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
欢迎莅临非洲这个热腾腾的心脏地带!马拉维气候宜人,国民亲切友善;这个温情洋溢的国家的确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然而,许多马拉维人却特别受圣经真理的感人信息所吸引。现在马拉维有四万多个耶和华见证人,他们正努力把这个信息传讲开去。
然而不久之前,有一段日子,上帝手下这些谦卑的仆人经历到许多苦难。当年他们的同胞非但没有显出温厚的友情,反而对他们发动猛烈迫害。他们遭受的可怖待遇足以比拟犹太人所经历的集体屠杀,以及中世纪异端裁判所所施的酷刑。他们的经历,连同他们忍受患难的经过,是基督徒在逆境下紧守忠诚的杰出榜样。不过,我们讲出事情的始末之前,让我们先看看马拉维是个怎样的国家。
马拉维一瞥
马拉维幅员虽小,却拥有景色宜人的山川、河流和湖泊。在国土以南,姆兰杰山巍然矗立,气势磅礴。山势从低地四周的茶园开始上升,直达海拔3002米,是非洲这部分最高的山岭。可是,最有名的胜地大概要算长580公里的马拉维湖了。每当太阳照射,湖面就反映出闪闪光辉;因此,著名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叫它做“星星湖”。据说湖里的鱼种类纷繁,类别之多堪称世上淡水湖之最。
马拉维有1100万居民,他们态度友善,令人愉快。人人脸上流露着无拘无束、亲切温暖的笑容;人人都表现乐于助人的态度。事实表明,他们也热爱上帝的话语。马拉维人的主要语言是奇切瓦语、尧语和通布卡语;以这几种语言出版的圣经译本,面世已约莫有一百年之久。几乎每家每户都至少拥有一本圣经,许多人还经常阅读。从物质方面说来,大多数马拉维人都相当贫乏。但有些人接受了耶和华见证人的帮助后,得以从圣经的篇幅找到极丰厚的属灵财宝。
耶和华见证人在马拉维的传道活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事情的经过可说是充满戏剧性。
“仿佛燎原野火”
我们要从约瑟夫·布思说起。布思是个引人注目、却引起争议的人。他读了几本守望台社出版物之后,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1906年,布思结识了查尔斯·泰兹·罗素。他说服罗素弟兄,守望台社必须在非洲南部有个代表才行。由于布思曾在马拉维(当时叫尼亚萨兰)工作,看来他就是最佳人选。可惜罗素弟兄当时不知道,这人在非洲其实声名狼藉。有个作家后来把他称为“爱搭宗教顺风车的人”。布思利用基督教国一个复一个的教会去达成自己的目的。由于这缘故,当地政府并不欢迎他,马拉维的官员也对他敬而远之。可是这一次,这个老手又搭上“顺风车”了。
布思明知自己不能直接去马拉维,于是先在南非设立基地。在这里,他碰到在马拉维认识的旧朋友埃利奥特·甘温纳。不久,布思授意这个年轻人返回老家。1908年,埃利奥特·甘温纳抵达马拉维,随即展开一项公开传道运动。他所传的信息是从一些守望台出版物,东拉西扯凑合而成的。几年前去世的忠心长老,麦科菲·恩古卢就是那个时候首次接触到真理的。他形容甘温纳的传道工作俨如“燎原野火”一般。甘温纳的传道,加上大事张扬的公开浸礼,的确像燎原野火般迅速在马拉维各地蔓延开去。数以万计的人作出响应,不久许多“会众”纷纷建立起来。
可是,布思和甘温纳都没有脱离“大巴比伦”。(启示录17:5;18:4)其实他们的真正动机是搞政治而非传扬宗教。埃利奥特·甘温纳这种有问题的传道方法,很快就引起了马拉维政府的注意。不久,甘温纳被放逐到塞舌尔群岛。1910年,约瑟夫·布思也迁到别的地方去;自此布思就跟守望台社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两个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实在令人遗憾。然而,稍为可以弥补这些损失的是,许多含有圣经真理的书刊得以分发到全国各地去。在接着几年间,许多心地忠实的人,例如麦科菲·恩古卢,都对读到的刊物有良好反应,后来成为了基督徒。
“守望台运动”引起混乱
由于马拉维的工作未如理想,社方派了一位具备资格的弟兄前来调查实况;他是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的威廉·约翰斯顿。约翰斯顿弟兄发现,许多所谓会众对圣经真理认识十分有限,不过他们当中仍然有些真正渴望寻求真理的人。约翰斯顿弟兄前往南非之前,在这些人当中训练了几个当地弟兄负责带头。接着马拉维的工作沉寂了一段很长时间。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混乱情势正逐渐形成。这种情势使圣经研究者(耶和华见证人当时的名称)处境十分恶劣,他们的忠诚也遭受严峻的考验。
其他跟埃利奥特·甘温纳一样、以个人魅力作号召的宗教运动相继崛起。这些宗教把圣经真理跟谬误道理和不符圣经的习俗搀杂起来。由于这些宗教运动采用若干守望台社刊物,更常常在自己的名称前冠上守望台等字样,结果为国内寥寥可数的真正弟兄带来了不少麻烦。虽然这些弟兄得不到适当督导,也得不到所需的灵粮供应,他们却没有变成销声匿迹。他们继续举行聚会,继续向人作见证;他们努力效法耶稣所立下的榜样。——彼得前书2:21。
当地的宗教领袖乘机毁谤圣经研究者,把他们跟那些发起运动,用守望台名义招摇撞骗的人混为一谈。可是后来人们清楚看出,这些当地教派跟我们的弟兄的确有显著分别。由于基督教国的教士不时向警方提出危言耸听的指控,当地的警察总长在20年代初期亲自作了一项调查。他乔装参加了几次圣经研究者举行的聚会。他有什么反应呢?他对那些恶毒的流言大感愤慨。虽然这样,假“守望台运动”所引起的混乱仍延续了许多年。
筹划工作
1925年,社方重新推动马拉维的工作。约翰·赫德森在马拉维逗留了15个月,向各群会众发表演讲。他设法帮助弟兄们看出,守望台社是“忠信睿智的奴隶”所运用的工具;因此,跟这个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它的指引,是至为重要的事。——马太福音24:45-47。
赫德森弟兄的探访使许多当地弟兄得益不浅,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是其中一位。赫德森弟兄来马拉维那一年,格雷沙姆受浸。不久他就面对严峻的考验了。由于他以往所属教堂的教士向警方诬告他,他被控散播颠覆性的言论。结果他被关进监里。他怎样应付当时的情势呢?他是否害怕起来,就这样放弃信仰呢?一个月后,当地政府详细调查这宗案件,克瓦西西拉终于洗脱罪名,无罪释放。然而更重要的是,克瓦西西拉下定决心,要对耶和华和神治组织保持忠贞。耶和华喜欢任用表现这种精神的人。克瓦西西拉弟兄在莫桑比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他享有许多服务特权,包括在马拉维宣扬王国信息,协助建立会众。(请参看《守望台》1973年5月1日刊。)
赫德森弟兄的探访对麦科菲·恩古卢和朱尼奥·菲里也有莫大的鼓励。后来这两位弟兄移居南非,在那里忠心地服务多年。理查德·卡林迪同样从赫德森弟兄的交往得益不浅。赫德森弟兄离开马拉维之前,委派理查德·卡林迪督导在马拉维进行的传扬好消息工作,直至有人接替为止。
可是,并非人人都赏识赫德森弟兄的探访。我们较早时候提及的恩古卢弟兄,这样形容当时有些人的反应,他们说:“我们不要开普敦那班人来指导我们。我们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这些人拒绝接受社方的指引,要设立自己的“守望台运动”。在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寻求真理的人却表现较谦卑的态度。他们跟社方在南非的办事处保持联络,并对社方通过这个途径所提供的训示和指引表示感激。分社不久就清楚看出,这个由一小群诚恳的感兴趣人士构成的细小核心团体的确需要多点帮助。
在国内设立永久代表
1933年,马拉维耶和华见证人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守望台圣经书社向政府提出申请,要在马拉维设立一个永久代表。总督说他“欢迎这个建议,”于是批准了我们的申请。社方终于能够作出一些比较固定的安排,在马拉维推行传讲好消息的工作。社方在当地设立一个办事处和书籍库,受南非分社所督导。办事处和书籍库于1934年5月成立,由伯特·麦勒基弟兄负责主持这里的工作。
麦勒基弟兄在1930年受浸,在真理的年日尚浅。然而,他在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服务期间,已充分表明自己是个非常有效的先驱。他抵达马拉维之后,在南部首都松巴找到一个有两个房间的房子。一个房间权充书籍库和办公室,另一个则用作睡觉的地方。当时麦勒基弟兄仍是独身汉,他形容这个新任务是孤单的工作,为他“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责任”。
理查德·卡林迪助他一臂之力,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起初,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平息那些假冒“守望台运动”在弟兄当中造成的混乱。这件工作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首先大部分官员已经看出,这些本地派系跟真正的守望台社毫无关系。此外,南非办事处已明确指示伯特·麦勒基该怎样处理当时的情势。伯特·麦勒基仔细听从社方的指示,探访马拉维各群会众,卡林迪弟兄充当他的传译员。由于这些探访,许多人不再支持那些假冒的“守望台运动”和这些运动的领袖。
显然耶和华大大祝福弟兄们的努力。一个精诚团结的神治组织终于建立起来。社方首次收到会众的外勤传道报告。1934年的报告显示,平均传道员的数目是28人。
在松巴书籍库的新任务
伯特·麦勒基在马拉维工作了约莫一年,社方就把他召回南非。后来他忠贞地在南非不同地区服务了六十多年,直至1995年去世为止。麦勒基家族的另一名成员比尔,接替伯特在马拉维的工作。
在此之前,比尔·麦勒基在南非从事先驱工作,当时他还没有受浸。南非分社仆人乔治·菲利普斯问比尔是否愿意接受一个新工作岗位,前往马拉维服务。比尔表示愿意。然而菲利普斯告诉他:“当然,你得先受浸才行。”比尔于是受了浸。他在1935年3月抵达松巴书籍库,当时年26岁。这位忠心弟兄在马拉维经历了许多严峻的考验;虽然这样,他对上帝忠贞不二,继续在马拉维服务,直到1972年被逐出境为止。
这段早期日子究竟是怎样的?1998年,比尔已届89岁高龄,跟家人一起住在南非。他仍然记得松巴书籍库的挤迫情况。他说:“睡房的阔度跟壁炉[1.4米]差不多;里面空气污浊,晚上我总是打开窗户睡觉。但有个晚上,一个警察探进头来说:‘布瓦纳[先生],你最好还是把窗户关掉,因为一到晚上,就有豹子在街上走来走去。’这样我才把窗户关上。”
尽管居住环境相当简陋,事实表明在首都设立书籍库是再明智不过的事。由于警察总部、政府办公厅就在附近,如果有人仍然误把假冒的“守望台运动”当作耶和华见证人,向社方提出指控,麦勒基弟兄大可以立刻作出回应。跟他的亲兄弟伯特一样,比尔·麦勒基耐心地跟官员商议,力求消弭彼此间的误解。由于这缘故,耶和华见证人在马拉维的声誉大有改善。
洁净组织
比尔·麦勒基孜孜不倦地劝导弟兄,帮助他们对耶和华在圣经里定出的标准养成由衷的尊重。他帮助弟兄们明白,一切违反圣经的行为,例如性不道德、通灵术、醉酒等,在耶和华见证人的生活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哥林多前书6:9,10;启示录22:15)在帮助弟兄了解这个问题方面,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实在功不可没。他周游探访各地,遍及马拉维的广大地区,尤以北部为然。麦勒基弟兄把克瓦西西拉形容为“灵性成熟、心地忠实”。克瓦西西拉弟兄以大力维护圣经的公义标准广为人知。每逢他看见有人自称事奉耶和华,却过着不道德的生活,就会无畏地指出他们的不是。如果他们承认自己行为不检,他就拿走他们的圣经书刊,告诉这些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耶和华见证人。他也不准他们参与传道工作。由于克瓦西西拉的坚定行动,许多人幡然悔悟,重新过洁净的生活。令克瓦西西拉弟兄痛心的是,理查德·卡林迪竟然在生活上违反了基督徒的标准,以致他不得不向社方举报。结果,这位一度非常热心的弟兄不再有资格作耶和华的洁净组织的代表。
由于耶和华见证人坚守圣经的崇高道德标准,他们以为人忠实正直著称。对他们来说,这确是莫大的保护。
经常参与传道、赞美耶和华的人数目激增,显然耶和华正祝福这个洁净的组织。到了1943年,平均每个月有2464个传道员,分别隶属144群会众。十年前这个国家只有28个传道员,增长的速度的确令人惊讶!
