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Romans,Letter to the)
《希腊语经卷》的书信之一,是使徒保罗写给罗马基督徒的。关于保罗执笔写罗马书这件事,从没有受过重大的质疑,差不多所有圣经学者都同意罗马书是圣经正典的一部分,只有少数学者碍于信仰而提出异议。这封信跟圣经的其他书卷完全一致。事实上,保罗引用过《希伯来语经卷》的许多经文,也多次提及这些书卷的内容。因此,罗马书的确可以说是完全以《希伯来语经卷》和基督的教诲为根据的。
成书时间和写作地点 这封书信是公元56年左右在哥林多写成的,看来由保罗口授,德提笔录。(罗16:22)信可能交由菲比带到罗马。菲比住在坚革里,这个海港市镇距哥林多大约11公里(7英里)。(罗16:1)从保罗在罗马书第1章9至15节所说的话看来,他显然还没有到罗马去。
罗马会众的建立 公元33年五旬节,有些住在罗马的犹太人和归信者在耶路撒冷目睹圣灵降临,听到彼得和一些基督徒所作的见证。可能他们回到罗马后在当地建立了基督徒会众(徒2章),也可能后来有些归信基督教的人,把关于基督的好消息带到罗马去。当时这个大城市是罗马帝国的中心,有许多人到城里定居,也有许多游客和商旅到访。保罗在信中向安多尼古和犹尼亚问好,说这两个人是“[他]的亲戚,也是[他]坐牢时的同伴,在使徒当中有好名声”,为基督服务的岁月也比他长。这两个人很可能曾参与建立罗马的基督徒会众。(罗16:7)保罗写信的时候,罗马会众显然已建立一段日子了;由于热心传道,当地基督徒的信心已经“闻名全世界”。(罗1:8)
写信的目的 从信的内容来看,罗马的基督徒会众里显然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当时罗马有许多犹太人聚居。较早前,罗马皇帝克劳狄曾下令犹太人离开罗马;但他死后,犹太人又纷纷返回。由于保罗尚未去过罗马,所以未能亲身经历会众所面对的难题。但他可能从密友兼同工百基拉和亚居拉那里获知会众的情况,他遇到的其他人可能也跟他谈及这些事。罗马书16章记录了他向基督徒的问候,显示他认识会众里不少成员。
保罗在信里就某些具体问题表达意见,也就一些在他看来对收信人关系重大的事提出处理意见。至于犹太人提出的异议,保罗曾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加以驳斥,但加拉太书所针对的主要是墨守犹太习俗的基督徒。他们坚称,归信的外邦人必须受割礼,也得遵守摩西律法的某些规条。在罗马会众里,看来没有人极力主张要外邦信徒谨守摩西律法,但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似乎都怀有嫉妒之心,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有些人认为,罗马书只是写给罗马会众的普通信函,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这并不是实情。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些问题急需会众处理,罗马书显然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写的。罗马会众想必能够清楚明白使徒提出的劝告,了解其中的含意和理据,因为保罗回答的问题正是困扰他们的问题。保罗的目的显然是要化解犹太裔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观点方面的差异,好使他们能在基督耶稣里完全团结合一。可是,保罗所写的话也能启发和充实其他基督徒的思想,加深他们对上帝的认识。保罗显扬上帝的正义和分外恩典,阐明基督对会众和全人类所持有的崇高地位。
亲切热诚 英国圣经学者威廉·培利博士就罗马书的真确可信性评论说:“圣保罗写给归信者的信,流露出他多么渴望他们接受信仰。信中恳切的语气和真挚的感情,在我看来,绝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杜撰者想得出来的。”(《圣保罗》,1790,50页)
保罗很坦率地说明犹太人所处的境地,指出在上帝面前,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平等的。为了阐明这点,他不得不说一些可能令犹太人反感的话。但保罗深爱自己的同胞,了解他们的感受,因此尽量以婉转得体的语气谈论这些问题。每逢他所说的话听来像是贬低律法或犹太人,他总是体贴地说些中听的话去缓和他们的情绪。
