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起因何在
弗拉基米爾·哈臣斯基醫生說:「腦是身體最精巧的器官。」他是加拿大倫敦市西安大略大學的神經病學家。腦不過是佔總體重的百分之2,但竟然含有逾一百億個神經細胞。我們的思想、動作、感覺,通通都是靠神經細胞不斷傳遞信息而產生的。腦需要有氧和葡萄糖才能發揮功能,通過複雜的動脈系統,腦就能源源吸取所需的氧和葡萄糖了。
腦任何部位一旦缺氧,即使是短短幾秒鐘,也能損害神經元的靈敏機能。缺氧時間要是延續好幾分鐘,腦細胞就漸漸死去,結果造成腦損傷,受這些細胞控制的身體機能於是停止工作。這種情況稱為局部缺血,起因主要在於動脈阻塞,腦細胞得不到血液所供應的氧。腦缺氧觸發起一連串致命的化學反應,進一步破壞腦組織,最後導致中風。腦溢血也可以引起中風。腦血管破裂後,血液大量流出管壁,壓著周圍的腦細胞。既然通道受阻,肌肉就接收不到腦所傳遞的化學信息和電信號,腦組織也同時受到破壞。
中風後果
中風的後果因人而異,對病人所造成的影響數不勝數。中風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惡果,但不會全部發生在一個病人身上。中風的後果有輕有重。患輕微中風的,幾乎覺察不到任何跡象;至於病情嚴重的,症狀就顯而易見了,叫患者深受其苦。身體機能的受損程度,取決於腦子中風的部位,也視乎該部位遭到多少破壞而定。
一個常見的症狀是,上下肢軟弱無力或癱瘓。一般說來,這種情況只累及半邊身體;身體受創的一側跟腦子中風的部位是反方向的。換句話說,要是右腦受損,身體左側就喪失活動能力;要是左腦受損,身體右側就癱瘓了。有些人中風後,很慶幸雙臂和雙腿還能活動。他們到頭來卻發覺,肌肉不斷顫動,四肢動作失調。病人看來像個滑冰新手,費很大的勁兒才能使身體保持平衡。紐約大學醫療中心的戴維·萊文醫生說:「他們分不清自己的手腳是否在轉動,也不能判斷四肢和空間的相對位置,這方面的知覺麻木了。」
活下來的中風病人當中,有多達百分之15發生驚厥,身體不由自主地抽動,有時還會暈倒。病人的感覺常常有很大的變化,更不時感到陣陣刺痛。一個中風病人經常覺得手腳發麻,他說:「有時在夜裡,我雙腿彷彿觸電似的,把我弄醒了。我覺得自己有如遭受電擊一樣。」
中風的症狀可能包括:複視和進食困難。口腔和咽喉的感覺神經一旦受損,病人就會淌口水,儀容受損,自尊心也受到進一步的傷害。中風也可以禍及五官的任何一種,使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機能受到破壞。
溝通困難
你想像一下自己在昏暗的街上走,有兩個彪形大漢跟在你後面。你回頭一看,發覺他們正向著你直衝過來。你試圖高呼救命,但怎麼也喊不出聲來!面對這樣的困境,你感到萬般無奈。你想得出這樣的情景嗎?中風病人一下子喪失說話能力,許多都有類似的感受。
他們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不能訴說心中的希望和憂慮。比喻上說來,他們彷彿跟家人和朋友隔絕了。這種情況常常使當事人一蹶不振。一個中風病人形容自己的處境,說:「我很想表達自己的心聲,但每次都是張著口說不出話來。我不得不保持沉默。我聽不懂口頭吩咐,也看不懂書面指示。身邊的人所說的話,聽起來……像是講外語似的,叫我摸不著頭腦。我不能用語言跟他們溝通。」
查爾斯聽得懂別人所講的每一句話,但作答就困難多了。他寫道:「回應別人以前,我會先想清楚;儘管這樣,我還是說話語句混亂、口齒不清,真叫人憋氣。」在《中風病人手冊》裡,作者阿瑟·約瑟夫斯指出:「人說話的時候,腦子要控制並協調的肌肉有一百多塊,而每塊肌肉都是由一百多個運動單位控制的。……令人驚訝的是,單是一秒鐘的談話,神經肌肉的活動就有14萬次。控制這些肌肉的腦細胞一旦遭受破壞,人就會變得語無倫次。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談到言語困難,許多令人費解的現象都是由中風引起的。舉例說,中風病人雖然不能講話,但也許能夠唱歌。另一些患者可能受衝動支配,說話不由自主,有時還說個不停。其他病人則不斷重複同一的字音或片語。他們用詞不當,說「是」的時候,原來是指「不是」,反過來也一樣。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奈何腦子跟嘴巴不能協調,嘴唇和舌頭也不聽使喚,不能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由於控制言語的肌肉軟弱無力,他們有時說話含糊不清。有些患者一字一字地吐出,字與字之間卻夾雜著一連串難以辨別的聲音。
中風的後果也包括:腦子控制聲調、語氣的部位受到損害,使病人說話單調平板。在另一方面,他們也許辨別不出別人說話的語氣。像上文提到的溝通障礙,能挑起患者和家人之間的不和,破壞夫妻關係。格奧爾格說:「中風後,我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都不能控制自如,甚至性情大變。我和妻子驀然發覺,大家相處已不像從前那麼融洽了。在我看來,太太彷彿陌生人一樣,我不得不重新認識她。」
情緒波動、性格反常
病人中風後,往往情緒不穩,時而痛哭、時而大笑。他們性情大變,不時大發脾氣,疑神疑鬼的,終日鬱鬱不樂。患者固然不好受,家人也吃不少苦頭。
