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难以抚平的椎心之痛
    警醒!2018年 | 第3期
    • 一位悲伤的男子独自坐在餐馆里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

      难以抚平的椎心之痛

      “索菲娅a被一场重病折磨了很久,最后还是去世了,就这样我失去了陪伴自己39年的妻子。朋友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也尽量保持忙碌,不去想这件事。但在她去世后的那一整年里,我还是非常痛苦,整个人像被撕裂了一样。我的情绪起伏不定,完全不受控制。即使现在,差不多三年过去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还是会突然来袭,毫无预兆。”——科斯塔斯

      你是否也曾痛失亲友?你是否跟科斯塔斯有同样的感受?的确,失去配偶、亲戚、朋友会让我们痛不欲生,生活中可能没有其他事比这更令人痛苦。专家对此也表示认同,《美国精神病学杂志》(英语)说:“死亡对人来说无疑是最沉重、最持久的打击。”如果你正经历这样的痛苦与煎熬,可能会想:这些情绪到底还会持续多久?我真的能重新振作吗?我怎样才能得到安慰?

      本期《警醒!》杂志会探讨以上问题。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会讨论,痛失亲友的人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之后的几篇文章会进一步介绍有助于减轻痛苦的方法。

      我们衷心地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为痛失亲友的人提供实际的帮助,带给他们真正的安慰。

      a 本期杂志中有些人名是化名。

  • 可能遇到的挑战
    警醒!2018年 | 第3期
    • 一对因亲人去世而极其悲伤的夫妻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

      可能遇到的挑战

      有些专家说,亲友去世带来的悲伤情绪可划分为几个特定的阶段。但事实上,每个人悲伤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人也许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痛苦比较轻,或他们在刻意压抑自己的感受。面对亲友去世,承认并抒发自己的悲痛固然有助于抚平创伤,但真的有一个表达悲伤的“正确方式”吗?其实,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往往取决于他的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经历,以及亲友去世的方式。

      可能会有的反应

      很多人都不清楚,亲友去世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挑战。其实,有一些情绪和难题是很常见的,这包括:

      内心崩溃  丧亲者可能会常常哭泣,极度思念死者,情绪也可能会大起大落。梦到死者,可能让人陷入悲伤;触景生情也可能让人难以自拔。不过,亲友去世时,人最初的反应往往是震惊或不敢相信。蒂娜的丈夫蒂莫意外去世,蒂娜回忆说:“一开始,我脑子一片空白,甚至都哭不出来。有时候我连气都喘不上来,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间歇性地感到焦虑、愤怒、内疚  一个叫伊万的男子说:“儿子埃里克24岁时就去世了,在那之后我和妻子约兰达有时会感到很愤怒。这真的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我们俩从来都不是容易生气的人。一想到自己本可以多为儿子做点什么,我们就很自责。”另外一位男子亚历杭德罗也有内疚的感觉。他的妻子长期生病,后来去世了,他说:“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肯定是个坏人,上帝才会让我经历这么大的痛苦。但这又让我很内疚,因为我好像是在责怪上帝。”上篇文章提到的科斯塔斯说:“我有时甚至会生妻子索菲娅的气,怪她为什么就这样撒手而去。但其实这并不是她的错,于是我又很自责。”

      思绪混乱  丧亲者可能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说,他们会觉得能听到死者的声音,感受到死者的存在,甚至能看到去世的亲友。丧亲者也可能会变得健忘,或很难集中注意力。蒂娜说:“有时我正和别人说话,但却突然意识到自己心不在焉,满脑子想的都是蒂莫去世时发生的事。集中不了注意力,这让我很沮丧。”

      不想与人来往  丧亲者和别人在一起时,可能会感到很不自在。科斯塔斯说:“跟夫妻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很多余;哪怕跟单身的人在一起,我也会觉得很别扭。”伊万的妻子约兰达回忆说:“有的人会抱怨生活上的一些难题,但跟我们的遭遇相比,那些事根本算不了什么。还有些人会夸自己的孩子做得有多好。我是为他们高兴,但老实说,那些话我实在听不下去。我和丈夫明白这些事都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觉得很烦,没兴趣继续这样的话题。”

      健康问题  丧亲者的食欲、体重和睡眠通常都会受到影响。回想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年,艾伦说:“当时我的睡眠真的有问题。每天晚上我都会在同样的时间醒过来,一直想着爸爸去世前后的事。”