唤醒马拉维
在1944年,经常在守望台刊物出现的“新世界”这个片语引起了马拉维人的很大注意。正如守望台出版物解释,“新世界”是指耶和华所创建的新事物制度,即受耶稣基督管理、在上帝的天上王国治下的新人类社会。(但以理书7:13,14;彼得后书3:13)这些刊物根据圣经指出,在新世界里,地球会成为乐园;人类会跟动物和平共处;不再有战争;人人都能享用地球的丰富出产;不再有疾病,也不再有死亡;甚至死去的人也会复活过来,有机会永远活下去。——诗篇67:5,6;以赛亚书2:4;11:6-9;路加福音23:43;约翰福音5:28,29;启示录21:3,4。
有一位弟兄发表这个讲题的演讲时,加插了一些当地色彩的解释,说:“亚当在乐园犯罪时,还没有生下任何儿女;我们所有人都是在‘丛林’出生的,不但这样,各位朋友,我们仍然在‘丛林’里。我们还没有回到乐园去。不过,这个日子已经不远了。届时我们会离开这个马泰肯雅(穿皮潜蚤)的世界,进入耶和华那完全确立起来的新世界里。”
解释上帝的新世界的演讲的确对人影响至深。在马拉维的一个地方,一群感兴趣人士竟然跟着弟兄到各处探访,全神贯注地再三倾听圣经的乐园应许。在另一个地方,几个当地教士听了一个关于新世界的演讲之后大受感动,于是结队去见一名欧籍传教士,对他说:“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事?今天,我们看见一些年轻男女,上门把一个最奇妙的消息告诉别人!可是,你们吩咐我们传讲的道理,现在我们发觉原来是骗人的!”
1946年,马拉维的王国宣扬者数目越过3000大关。弟兄们真的把整个国家唤醒过来。
当然,并非人人都喜欢听到上帝的新世界的信息。较早时,政府已禁止输入一切谈论新世界的守望台出版物。不过,这个禁令对弟兄却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国内仍有大批书刊存在仓库里。为了抵消耶和华见证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些教士刻意模仿见证人的传道方法和用语。他们声称:“我们也向人传讲新世界。”有几个教士甚至回去探访教友,然而这种活动只延续了几个星期,他们就放弃了。
宗教领袖还设法游说村长禁止耶和华见证人在他们的村落传道。见证人每到一个村落,都照惯例请示村长,获得他的允准才在村里发表演讲。不过,如果村长受制于当地的宗教领袖,见证人就不能在那里举行公众聚会了。
然而,许多酋长却热烈地欢迎耶和华见证人,时常邀请弟兄到他们的村落发表演讲。有个酋长在一个叫利祖鲁的小镇听了一个演讲,得以获悉死者的真实情况。(传道书9:5;以西结书18:4)之后不久,他出席一个由宗教领袖主持的丧礼。宗教领袖告诉听众,死去的孩子“现在是天上的天使了”。老酋长咕哝地挺着僵硬的身子站起来,转身向村长要了一些鼻烟,然后使劲地吸着鼻烟,边走边说:“哼,在利祖鲁,我们已经知道死去的人是在什么地方。你们的话通通是骗人的!”
一个特别探访
1948年1月,诺尔弟兄和韩素尔弟兄从纽约布洛克林的社方总部前来探访马拉维。总社弟兄探访马拉维,这是头一次。弟兄在布兰太尔市会堂为市内的欧籍和印籍人士安排了一个聚会。当时整个布兰太尔市只有250名欧籍人士,但公众演讲的出席人数却有40人,这个数字实在叫人感到欣慰。翌日,到访的弟兄为非洲弟兄举行了一个露天大会。当时比尔·麦勒基已经能操流利的奇切瓦语,于是由他充当传译员。那天下午有6000人出席公众演讲。由于会场没有扩音设备,发表演讲的弟兄尽量提高声线,务求使人人都能听到。聚会进行期间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演讲不得不临时中断。当时公众人士散开,走到附近的树下和楼房下躲避;但见证人却继续留在座位上。诺尔弟兄拿着雨伞,继续发表演讲,直至结束为止。听众看见这个姆尊古(白人)站在雨中,向非洲裔的听众发表整个演讲。这足以表明耶和华见证人真正关心他们的福利;当地的欧洲人就绝对不会这样做了。
诺尔弟兄和韩素尔弟兄的探访大大带动了当地的传道工作。那年,即1948年,传道员的数目跨过了5600的大关。许多新近感兴趣人士很快就成为传道员。在有些地方,要找到足够的传道地区变得相当困难。
分社开始运作
在这段期间,社方把书籍库从松巴迁到布兰太尔。布兰太尔位于松巴以南,是马拉维的商业中心。有多年时间,耶和华见证人在马拉维的传道活动都是由南非分社督导的。但自1948年9月1日起,社方在马拉维设立了分社办事处,比尔·麦勒基是第一位分社仆人。现在马拉维的传道工作可以在世界总部督导下由当地分社直接照料了。
这时,马拉维已经有若干经验丰富的成熟弟兄,能够以环务监督的身分探访各群会众,以求强化弟兄。环务大会每年举行两次。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弟兄是全国惟一的区务仆人。在办公室工作的比尔·麦勒基也非常忙碌,他时常要打字直到深夜。
前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实在有增加人手的必要。1949年,彼得·布赖德尔和弗雷德·斯梅德利这两位基列毕业生抵达马拉维,受到弟兄热烈欢迎。由于有这两位和其他基列毕业生帮忙,分社仆人的沉重工作担子得以大大减轻。现在弟兄可以用多点时间留意各群会众和大会的运作情况了。
“我实在呆不下去!”
在那些日子,欧洲人或北美洲人前来马拉维服务,就得面对重大的转变。他们以往习惯享用的现代化家庭设备,这些东西马拉维通通没有。在这个非洲丛林地带,电器用品还没有出现。当地人认为正常的事,外国人却可能觉得难以忍受。新海外传道员怎样适应当地的生活呢?
彼得·布赖德尔忆述马拉维给他的第一个印象。当时他从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坐了一段叫人疲惫的火车旅程,来到马拉维。他说:“我们最后抵达希雷河时,天色正逐渐昏暗。许多巨型甲虫围着我们飞来飞去。它们群集在灯上,把灯光完全遮盖起来。它们降落在人的颈项上,在人的衣服上爬出爬入。我对耶和华说:‘我忍受不了这些东西。我实在呆不下去!’接着我们渡河,踏上停在站里的一辆火车。车上的灯光非常暗淡。我很快就发觉个中原因——原来是为了防止昆虫飞进来。在火车上,我们享用一顿晚餐,头一道菜是汤。灯光非常微弱,我们几乎看不见坐在对面的人。喝汤时,为了避免把昆虫一起喝下去,我们只好从牙缝把汤喝下。我对耶和华说:‘求求你,我真的受不了,我实在呆不下去!’”
后来,布赖德尔弟兄再次探访这个地区,要发表公众演讲,但却遭遇难题。为什么呢?他解释说:“蚊子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有个晚上,我发表演讲时要把裤脚塞进袜子里。我用毛巾盖着头,毛巾的另一端塞进衬衣里。我用橡皮带箍住衣袖;整个人只有两只手和一张脸是露出来的。我通过传译员发表演讲。我每说一句话,就要用手扫走脸上的蚊子,然后扫扫双手,再扫扫脸。传译员说完了,我就说第二句,然后重复刚才的动作。”
虽然面对这些情况,靠着耶和华的帮助,彼得·布赖德尔跟其他像他一样的海外传道员却得以应付过来。大多数奉派到马拉维服务的海外传道员,都忠心地在当地工作多年。他们尽心竭力的服务的确令马拉维得益不浅。
更多本地弟兄趋于成熟
这段期间,有更多本地弟兄进至基督徒的成熟地步。这些弟兄也由于跟海外传道员共事而获益良多。亚历山大·马法班纳是其中一位。大多数人叫他做亚历斯。亚历斯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他在莫桑比克出生,父亲是个酋长。他本来要继承父业,成为酋长。但为了寻找工作,他移居南非,后来在那里接触到耶和华见证人。他从见证人学到圣经真理的确切知识。最后他看出,假如他要履行酋长的职责,就得背弃基督教的原则才行。为了避免难题,他决定在马拉维定居下来。不久,马法班纳弟兄成为先驱,并于1952年开始在布兰太尔的分社办事处服务。马法班纳通晓多种语言,对于处理外勤地区的书信往来,这无疑是个有利条件。1958、59年间,他有机会到基列学校攻读,接受海外传道工作训练。跟他同届毕业的杰克和琳达·约翰松也被派到马拉维服务。
另一位在南非认识真理的弟兄是肯尼恩·钦巴扎。1942年,他在南非受浸之后返回马拉维。不久钦巴扎弟兄已表明自己具备成熟基督徒的各种特质。他从事先驱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成为周游监督,探访国内的广泛地区。有些在稍后抵达马拉维的海外传道员都曾有机会跟钦巴扎弟兄和他妻子埃莉茜,以及他们的年轻儿子马伊巴一起工作。这样,海外传道员开始学习适应马拉维的生活。
这些成熟的弟兄都是“作为恩赐”的人,深受弟兄们所珍视。——以弗所书4:8。
海外传道员促进增长
马拉维的见证人非常怀念那些曾忠心地在马拉维服务的海外传道员。那些认识真理时日较久,有机会跟海外传道员一起工作的人,更对他们念念不忘。有些海外传道员发觉,他们接受新工作岗位,就得在生活方式上作出重大改变;但由于怀有爱心,他们甘愿作出这些改变。
马尔科姆·维戈于1957年抵达马拉维,当时他是个独身汉。他抵达分社的第一个晚上,吃过晚餐,已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会被派到什么地方工作。当时的分社仆人朗尼·纳伊也是基列学校毕业生,在上一年才抵达马拉维。纳伊告诉维戈弟兄,分社派他从事周游探访工作。要等到他完成了语言课程才开始吗?不。那时社方还没有这些安排。他翌日就要开始周游探访的工作了!
许多获派从事周游工作的海外传道员很快看出,除了探访会众之外,假如他们想驾驶汽车往来各地,就得有修车常识才行。他们也发现,许多时所谓的路仅是丛林里痕迹模糊的小径而已。当然,本地弟兄非常赏识海外传道员的努力,并尽力协助他们适应当地的生活。通常他们会为海外传道员(若是已婚则包括他的妻子)盖一所整洁的茅屋和洗手间。但对那些跟着丈夫周游各地探访的姊妹来说,令她们尤其害怕的是晚上听到的恐怖声音!她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习惯令人心寒的鬣狗“笑声”,以及各种各类昆虫的“大合奏”。
杰克·约翰松还记得,在丛林举行大会的种种困难。首先,弟兄要清除场地的杂物;然后,他们多半利用当地原有的材料建造。可是弟兄姊妹,老的少的都很乐意帮忙。在姆兰杰附近的大会场地,一位满面笑容的年长弟兄走到约翰松弟兄面前,对他说:“我也要来帮忙。”这件事看来没有什么奇怪。但后来约翰松弟兄获悉,这位弟兄花了约莫一个月的时间,徒步800公里,才来到大会的场地。但他抵达后第一件事,就是请缨将会场的设施安装起来。其他弟兄姊妹也怀着这种甘心乐意的服务精神,合力把丛林转变成容纳6000听众的大会“场馆”。
在改善马拉维各群会众和环的组织方面,海外传道员的确贡献良多。这些弟兄包括哈尔·本特利、埃迪·多巴特、基思·伊顿、哈罗德·盖伊、杰克·约翰松、罗德·夏普、马尔科姆·维戈,他们曾以区务监督的身分探访各地。对于这些监督所提出的仁爱训示和指引,当地见证人很乐意听从。结果,会众的聚会和传讲王国信息的工作都大有改善。同时,弟兄姊妹也得以在真理里扎根建立,作好准备面对前头的逆境。
向欧洲人作见证
后来,社方委派部分海外传道员到分社办事处服务,他们的工作非常忙碌。不过由于他们在分社工作,他们的妻子有机会向布兰太尔和松巴的欧裔居民作见证。这些姊妹包括菲莉丝·布赖德尔、琳达·约翰松、琳达·路薏丝·维戈、安妮·伊顿等,她们在这个地区作了许多优良的见证。许多时,欧裔居民对我们的工作怀有偏见;原因往往是,他们将见证人跟那些“守望台运动”分子混淆起来。然而这些姊妹善用机会,纠正他们的看法,并向他们谈及上帝的王国。
大部分居住在马拉维的欧裔和亚裔居民,若不是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跟雇主订了合同,享有薪酬优厚的工作。一般而言,他们对自己的际遇显得踌躇满志。虽然这样,仍有些欧裔居民和当地说英语的人对真理产生良好反应。有几个人受了浸,其中一个是在伯特利的浴缸里受浸的!