患過中風的吉爾伯特說:「有時候,我會變得情緒激動,不是為區區小事痛哭流涕,就是無緣無故放聲大笑。我發出笑聲的時候,偶然有人會問:『你在笑什麼?』我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發笑。」吉爾伯特走起路來,步履蹣跚,身體很難保持平衡。他禁不住說:「我覺得身不由己,彷彿另一個人似的,跟中風前判若兩人。」
要忍受身心殘障並不容易,幾乎所有病人都會情緒波動。弘幸中風後,講話口吃,身體局部癱瘓。他說:「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的病況還是沒有好轉。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工作後,絕望之感,油然而生。我開始發牢騷、埋怨別人。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哪裡還像個男子漢。」
中風病人常常感到惶惶不安、憂心忡忡。愛倫說:「我每次覺得頭腦昏沉,都心神不定,因為這可能是中風的先兆。我要是繼續向壞處想,就會害得自己寢食不安。」羅因訴說自己的焦慮:「有時候,要作出正確的推斷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兩三個小問題需要同時解決,我就會感到不知所措。我記性不好,有時連幾分鐘以前所作的決定也記不起。我闖了好幾次大禍,結果不但令自己尷尬,也叫別人難堪。再過幾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呢?我會變得語無倫次,無法同別人交談嗎?我可以繼續開車往來各處嗎?我會不會叫妻子吃不消?」
累及家人
由此可見,病人固然要勇於承擔中風所造成的悲慘後果,但他們的家人也要一同努力。有些事例表明,病人的家屬眼巴巴地看著一個口齒清楚、精明能幹的人,霎時間變成像個不懂照料自己的幼兒一樣,感情自然大受衝擊。家人可能要肩負額外職責,彼此之間的關係因而變得緊張。
春子述說中風所造成的不幸:「我丈夫幾乎什麼都記不起。我們不得不匆匆把他經營多年的公司結束。房子、財產一下子就失去了。我再也不能隨意和丈夫交談,也不能聽取他的意見,真叫我傷心欲絕。我丈夫分不清日夜,常常把夜用的防護尿布除掉。雖然我們早就知道他終會變成這個樣子,但我們始終覺得很難接受現實。我們的處境跟以往截然相反,現在我和女兒得輪流侍候丈夫的起居飲食。」
伊萊恩·范特爾·希姆貝格在《中風病人家屬須知》評論:「照顧中風病人是很吃力的,不管你多麼愛對方,你有時也會感到受不了。你承受的壓力、你肩負的重擔從沒減輕過。」有些事例表明,家屬經年累月悉心照料病人,不但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還損害了自己的靈性健康。瑪麗亞指出,照顧患中風的母親,把她壓得幾乎透不過氣來。她說:「我天天探望母親,設法強化她的靈性。我把社方刊物的文章念給她聽,同她一起禱告。接下來,我會親吻媽媽,把她緊緊摟在懷裡,對她侍候周到。每次回家後,我都覺得心力交瘁。有些日子,我累得差點兒嘔吐出來。」
令照顧患者的家人最難受的,就是病人的行為變化無常。神經心理學家羅納德·卡爾瓦尼奧醫生向《儆醒!》指出:「疾病一旦破壞大腦皮層的功能,病人的思想能力、生活方式、情緒反應就會大受影響,這時我們要治療的就是整個人最重要的部分了。病人所受的心理創傷,對整家人的生活圈子能起翻天覆地的變化。」淑子說:「我丈夫得病後,似乎整個人都變了。他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心裡委實很難受。」
病人的性格改變了,外人卻往往覺察不到。所以,照料病人的家屬有時會感到孤立無援,彷彿獨自挑起重擔似的。綠說:「我丈夫中風後,智力減弱,情緒不穩。他很需要鼓勵,卻不肯向別人直言,默默忍受挫折。我只好獨力應付他的情緒。天天看著丈夫情緒波動,心裡挺難過的,有時還真有點害怕。」
病人和家屬怎樣應付中風對他們的生活所起的變化?我們各人可以怎樣對病人多加扶持,幫助他們應付中風所帶來的殘障?下篇文章會詳細分析。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中風先兆
• 面部、胳膊、腿突然軟弱無力、發麻或癱瘓,通常在身體的一側
• 視線突然模糊不清,通常只是一隻眼睛;短暫的複視現象
• 連簡單的句子也說不出、聽不懂
• 眩暈、身體失去平衡、四肢活動失調,通常跟另一症狀同時發生
不常見的症狀
• 突然莫名其妙地頭痛,而且痛得很厲害——當事人常常說「從沒有過這麼劇烈的頭痛」
• 突然嘔吐、發熱——跟病毒所引起的病徵不同,這些症狀很快就消失了(只是短短幾分鐘或幾小時,而不是持續好幾天)
• 短時間失去知覺或意識模糊(暈倒、神志不清、驚厥、昏迷)
千萬不要忽略症狀
戴維·萊文醫生敦促病人,症狀一出現,就要「馬上到醫院的急診室去。證據表明,病人中風後,在頭幾小時內迅速求醫能把損害減到最少」。
有時候,症狀由出現至消失,不過是很短的時間。這種情況稱為短暫腦缺血發作,也叫做短暫性缺血發作。千萬不要對這些症狀掉以輕心;這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先兆,通知病人大中風可能即將來襲。要立即延醫診治,醫生能確定起因,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從而減少日後中風的風險。
摘自美國科羅拉多州恩格爾伍德市全國中風協會所提供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