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心里宽恕人
“要是你们各人不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在天上的父亲也会这样对待你们。”——马太福音18:35。
1,2.(甲)一个广为人知的罪人,怎样表明她十分敬仰耶稣?(乙)耶稣所作的回应说明了什么要点?
她很可能是个妓女。你自然没有想到这样的人会在一个虔信宗教的人家里出现。如果人因见到她在这里出现而感到愕然,她接着所做的事就更令他们惊愕了。女子走到一个品德最高尚的人跟前,表示她深深赏识这人所致力的善工;她的眼泪滴在这人的脚上,她随即用自己的头发把泪水擦干。
2 这个女子,“城里人人都知道她是个罪人”。她所景仰的人是耶稣,但耶稣并没有厌恶她。可是,邀请耶稣赴宴的西门,一个法利赛派的人,却因为这女子是个罪人而感觉不安。为了纠正西门的态度,耶稣说了一个喻例。他说有两个人,都欠了贷款人的债。一个欠的很多,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另一个欠得较少,相当于前者欠款的十分之一,计起来不及三个月的工资。两人都无力偿还,但贷款人却“甘心宽恕这两个人”。显然,蒙宽恕较多的人有更大理由要爱那取消他债项的人。耶稣指出女子的善举跟事情的关系之后,接着宣告一条原则:“那少蒙宽恕的,爱得也少。”然后他对女子说:“你的罪宽恕了。”——路加福音7:36-48。
3.我们需要对自己作一番什么检讨?
3 请问问你自己:“假如我是那个女子,或者处境跟她类似,有人宽恕了我之后,我反会硬起心来不肯宽恕别人吗?”你也许会回答:“当然不会!”即使这样,你真的相信自己是个敏于宽恕的人吗?这是你的本性吗?你常常都乐于宽恕人吗?别人认为你是个慈悲为怀、宅心仁厚的人吗?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人人都应当对这件事作一番坦诚忠实的检讨。
需要宽恕,也得蒙宽恕
4.关于自己,我们应当承认什么事实?
4 你知道得很清楚,自己是不完美的。如果有人问你,你很可能会坦然承认这点;也许你会想起约翰一书1:8的经文:“我们要是声称‘我们没有罪’,就是迷惑自己,真理也不在我们里面了。”(罗马书3:23;5:12)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可能犯了令人震惊的大罪,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有罪情况。可是,即使你没有蓄意犯这样的罪,无疑你也曾多次未能符合上帝的标准,以致犯了罪。岂不是吗?
5.我们应当为了什么事感激上帝?
5 因此,你的处境很可能像使徒保罗所描述的一样:“你们从前因为过错,又因为在肉体上没有受割礼,原是死的,上帝却使你们跟基督一同活过来。他仁慈地宽恕了我们的一切过错。”(歌罗西书2:13;以弗所书2:1-3)请留意“宽恕了我们的一切 过错”这句话。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我们人人都有充分理由像大卫一样恳求说:“耶和华啊,求你因你的名赦免我的罪,因为我的罪重大。”——诗篇25:11。
6.关于耶和华和他对人的宽恕,我们确知什么?
6 你或我们任何一个人,怎能够获得宽恕呢?一个主要因素是:耶和华上帝是乐于宽恕人的。这是他的品格特征。(出埃及记34:6,7;诗篇86:5)我们可以了解,上帝期望我们向他衷诚祷告,求他宽恕赦免。(历代志下6:21;诗篇103:3,10,14)上帝更为此提供一个合法的基础,使他能够名正言顺地宽恕我们的罪。这个基础就是耶稣的赎价牺牲。——罗马书3:24;彼得前书1:18,19;约翰一书4:9,14。
7.你应当怎样效法耶和华?