“互相鼓励”
虽然海外传道员跟当地的弟兄姊妹分属不同种族,大家却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们从亚历斯·马法班纳写给一些海外传道员朋友的话可以看出这点:“如果世上真的有‘鸿沟’,那只在于东、西方之间。至于我们,我们拥有一种最紧密的连系,就是阿格配!”这跟耶和华组织以外的人所表现的态度多么大异其趣!一般而言,欧洲人都认为自己比非洲人优越,不愿跟非洲人来往。然而,当地弟兄仍要改掉一个陋习,就是布瓦纳这个称呼。他们时常用布瓦纳 称呼欧洲人,包括海外传道员在内。这个称呼暗示,欧洲人是非洲人的主人。因此,每逢当地弟兄称呼一个海外传道员为布瓦纳,海外传道员就提醒他:“所有耶和华见证人都是弟兄,没有布瓦纳!”
除去这个称呼对双方都有好处。实际上,海外传道员跟非洲弟兄姊妹一起工作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像使徒保罗所说的一样,他们“互相鼓励”。——罗马书1:12。
以诗歌赞美耶和华
所有到过非洲的人都很快留意到,非洲人爱唱歌。他们无须伴奏,只是清唱已能唱出美妙和谐的歌来。马拉维人也不例外。甚至在社方还没有出版奇切瓦语诗歌集之前,弟兄们已经自行编制自己的诗歌。他们采用基督教国歌曲的旋律,换上以王国、传道工作、哈米吉多顿等为主题的歌词。虽然他们没有把这些歌写下来,所有弟兄都会唱这些歌,而且唱得十分动听。在大会里,每逢弟兄姊妹兴致高昂时,他们会在唱完每一节之后,把合唱部分连唱两次!1953年,诺尔弟兄探访马拉维,他特别欣赏这些优美和谐的歌声。他在报告里说:“我不得不提及的是,他们的歌声特别悦耳动听。”
分社在1950年收到社方的新英语歌集《称颂耶和华之歌》,弟兄决定也出版一部奇切瓦语的歌集。但怎样才能使弟兄学会看乐谱呢?他们都会唱歌,只是不习惯看乐谱。于是分社决定使用一种以“do, re, mi”显示音符的方法,叫首调唱名法。有些弟兄曾在学校学过这种读谱方法。彼得·布赖德尔大力推行这个计划;他还记得当时他们遇到的困难,说:“为了确定翻出来的字跟音乐互相配合,我们跟翻译员坐下来慢慢研究;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编成了这部诗歌集。”
弟兄们非常喜爱奇切瓦语的《称颂耶和华之歌》。分社用一部旧蜡纸油印机印制这部歌集;在纸张方面,他们能够拿到什么纸,就用什么纸印制。由于这缘故,这些早期歌集都不太耐用,以致要经常更换。然而,弟兄们并不介意。只要有歌可唱,他们就十分开心了。每次举行大会,他们总会取去二三千本歌集!最后布洛克林接手印制这本诗歌集,不过至那时为止,当地已印制了约莫5万本。
分社的新设施
过去,弟兄曾在多个不同地方指挥宣扬王国的工作,一般都是在非常狭窄的房子里。但到了50年代中期,社方决定兴建一座房子,作为分社办事处和伯特利工人的宿舍。为了这缘故,社方于1956年在布兰太尔买了一幅地。1958年5月,这座建筑物已大功告成。这个新设施使弟兄感到多么兴奋!
几年后,左邻右里人人都认识这个分社办事处。分社隔壁就是马拉维总理黑斯廷斯·卡穆祖·班达医生的官邸。
很可惜,虽然弟兄花了这么多心血兴建这个分社办事处和伯特利之家,这座优良的设施只用了一段很短的时间。
令人振奋的探访
1963年,米尔顿·韩素尔弟兄再次从社方的世界总部前来探访马拉维。韩素尔弟兄刚参加过利比里亚的大会;在那里,他跟许多利比里亚弟兄姊妹一同受到士兵的粗暴对待。马拉维弟兄在布兰太尔几公里以外,机场附近的地方,举行一个规模庞大的全国大会。散居马拉维各地的弟兄纷至沓来。正如一位在真理很久的弟兄说,从“[南部的]恩桑杰至[北部的]卡龙加”,都有弟兄姊妹前来参加大会。在座约莫一万名听众的确很赏识韩素尔弟兄和其他讲者所发表的优良演讲。以往报章很少报道耶和华见证人的大会,但这次有份全国报章为大会写了一则短文。
国内政治情势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个大会对弟兄尤其富于鼓励。他们听到弟兄报道,世界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怎样采取坚定立场,紧守圣经原则。大会主席马法班纳弟兄谈及这个大会说:“不要忘记,有些大会代表每程要骑自行车走600公里,才来到会场。但他们认为,参加大会是基督徒必须肩负的责任,所以他们甘愿为了履行这个责任而面对任何艰辛。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弟兄姊妹都对耶和华怀有坚定的信心。”
山雨欲来
60年代初期,马拉维的国家主义浪潮日益高涨。马拉维跟英国达成协议,在1964年中期,大选之后,马拉维会获得完全自治。与此同时,班达医生成为殖民地内部的总理。大选之前,政府把1963年12月30日至1964年1月19日定为选民自愿 登记的日子。
这时马拉维的耶和华见证人才发现,自己已被迫卷入一场斗争里。《旧金山考察家报》(美国出版)后来把这场斗争描述为“一场宗教战争。……这是一场单方面的战争,是暴力与信仰的角斗”。耶和华见证人并不是宣战的一方。他们听从圣经的教训,对世俗统治者表现尊重,而且忠实纳税。(路加福音20:19-25;罗马书13:1-7)可是,既然耶稣基督说他的跟从者“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耶和华见证人严守中立,绝不介入列国的战争和政治事务里。——约翰福音17:16;使徒行传5:28,29。
选民登记的热潮席卷全国,但见证人行使公民应有的权利,不 登记成为选民。可是党官员一留意到他们严守中立,猛烈的迫害就爆发了。他们用尽办法要迫使见证人改变初衷,购买党员证。在这段期间,分社接获报告,有百多间王国聚会所和千多个弟兄的住宅被焚毁或拆掉。数以百计的农田和粮仓被人付之一炬。令人难过的是,许多耶和华见证人的家庭因此变成一贫如洗、无家可归。有些见证人逃到邻近的莫桑比克。许多人惨遭毒打,其中包括周游监督肯尼恩·钦巴扎在内。钦巴扎弟兄经历了这次虐待之后,不出几年就死了;显然他的死跟当时所受的重创有密切关系。
在试炼下保持忠诚
弟兄姊妹在迫害下保持忠诚的例子很多。例如,有两位姊妹住在离布兰太尔不远的地方,她们合共有11个儿女需要照顾。她们的丈夫对政治势力屈膝,买了党员证。现在姊妹也遭受压力,要迫她们购买党员证。她们断然拒绝。党官员告诉她们,他们会在第二天回来,看看她们有没有改变主意。不出所料,第二天早上有一大群人前来抓住她们。由于拒绝购买党员证,她们被人带到公众广场,这些人扬言要强奸她们,后来只是把她们痛打一顿。两位姊妹始终站稳立场。她们获准回家,但第二天又被带到广场去。这次她们被人脱光衣服,在群众面前遭受毒打。虽然这样,两位姊妹仍旧不肯妥协。
迫害她们的人于是改变策略。他们说:“我们打了电话给你们的办事处,跟约翰松、麦勒基和马法班纳通过话。他们说,你们应该各自买党员证,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买了,[马拉维]其他所有耶和华见证人也买了。在全个国家,只有你们两个还没有买党员证。现在你们最好快点买。”两位姊妹回答说:“我们惟独事奉耶和华。如果分社的弟兄购买党员证,这件事并不会影响我们。即使你们杀了我们,我们也绝不妥协!”(可参看罗马书14:12。)最后,他们释放了两个姊妹,让她们回家。
这两位谦卑忠信的姊妹连写读能力都没有,但她们深爱耶和华和他的律法。诗篇56:11正好道出她们的坚定立场:“我倚靠上帝,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设法阐明自己的立场
严重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社方设法促请官方制止这些迫害。弟兄联络总理办事处,班达医生同意在1964年1月30日跟他们会面。这次,杰克·约翰松根据罗马书13章解释耶和华见证人的中立立场。总理看来对他们的话颇有好感。约翰松弟兄离开时,班达医生还向他致谢。
但仅四天之后,姆兰杰地区有一群见证人遇袭。埃拉顿·姆瓦尚德惨遭谋杀。有人向一位年长姊妹莫娜·姆维瓦乌拉射了一支箭,箭穿过她的颈项;她倒在地上,无人理会。异乎寻常的是,这位姊妹竟然活过来;她的口供终使不法之徒绳之以法。分社听到这宗骇人事件之后,立即发紧急电报给总理办事处。
结果,1964年2月11日,哈罗德·盖伊、亚历山大·马法班纳陪同杰克·约翰松第二次跟班达医生和两个官员会面。不过,这次会面的气氛却跟上次完全两样。班达医生一面举起手上的电报,不停挥动,一面说:“约翰松先生,你给我发这样的电报究竟是什么意思!”弟兄心平气和地向总理解释见证人的中立立场,同时重申他们会服从马拉维的律法。可是总理和两位同僚却认为耶和华见证人故意挑起纷争,激怒攻击他们的人。这次会面的结果令人失望。官方把国内的混乱情况归咎于耶和华见证人。他们甚至恐吓约翰松弟兄,声言要把他立即驱逐出境。然而,看来最令班达医生生气的,是两名官员的颟顸无能;他们无法提出充分证据,证明耶和华见证人挑起争端。
值得注意的是,在姆瓦尚德弟兄被杀后的一次聆讯中,代理法官埃梅祖卢说,他找不到证据,证明政府声称耶和华见证人挑激攻击者一事有什么根据。法官说:“我找不到任何挑激别人的证据。诚然,耶和华见证人决心传扬自己的信仰,力图使人成为信徒;但他们也敏于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政府要求他们做的事,他们都一一遵从。……惟一的例外是,他们不肯加入任何政党。”
选民登记的紧张慢慢平息下来,总理向国民呼吁,要维持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他说:“不要为难那些欧洲人、警察、印度人,甚至耶和华见证人。原谅他们好了!”1964年7月,尼亚萨兰在异常兴奋的气氛下成为独立的共和国,并易名为马拉维。迫害终于停止;但暴民已夺去了耶和华手下八个仆人的性命。
短暂的平静时期
1964年年尾,弟兄经历到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有些一度猛烈反对见证人的人,现在倒想知道,见证人历尽种种迫害,仍能紧守坚定的立场,个中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由于这缘故,传讲王国好消息的工作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66年上半年,我们有另一个机会向班达医生解释耶和华见证人的中立立场。当时守望台社向政府申请引进更多海外传道员。班达医生负责签发准许证给进入马拉维的外国人;因此,他想知道何以我们要有更多海外传道员。于是分社仆人马尔科姆·维戈跟班达医生会面。班达医生强调,他不要任何人在马拉维搞政治。维戈弟兄再次向他保证,耶和华见证人服从当地的律法,同时在政治事务上严守中立。——罗马书13:1-7。
到1967年,马拉维的平均传道员上升至1万7000多人。在这段平静的日子,有另外两位基列毕业生,基思和安妮·伊顿来到马拉维。他们在分社办事处认识了约翰松夫妇,琳达满腔热诚地叫他们放心,“你们来到非洲最和平的国家!”那时候他们仍不知道大难行将临头了。
情况急转直下
基思·伊顿和妻子安妮上了一个简短的语言课程之后,就被派从事区务工作。起初,他们很高兴获得肯尼恩·钦巴扎一家的仁爱协助。年纪轻轻的马伊巴每逢跟伊顿弟兄一起传道,他总爱为伊顿弟兄拿见证袋。
1967年4月,帕隆贝区的坦博村举行环务大会,伊顿弟兄负责主持这个大会。他从电台听到一个令人不安的广播。班达医生指控耶和华见证人蓄意挑激党官员和青年运动分子(称为马拉维青年先锋队和马拉维青年团)。电台广播还声言见证人不但自己拒绝购买党员证,还游说别人同样行。
像在1964年一样,政府再次大力推行党员证。虽然购买党员证是自愿的,但在党官员看来,拒绝购买党员证就等于藐视政府。后来有人说,购买党员证是“国民对[班达医生]建设马拉维的功劳表示感激的方法”。耶和华见证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触怒了党官员,于是他们再向弟兄施加压力,务要迫使他们妥协。分社再次接获弟兄姊妹被骚扰、殴打的报告。
有一次,政党官员请马尔科姆·维戈探访琼贝会众的一个弟兄。这个弟兄由于拒绝购买党员证而被捕入狱。维戈弟兄进入会客室之前先作了一个默祷。显然,起初这些官员希望维戈弟兄会对他们说,守望台社清楚告诉属下成员,购买党员证是不对的。可是,维戈弟兄却强调,社方并没有指定每个人应该怎样做,相反,人人都要在这个问题上自行作出决定。政党官员对这个回答感到不满,于是想找维戈弟兄的把柄。他们像发连珠炮似的向维戈弟兄提出许多刁难的问题;维戈弟兄还没有回答完一个问题,另一个官员已提出第二个问题了。他们盘问维戈弟兄两小时之后,终于把被捕的弟兄释放。他始终没有购买党员证。
工作受禁制!
