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千百萬饑民——能獲得飽足嗎?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亞洲和非洲耕農的饑餓難題使那些在1977年六月參加菲律賓集體會議的人深感關注。數百萬饑民必然已聽到若干演講所表示的樂觀看法。
這個會議是世界糧食會議的第三屆開會,這個會議被人稱為「聯合國糧食事務的最高政治機構」。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在十年之內沒有孩子會餓著肚子上床,所有家庭均不會為明天糧食擔憂,人類的前途和能力再不會受營養不良的打擊。」
什麼促使我們以旁觀者身分參觀這個會議呢?首先,饑餓正打擊著全世界八分之一的人口,每個富於同情心的人都會對此關懷。其次,現時討論的這項難題與聖經的預言有關。耶穌預言這個世代的特色之一是「饑荒」。(馬可福音13:8)這個會議的迫切需要表明他的預言應驗了。
最後,我們發覺有許多人把聯合國視為人類前途最佳希望。他們認為只有以超越國家的方法處理,世界難題才能加以克服。因此我們想看看這個組織怎樣應付這項難題,而這項難題是如此嚴重以致美國代表感慨地說:「除非我們許多國家和人民一起合作,使所有人吃得飽,否則其他經濟和政治目標就變成毫無意義。……『倘若三分之一的人富足,三分之二的人饑餓,和平的世界便無法久存。』」
各國代表雲集
1977年六月二十日星期一早上,我們與來自36個國家的代表,訪問中的顯要人物、旁觀者和其他的人,一起在設備豪華、空氣調節的馬尼拉會議中心舉行開會儀式。會堂坐滿了來自富裕國家、貧窮國家、東方和西方的代表。各國的確努力謀求解決糧食難題。
當然,會議無權通過法律以強制各國會員國。反之,我們所目擊的是這個政治機構訂立該機構認為有效的計劃。然後再利用聯合國政治力量,試圖影響各會員國依計而行。
樂觀的理由
當選為會議首長的菲律賓代表提出樂觀的言論:「在這個絕望成為風氣的世界中,我們已有了希望。我們正在收穫豐盛、倉庫滿盈的時候聚集一起。我們為了農業部設立了十億美元的基金而歡欣鼓舞。愈來愈多的世界領袖承認一件冷酷的事實,那便是貧窮與饑餓乃是我們這世代的主要隱憂。」
不錯,儘管有些地方受旱災蹂躪,目前的豐收仍有五千萬噸穀物盈餘以應急需。事實上,雖然人口大大增加,但比起1950年來,今日每個人的平均糧食卻多出了五分之一。
重大的難題
可是,有人提出嚴厲的警告。在平均方面,情勢似乎很好。但數以百萬計的饑民或營養不足的人卻分享不到存糧。這使人聯想到好比一個人的頭在烘爐裡,腳在冰箱裡。他的平均體溫是完全正常的!