7 既然耶和华乐于宽恕人,你自应从他待人的方式看出你也该怎样待人。保罗强调这件事说:“你们要以仁慈相待,存温柔怜恤,彼此甘心宽恕,就像上帝借着基督甘心宽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32)无疑保罗要我们努力效法上帝的榜样,因为他接着说:“所以,你们既然是蒙爱的孩子,就要仿效上帝。”(以弗所书5:1)你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保罗有力地指出,既然耶和华上帝宽恕了你,你自然也该效法他,“存温柔怜恤,彼此甘心宽恕”。要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这样做呢?要是我本性不易宽恕人,我有没有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竭力效法上帝呢?”
努力培养宽恕之心
8.我们应当意识到基督徒会众是由怎样的人组成的?
8 在基督徒会众里,如果我们只有很少机会要表现宽恕这种敬神美德,那自然很理想。但实际的情形却不是这样。诚然,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姊妹都尽力效法耶稣的榜样,向人表现爱心。(约翰福音13:35;15:12,13;加拉太书6:2)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努力在思想和言行上革除这个邪恶世界的种种不良习气,现今仍在继续努力。他们真的想表现基督徒的新品格。(歌罗西书3:9,10)可是,我们无法不正视现实:全球的会众以及当地每群会众,都是由不完美的人组成的。总的说来,他们无疑比以往的情形好得多,但他们仍然是不完美的人。
9,10.如果弟兄之间有不和发生,为什么我们不应当感到意外?
9 上帝在圣经里刻意告诉我们,在基督徒的会众里,在我们的弟兄姊妹当中,会有不完美的情形存在。例如,请想想保罗在歌罗西书3:13所写的话:“无论谁对人有不满的地方,都要继续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宽恕。耶和华怎样甘心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甘心宽恕人。”
10 饶有意义的是,圣经在这里提醒我们,由于上帝宽恕我们,我们也有义务和必要宽恕别人。为什么这样做并不容易呢?因为正如保罗承认,有些人可能“对人有不满的地方”。他意识到这种不满是无可避免的。在公元1世纪,当时的基督徒“圣民”虽然怀有“在天上留给[他]们”的“希望”,他们当中也有若干不满的情绪存在。(歌罗西书1:2,5)今天,大部分真基督徒都没有从圣灵接获指示,表明他们是“上帝所拣选的人,是圣洁蒙爱的”,我们又怎能期望情形会跟公元1世纪不同呢?(歌罗西书3:12)因此,如果我们会众里有若干不满的情绪存在,无论是因为有人真的做了错事,还是仅属猜疑,我们都不该因此就贸然认为会众有严重的不妥。
11.门徒雅各促请我们留意什么事?
11 耶稣的同母异父弟雅各也表示,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情势,需要我们甘心宽恕弟兄。“你们中间谁有智慧和理解力呢?他就该怀着智慧所具有的温和,用优良的品行显示自己的作为。可是,你们心里要是存有苦毒的嫉妒和争胜的精神,就不可吹嘘,不可说谎违背真理。”(雅各书3:13,14)真基督徒心里竟然会存有“苦毒的嫉妒和争胜的精神”吗?不错,雅各的话清楚表明,公元1世纪的会众有这种情形存在,今天也一样。
12.古代腓立比会众有什么难题发生?
12 一个实例可以说明这点。事情牵涉到两个受膏基督徒;两者都有良好的声誉,是保罗热心的同工。你也许记得曾读到,在腓立比会众里有两个姊妹,一个叫友阿蝶,一个叫循都姬。腓立比书4:2,3虽然没有透露详情,却表示两人之间有点难题。事情的起因可能是一方出言不慎,冒犯了另一方吗?或者一方认为对方冷落了自己的亲属?还是彼此之间有点竞争嫉妒的精神?不论难题的性质如何,情形已变得相当严重,以致连远在罗马的保罗也听闻这件事。两个属灵姊妹可能互不理睬,在聚会里刻意回避对方,或各自对朋友说对方的坏话。
13.友阿蝶和循都姬很可能怎样化解了彼此之间的不和?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学到什么教训?