      妻子去世后,亚历杭德罗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却一直找不到原因。他说:“我检查过好几次,但医生都说我很健康。我觉得可能是当时承受的痛苦,让我有了一些不良反应。” 亚历杭德罗的那些症状最终都消失了,不过当时他选择去看医生是非常明智的。亲人去世给人带来的冲击,可能会让人的免疫功能下降,也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病痛,甚至引发新的疾病。

      难以处理日常事务  伊万说:“儿子埃里克死后,我们不仅要通知亲戚朋友,还要跟其他人联系,比方说他的老板和房东。我们要填写无数的法律文件,也要一一整理埃里克的东西。做这些事都需要集中精力,但我们那时在身体上、精神上、感情上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有些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遇到真正的挑战,因为以前由去世的亲友处理的事情,现在都得自己来做。蒂娜就是这样,她说:“我们家以前都是蒂莫去银行,也都是他处理跟钱有关的事。蒂莫去世我已经很难受了,现在还要处理这一大堆事,我感觉压力更大了。我总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会不会弄得一团糟。”

      如上所述,亲友去世给人在精神、感情以及身体上带来的挑战,可能会让人觉得难以承受。的确,遭受这种打击会令人十分痛苦,但提前知道可能会有的反应,就能帮助人应对挑战。当然,并非每个 丧亲者都会经历所有 可能出现的难题。另外,丧亲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痛苦感受是很正常的,也会得到安慰。

      我能振作起来吗?

      事实:丧亲之痛会慢慢减弱,不会一直那么强烈。这不是说,丧亲者的伤口会完全“愈合”,或者他会忘记逝去的亲友;而是说,随着时间过去,当初的椎心之痛会一点一点地变弱。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日子或突然想起死者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感觉还是会涌上心头。不过,大部分人的情绪最终能恢复正常,也能过好每天的生活。丧亲者如果有家人朋友的支持,也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就能更好地渡过难关。

      需要多长时间?对有些人来说,最难熬的日子可能只有几个月,但大多数人要过一两年才能慢慢好起来,而另一些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亚历杭德罗回忆说:“差不多过了三年,我才不那么悲痛。”a

      要对自己有耐心。慢慢来,过好每一天,要记得痛苦不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那么现在,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能缓解你的伤痛,让你不致陷于亲友去世的痛苦中呢?

      亲友去世后,有痛苦的感觉是很正常的

      a 少数丧亲者经历的悲痛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学术界称之为“复杂哀伤”或“延长性哀伤”。这些丧亲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 减轻哀伤——你现在就能做的事
    警醒!2018年 | 第3期
    • 人们在海边拍照、放风筝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

      减轻哀伤——你现在就能做的事

      如果你搜索减轻哀伤的方法,可能会发现答案五花八门。有些方法对你有帮助,而有些则没什么效果。前面的文章提到,每个人哀伤时的反应都不一样。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有些方法已证实对大多数人都行之有效。这些方法不仅得到专家的推荐,也与一本古老的智慧之书——圣经包含的原则相吻合。

      1:接受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扶持

      • 人们在海边拍照、放风筝

        有些专家认为,这是缓解丧亲之痛最重要的方法。但有时候,你可能就想一个人待着,甚至觉得那些想帮助你的人很烦,这样的感觉也很正常。

      • 你不用觉得自己必须一直跟别人在一起,但也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说不定有一天,你还是需要他们的帮助。更好的做法是,温和地告诉他们你当下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 有时你想独处,有时你需要和别人在一起;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圣经原则:“两个人比一个人好……要是一个跌倒了,另一个可以扶起同伴。”——传道书4:9,10

      2:注意饮食,安排时间运动

      • 人在应付丧亲之痛的过程中,往往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期间要保持营养均衡,多吃不同的蔬菜、水果,以及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 多喝水和其他有益健康的饮品。

      • 如果你没什么食欲,不妨少量多餐。你也可以咨询医生,看看是否需要服用营养补充品。a

      • 快走以及其他形式的运动,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运动时,你可以好好想想亲友去世这件事,或者利用这个时间让头脑休息一下,完全不去想它。