1967年9月,马拉维大会党举行年会,使情势进一步恶化。年会通过一项决议,说“[我们]坚决宣布耶和华见证人教派在本国为非法团体。”理由是什么?决议继续说:“这个组织危害国家的稳定、和平与安宁,这种稳定是国家顺利运作所不可少的。”然后,总理在党大会的闭幕讲词中宣告说:“耶和华见证人到处惹起麻烦。由于这缘故,党大会昨天通过决议,我们应当禁止耶和华见证人在本国活动。我可以肯定告诉你,当局必定会很快就处理这个问题。”
耶和华见证人真的对马拉维的安定和平构成威胁吗?绝没有!一位旁观者后来把马拉维的耶和华见证人誉为“模范公民”,他们“一丝不苟地纳税,照顾有病的人,并努力扫除文盲”。不过,政府的确“很快就处理这个问题”。不久,政府颁发了一项行政法令,正式禁止见证人活动,生效日期是1967年10月20日。报章以大字标题宣告:“马拉维禁止‘危险’教派活动”。虽然报章说政府采取这个行动是因为耶和华见证人“对马拉维政府不利”,显然真正的理由是他们拒绝购买党员证。耶和华见证人只是按着自己那基于圣经的信念,决心“以上帝为统治者,服从他而不是服从人”。——使徒行传5:28,29。
有备无患
禁令实施之前,分社弟兄看出政府会采取某些行动打击耶和华见证人。虽然当时他们没有料到政府会全面禁止见证人活动,他们却采取了若干防备措施。社方在国内不同地区举行特别聚会,向环务及区务监督提出训示和鼓励。此外,社方还就外勤传道、书刊供应和投递信件等事项提出实用的指导方针。情况开始恶化时,这些训示对弟兄姊妹非常有用。
这些建议慢慢传到各群会众,所有弟兄姊妹都仔细跟从。他们不再使用社方的各式表格。他们只把会众的报告写在白纸上,由信使带到分社办事处。聚会时间也按各群会众的情况而更改。有一群会众决定在星期日早上5时半,趁村里其他人还在梦中的时候举行聚会。至于传道工作,没有任何禁令能够阻止耶和华见证人传讲王国的好消息。情形就好像在使徒的日子一样,我们的忠心弟兄姊妹所采取的立场是:“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使徒行传4:20。
禁令颁布前不久,分社办事处从一个可靠消息来源获悉,政府宪报 准备公布禁止耶和华见证人活动。弟兄知道这件事之后,迅速把所有重要档案、文件和设备搬到不同弟兄的家里。大批书刊也从分社运到全国各地的会众去。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灵粮,有一群会众把两个大油桶载满书刊,埋在地里供日后使用。警方终于在11月来到分社,把社方的物业充公。我们只有那么少书刊、档案和设备,看来令他们颇感意外。
驱逐海外传道员
不出所料,政府下令外国海外传道员必须离开马拉维。不过,这些海外传道员离开之前,都设法尽力鼓励当地亲爱的弟兄姊妹。许多弟兄姊妹的家园被不法之徒摧毁,环务监督芬利·姆维尼里是其中一个受害者。马尔科姆·维戈探访这些弟兄姊妹,鼓励他们。维戈弟兄报道说:“我们抵达时,看见姆维尼里弟兄站在那里,望着变成焦土的家园。他所表现的精神使我大受激励,因为当时他的愿望不是重建家园,而是立即着手鼓励环里其他受害的弟兄姊妹。他并没有因为个人遭受的损失而变得意志消沉。”
杰克·约翰松前往北部的利隆圭,探望三千名被扣留的弟兄姊妹。他有机会跟许多人交谈,鼓励他们。这些弟兄姊妹仍旧意志高昂。事实上,他离开时反觉得自己受到鼓励;他说这的确是个强化信心的经历。后来有个官员告诉约翰松弟兄,禁令导致了令人尴尬的局面。姑且只提及禁令所造成的一个影响,官员指出,目前要是利隆圭的电力供应发生故障,恐怕永远都难修理好了,因为最好和最可靠的工人通通在监狱里!
八位外籍的海外传道员都不是自愿离开马拉维的。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夏普夫妇和约翰松夫妇直接被解到机场,在警察监视下登上飞机。其他两对夫妇则被带到布兰太尔的奇奇里监狱,在那里过了几晚,马尔科姆和基思在一个牢房里,琳达·路薏丝和安妮在另一个牢房里。然后,警察把他们解往机场,遣送到毛里求斯去。最后,社方改派维戈夫妇和约翰松夫妇到肯尼亚,伊顿夫妇到罗得西亚。
海外传道员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马拉维亲爱的弟兄姊妹。可是,马拉维的见证人并非孤立无援。全国有405群会众,每群会众都有属灵的长老、仁爱的监督。(以赛亚书32:2)当地的工作由亚历斯·马法班纳负责照料。自那时起,津巴布韦(当时叫罗得西亚)开始督导马拉维的传道工作。接着几年,津巴布韦在哈拉雷的分社作出安排,让马拉维的环务监督和其他弟兄前往津巴布韦,出席区务大会和特别课程。然后,这些忠心的弟兄把环务、区务大会的节目向国内的各群会众转述。
暴行的新浪潮
可是,禁令公布之后,党官员、马拉维青年先锋队和青年团的成员带头发起另一场恐怖的迫害浪潮。虽然有时警方和法庭对见证人表现同情,他们却无力制止这些暴行,因为在马拉维耶和华见证人已被列为非法团体。
迫害日趋严重,见证人的王国聚会所、住宅、粮仓,以及全国各地耶和华见证人的生意都纷纷被摧毁。在一些地方,攻击者甚至驾着卡车前来,把见证人的东西搬走。若以金钱来衡量,这些东西也许没有多大价值,但对我们在马拉维的弟兄姊妹来说,这是他们拥有的一切 资产了。
此外,马拉维各地都报道见证人被人殴打。我们亲爱的姊妹受到尤其痛苦的迫害。许多基督徒女子被人强奸、残害、毒打。丧心病狂的攻击者任何人都不放过。年老的、年轻的,甚至怀孕的女子,也无法逃过这些残酷待遇,结果有些姊妹流产。成千上万的人再次要逃离家园。许多人在灌木丛暂时栖身,其他人则逃到邻近的莫桑比克,在该地暂时避难。到1967年11月,这场对耶和华见证人发动的残害浪潮至少再夺去五个人的性命。
对禁令的反应
甚至最残酷的毒打也无法阻吓耶和华见证人。极少见证人妥协。萨姆森·库姆尼瓦的住宅和所有家具都被毁去,全部衣服被人撕碎,但他的信心却丝毫没有受损。他满怀信心地说:“我清楚知道 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因为耶和华保护了我。”撒但曾讥诮说:“人……情愿舍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这些忠心男女的坚强信心无疑回答了撒但的这个讥诮,为耶和华大大增光。——约伯记2:4。
这场迫害甚至使马拉维一些心地忠实的人醒觉过来。这种发展跟耶稣基督的预言完全吻合。耶稣警告门徒他们会遭受迫害,甚至被人拉到统治者面前,但最后他说了以下这句富于鼓励的话:“这就让你们有机会作见证。”——路加福音21:12,13。
有一段时间,一名不信的丈夫极力反对见证人妻子的活动。但这场迫害使他清楚看出事情的真相。禁令下了不到两个星期,一天早上一群暴民来到他家里;他们知道这个人不是见证人,于是喊着要找他的妻子。起初他不肯开门,但暴民恐吓要把他们连人带屋付之一炬。他迫于无奈,只好让他们进来。他们很快把他锁住,命令他购买党员证。那时,他开始意识到妻子所信的,的确是纯真的宗教。他拒绝在当天就购买党员证。结果他和妻子都被人痛打一顿。但这件事发生之后,他立即开始研读圣经。次年,他献身给耶和华,跟妻子一起成为耶和华的仆人。
不论在马拉维本土还是在国外,人们都对这些发生在无辜基督徒身上的事表示关注。有些人说:“现在连上帝的子民也不准在我们的国家工作,我们知道世界末日一定近了!”1968年2月《守望台》和《儆醒!》 杂志(英语版,其中一篇刊于汉语版《守望台》1968年8月15日刊)刊出文章报道马拉维的情况,这些文章在全世界掀起了强烈的回应。数以千计的信件排山倒海似的寄到马拉维。许多公众人士义愤填膺,敦促马拉维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制止这些暴行。有些邮局要增派人手才能处理大批突然涌至的信件。这件事引起了国际间持续的强烈反应,最后总理不得不下令停止这场迫害。稍后,班达医生甚至宣称,没有人会被迫购买党员证。他说:“我要人民甘心乐意,自动自觉地更换党员证,而不是被迫的。”于是,又一个迫害浪潮开始逐渐平息。我们的弟兄有机会重返家园,继续执行宣扬王国的重大工作。可是,既然禁令还没有解除,弟兄们改用较不引人注目的方法去执行他们的任务。
地下工作
这其间,马法班纳弟兄忠心地照料当地的工作。他继续跟罗得西亚分社保持联络,并从那里的弟兄获得适时的指引。由于马法班纳弟兄仍然被警察通缉,因此他必须步步为营。事实上,他曾有好几次险些儿被捕。很可惜,马法班纳弟兄后来看来患了癌症,结果在1969年病逝。之后,肯尼恩·钦巴扎负责督导耶和华见证人在马拉维的活动,直至他在1971年因脑出血而去世为止。这两位紧守忠诚的弟兄确实成就了许多善工,当“正义的人复活的时候”,耶和华必定会记念他们,奖赏他们。——路加福音14:14;希伯来书6:10。
后来情势缓和下来,马拉维的弟兄尽力适应当时的新情势。非正式的见证工作很快就产生了成果。尽管政府禁制我们的工作,许多人却加入了先驱的行列。1971年,马拉维总共有925位先驱和数以千计的会众传道员,他们都热心地向人传讲好消息。有一位弟兄甚至成为特别先驱,他就是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他虽然年事已高,面对不少逆境和个人考验,却仍然忠贞地事奉上帝。他在1978年去世,至死忠于耶和华。
由于弟兄行事“像蛇一样谨慎”,因此,罗得西亚分社能够继续收到他们的会众报告和其他信件。(马太福音10:16)这显示弟兄所从事的地下传道活动非常成功。禁令在1967年颁布以前,最高的传道员人数是1万8519人。到1972年,虽然禁令仍然生效,不少弟兄不得不逃到莫桑比克去,可是传道员数目却达到2万3398人的新高峰;再者,每个传道员每月平均的传道时间超过16小时。
在“新地区”向人作见证
虽然见证人在传道期间非常谨慎,但有时也不幸被捕入狱。即使这样,他们却没有灰心气馁。相反,他们继续向人传道,把监狱视为一个新地区。
巴斯东·摩西·尼伦达在1969年入狱七个月。有些囚犯问他为什么不加入他们的联合教会。这为尼伦达弟兄打开了一个作见证的好机会!他运用一本又陈旧、又残破的公用圣经,向他们解释有关圣经的真理。结果他得以建立一个圣经研究,甚至连教会的领袖也向他学习圣经。尼伦达弟兄很高兴在获释前帮助了四个人认识基本的圣经真理。
英语会众的活动
由于政府禁制我们的工作,所有海外传道员都给驱逐出境。可是,比尔·麦勒基由于跟南非籍的丹尼丝结婚,得以继续住在布兰太尔。为了生计,他经营一门小生意。后来,麦勒基夫妇的住所成了布兰太尔英语会众的新聚会地方。他们必须以非正式的方式举行聚会,以便掩人耳目。因此,他们既不唱诗,也不鼓掌。
这其间,在罗得西亚分社服务的吉多·奥托开始不时把圣经书刊偷运到马拉维去。吉多的父亲在马拉维湖湖畔经营一间小旅店,因此吉多不时到马拉维去,并没有引起官员的注意。他们没想到吉多每次入境都带这么多书刊到马拉维去!麦勒基夫妇把书刊藏在住所一个秘密地窖里。他们掘这个地窖时,路人有时会问:“你们掘这个有什么用处?”他们答道:“只是做个厕所罢了。”
一晚,弟兄正举行聚会的时候,一辆汽车突然驶到门前。是谁呢?会是警察吗?弟兄手忙脚乱,不知怎样处理他们的书刊才好。门打开了,来者原来是吉多·奥托,他轻轻松松地推门而进。弟兄不禁舒一口气!
