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听者吗?
试想象一下,你能够在有生之日给所有人一份名贵的礼物。他们会是多么快乐,多么欣慰!事实上,你的确能够馈送别人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一种他们亟需的东西,但你却不费分文。什么东西呢?你的关注。大多数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他们得着这样的关注时便会满怀安慰。然而,若要向别人表现真挚的关注,你必须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听者。
你若为人父母,或是身为雇主,又或是有责任向人提出劝告和建议的话,那么,你就必须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听者才行。若不然,别人会察出你根本没有同情心,他们对你的信任也会因而大减。
即使别人并不经常向你征询意见,你仍然需要怀着同情心聆听别人倾诉,例如也许一位朋友前来向你寻求安慰。正如圣经一句箴言说,未曾听完别人的话便先发言只会为自己带来羞辱。(箴言18:13)那么,你可以怎样做,以便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同情心的聆听者呢?
全神贯注于别人的话
怎样才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听者呢?《韦氏新大学辞典》为“同情心”一词所下的定义是:“有能力对别人的感觉和意念感同身受。”同一本辞典为“聆听”一词所下的定义则是:“怀着细心的关注去听。”因此,具有同情心的聆听者并非仅意味着听见别人所说的话而已。反之,他会留心倾听,分享或分担别人的思想和感受。
这需要你全神贯注于别人的话,避免心不在焉。甚至思量自己该如何回答也会使你分心。要约束自己的思想,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话之上。
要望着向你倾诉的人。你若东张西望,对方便会认为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要留意他的手势和身体语言。他眉开眼笑吗?抑或愁眉深锁?他的目光流露出幽默、哀伤抑或忧虑的神情?他遗漏了的细节关系重大吗?不要担心自己应说什么才好;你若聚精会神聆听对方的话,你自然能够作出适当的回应。
对方向你倾诉时,你也许会一边听,一边点头;为了向对方确定自己清楚明白他的话,你也许会说‘原来这样’或‘哦,我明白了’一类的话。这显示出你跟上对方的话。可是,你若心不在焉,不要以为一味点头或作出肯定的回应就会使对方相信你正聆听他。事实上,你若频频点头,你正不自觉地反映出不耐烦的态度来。你这样做仿佛等于说,‘爽快点,赶快说完吧。’
然而,你无需过度按照什么特定的规则去聆听别人的倾诉。只要怀着真挚的关怀去聆听就行了,你的反应会把你的诚恳态度反映出来。
提出适当的问题也反映出你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并且也能跟上对方的话。提出问题会显示出你对他的话深感兴趣。不妨问问有关遗漏了的细节,以求澄清模糊不清的地方。你也可以运用问题以邀请对方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想。也许你必须间中打断对方的话以便提出问题,却不要过度这样做。清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聆听的一个部分。在中途提出问题方面,你若做得恰当,对方会由于你渴望了解他的话而感激你。
表现谅解
这也许是最困难的部分,即使你真的同情向你倾诉的人。一个深受困扰的人若向你诉苦,你是否总是敏于提出乐观的建议或解决方法吗?你是否急于告诉对方,其他人所受的痛苦比他更大,因此他的情况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呢?这样做看来像有所帮助,但其实却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推使你不再聆听下去而开始替对方解决困难的理由有很多。你也许会认为,借着满腔热诚地给对方建议,这会使受困者振作起来。或者你觉得有责任要“纠正”任何“不妥之处”,否则便觉得自己有负所望,“坐视不理”。
