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关于上帝王国的比喻
马太福音13:1-53;马可福音4:1-34;路加福音8:4-18
耶稣说了关于上帝王国的比喻
耶稣严厉地谴责了法利赛派的人,当时他很可能在迦百农。当天晚些时候,耶稣离开住处走到附近的加利利海边,在那里有很多人聚集起来。耶稣上了一条船,划离岸边后就开始教导人们认识天上王国的事。为了让民众更全面地了解王国,耶稣用很多比喻教导他们,比喻中的事物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
首先,耶稣说了一个农夫撒种的比喻。有些种子落在路旁,就被鸟吃了。有些种子落在土壤不多的岩石地上,因为土壤不深,种子虽然发芽却不能往下扎根,幼苗很快就被太阳晒干了。也有些种子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就把幼苗挤住了。最后,还有些种子落在好土上,结出果实来,“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马太福音13:8)
耶稣又说了另一个比喻,把上帝的王国比作一个人在地上撒了种。撒完种后,无论这个人是睡觉还是醒着,种子都会成长。怎么长起来的呢?“他一点也不知道。”(马可福音4:27)种子自己长起来,也自己结出谷粒,然后这个人就能收割了。
耶稣接着开始说关于撒种的第三个比喻。一个人撒了小麦的种子,“众人睡觉的时候”,敌人在田里撒了毒麦的种子。那个人的奴隶就问他是否要把毒麦拔掉。他回答说:“不用,恐怕你们收集毒麦的时候,会把小麦也一起连根拔起。要让这两样一起成长,直到收割的时候。到收割的时期,我会吩咐收割的人说:先把毒麦收集起来,捆成捆,准备烧掉,然后把小麦收集起来,放进仓库里。”(马太福音13:24-30)
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熟悉跟种田有关的事。除了小麦,耶稣还提到另一种人们熟悉的种子,就是芥籽。芥籽虽然小,却能长成一棵大树,连天上的飞鸟也来树枝上栖息。耶稣说:“天上的王国好像一粒芥籽,有人拿去种在自己的田里。”(马太福音13:31)耶稣不是要教人种芥籽,而是想说明非常小的事物也可以发展到很大的规模。
耶稣接着谈到人们熟悉的发酵过程。他把天上的王国比作“酵”,“有女人拿去跟三大份面粉混合在一起”。(马太福音13:33)尽管酵是人眼看不到的,却能够使整个面团发起来。酵会使面团发生相当大的改变,包括体积增长,但这些改变都不是很快就能看到的。
耶稣说完这些比喻后,就让人们离去,然后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没过多久,他的门徒就进来找他,想请耶稣解释比喻的含义。
从耶稣的比喻获益
门徒以前听过耶稣说比喻,但从来没有听过他一次说这么多比喻。于是他们问耶稣:“你向他们讲话,为什么要用比喻呢?”(马太福音13:10)
耶稣这么做的一个原因是要应验圣经的预言。马太福音说:“这一切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讲的。他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什么。这是要实现先知所说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传扬从最初就隐藏的事。’”(马太福音13:34,35;诗篇78:2)
耶稣说比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显露人们内心的情况。很多人对耶稣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耶稣既会讲故事又会施行奇迹。他们没有把耶稣视为主,不想听从他,也不想作出牺牲跟随他。(路加福音6:46,47)他们不愿调整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的确,他们不想让好消息在心里扎根。
耶稣回答门徒说:“所以我用比喻向他们讲话,因为他们看也只是白看,听也只是白听,并不领会。以赛亚的预言正应验在他们身上:‘……这些人的心已经麻木。’”(马太福音13:13-15;以赛亚书6:9,10)
不过,有些人却不同。耶稣解释说:“你们的眼睛多么有福,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多么有福,因为听到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许多先知和正义的人,渴望看你们现在看见的事,却没有看见,渴望听你们现在听到的事,却没有听到。”(马太福音13:16,17)
十二使徒和其他忠心门徒的确很有福,因为他们都虚心受教。于是耶稣说:“天上王国的神圣秘密,只让你们明白,却不让他们明白。”(马太福音13:11)耶稣看到门徒真心求教,就向他们解释在不同土壤上撒种的比喻。
耶稣说:“种子指的是上帝的话语。”(路加福音8:11)比喻中的“土”代表人的内心情况。这是理解这个比喻的关键。
关于撒在路旁的种子,耶稣说:“随后魔鬼来,把他们心里的话语夺去,不让他们相信而得救。”(路加福音8:12)耶稣也指出,种子撒在岩石上,就是人听见了上帝的话语就喜乐地接受,却没有让话语在心里扎根。他们“一旦因上帝的话语而遭遇患难迫害”,或者“遇上考验”,可能是遭到家人或别人的反对,就会放弃真理。(马太福音13:21;路加福音8:13)
种子撒在荆棘地是什么意思?耶稣告诉门徒这是指人听了上帝的话语,却被“目前制度里的忧虑,以及财富的诱惑”压倒了。(马太福音13:22)他们曾经让上帝的话语在心里扎根,后来却渐渐地把别的东西看得比上帝更重要,就结不出果实来。
耶稣提到的最后一种土是好土。这指的是那些听见上帝的话语就衷心接受的人,他们都明白听见的信息。结果呢?他们会“结出果实”。但由于年龄或健康等因素,每个人能结出的果实有多有少,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圣经说:“人有美好良善的心,听了上帝的话语后,就紧紧持守,一边忍耐一边结出果实。”(路加福音8:15)没错,努力敬奉上帝的人一定会得到福分!