事后,正如丹尼丝忆述:“比尔告诉弟兄,假如有外人要进来,他们第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把所有书刊放在一个预先摆放出来的篮子里。然后,我负责把篮子放进睡房的一个地洞里,这个地洞通往地窖。另外,我们每次聚会都会推出一辆茶具车来,这样,当有人进来时,我们看来只不过是一起喝茶聊天罢了!”
后来,由于形势越来越恶劣,弟兄无法屡次在同一个地点举行聚会。他们于是使用不同弟兄的家作为聚会地点;有时则到树林里举行聚会,装束仿佛是去旅行一样。
尽管考验重重,弟兄却继续向说英语的人作非正式见证,以期找着诚心寻求真理的人。结果,有好几个人后来接受了真理。他们包括维克托·卢尔克、丹尼尔·马尔纳和迈克·夏尔马;现今他们仍然在布兰太尔会众服务。
在布兰太尔的诉讼
1971年,警方突袭麦勒基夫妇的家,结果搜出社方若干刊物。麦勒基弟兄被警方起诉,要到布兰太尔的林贝地方法院受审。当地有大群见证人闻风后不惜冒被捕之险,到法庭出席旁听,以支持麦勒基夫妇。后来,地方法官裁定麦勒基弟兄“无罪”,在场的弟兄不禁欢呼喝采!然而,控方不服上诉。案件交由高等法院审理。这回控方得直。比尔·麦勒基被判七年徒刑。可是,当局其实并不想把麦勒基弟兄下在监里,因此他们吩咐麦勒基弟兄离开马拉维。
这样,比尔·麦勒基在马拉维忠心服务了37年之后,终于在1972年10月被迫离去。他离开前请弟兄们到家里来,悄悄把地窖里的所有书刊带走。弟兄把书刊分别装在几辆车子上运走!后来,有些弟兄在路上的关卡被截查,可是警察甚至没有留意到任何一箱书。麦勒基夫妇用混凝土把地窖的通道封闭,然后才离开马拉维。比尔·麦勒基的忠心服务,以及他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必定会长留在马拉维耶和华见证人的历史上!
掀起第三度迫害浪潮
弟兄开始适应新的常规,就在这个时候,迫害的浪潮再度掀起。1972年,马拉维大会党在年会里采纳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决议。其中一个决议是,雇主必须把所有是耶和华见证人的雇员解雇。当局严厉执行这个决议,受雇的见证人无一幸免。尽管有些雇主希望保留可靠的见证人雇员,却受到当局禁止。见证人所经营的业务受到封闭,财产给政府充公。然而,更可怕的事还在后头。
大会的另一个决议声明,“要驱逐村里所有[耶和华见证人]”。这实际上等于把所有耶和华见证人从当地社区赶走!结果,见证人有数以千计的房子不是被人焚毁,就是被人拆掉。他们的收成和牲畜场给毁去。人们甚至不许他们从村子的井里打水。在这场全国的劫掠行动里,见证人实际上变得一无所有。
青年团的成员再次担任主导的角色,带动这场空前残酷的迫害。他们把自己组成队伍,人数从十几人至一百人不等,逐村搜捕耶和华见证人。
在全国各地,弟兄纷纷被捕。在布兰太尔,弟兄被人围捕,然后给押到当地的党总部去,也就是社方在1967年给充公的分社办事处。被捕的弟兄包括格雷松·卡平宁加,他在工作受禁制前是分社的翻译员。由于弟兄坚决拒绝购买党员证,暴徒于是把盐和辣椒粉混和,擦在弟兄的眼里。不但这样,他们还用插上许多大铁钉的木板殴打弟兄。弟兄痛苦得喊叫起来,暴徒却越发猛力殴打弟兄,说:“让你的上帝救你吧。”
在这场残酷的迫害里,有不少见证人不幸丧生。在马拉维湖南端的麦克利尔角,暴徒把一捆捆的草围着泽法特·姆拜科,把汽油倒在草捆上,然后把草点燃。姆拜科实际上给活活烧死!
姊妹也饱遭蹂躏。许多姊妹由于拒绝购买党员证,被干部轮奸。在利隆圭,马戈拉姊妹跟其他许多姊妹一起逃走,想避过这场灾劫。可是,她由于有了身孕,无法快跑。一群暴徒像野犬一样赶上了她,把她活活打死。
在利隆圭近郊的本达农业学校的校园里,有六个弟兄和一个姊妹被杀,凶徒还把他们的尸体肢解。该校校长西奥多·平尼就这宗暴行亲自向总统班达抗议。结果怎样?平尼被驱逐出境!
大逃亡
由于一场种族大屠杀正迫在眉睫,许多耶和华见证人在1972年10月开始逃亡。有数以千计的见证人向西逃到赞比亚。在边境的地方,联合国一名观察员作证,“许多难民的身上都有刀痕和伤口,分明是被人用[非洲]常见的大砍刀斩伤的”。
见证人被安置在辛达米萨莱难民营里,这个地点位于马拉维、莫桑比克和赞比亚交界处的三角地带。然而,那里卫生恶劣,疫症流行。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有超过350人死亡,其中许多是儿童。其他国家的见证人很快就获悉这些难民弟兄的困境。他们立即把救援物资送到那里,数量颇为惊人!南非的耶和华见证人捐了数以吨计的帐幕、衣物和其他急需物品。卡雷尔·德雅格和丹尼斯·麦克唐纳带领一队满载救援物资的货车,从南非分社驶到难民营去。此外,弟兄的灵性需要也没有受到忽略。其中一辆货车运载了21箱圣经和圣经辅助刊物。耶稣曾描述真基督徒彼此之间的爱心,马拉维的弟兄目睹这种爱心的明证,感到多么高兴!——约翰福音13:34,35。
然而,见证人很快就意识到,赞比亚当局并不欢迎他们。到12月,当局甚至强迫难民返回马拉维。弟兄为此感到多么失望!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弟兄终于灰心放弃吗?迈克尔·亚丹加说:“我的牙齿被人打落,因为我不肯购买党员证。我被解雇,因为我不肯购买党员证。我被殴打、财物给毁坏,又被迫逃亡到赞比亚——这一切都只因我不肯购买党员证。现在我也不打算购买。”弟兄仍然保持坚贞。不错,正如诗篇的执笔者说:“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诗篇34:19。
马拉维的见证人,不论男女,都表明自己具有真正的信心,就像圣经希伯来书第11章论到上帝仆人所具有的一样。像古时敬拜耶和华的人一样,马拉维的见证人“宁可遭受苦刑,也不肯随便凭赎价(意即妥协或舍弃耶和华)获得释放”。他们跟耶和华古时的仆人一样,“饱经考验,就是被嗤笑,遭鞭笞,甚至忍受系索,身陷监狱”;像这些古代忠仆一样,“世界根本配不上他们”。——希伯来书11:35,36,38。
到莫桑比克寻求庇护
弟兄从赞比亚返回马拉维后,再次受到恶毒的迫害。马拉维根本没有他们立足的地方。他们惟有再次逃亡,但这回却逃到莫桑比克去。当时莫桑比克仍然在葡萄牙人的统治下。莫桑比克当局仁慈地收容弟兄。住在马拉维南部的弟兄逃过姆兰杰附近的边境,来到卡里科的难民营。许多弟兄都一直住在那里,直至1986年为止。
从马拉维西部边界——代扎和恩切乌之间——前往莫桑比克也非常方便。弟兄只需横过一条充当边界的大道,就可以寻得庇护了。莫桑比克这个地区的难民营设于姆兰盖尼附近,大部分弟兄都逃到那里。
因此,卡里科和姆兰盖尼附近的难民营成了3万4000多名男女孩童的家。在长老带领下,由上帝人民组成的整群会众跋涉到难民营去。马拉维当局下令,任何人都不可向他们提供交通工具。
耶和华手下这些仆人在难民营里安顿下来后,就展开新的生活。起初,他们的物质相当贫乏,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然而,不用多久,一排一排的房子盖好了,难民营也保持得十分整洁。为了增补社方和世俗机构的粮食配给,许多弟兄都自行种植作物。有些弟兄售卖他们的手制品,或到附近的村子打零工。虽然弟兄在物质方面比较贫乏,却因为不缺生活的必需品而感到知足。(提摩太前书6:8)至于灵性方面,他们就十分富足了!
在营里组织起来
肯尼迪·阿利克·迪克、莫里斯·马布冯贝、威拉德·马坦戈,以及后来的其他长老,共同组成了营里的督导委员会。他们孜孜不倦地照料弟兄的灵性需要,因此深得弟兄的敬重和爱戴。这些忠贞的长老把圣经的这个劝告紧记在心:“务要牧养上帝的羊群。”(彼得前书5:2)他们在营里安排了许多属灵活动。他们留意使见证人的家庭在每天起头都吸收一些属灵的资料,讨论当日的经文。《守望台》研究班、公众演讲,甚至大会,都得以经常举行。所有难民弟兄都意识到,这些属灵供应是不可或缺的。
起初,所有聚会都集中在难民营的中央平台上举行。数千人聚集在那里聆听圣经的训示,也听到有关营里不同职责的指示。后来,社方鼓励各群会众兴建自己的王国聚会所, 以便举行聚会。最后,这些难民营组织了五个环。
见证人在马拉维的工作受禁制以前,督导委员会的弟兄和其他弟兄曾从海外传道员获得许多有益的训练。这有助于他们把营里的弟兄组织起来。总体来说,难民营的运作跟大型的区务大会差不多。弟兄设立了不同的部门去照料各种需要, 例如清洁和分配食物, 当然也包括保安在内。
虽然马拉维大部分的耶和华见证人已流亡到国外,可是,迫害我们的人仍然不肯罢休。敌人偶尔越过边界,前往边界附近的难民营,袭击住在那里的弟兄。因此,为了保护耶和华的百姓,弟兄不得不采取一些特别的保安措施。
督导委员会委任一组弟兄当招待和警卫,把守住难民营的所有入口。巴特森·朗韦负责督导姆兰盖尼难民营的招待弟兄。他的工作任务牵涉到要经常在营里四处往来,巡视站岗的弟兄。每天从早到晚(上午7时至晚上7时),营里的弟兄都可以看见朗韦弟兄忠心地执行任务,保护基督徒弟兄姊妹。因此,曾在姆兰盖尼难民营住过的弟兄,都会记得朗韦弟兄为他们所作的忠心服务。
马拉维的弟兄暂时流亡到莫桑比克,不但能够逃过迫害,还有助他们装备自己,好应付前头的考验和试炼。弟兄之间的情谊变得更为深厚,他们比以往更全心仰赖耶和华。勒蒙·卡布瓦齐后来成为周游监督,他回忆说:“流亡国外利弊参半。我们在物质方面非常贫乏,但在灵性方面却受到悉心的照顾。由于我们住得这么近,因此能够真正彼此认识,相亲相爱。我们返回马拉维之后,这种关系对我们大有帮助。”
苦难重临!