可是,人若一早便连珠炮发似的提出解决方法,有时反而会带给受困者一些消极的信息,例如:‘我觉得你的难题并非如你所说的这么严重。’或是,‘我所关心的是自己身为解决难题专家的声誉,而非你的福利。’又或是,‘我根本不了解,而我也不想了解。’你若把受困者的难题跟其他人的情况作比较的话,通常只会使对方认为你是这个意思:‘其他人的苦况比你更甚,你竟然为了这个小挫折就大感苦恼,你应当感到惭愧才对。’
你若无意地发出这类叫人灰心的信息,你的朋友便会觉得你根本没有真正聆听他,你并不了解他。他甚至会认为你觉得自己比他更了不起。于是,他下一次就只会向其他人寻求安慰罢了。——腓立比书2:3,4。
可是,倘若你的朋友不必要地感到忧虑又如何呢?例如,他也许无故自责。你是否应当立刻告诉他根本无需自责,使他好受一点呢?不。因为你若没有先听他倾诉,无论你怎样安慰他也不会有多大作用。他非但得不着舒解,反而觉得心中的重担仍未放下,他仍然心中自责。19世纪的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曾说过,“讲述真理要有两个人:一个人讲,另一个人听。”
圣经的训示多么适当:“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雅各书1:19)不但这样,怀着同情心去聆听也十分重要!尝试为那向你披露心事的人设身处地去想。承认到他的难题的棘手之处,以及他受困扰的程度。切勿为了减轻他的难题而说,‘啊,这个难题仅属暂时性质而已’,或‘情况不是这么糟的。’颇讽刺的是,这样试图去减轻对方的难题也许反而会增加他的苦恼感觉。由于他认为你把他的话视作等闲,这使他感到挫折。因此,要表明你的确有认真聆听他的话,并且接受他此刻的确有这样的感觉。
怀着同情心聆听别人倾诉并不意味到你必须同意对方所说的一切。人若说,“我讨厌这份工作!”你也许相信他这样说有点不当。但你若表示不同意他的话(例如说,‘你不应该有这种想法’)或加以否定(例如说,‘你不是说真的’),他只会觉得你根本不了解他而已。你的评论应当反映出你的确了解他的处境。对一个讨厌自己工作的人,你可以说:‘这件工作必定是为你带来一些压力吧,’然后探知有关的细节,以求明白事情的实际情况。这样,你便无需同意他应当憎恨自己的工作,却仅是承认他现在的确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了。由于有人听他倾诉,并且让他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你能够使他感到满足。你若能为对方分忧,通常便足以令对方如释重负了。
类似地,人若说,“我妻子今日要接受检验,”他的意思也许是,“我很担心。”你回应时应当表明自己知道他有这种感觉。这反映出你留意到他的言外之意,较诸把他的意思淡然置之、加以否定或告诉他不用担心等,这样做对他更具安慰作用。——罗马书12:15。
良好的听者也应当发言!
《谈话艺术》一书指出,那些仅是聆听却甚少发言的人“认为这会使他们更有尊严”。这迫使对方不得不唱独脚戏,这是无礼的表现。在另一方面,向你倾诉的人若滔滔不绝,根本没有给你机会表达意见,这也是无礼的表现,令人烦厌。因此,你不但要做个良好的听者,同时也要让对方知道,你会有些能帮助他的话要说。
你可以说些什么呢?你既已怀着尊重的态度听过你朋友的倾诉,你现在应当提出劝告吗?你若具备资格,也许你可以这样做。你若知道有些什么方法可以替你的朋友解决难题的话,不用说你当然可以跟他分享一下。既然你先花过相当时间聆听对方倾诉,你的话必然颇具分量。倘若你未能给予朋友所需的指导或帮助,不妨帮助他跟具备资格的人接触,好使他获得所需的帮助。
然而,有时你并不需要提出任何劝告,对方也许没有期望从你那里获得什么提议。在这个情况下,要避免说话过多以致削弱了聆听的良好效果。你的朋友也许仅是必须经历一个无法控制的情况,或是需要时间去克服他的消极感觉而已。他前来只是希望你能为他分忧解愁。你留心听他倾诉。你分担他的感觉,又向他保证,你的确关心他,并且会想及他和为他祷告。让他知道你欢迎他随时再次向你倾诉,并且会对他的私事保守秘密。也许他需要这样的安慰过于解决难题的方法。——箴言10:19;17:17;帖撒罗尼迦前书5:14。
在聆听后,无论你是否需要向人提出劝告,敏于聆听都会使双方大有造益。向你倾诉的人由于有人听他说话,对他表现了解,这使他深感满足。获悉有人真的关心他,让他把苦水吐个痛快,这使他大得安慰。在另一方面,聆听者也获得报酬。别人会对他的关注表现感激。由于他对事情有全面的了解之后才发言,他的劝告也会具有更大的价值。诚然,怀着同情心去聆听别人倾诉的确需要付出相当时间。但这样做的确大有价值!不错,借着给予别人细心的关注,你正送给他们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