例如,他指出:“表面上做犹太人的,不算犹太人;身体上表面的割礼,也不算割礼。”但跟着补充说:“那么,犹太人有什么优越的地方呢?割礼又有什么益处呢?从各方面看都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上帝的圣言托付了他们。”(罗2:28;3:1,2)他表示:“人称义是凭信心,而不是靠遵守律法的行为。”但随即说:“那么,我们有信心就废掉了律法吗?当然不是!刚相反,我们确立了律法。”(3:28,31)他毫不含糊地说:“现在我们脱离了律法的约束”。但接着问:“律法是罪吗?当然不是!其实,如果没有律法,我根本就不认识罪。”(7:6,7)在第9章1至3节,他以极有力感人的口吻表达他对犹太同胞所怀的挚爱:“我在基督面前说的是真话,不是谎言,因为我的良心受圣灵感动,和我一同作证。我心里真的大大忧愁,痛苦不绝。我为了我的弟兄们,就是我血统上的同胞,巴不得受咒诅,跟基督隔绝。”(也比较罗9:30-32和10:1,2;以及10:20,21和11:1-4)
研究过罗马书之后,就可以看出这卷书的内容绝非散乱无章的;相反,书信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除非研究过整卷书,并清楚明白写作目的,不然就无法完全了解任何一部分。保罗强调,上帝通过基督赐给人分外恩典,表明惟独靠着这分外恩典,连同当事人所表现的信心,人才能够称义。他坦率地指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没有理由夸耀或自视高人一等。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外邦基督徒,千万不要因为他们从犹太人不接受基督一事得好处,就自觉了不起。惟独由于犹太人失足跌倒,外邦人才有机会成为基督“身体”的成员。他说:“且看上帝怎样既仁慈又严厉,对倒下的人,上帝是严厉的,对你却显出仁慈。不过,你得继续领受他的仁慈才行,要不然,你也必被砍下来。”(罗11:22)
[第1013页的附栏]
罗马书的要点
这封信指出,人能够称义不是凭家世血统,也不是靠谨守摩西律法,而是凭信从耶稣基督而得享上帝的分外恩典
信在公元56年左右写成,即第一个外邦人归信基督之后大约二十年
人得以称义,是凭信从基督和上帝分外恩典的缘故(1:1-11:36)
信心是得救的必须条件;圣经说:“义人凭信心而活”
犹太人虽蒙上帝厚待,却不能凭律法称义
犹太人和非犹太人都受罪所支配;“没有人是正义的,连一个也没有”
靠着上帝的分外恩典,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得以称义;这是借赖信心白白得来的恩赐,就如亚伯拉罕还未受割礼,已经凭着信心而成为义人
人类从一个人(亚当)承受了罪与死;同样,借着一个人(耶稣),许多罪人得以被称为义
这并不表示人可以随意犯罪;人继续做罪的奴隶,就不是正义的奴隶了
以前受律法约束的人,借着基督的身体,得以“像死了一样不受律法约束”;他们必须顺应圣灵行事,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败行
律法原是要让人认识什么是罪;惟独凭着基督,人才能从罪中得救
上帝选召与基督联合的人,称他们为义;上帝的灵作证他们是他的儿子
血统上的以色列人获得应许,但他们大都试图凭守律法证明自己为义,结果只有一小群人得救;人必须公开宣告自己信从基督,才有希望得救
橄榄树的比喻说明,由于血统上的以色列人没有信心,非以色列人才得以嫁接上去,使全体真以色列人能得救
对当权者、自己和别人应有的态度(12:1-15:13)
要把身体像祭牲一样献给上帝,更新思想,用所得的恩赐事奉上帝,以爱心待人,靠着圣灵满腔热诚,忍耐到底,继续以善胜恶
要顺服在上当权的人
要彼此相爱,行事端正,不要预谋满足肉体的欲望
在按良心自行决定的事上,不要妄断别人;也不要滥用基督徒的自由,叫良心软弱的人失足
要效法基督的榜样,不该总是取悦自己;要愿意承担别人的软弱,让别人受益,得到强化
保罗关爱罗马会众(15:14-16:27)
保罗写这封信,是要履行他作为外邦使徒的责任,使外邦人成为蒙上帝悦纳的祭物
既然再没有地区未听过好消息,保罗希望能如愿以偿,到罗马去探视弟兄,然后前往西班牙。但在此之前,他会先把马其顿和亚该亚的弟兄所捐的钱送到耶路撒冷,好赈济当地的圣民
保罗指名向许多信徒问好,并劝他们避开在会众里引起分裂的人,要在善事上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