不幸的是, 弟兄逃过凶徒毒手的时间相当短暂。1975年6月,莫桑比克取得独立,国家主义的精神顿时弥漫全国。该国的新领导人并不了解耶和华子民的中立立场。由于拒绝在这件事上妥协,弟兄被迫从姆兰盖尼越过边界返回马拉维,再次落在迫害者的手里。
返回马拉维的难民在边界上遇见中区部长库布韦扎·班达。班达对他们说:“你们自愿离开马拉维,现在又自愿回来。你们可以回到自己的村庄去,然后乖乖地跟党主席合作。”论到马拉维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班达说:“我的小子会确保你们跟党合作的。”前路看来相当崎岖。
那些被迫返回马拉维的弟兄后来越过该国东南面的边界,前往莫桑比克米兰热附近的难民营,跟那里的弟兄会合。可是,难题并没有这样就完全解决。例如,菲代西·恩达拉马在米兰热从事环务探访工作,直至那里的难民营在80年代末期给解散为止。当游击队士兵袭击难民营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幸遇害。虽然这样,这位性情温和的弟兄却继续热心地事奉耶和华。
其余在1975年被迫返回马拉维的弟兄,不得不留在当地。数以千计的见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跋涉返回自己的村庄。对许多弟兄来说,他们仿佛硬着头皮,受人夹道鞭打一样。
初时大多数弟兄都获准再次住在自己所属的村子里。但过了不久,那些“小子”前来,试图强迫耶和华见证人“跟党合作”。青年团的党徒包围弟兄的家,要求弟兄购买党员证。然而,每个见证人的家庭都断然拒绝。结果,弟兄惨遭各种不人道的虐待。甚至妇孺也参与殴打这些无辜的基督徒。据报有些基督徒,不论男女,受到令人作呕的淫辱。暴徒甚至把基督徒男女捆在一起,试图强迫他们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暴行实在令人发指。
甚至在日常生活上,耶和华见证人的忠诚也经常面对考验。不论在医院、市场、学校或公共交通工具上,青年团的成员时刻留意搜寻没有党员证的人。正如启示录13:16,17所说,谁没有“野兽”的“记号”(这记号代表他支持这个世界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够“做买卖”,意即过正常的生活。
耶和华见证人经历到这一切考验,仍屹立不移,拒绝妥协。然而,迫害他们的人还是不肯罢休,要继续向见证人下毒手。
大群见证人被投入狱中
有时耶和华见证人的整群会众都被当局拘捕,关在拘留中心里。这些拘留中心的运作方式令人不禁想起纳粹党的集中营来。很不幸,有些孩童和婴儿被迫跟他们悲痛欲绝的父母分离。其中一些幼儿被交由非见证人的亲戚照顾,另一些则变得无依无靠。到1976年1月,马拉维各地总共有超过五千名见证人被关在监狱或拘留营里。
初时,情况极度恶劣。由于人口过挤,各种致命的疾病在营内流行。残暴的监狱警卫令弟兄的处境雪上加霜。其中一个警卫对弟兄讥嘲说:“像政府所安排一样,你们是我们的牛马。”巴斯东·摩西·尼伦达忆述,他常常被迫从清晨工作至日落之后,全没有休息,也没有东西吃!
在臭名远播的扎莱卡拘留营里,一位弟兄用卫生纸充当便条,在纸上写了几句话,托人偷运出去。便条说:“不论弟兄或姊妹,尽管病情严重,都得出去工作。患了病的儿童被送到多瓦医院去。……他们根本不照顾患病的见证人。我们把多瓦医院称为屠宰耶和华子民的地方。”
看来监狱的警卫千方百计想使弟兄姊妹灰心放弃,不再紧守忠诚。他们绝没有得逞!耶和华的人民学会应付逆境。一块从水泥袋撕下来的碎纸写着这番强化信心的话:“好消息。弟兄姊妹虽然饱受迫害,又要搬运石块,却都满面笑容。”
其他国家的耶和华见证人和其他人士,都纷纷致信班达总统的办公室,抗议当局对见证人的虐待。然而,总统对这些抗议充耳不闻。我们的弟兄仍然受到拘留。
“上帝的话语是不受捆绑的”
虽然处境极为不利,弟兄却安排在监狱里举行基督徒的聚会。弟兄设法把圣经刊物偷运到监狱里,分发给狱中的弟兄。用什么方法呢?巴斯东·摩西·尼伦达忆述扎莱卡监狱的弟兄怎样获得一本《年鉴》,说:
“有一个弟兄不是囚犯,而是在监狱园子里工作的。由于警卫已习惯他经常出入监狱,因此从不搜查他。这个弟兄把蔬菜送到警卫那里时,在衣服下藏了一本《年鉴》。他离去前设法把这本书交给狱中一位弟兄。我们特别高兴可以获得《年鉴》,因为当时的《年鉴》载有全年的每日经文和有关评论。之后,我们迅速把所有经文和评论抄在卫生纸上,结果用完了好几卷卫生纸!两星期后,警卫发现了那本《年鉴》。可是,那时我们已把抄本分发到整个拘留营里。我们甚至把几份抄本偷运给关在拘留营另一个部分的姊妹。”
扎莱卡监狱的弟兄分成多个小群,举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社方收到一封信,说“在4月14日这个可爱的日子,有1601人出席聚会”。在扎莱卡监狱,有13人领食饼和酒。报告也说:“差不多每个牢房的弟兄,在演讲前和散会后都一起唱诗。”
后来,监狱里的情况稍有改善。有些警卫终于受弟兄感动,对他们相当友善。其中一个警卫退休后甚至接受了真理。他现在是马孔巴弟兄。他的儿子也把一生呈献给耶和华。使徒保罗说得很对:“上帝的话语是不受捆绑的。”——提摩太后书2:9。
在禁令下事奉耶和华
迫害的浪潮再度逐渐缓和。到1979年,大部分耶和华见证人都已从狱中获释。许多邻居都感到好奇,问道:“你们为什么被拉去坐牢呢?”“为什么人人都迫害耶和华见证人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弟兄有机会跟对方讨论圣经,结果不少邻居成了耶和华的仆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以后,也会受到同样的仇视,正如耶稣所预告一样。然而,他们意识到耶和华见证人的确实践纯真的宗教。(路加福音21:17;雅各书1:27)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受浸的人当中,通过见证活动而接受真理的,比见证人本身的儿女还要多。
当时马拉维的弟兄怎样把圣经书刊运进国内,供聚会和传道工作之用呢?70年代晚期,马拉维的王国工作转由赞比亚分社照料,因为赞比亚和马拉维有共同的边界,但津巴布韦跟马拉维并不接壤。赞比亚的弟兄在贴近马拉维边界的地方,不显眼地设了几个贮存刊物的地方。少数有汽车的弟兄驾车驶到赞比亚,领取一些包好的书刊,偷运到马拉维去。在禁制早期,由于边境的关卡不多,这个方法非常成功。
弟兄获得了所需的书刊和杂志,就可以安排聚会。当然,他们不能够公开在王国聚会所里这样做。相反,弟兄秘密地聚集起来,往往在晚上,并且设法不让邻居或其他村民发现。村里有些弟兄在村外拥有祖地,这也是适宜举行聚会的地方。如果一大群人在同一个时间前往聚会的地点,无疑会引人注目,因此弟兄分成小群,分别前往该处。人人都抵达后,聚会才开始举行。弟兄不会大声唱王国诗歌,而是轻声低唱。他们听完一个优良的演讲后,也不会大力拍掌,而是只用两掌互相轻擦一下。
尽管这样,所有出席聚会的人都十分珍惜这些适时的灵粮,并感受到他们正跟世界各地领受同一属灵训示的弟兄姊妹紧密团结起来。通过这些聚会,弟兄能够获得良好的装备,去执行至为重要的传道工作。在这件工作上,他们必须非常谨慎才行。
勇敢无畏的信使
虽然曾有一段时期,把圣经刊物偷运到马拉维去不大困难,可是,到80年代中期,情况改变了。当局在全国各地设置关卡。警察也更仔细留意搜查汽车。因此,弟兄无法再用汽车把书刊从赞比亚运入马拉维了。他们有什么对策呢?
弟兄开始较多使用脚踏车。他们骑着脚踏车穿越丛林,因此能够避过路上和边境的关卡。弟兄必须勇敢无畏、信心坚强,才能负起信使的重任。由于他们忠心地执行任务,耶和华显然也祝福他们。请读读以下的经历:
莱特森·姆隆戈蒂把一袋杂志放在脚踏车的后头,驶过利隆圭。后来他看见大群民众在街上两边列队,期待总统莅临,而且有警察和马拉维少年先锋队在他们当中。莱特森感到非常紧张。他的脚踏车拐过一个弯的时候,车上那袋杂志突然跌在地上,更令他大吃一惊。杂志在众人面前散落一地!人们急忙走到他那里去。莱特森以为这次他必定糟了。可是,群众原来是要帮助他把杂志拾起来,放回袋里去。莱特森如释重负,虽然抹了一把冷汗,却能够化险为夷,继续上路。他感谢耶和华遮掩了警察和马拉维少年先锋队的眼目。
弗雷德·拉梅克·圭里扎受托运送会众一些重要的邮件。他骑着脚踏车,迅疾冲下卡松古附近一个山坡,赫然看见前头有一个关卡,一些青年团的成员驻守在那里。弗雷德还没有驶到关卡处,就停了下来,然后迅速掉过头来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青年团的成员喝令他停下来,喊问道:“你要到哪里去?”信使弟兄答道:“我冲下山坡的速度太快了,来不及拐弯嘛!”令弗雷德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接受这个解释。他衷心感谢耶和华保护了他。
然而,有些勇敢的信使弟兄却不幸被捕入狱。他们大多数是有妻儿的。
定期“旅客”
从1987年起,赞比亚分社委员会成员爱德华·芬奇就定期探访马拉维的弟兄。马拉维是热门的旅游地点,加上芬奇弟兄有亲戚住在布兰太尔,他要到马拉维“度假”根本不成问题。芬奇弟兄年轻的时候曾在家乡罗得西亚做先驱。他多次跟随吉多·奥托进入马拉维,把偷运的圣经书刊存放在麦勒基兄弟的地下密室里。当年他不过19岁。后来,芬奇弟兄有幸到基列学校受训。社方现在派他执行另一个跟马拉维有关的任务。
赞比亚分社注意到,运进马拉维的圣经书刊数量很有限,他们担心当地的书刊供应不足,于是派芬奇弟兄到马拉维探察实情。芬奇弟兄跟马拉维的督导委员会见面的时候,他们兴奋极了。这个外地来客不但鼓励他们,还提供进一步的指示。芬奇弟兄跟督导委员会、环务监督和区务监督、负责运送书刊的弟兄举行了一连串的秘密会议。人人都决心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满足会众对书刊的需求。赞比亚的存书库离马拉维边境不远,里面堆放的书刊再次定期流入马拉维。
芬奇弟兄常常带同妻子琳达前往马拉维“旅游”,对当地的弟兄姊妹提出鼓励。他走遍了全国各地,目的不是在于观光,而是要建立弟兄的灵性,尽量给予他们所需的训练。在禁制期间负责带头的弟兄,特别珍视他的探访。芬奇弟兄跟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显出无比的爱心和耐性,他们为此深表感激。
协助运送书刊的弟兄
当然,要负责运输的弟兄骑脚踏车,把书刊运送到马拉维的每一群会众,根本是不可能的。社方考虑到这件事实,于是在1988年购置了一辆轻便小货车,在全国各地往来运送书刊。负责驾驶货车的弟兄摸清楚警方在什么地方设置关卡后,就谨慎机巧地避开这些检查站。其他英勇的弟兄也自愿参与服务。维克托·卢尔克是其中一个,他在布兰太尔的英语会众服务。他常常冒极大的风险,在夜间驾着私人汽车把书刊运送到国内的秘密存书库去。目前在南非服务的西里尔·朗,在1972年之前也曾提供类似的援助给马拉维的弟兄。此外,他还向一家相识的药房,用较低的价格替弟兄购买他们急需的医疗用品。
为了提供灵粮给马拉维的弟兄,社方在布洛克林的总部决定用圣经纸印制杂志,又批准印制纸面的平装书刊和特别版式的《守望台》。弟兄们叫这种杂志做迷你杂志。1989年4月,在一次秘密会议中,爱德华·芬奇告诉负责运送书刊的弟兄,社方为他们印制了特别版本的书刊。弟兄们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得流下泪来。他们对耶和华的仁爱供应实在感激不尽!他们现在可以偷运多一倍的书刊入境了。
特别版本的书刊有两大好处:方便摺叠,容易收藏。见证人还可以在公共交通车辆上公然阅读迷你杂志。外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忠信睿智的奴隶”切实执行他们的任务,“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属灵“食物”给马拉维的见证人。(马太福音24:45-47)有了这些珍贵的“食物”,耶和华的仆人即使身陷逆境,也能继续紧守忠诚。
独特的会众
令人遗憾的是,1990年,社方的小货车跟一辆警车相撞。警察一发现货车载满了社方的刊物,就立即拘捕车上的两个弟兄,把他们扔进监狱去。勒蒙·卡布瓦齐就是其中一个被捕的弟兄。
卡布瓦齐弟兄抵达奇奇里监狱后,跟早已下狱的十个弟兄会合,发觉他们的处境十分可怜。“老牌”囚犯不但夺去弟兄的毯子,也不许他们在狱中举行聚会。卡布瓦齐弟兄觉得有必要采取行动,改善弟兄的境况。他的妻子克里西探监期间,他吩咐太太把他个人的衣服带来。卡布瓦齐弟兄把自己的衣服分给狱中的弟兄,好让他们穿着得体。别的囚犯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接着,卡布瓦齐弟兄尝试跟“老牌”囚犯打交道,因为全部毯子都落在他们手里。他有什么法宝呢?卡布瓦齐弟兄说:“我请弟兄替我买10公斤糖。我用1公斤糖去换取一块毯子。”这次买卖还“换”得“老牌”囚犯的友谊。他们不再阻止弟兄在狱中举行聚会了。
弟兄们在监狱的操场上经常举行聚会,不久还成立了一群新的会众。会众的名称是什么?场角会众,因为聚会就在监狱操场上的一角举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场角会众经常有六十多人参加聚会。新成立的会众有三个长老、一个服事仆人,他们悉心照顾会众的成员。会众的地区富饶多产,传道员总有法子跟“在家”的住户攀谈!卡布瓦齐弟兄在狱中主持了五个圣经研究,其中两个学生已经受了浸!