13 你觉得上述的情形似曾相识吗?在你的会众里,有些人有这样的情形存在吗?你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也许会众现在也多少受到这样的难题所困扰。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在古代,保罗劝勉这两个献了身的姊妹“要在主里思想相同”。她们很可能遵嘱而行,开心见诚地讨论问题,同意彼此宽恕,然后切实效法耶和华宽大为怀的态度。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友阿蝶和循都姬不能成功解决她们之间的难题;我们也一样能够成功。敏于宽恕的态度无疑也能够在今天发挥很大的功效。
敏于宽恕,保持和睦
14.我们把个人之间的不和淡然忘怀,为什么时常是可行的,也是最好的做法?
14 如果你跟另一个基督徒发生了不和,你怎样才能真心宽恕对方呢?老实说,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是圣经含有一些有益的例子和切合现实的忠告。一个主要的建议是(虽然并不容易接受和实行),把事情忘记了就算,不要再耿耿于怀。每逢有不和发生,例如在友阿蝶和循都姬之间发生的事,当事人往往觉得是对方的错,或者对方至少要负主要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也许觉得主要是对方不好,或他所造成的伤害最大。可是,你能够衷心原谅对方,不再追究这件事吗?其实,如果事情真的主要是,或甚至完全是,另一个基督徒的过错,你就更应该原谅对方,不咎既往,让事情成为过去才对。
15,16.(甲)弥迦怎样描述耶和华?(乙)上帝“不追究……过犯”是什么意思?
15 不要忘记,在敏于宽恕方面,上帝是我们的典范。(以弗所书4:32-5:1)弥迦先知指出,上帝不追究我们的过错,给我们立下了楷模。他写道:“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不追究产业之余民的过犯呢?他不永远怀怒,因为他喜爱怜悯。”——弥迦书7:18,《新译》。
16 圣经说耶和华“不追究……过犯”,意思并不是他记不起人的过犯,仿佛患了失忆症一般。请想想参孙和大卫的事例,他们两人都有过严重的过失。在事情发生之后很久,上帝仍然记得他们所犯的错。由于耶和华命人把事情记录在圣经里,连我们也知道他们犯了一些什么罪。即使这样,上帝仍然宽大为怀,恩待他们,甚至把他们立为信心的榜样,给我们效法。——希伯来书11:32;12:1。
17.(甲)什么想法能够帮助我们不追究别人的过失或冒犯?(乙)我们不计较别人的过犯,怎样就是效法耶和华了?(参看脚注。)
17 不错,耶和华愿意“不追究”a过犯;大卫就曾屡次恳求上帝这样做。(撒母耳记下12:13;24:10)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效法上帝吗?我们的信徒同工既是不完美的,自然免不了会得罪冒犯我们。我们愿意不追究他们的过失吗?试想象你坐在一架喷射机里,飞机正在跑道上急驶,准备升空。你望出窗外,看见一个相识的女子正伸出舌头作鬼脸。你知道她曾生你的气,她的鬼脸也许是朝着你作的。但她也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你。无论如何,随着飞机逐渐升高,打个圈子,你再次看这个女子,但她现在看来只是地上的一个小点罢了。一小时之后,你已飞到几百里之外,把她那令人不快的鬼脸远远抛下了。同样,我们只要努力效法耶和华,明智地不再计较别人的过犯,宽恕人就容易多了。(箴言19:11)十年之后,或者千禧年开始了之后二百年,别人的过犯岂不是看来微不足道吗?何不现在就不再追究呢?
18.如果我们看来无法把别人的冒犯淡然忘怀,我们可以把什么劝告付之实行?
18 可是,你也许已为事情作过祷告,尝试原谅对方,却觉得做不到。那怎样才好呢?耶稣劝人主动去见对方,设法私下解决纷争,恢复和好。“所以,你把礼物带到坛来,在那里要是想起有弟兄对你不满,就要把礼物留在坛前,离开那里;你要先跟弟兄言和,回来才把你的礼物献上。”——马太福音5:23,24。
19.我们想与弟兄言和,就该有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态度却要避免?