      圣经原则:“从来没有人憎恶自己的身体,只会喂养爱护。”——以弗所书5:29

      3:保证充足的睡眠

      • 一张床

        睡眠对人很重要。亲友去世会让人倍感疲累,因此在这段时期要格外留意睡眠。

      • 不要摄入过多的酒精或咖啡因,因为这会影响你的睡眠。

      圣经原则:“只有一手的安歇,也胜过双手的劳碌捕风。”——传道书4:6

      4:要灵活变通

      • 一位失去亲友的女子在向朋友倾诉

        要知道,每个人哀伤时的反应都不一样。因此,为了应付丧亲之痛,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 许多人觉得向人倾诉有助于减轻哀伤,但也有些人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有人说倾诉是缓解丧亲之痛的关键,但其实专家们对此并无定论。如果你想跟人聊聊,但又有些担心,不妨找个亲密的朋友,向他一点一点地敞开心扉。

      • 对一些人来说,哭泣是缓解哀伤的好方法;但有一些人即使没怎么哭,也成功地应付了丧亲之痛。

      圣经原则:“心中愁苦,只有自己知道。”——箴言14:10

      5:避免自毁的行为

      • 一个男子在喝酒

        亲友去世后,有些人为了缓解伤痛,会用酒精、药物,甚至毒品来麻痹自己。这种做法其实是在逃避,是一种自毁的行为,所带来的安慰很短暂,而且有极大的副作用。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减轻焦虑,才是明智之举。

      圣经原则:“使自己洁净,除去各种玷污身体和心灵的事物。”——哥林多后书7:1

      6:合理安排时间

      • 你可以时不时找点别的事来做,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不致于一直沉溺在悲伤之中。

      • 结交新朋友,与老朋友来往,学习新技能,参与各种娱乐活动都有助于缓解伤痛。

      • 随着时间过去,你的“伤口”会慢慢愈合。你也许会发现,自己能越来越经常地从悲伤中抽离出来,而每次内心平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圣经原则:“凡事都有特定的时间……有哭泣的时候,有欢笑的时候;有哀号的时候,有跳舞的时候。”——传道书3:1,4

      7:保持正常作息

      • 一位女子在本子上做计划

        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作息。

      • 如果你生活有规律,工作、休息和其他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你可能就会觉得生活正慢慢回到正轨。

      • 要让生活充实起来,多做积极有益的活动,这会有助于减轻伤痛。

      圣经原则:“他不会注意到一生的年日是怎么过去的,因为上帝使他满心欢喜。”——传道书5:20

      8:不要太快作出重大决定

      • 很多人在亲友去世后匆匆做了重大决定,但后来都很后悔。

      • 如果情况允许,过一段时间再考虑搬家、换工作、处理死者的物品等事情。

      圣经原则:“勤奋的人计划周详,必定成功;做事仓促鲁莽的人,都必贫穷。”——箴言21:5

      9:把你所爱的人珍藏在记忆里

      • 一位男子给朋友看妻子生前的照片

        很多过来人都发现,有些事能帮助他们把挚爱的亲友珍藏在记忆里,而做这些事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 你可以收集一些照片和物品,或者做一本纪念册,记下你所珍视的美好回忆。你可能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你内心的伤口正慢慢愈合。

      • 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妨先把那些会唤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收起来,过段时间后再一一细看。

      圣经原则:“要想想以往的时日。”——申命记32:7

      10:休假

      • 你可以为自己安排一次度假。

      • 如果你不能放长假,或许可以休息一两天,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爬山、看电影或出去兜兜风。

      • 给生活换个节奏,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变化,也会有助于你应付丧亲之痛。

      圣经原则:“来,我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下。”——马可福音6:31

      11:帮助别人

      • 一位年轻的女子陪一位年长的妇女买东西

        要知道,每一次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这会让你感觉越来越好。

      • 试着先帮助身边的亲戚朋友。亲友去世也让他们受到打击,你可以关心他们,跟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 帮助别人、安慰别人能让你重拾喜乐,找回生活的意义。

