崇拜自己的假神。(王下17:24-41)
3.耶稣有几次途经这个地区,后来使徒们将基督教的信息传到这里。概括来说,这个地区北起加利利,南达犹地亚,西从约旦河到地中海沿海平原,但实际的边界至今仍无法确知。过去这个地区大部分属于以法莲部族和玛拿西半个部族(约旦河西)。
撒马利亚位于犹地亚和加利利之间,所以耶稣往返耶路撒冷途中有时会路经这里。(路17:11;约4:3-6)然而,耶稣很少会在这里传道,他甚至吩咐十二使徒不要进撒马利亚人的城,倒“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绵羊那里去”,所指的是犹太人。(太10:5,6)
不过,这个吩咐只维持了一段短时间,因为耶稣在升天前,吩咐门徒不但要把好消息传到撒马利亚,还要传到地极。(徒1:8,9)所以当迫害的浪潮在耶路撒冷卷起时,许多门徒,特别是腓力,就开始到撒马利亚传道。后来彼得和约翰也奉差到撒马利亚,进一步推广基督教。(徒8:1-17,25;9:3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