这番话一定给在场的门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在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不再是表面上的了。耶稣希望他们能明白这些比喻,这样他们就能把真理带给别人。耶稣问:“难道人会拿灯来放在篮子下或床底下吗?不是会放在灯台上吗?”接着他劝勉在场的人:“有耳朵可听的,都应当听。”(马可福音4:21-23)
得到更多指导
听耶稣解释完撒种的比喻后,门徒还想明白更多,就对耶稣说:“请为我们说明田里毒麦的比喻。”(马太福音13:36)
门徒的请求表明,他们的态度跟海边的其他听众相当不同。那些人虽然听了比喻,却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对于比喻有什么含意以及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他们看来并没有兴趣。耶稣接着指出海边的听众跟他那些好学的门徒有什么差别,说:
“你们要留意自己听到的事。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对方也会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而且会给你们更多。”(马可福音4:24)门徒留心听耶稣的话,热切寻求真理,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稣身上。他们“量给”耶稣的多,结果从耶稣那里得到的指导和启发也更多。因此,耶稣回应门徒的请求,向他们解释小麦和毒麦的比喻。他说:
“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子就是王国之子,毒麦就是恶者之子,撒毒麦种子的敌人就是魔鬼,收割的时期就是这个制度的末期,收割的人就是天使。”(马太福音13:37-39)
解释完比喻里的各样事物都代表什么,耶稣就告诉大家这个制度的末期会发生的事。到那时,收割的人,也就是天使,会把毒麦象征的假基督徒和“王国之子”分别开来。“正义的人”会被聚集起来,“在他们父亲的王国里明亮地照耀”。“恶者之子”会怎样呢?他们会“痛哭流泪,咬牙切齿”,因为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马太福音13:41-43)
耶稣接着又给门徒讲了三个比喻。耶稣说:“天上的王国好像藏在野地里的珍宝,有人发现了,就把它藏起来。他十分高兴,就去卖掉他的一切财物,买了那块地。”这是第一个比喻。(马太福音13:44)
耶稣接着说:“天上的王国又好像一个商人四处寻找上好的珍珠。他找到一颗贵重的珍珠,就马上去卖掉他的一切财物,买了那颗珍珠。”这是第二个比喻。(马太福音13:45,46)
两个比喻中,两人都愿意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作出牺牲。耶稣的门徒应该不难明白关于贵重珍珠的比喻。商人为了得到一颗贵重的珍珠,就马上“卖掉他的一切财物”。另一个人发现藏在野地里的珍宝后,也“卖掉他的一切财物”,买下了那块地。这两个人都为了得到非常宝贵的东西而卖掉所有财物。类似的情况是,一个人为了满足心灵需要而作出巨大的牺牲。(马太福音5:3)听到这些比喻的门徒中,有些已经用行动表明,他们愿意付出很大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心灵需要,成为耶稣真正的门徒。(马太福音4:19,20;19:27)
最后,耶稣把天上的王国比喻成用拖网捕鱼。(马太福音13:47)捕到各种各样的鱼后,人会把鱼分类,好的就收进器皿里,不合用的就扔掉。耶稣说这个制度的末期也会这样,天使会把正义的人和邪恶的人分别开来。
耶稣邀请首批门徒成为“得人的渔夫”时,他已经在做一种比喻意义上的捕鱼工作。(马可福音1:17)不过,他说拖网的比喻会在未来,在“这个制度的末期”应验。(马太福音13:49)因此,在场的使徒和其他门徒能够明白,比喻中谈到的那些意义重大的事要等到将来才会发生。
门徒先前在岸边听到了耶稣在船上说的比喻。现在,他们学到了更多。这表明耶稣很愿意对门徒说明一切,但只会“私下”这么做。(马可福音4:34)他就像“一个家的主人,从自己的宝库里把新的和旧的东西都拿出来”。(马太福音13:52)耶稣说这些比喻,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教导能力,而是为了跟门徒分享有如无价之宝的真理。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