“有益”的食物
场角会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书刊运进监狱供聚会之用。卡布瓦齐弟兄胸有成竹。他请一个刚出狱的弟兄把一包食物送进监狱。狱警打开包裹检查,只见内里载满了马拉维人常吃的木薯根。他们却不知道,这些木薯根多么“有营养”,对弟兄的灵性多么“有益”!外头的弟兄在每条木薯根的中心部分割去薄片,把卷起的迷你杂志、一小部分的《推理》和《天天考查圣经》放在其中。被囚禁的弟兄一共收到两包“有益”的食物,现在他们有足够的书刊供聚会和圣经讨论之用了。卡布瓦齐弟兄回忆说,他被当局监禁了8个月,其间收到很多期迷你杂志,狱中的弟兄从没有因为缺乏灵粮供应而需要重读《守望台》的研读文章。
值得庆幸的是,场角会众已不复存在了。耶和华在马拉维的人民再也不用在狱中举行聚会!
弟兄赢得尊重
随着时间过去,耶和华见证人所受的迫害渐渐缓和下来,但攻击他们的事件仍不时发生。一如既往,我们的弟兄始终坚贞不屈。耶和华的人民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在姆钦吉区,姆扎马酋长写了一封信给“住在我辖区内的亲爱的上帝人民”。他在信里写道:“在我辖区内居住的见证人,个个都是一等良民。我管辖的地区包括13条村落。”他称赞见证人忠实纳税、道德高尚、端庄整洁、谦恭有礼、工作勤奋。他在信的结尾部分说:“我勉励你们所有耶和华见证人,要继续紧守你们的律则。”
1990年年初,见证人在布兰太尔附近的纳滕杰举行环务大会,其间有22个弟兄给青年团的成员逮捕,奥斯汀·奇戈迪是其中一个。奇戈迪弟兄将近80岁了。他被囚禁了一年半后,终于获得释放。青年团有些成员看见这个年长的弟兄仍然健在,一直对上帝忠贞不二,就非常钦佩。他们甚至要求跟见证人学习圣经。奇戈迪弟兄对他们的要求持审慎态度,惟恐危害其他弟兄的安全。不过,这些青年却坚持不懈。见证人最后同意跟他们研读圣经。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当中有的进至受浸的地步。今天,有几个甚至在会众里担任长老和服事仆人的职责。
塞缪尔·扎奥农加的忠心榜样也值得我们效学。他严守中立,在扎莱卡监狱服了四次刑期。1989年,他一再坚拒购买党员证,结果第五次被捕。青年团的成员把他解到萨利马的警署去。不料,警官竟然对他们说:“你们如果想再次把这个人投入监狱,就应该有心理准备,陪他一同入狱,亲自看个究竟。我不妨让你们知道,这个人虽然坐过几次牢,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你们愿意陪他入狱看看吗?”青年团的成员答道:“不必了。”警官接着又说:“既然这样,你们最好送他回乡,别再骚扰他了。这个人是永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的。”青年团的成员于是开车护送扎奥农加弟兄回家。他们抵达扎奥农加弟兄的村落后,就召见村长,吩咐他不可再让村民骚扰这位弟兄。从那时起,扎奥农加弟兄就可以公然阅读《守望台》和《儆醒!》,也可以公开向邻舍作见证,不用害怕惹上麻烦。
非正式见证
遭禁期间,我们的弟兄不断从事非正式见证工作。迫害的浪潮一旦缓和下来,弟兄们就放胆做非正式见证。1990年年初,传道员在恩切乌镇分发了一本《聆听伟大的导师》给一个对圣经真理感兴趣的少女。既然这个少女不大识字,弟兄就劝她请人念书给她听,同时提醒她说:“你最好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当时这个少女的弟弟西门跟她同住。少女自然信得过自己的弟弟。西门把《导师》的内容念给姐姐听,他自己很快就看出书中所讲的是真理。不久,西门就经常跟见证人学习圣经。西门说:“我在圣经里亲自读到,真基督徒会遭受迫害。所以,我知道耶和华见证人所信的,确是纯真的宗教。”(提摩太后书3:12)西门·马恩加尼进步得很快,在接触真理的同一年就受了浸。他目前在利隆圭的伯特利服务。
在布兰太尔,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一个正规先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先驱名叫贝斯顿·马迪亚。他躲在一座小教堂的走廊上避雨,无意中听到有人问教堂的牧师:“所有好人都会上天堂吗?”牧师不知该怎样回答才好。马迪亚弟兄很想帮他们一个忙,于是走进教堂,主动解答他们的问题。出乎他的意料,他们不但接受他的解释,还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过了不久,马迪亚弟兄还建立了七个圣经研究。
在学的年轻人也把握机会作见证。多萝西·纳库拉要交作文功课,她决定写一篇文章论述圣诞节的起源。老师批阅她的作文后,十分赏识,于是叫其他老师也读读她的文章。他们问道:“这些资料是哪里得来的?”结果,多萝西分发了17本杂志给她的几位老师。
“亲爱的叔叔”
尽管饱受患难,耶和华的仆人却从不感觉孤立无助。他们深知耶和华时刻扶持他的仆人。他们也深信全球各地的弟兄都关心受患难的手足,全力支持他们。
除了罗得西亚(今称津巴布韦)分社和赞比亚分社所提供的支援之外,本地的成熟弟兄也设法确保,上帝在马拉维的羊群得到仁爱的照顾和充足的灵粮供应。督导委员会,当时叫做职员办事处,在这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要肩负什么责任呢?勒蒙·卡布瓦齐在督导委员会服务了多年。他说:“我们的基本职责是要确保弟兄得到书刊供应。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负责偷运书刊的弟兄和环务监督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保持勇气。我们也探望惨遭迫害的弟兄,看看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巩固他们的灵性。”
督导委员会经常写信鼓励各群会众,供应他们所需的灵粮。弟兄们恐怕当局检查信件,于是编了一套代号和别名,以免暴露弟兄的身分。督导委员会发出的书信一律签署“S.O.”(职员办事处)。这样,即使书信给当局截取了,他们也看不透书信的内容。环务监督通通以环的编号为名,环务探访的一周称为“特别周”。甚至在今天,我们仍然听到弟兄姊妹说:“在不久的特别周, M-11会探访我们。”督导委员会本身又用什么代号呢?国内的弟兄在书信的开头一律称呼督导委员会为“亲爱的叔叔”。督导委员会分别回信给不同的“侄儿”“侄女”“外甥”“甥女”。弟兄们凡事小心谨慎,在遭禁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仍能彼此联络,互通信息。
督导委员会的长老尽忠职守,充分体现出首先寻求王国的精神。(马太福音6:33)督导委员会的一些成员,例如埃利森·恩琼加、哈弗里·克维亚、阿德松·姆本代拉和勒蒙·卡布瓦齐,到现在还是耶和华手下的全时服事者。许多弟兄看见他们对上帝忠心耿耿,都深受感动,决心要学习他们的榜样,把上帝的王国放在生活上的首位,在逆境下紧守忠诚。
政治变化
新兴的“民主”热潮开始席卷非洲南部,马拉维也受到影响。1992年,国际社会不断施加压力,要马拉维政府改善国民的人权状况。总统班达医生终于向公众压力低头,公开声明说:“谁强迫人民购买党员证,……谁就违反了马拉维大会党的党规。”他进一步说:“这些暴行实在令人发指。……我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人这样做。”班达医生发表声明后,马拉维的弟兄所受的非人待遇就告结束了。弟兄们备尝痛苦达25年之久,却一直对上帝忠贞不渝。
在此之后,耶和华见证人大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公开举行聚会和大会。他们不再听到弟兄姊妹受到骚扰、遭到迫害的消息。马拉维的弟兄终于享有若干程度的自由,于是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良机。但他们没想到,前头的发展会令他们喜出望外。
“耶和华上帝的确无与伦比!”
1993年8月12日——对耶和华在马拉维的人民来说,这个日子实在值得纪念!政府当局终于解除对见证人的禁令。这个禁令维持了差不多26年。起初弟兄们对这件事还茫然不知。1967年,政府颁布禁令的时候,全国的大小报章都用大字报道,当局怎样对付耶和华见证人这个“‘危险’教派”。如今禁令解除了,新闻媒介居然连提也不提。一个弟兄偶然在《政府公报》发现了一个小通告,宣布政府解除对耶和华见证人的禁令。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去,弟兄们听到禁令解除,无不大喜过望。不过,他们还是觉得有点难以置信。为什么呢?卡布瓦齐弟兄说:“我们不断祈求,寄望有一天禁令会被解除。但我们从没想过,禁令竟在班达医生有生之日解除。”他接着又说:“耶和华上帝的确无与伦比!”
1967年,当局颁布禁令之前,马拉维大约有1万8000个传道员经常跟会众密切联络。经过26年的残酷迫害以后,我们现在有多少传道员呢?传道员的数目达到新的高峰,共有3万零408个!我们的弟兄姊妹虽然身处逆境,却始终如一地紧守忠诚,为耶和华的显赫圣名带来了莫大的赞美!
耶和华见证人对新近获得的自由感到万分高兴。他们知道,前头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特别运动
赞比亚分社得知禁令解除后,马上派爱德华·芬奇到马拉维去。这次探访的目的不是旅游度假,而是要协助马拉维的耶和华见证人,在法律上重新确立宣扬好消息的工作。探访期间,芬奇弟兄和他的妻子琳达有机会跟布兰太尔的英语会众一起传道。会众有很多传道员从没做过逐户见证工作。他们难免感到忐忑不安,这是可以理解的。芬奇夫妇只须对他们稍加劝勉,所有传道员就鼓起勇气,一同出发参与外勤服务。过了两三个小时后,他们带着喜乐的心情回来,兴高采烈地交流逐户见证的经验。许多住户都很乐于聆听他们的信息。有些住户为耶和华见证人重获崇拜自由而向他们道贺。这次以后,弟兄们觉得参与外勤服务容易多了。
马拉维的耶和华见证人要重新注册成为合法组织,起先遇到不少困难。在政府各个办事处,见证人都找不着社方曾在马拉维注册的记录。一天,爱德华·芬奇在布兰太尔的注册处发现了一套古老的书卷。他把注明有“W.”字母的一卷取下来,发觉社方的注册证书正本就在其中!有了这份正本,社方就可以从速办理注册事宜了。1993年11月15日,耶和华见证人所运用的法人组织,宾雪法尼亚州守望台圣经书社,在马拉维重新注册。政府当局再次认可耶和华见证人是合法的宗教团体。
同年年尾,社方特地发起了一项分发单张的运动,鼓励全国的传道员分发《耶和华见证人相信什么?》这份单张。为了加深人民对见证人的认识,这份单张以国内流行的三种主要语言发行。分发单张的运动达成了两个目的。首先,弟兄姊妹从中得到鼓励,要在公开的服事职务上保持忙碌。其次,这个运动使公众人士能够亲自认识耶和华见证人是个怎样的群体。传道员分发了一百多万份单张,事后赞比亚分社办事处收到不少感兴趣人士的来信。不管在家里还是在街上,马拉维的人民可以再次听到公开赞美耶和华的声音了!