      圣经原则:“施与比接受更快乐。”——使徒行传20:35

      12: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 痛失亲友能让你看清生活中什么事才真正重要。

      • 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想想自己有没有善用时间和精力。

      • 如果有必要调整生活的重心,就要采取行动。

      圣经原则:“探望丧家胜过参加宴会,因为死亡是每个人的结局,活人应该记在心上。”——传道书7:2

      减轻哀伤 | 值得记住的要点

      • 1:接受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扶持

        按自己的需要,合理地安排与别人共处的时间以及独处的时间。

      • 2:注意饮食,安排时间运动

        多喝水,吃健康的食物,适度运动。

      • 3:保证充足的睡眠

        亲友去世会让人倍感疲累,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极为重要。

      • 4:要灵活变通

        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应对哀伤。

      • 5:避免自毁的行为

        不要用酒精、药物,甚至毒品来麻痹自己,因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麻烦。

      • 6:合理安排时间

        不要一直沉溺在悲伤之中,要安排时间与人来往或参与一些娱乐活动。

      • 7:保持正常作息

        良好的作息安排,能让你感觉生活回到正轨。

      • 8:不要太快做出重大决定

        如果情况允许,至少等一年之后再做重大决定,以免后悔。

      • 9:把你所爱的人珍藏在记忆里

        收集一些照片和物品,或者做一本纪念册,这样做能帮助你把所爱的人珍藏在记忆里。

      • 10:休假

        给生活换个节奏。哪怕只是抽出一天或半天的时间来放松身心,也会很有帮助。

      • 11: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能让你找回生活的意义。亲友去世会让身边的其他人也受到打击,你可以主动为他们做一些事。

      • 12: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痛失亲友能让你看清生活中什么事才真正重要。如果有必要,就应该调整生活的重心。

      坦率地说,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完全消除亲友去世带来的痛苦。不过很多人都体会到,只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就能得到安慰。当然,你还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来缓解丧亲之痛,但你不妨先试试本期杂志的建议,说不定就会惊讶地发现——你的确能够渡过难关,重新振作起来!

      a 《警醒!》杂志不会推荐任何疗法。

  • 走出丧亲之痛,真的可能吗?
    警醒!2018年 | 第3期
    • 在乐园里,人们正准备迎接去世的亲友复活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

      走出丧亲之痛,真的可能吗?

      关于丧亲之痛,近年来人们做了不少研究。从前面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些最有效的专业建议往往与圣经中的原则相吻合。这充分说明,圣经是一本永不过时的智慧之书。然而圣经不仅包含实用的建议,其中还有一些内容是我们无法从别处知道的,而这些内容能为痛失亲友的人带来莫大的安慰。

      • 圣经保证,我们去世的亲友并没有受折磨

        圣经说,死人“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的思想“当天就消灭”。(传道书9:5;诗篇146:4)此外,圣经也很恰当地把死亡比作安睡。(约翰福音11:11)

      • 圣经说上帝充满爱心,人信赖他就能得到安慰

        圣经说:“耶和华a的眼眷顾正义的人,他的耳听 他们求救。”(诗篇34:15)有些人认为,祷告只是一种帮助人理清思路、得到心理安慰的方法。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祷告向创造主倾吐心声,跟他建立亲密的友谊,而上帝一定会用他强大的力量扶持我们。

      • 圣经预告一个美好的未来

        试想象,有一天,死去的亲友会再次活过来,回到我们身边!圣经多次谈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那时,地上的情况会怎样呢?圣经说:“上帝要擦掉他们的每一滴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痛、呼号、痛苦。”(启示录21:3,4)

      许多人通过阅读圣经,学会信赖上帝耶和华。他们深信有一天必定能和死去的亲人重聚,因此现在就有力量应对丧亲之痛。一位名叫安的女士,结婚65年后丈夫去世了。她说:“圣经让我确信,我们所爱的人死后并没有受折磨,上帝也一定会复活所有留在他记忆中的人。我伤心难过的时候,都会想起圣经中的这些保证,这真的帮助了我应付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前文提到的蒂娜说:“蒂莫死后,我一直都能感觉到上帝就在我身边。我心情低落时,能很明显地体会到耶和华向我伸出援手。圣经中死人复活的希望对我来说很真实,让我有力量坚持下去,直到和蒂莫重聚的那一天。”

      这些话道出了数百万人的心声,他们也都相信圣经真实可信。即使你觉得圣经的内容不切实际、异想天开,你还是可以考查一下相关的证据,看看圣经的建议和保证是否值得信赖。说不定你会发现,圣经的真理的确能最有效地帮助人走出丧亲之痛!

      关于已故亲友的真正希望,你想了解更多吗?

      请上我们的网站jw.org,观看相关短片

      在乐园里,人们正准备迎接去世的亲友复活

      圣经保证有一天我们会迎接复活过来的亲友

      人死后的情况是怎样的?

      人去世后会去哪里?

      人去世后会去哪里?圣经的答案很清楚,能为人带来安慰和希望。

      点击“多媒体图书馆”〉“影片”(影片类别:“圣经”)

      不能错过的好消息

      不能错过的好消息

      今天到处都是负面的消息,哪里才有好消息呢?

      请点击“圣经与生活”〉“安宁与快乐”

      a 根据圣经,耶和华是上帝的名字。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