19 值得留意的是,耶稣不是说你到弟兄那里,是为了说服他,你对、他不对。也许他的确不对。但更有可能的是,双方其实都有些错。无论如何,你去见对方的目的,不是要迫使他认错,仿佛要向你屈膝认罪似的。你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态跟对方理论,就差不多注定会失败了。双方讨论的目的,也不一定要把过犯(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每个细节都提出来对质。大家本着基督徒的友爱精神,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如果发觉问题原来只是个误会,你们就可以合力加以澄清。但双方讨论过之后,如果意见仍未能完全一致,是否就表示大家无法和好呢?如果大家至少同意,双方都衷诚渴望事奉乐于宽恕人的上帝,那不是好得多吗?如果你正视这件事实,双方就会较容易由衷地说:“我很抱歉,由于大家的不完美,我们产生了意见。现在让我们不咎既往吧。”
20.我们可以从使徒的榜样学到什么教训?
20 要记住,使徒们也曾发生过不和。例如,他们有些人曾想享有更大的尊荣,结果引起了难题。(马可福音10:35-39;路加福音9:46;22:24-26)这种情形使他们关系紧张,也许令有些人忿忿不平,或甚至大为恼怒。但他们却能够不计较这些不和,继续通力合作。其中一位使徒后来写道:“谁喜爱生命,想见美好的日子,就该抑制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欺骗的话,转离恶行,改行善事,寻求和平,一心追求。”——彼得前书3:10,11。
21.关于宽恕人,耶稣提出什么深刻的教训?
21 我们在较早时候指出一个循环的一面:上帝宽恕了我们以往所犯的许多罪,好让我们效法他的榜样,宽恕我们弟兄的罪。(诗篇103:12;以赛亚书43:25)但这个循环还有另一面。耶稣作了模范祷告之后接着说:“要是你们宽恕人的过错,你们在天上的父亲也会宽恕你们。”一年多之后,耶稣重申这个教训的主旨,教导门徒祷告说:“[求你]宽恕我们的罪,因为我们自己也宽恕所有欠我们债的人。”(马太福音6:12,14;路加福音11:4)耶稣在死前几天提醒门徒说:“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无论对别人有什么不满,都要宽恕;这样,你们在天上的父亲也就宽恕你们的过错。”——马可福音11:25。
22,23.我们是否愿意宽恕人,可以怎样影响到我们的前途?
22 不错,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得蒙上帝宽恕,至很大程度视乎我们自己是否也愿意宽恕弟兄。每逢基督徒有嫌隙发生,要问问自己:“如果弟兄姊妹冷落了我,犯了微小的过失,或反映出人的不完美,与其力求证明弟兄不是,赢得上帝的宽恕不是重要得多吗?”你很清楚知道答案是什么。
23 可是,如果事情不仅是个人之间的琐细不和或不满,那又怎样呢?耶稣在马太福音18:15-18提出的劝告,到底什么时候才适用呢?我们接着会考虑这些问题。
[脚注]
a 一个学者说,弥迦书7:18所用的希伯来语隐喻,“相当于一个行人对路旁的一件东西视而不见,因为他根本不想加以留意。隐喻所表达的意思是,上帝并不是看不见罪,也不是认为罪无关重要;而是在某些事上宁愿不予追究,决定加以宽恕而非施行惩罚”。——士师记3:26;撒母耳记上16:8。
你记得吗?
◻ 在宽恕人方面,耶和华怎样立下榜样给我们效法?
◻ 关于会众里的弟兄姊妹,我们务要记住什么?
◻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应当能够怎样处理别人的冒犯或过失?
◻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怎样跟弟兄恢复和好?
[第15页的图片]
跟基督徒同工发生不和,要尽力把事情忘却;随着时间过去,事情会变得无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