因此,即使存糧豐富,人們仍因國際間和某個特別地區內的分配難題而挨饑抵餓。例如,在會議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的拜爾博士觀察到若干具有營養不足的難題的國家其實是糧食輸出國。即使國內存糧豐富,但當地的窮人卻沒有錢購買糧食。
關於被視為樂觀因素的糧食盈餘,加拿大代表卻提出警告。他解釋耕農的種植糧食不會超過市場的吸收量。例如,小麥若供應過多,價格便會下降。耕農因失望而減少種植,以致造成糧食短缺。於是需要作出安排去保護耕農,使豐收時糧食價格不致下降以及使糧食輸入國在歉收時不致供不應求。
鑑於自那時以來所發生的情形,加拿大代表的警告確是適當的。例如,美國的小麥豐收已導致一項提案,耕農在1978年把耕作中的小麥種植地減少百分之20。
1972年的危機
縈迴於大多數代表腦海中的是1972年的陰影——這年的危機終於促成了糧食會議的創立。在該年之前,世界糧食產量逐漸增加。其間雖有不少片面的難題,但一國的歉收可能以別國的豐收來補救。可是,在1972年,惡劣的天氣使中國大陸、蘇聯、亞洲南部和非洲撒哈拉地區大歉收。突然之間,世界糧食供應比所需的數量缺少三千三百萬噸。小麥價格漲至接近三倍。輪船的運費激增。許多國家的人民實際上要挨饑抵餓,所有人均需受物價高漲之苦。世界糧食情況被人首次清楚看出它已變成危險到什麼程度。
這項危機終於導致世界糧食會議,1974年十一月在聯合國主辦之下,會議在羅馬舉行。其中通過了若干決議,世界糧食會議也在這時建立以執行決議的各項目和努力緩和全球糧食難題。
可是,自那時以來,各事進步得相當緩慢。幾項基本改良雖已成功,但以糧食協助貧窮國家的目標卻未曾達到。向貧窮國家推薦的糧食增產也未成功。解決營養不良的難題也未有寸進。國際貿易政策似乎仍在與貧窮國家作對。
趨勢令人擔憂
代表們面臨另一項冷酷的現實。有四十三處地方顯明具有特殊難題。它們曾有「糧食優先國」之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其中不少國家產糧豐足以致有餘可以輸出。甚至在1950年它們也能自給自足。但後來形勢改變了,為什麼呢?部分原因是人口激增。同時,這些地方的投資由農業轉趨工業,許多農人遷往城市謀生。
因此,這些糧食輸出國開始輸入糧食。這在起初沒有多大困難。富裕國家的穀物產量豐足。他們許多時以低價售賣餘糧給貧窮國家或以贈送方式使貧窮國家有糧。直至1960年代末期,貧窮國家已輸入了二千五百萬至三千萬噸穀物。在1975年,數字已超過五千萬噸,至1985年可能增至八千五百萬或一億噸以上。這便會造成難題,因為貧窮國家無力購買這麼多的糧食。此外,即使他們有力購買,是否有足夠的輪船運糧也成為疑問。
使難題更加複雜的是大量金錢正用在軍備之上,這些基金本可以用在餵飽世上數百萬饑民的。值得留意的是,世界糧食會議的最初決議是要減低軍備費用的,但這項決議自1974年以來已沒有多大作用。
計劃行動
經過五日討論之後,世界糧食會議訂出一項詳細計劃,其中包含22點。有些方法是設計在貧窮國家增產糧食而解決日益增加的輸入糧食難題的。其他各點則是在「糧食優先國」中處理緊急的缺糧難題以及使糧食援助更加經常和有效。關於營養和貿易平衡也在處理之列。
另一推薦是國際穀物貯存的設立。這項安排的目的是在促進世界糧食安全,防止1972年災禍情況的重演。鼓勵耕農在豐年也繼續生產糧食。因此,在豐收時可以存糧準備歉收時應用。
這一切步驟均被看作十分重要。南斯拉夫代表評論『會議作出真正的突破是極端重要的。』關於設立糧食貯存的提議,一項電訊說:「在人的控制和世界糧食會議權力影響的範圍之內,這四千至五千萬噸小麥的處理對世界糧食安全比任何其他單一的事情有更大的影響力。」
饑者得食
會議的結果如何要經過相當時間才能看出。它可能造益無數饑民。但途中也會有許多障礙。例如,有些可能發生的事,如歉收、人口繼續增加、有些政府缺乏效率和可耕之地逐漸被侵蝕等。還有其他事情是世界糧食會議所不能控制的。
當我們聽到專家們在會議中的言論時,我們意識到代表們所試圖幫助的人無疑是不知道這些討論的。在這裡聚集的專家顯然既不知道也不考慮會議所討論的難題的永久解決方法。聖經表明耶和華上帝才是「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的一位。應許「賜食物與饑餓的」也是他。(詩篇104:14;146:7)會議所討論的糧食短缺乃是證據的一部分,這些證據表明不久之後,耶和華上帝會通過他的王國帶來一個標明沒有糧食短缺等難題存在的新規制。屆時上帝會『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詩篇145:16;馬太福音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