重组见证工作
解除禁令的消息传到赞比亚的时候,当地的分社正为非洲南部的弟兄举行第一届服事训练学校。伯特利成员和服事训练学校的学生听到这个好消息,无不欢欣雀跃。第一届的毕业生有两个后来奉派到马拉维服务,他们兴奋极了!自1967年以来,他们是第一批奉派到马拉维服务的外地全时仆人。这两个弟兄分别是安德鲁·伯德和卡尔·奥弗曼,两人目前在利隆圭的伯特利工作。伯纳德·马尊达是第一个参加服事训练学校的马拉维弟兄,也是第一届的毕业生。他和随后几届的毕业生一同从事环务探访工作。
这其间,赞比亚分社的弟兄继续协助马拉维的同工解决困难,把见证工作重新组织起来。他们很快就发觉到,当局只是解除了对耶和华见证人的禁令,见证人的圣经书刊仍然受到禁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弟兄请求谒见司法部长。这次会面的结果叫负责的弟兄十分欣慰。司法部长马上采取行动,撤销对社方书刊的禁令。这还不止,他更主动帮助弟兄寻找一块合适的地皮,兴建新的分社办事处。多亏他的协助,弟兄才能在利隆圭买下一块面积有12公顷的上好地皮。新的分社设施正在兴建中。
会众再次公开举行聚会。能够跟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相聚,许多弟兄都喜形于色!自从当局实施禁制以来,他们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聚会常常超过时限,但看来没有人介意。弟兄发表演讲后,听众不再搓手表示赞赏了。他们对有分担任节目的传道员报以热烈的掌声。弟兄姊妹再也不用低声唱王国诗歌,他们现在可以引吭高歌了。《我们感谢你,耶和华》这首诗歌很快就成为大家最喜爱的诗歌。
马拉维的弟兄看出,他们须要接受帮助,才能跟得上组织的最新发展。会众的长老甘愿服从分社办事处的指示,谦卑地向受过特殊训练的弟兄学习。不消多久,会众的组织程序就大大改善了。传道员的数目持续上升。在禁令解除之后的服务年度,有4247个新门徒受浸,有8万8903人出席耶稣受难纪念聚会。
更多工人抵达
马拉维的见证人遭禁之前,曾有两对海外传道员夫妇在当地服务。他们将回到马拉维的工作岗位去。这个消息迅速传开去,全国的弟兄都高兴不已。禁制期间,基思和安妮·伊顿给调派到津巴布韦服务。1995年2月1日,他们再次踏足马拉维,奉派在利隆圭的分社办事处工作。在扎伊尔(今称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杰克和琳达·约翰松随后抵达,社方安排他们在布兰太尔的海外传道员之家居住。当局批准这两对夫妇再次成为马拉维的永久居民。当局实施禁制之前,这些资深的海外传道员曾跟马拉维的弟兄姊妹并肩工作,他们多么高兴跟这些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团聚!
当局颁布禁令的时候,马尔科姆·维戈是马拉维的分社仆人。他目前在尼日利亚的分社工作。1995年2月,他有幸再次踏足马拉维,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琳达·路薏丝。 有多年之久,马拉维一直没有带务监督探访。 禁令解除后, 维戈弟兄是第一个探访马拉维的带务监督。他有什么感觉?“这是莫大的殊荣,我兴奋得不得了! 我就像回到老家似的。”
与此同时,邻近的分社也调派其他海外传道员和具备资格的弟兄到马拉维服务。 感兴趣人士的信如雪片般飞来。真的,还有很多“主的工作”等待他们去做。——哥林多前书15:58。
“喜乐的赞美者”
1995年7-8月,马拉维的见证人终于能够举行区务大会了。这是28年来的第一次。想想看,他们感到多么心花怒放!一个个家庭带着行李参加大会,他们带备毯子和炊具,还有烧火做菜的木柴。在非洲举行的大会里,这种情形是十分常见的。
参加大会的见证人,有很多都记不起遭禁之前刚刚举行的一系列大会了。当局禁制见证人活动的时候,他们有的还很年幼,有的尚未出生,有的还没有认识真理。所以,大多数的与会者都是首次参加区务大会的。大会的主题是“喜乐的赞美者”,的确十分适切。有些见证人抵达会场后,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所见到的景象,于是擦擦眼睛,说:“我不是做白日梦吧?”能够跟普世的信徒同工紧密团结,在区务大会聆听同一的节目,叫他们欢欣不已。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社方一共举行了9个区务大会,出席人数合计超过7万7000人!社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供外勤服务之用,就是《带来永生的知识》这本书。弟兄姊妹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大会只是发行了英语版,但马拉维的弟兄很高兴获知,社方正在筹备发行奇切瓦语版。
社方还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英语区务大会。这个大会恍如国际盛会,出席的代表分别来自莫桑比克、南非、扎伊尔、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就在布兰太尔的夸查会议中心举行。这个会议中心是班达医生特地兴建的,供举行他的政党会议之用。举行大会期间,有两个本地弟兄接受访问,他们分别是维达斯·马多纳和拉克逊·昆杰。外国代表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讲述遭禁期间的种种经历。爱德华·芬奇也在场。论到这个喜乐的场合,他说:“我们祈望这一天来临已有很久了!在这个会场聚集的弟兄姊妹,许多都高兴得泪流满面。看见维克托·卢尔克在公开的场合,而不是悄悄地在私人浴盆里,给他的女儿安杰琳施浸,我们感动得流下泪来。”大会以一首激动人心的诗歌《我们感谢你,耶和华》作为终结。大会的代表个个都情绪激昂,许多人更喜极而泣。九个大会给出席的喜乐赞美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叫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分社办事处重新运作
1995年9月1日,马拉维的办事处恢复为分社办事处,在治理机构的督导下运作。从那时起,分社办事处就设在利隆圭。这时候,全国有3万多个传道员,分别隶属542群会众。由此可见,马拉维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工作迅速展开,十分畅顺!起初,分社的十个伯特利成员要负起沉重的工作担子,他们感到相当吃力。自那时以来,伯特利家庭已增添了多个成员,有些志愿服务的弟兄也奉召到分社帮忙。翻译奇切瓦语和通布卡语的弟兄姊妹已从赞比亚迁回这些语言的“本家”马拉维。
分社一直忙于帮助弟兄应付考验忠贞的各种新形势。这些考验包括向国旗敬礼、不道德的行为、滥用毒品和不良的交往。分社还设立了医院资讯服务部,好帮助弟兄解决因拒绝接受输血而引起的种种问题。
社方从南非调派了两个周游监督,连同他们的妻子,到马拉维工作。他们的服务对本地的弟兄大有帮助。他们现正从事区务探访的善工。
近至1997年3月20日,另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发生了。电台的午间新闻报道宣布,政府决定把分社的产业归还给社方。全国各地的见证人都很高兴听到这个好消息。1967年,前政府没收了分社的产业后,就把它用作马拉维大会党的南区总部。事隔差不多30年,政府终于把分社的产业归还给合法的业主。当天,每次新闻报道,电台都用国内的主要语言复述这个消息,所以全国人民都有机会知道这件事!如今耶和华见证人经常用这座建筑物来举行基督徒的聚会。
耶和华使它成长
自从禁令解除以来,耶和华的确大大祝福马拉维的仆人,使他们的工作成果丰富。许多住户都热切邀请耶和华见证人进入他们的家。见证人向他们介绍书刊,建议跟他们免费主持家庭圣经研究,他们都欣然接受。在近年举行的“对上帝话语的信心”区务大会里,一个妇人看见大群耶和华见证人在纳米泰泰镇附近聚集起来,就大为惊奇。她问道:“这许许多多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你们过去长期遭禁,成员竟然有增无减,真是令人惊奇!”她看见大批见证人抵达会场,就深受感动,于是跟这群喜乐的敬拜者一同聆听大会的节目。大会过后,她同意跟见证人学习圣经。
以前的一些仇敌也反过来接受真理。有的因自己在禁制期间迫害见证人而深感不安,于是向他们道歉。他们说:“这并不是我们的主意,其实是政府迫我们恶待见证人的。”弟兄们很高兴欢迎这些人参加聚会。1975年,莫桑比克政府把我们的弟兄遣送回国,当时有个政府部长在场“欢迎”他们回来,吩咐弟兄返回自己的家乡,同执政党通力合作。现在这个前政府部长正跟利隆圭一个先驱学习圣经。
见证人绝没有心怀怨愤,也没有以恶报恶。(罗马书12:17-19)既然重获崇拜自由,他们只想全心赞美耶和华上帝。他们急于要学习怎样运用社方所提供的工具,以求在服事职务上成为效能卓著的导师。他们运用《根据圣经而推理》《带来永生的知识》等书刊,以及社方的录像带,去帮助成千上万的感兴趣人士建立圣经研究。
我们不知道耶和华会容许我们继续寻找“适合得永远生命的人”到什么时候。(使徒行传13:48)但明显的是,在马拉维这个国家,属灵的收割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998年6月,传道员的数目达到4万2770人的新高峰,叫我们兴奋不已!1998年举行的一系列“上帝的生命之道”区务大会,出席的总人数多达15万2746人。在1998年上半年举行的耶稣受难纪念聚会,一共有12万零412人出席。
真的,在马拉维的耶和华见证人看来,前景一片光明。在耶和华的大日子来临之前,他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帮助盈千累万的人,吸收上帝话语的确切知识。他们也盼望复活的日子来临,好叫他们能够迎接死而复生的亲属和密友。这些基督徒弟兄姊妹因不肯放弃宝贵的信仰而杀身成仁。马拉维最终会成为地上乐园的一部分,本地的见证人热切期待这一天来临。在地上的乐园里,人人都会安然居住。怀着爱心事奉耶和华的人,个个都会享受完美的生命,直到永永远远。
马拉维的耶和华见证人熬过了严峻的信心考验。尽管身陷逆境,他们还是紧守忠诚,给他们所隶属的普世弟兄团体莫大的鼓励。“无论在有利的时节,在艰难的时节”,他们都抓紧机会向人宣讲好消息,他们的好榜样实在值得我们借镜学习。(提摩太后书4:2)认识他们的人都会衷心同意,他们的确是“非洲一股暖人心房的力量”。
[第191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赞比亚
辛达米萨莱拘留营
马拉维
马拉维湖
利隆圭
松巴
布兰太尔
姆兰杰山
莫桑比克
姆兰盖尼拘留营
米兰热拘留营
莫桑比克
[第148页的整页图片]
[第153页的图片]
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1925年受浸
[第157页的图片]
比尔·麦勒基摄于社方在松巴的办事处
[第162页的图片]
典型的马拉维村落
[第165页的图片]
亚历斯·马法班纳
[第170页的图片]
1966年,见证人抵达姆兰杰山附近的大会会场
[第177页的图片]
见证人被禁制;分社物业的闸门紧紧锁着
[第178页的图片]
虽然芬利·姆维尼里自己的家园尽毁,他最关心的却是强化弟兄
[第186页的图片]
比尔·麦勒基和妻子丹尼丝
[第192页的图片]
弟兄聚集在这个中央平台周围,聆听圣经训示和接获营里的委派
[第193页的图片]
巴特森·朗韦
[第194页的图片]
姆兰盖尼附近的纳齐波利难民营,其中有见证人为家人盖建的房子
[第200,201页的图片]
见证人虽一度为信仰入狱,却继续喜乐地事奉耶和华
[第202页的图片]
信使甘冒被捕的危险,鼓勇地把灵粮带给弟兄
[第204页的图片]
遭禁期间,爱德华和琳达·芬奇经常到马拉维探访弟兄姊妹
[第210页的图片]
长老齐集露天的课堂上课
[第215页的图片]
基思和安妮·伊顿、琳达和杰克·约翰松——很高兴返回马拉维的工作岗位
[第216页的图片]
分社委员会成员(从上到下):勒蒙·卡布瓦齐,基思·伊顿,科林·卡森
[第217页的图片]
上图:见证人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神,齐心合力把政府归还的分社产业打扫干净
右图:弟兄们到分社领取会众的书刊
[第218页的图片]
马尔科姆·维戈跟阔别多年的维达斯·马多纳重聚,两人在禁制之前曾在分社共事
[第220页的图片]
用茅草覆盖屋顶的王国聚会所。另有600群会众需要有王国聚会所!
[第223页的图片]
喜乐的见证人继续在马拉维宣扬王国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