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查閱一下教科書或百科全書有關「人類進化」的資料,就常常會看見一幅插圖,描繪著幾個生物,插圖的一邊是個彎腰曲背的類猿生物,在牠前面的生物腰背一個比一個挺直,頭顱一個比一個大,而最前面的就是個直立的現代人。教科書和百科全書這樣描繪,加上傳媒對找到「失落環節」的消息大事報導,讓人覺得人從類猿生物進化而來這說法是有充分根據的。這說法真的建基於真憑實據嗎?請看看研究進化的科研人員對以下各點的評論。
化石記錄究竟顯示什麼
事實:20世紀初,用來支持人與猿同祖這個理論的化石十分有限,可以全都放在一張檯球桌上。隨著時間過去,有關的化石數量增加了。現在,有人說這些化石足以塞滿一個火車的貨運車廂。38不過,大部分化石都只是零碎的骨頭和牙齒。且不說全副骨架,就是完整的頭骨也很罕見。39
問:跟「人類系譜」有關的化石數量增加了,有助於研究進化的專家解答人類如何及何時從類猿生物進化而來的問題嗎?
答:沒有,反而引起爭議。談到這些化石該怎樣分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羅賓·德里考特於2009年說:「現在,我們只有一點能達成共識:那就是大家沒有共識。」40《自然界》(英語)這本科學週刊在2007年刊載的一篇文章說,對於猿如何及何時逐漸演化成人,學術界仍一無所知。41文章的作者們是曾發現化石的人,這些化石據稱是演化之樹的一個失落環節。匈牙利羅蘭大學生物人類學系的研究員久洛·杰尼什在2002年寫道:「原始人類的化石該怎樣歸類,以及該放在人類進化史中什麼位置,一直備受爭議。」他也指出,到那時為止所發現的化石,還不能解說類猿生物究竟在何時、何地及如何進化成人類。42
關於「失落環節」的報導
事實:傳媒常常對新發現的「失落環節」大事報導。例如,2009年一具暱稱為「伊達」的化石出土,一本期刊說這個發現受到「鋪天蓋地的報導,好比搖滾樂歌手一樣」。43英國《衛報》還大字標題報導:「驚人發現!化石伊達填補了人類演化史的『失落環節』」。44但是若干日之後,英國《新科學家》週刊說:「伊達並不是人類演化史的『失落環節』。」45
問:為什麼每當有新發現的「失落環節」出土,傳媒就大事報導,但化石一旦被剔出「人類系譜」,傳媒卻幾乎隻字不提呢?
答:談到那些發現化石的科研人員,上文提到的羅賓·德里考特說:「科研小組的領導人可能要誇大某個『發現』的獨特驚人之處,好吸引學術界以外的人資助研究。報刊和電子傳媒也必定會慫恿科研人員誇大其詞,以求令新聞引人注目。」46
教科書中的猿人圖片及模型
事實:教科書和博物館對所謂「人類祖先」的描繪,通常都離不開特殊的面部輪廓和膚色,以及濃密的毛髮。較遠古的「祖先」通常被描繪成有猴子的特徵,而被說成越接近現代人的,其面部輪廓、膚色和毛髮疏密則越像人類。
問:科學家能不能根據所發現的化石遺骸,準確地塑造人類祖先的原貌呢?
答:不能。卡爾·斯蒂芬是法醫人類學家,任職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解剖學系。他在2003年說:「人類早期祖先的面貌是無法客觀地重塑的,重塑出來的面貌也無法被客觀地驗證。」他認為,科研人員參照現代猿猴來重塑人類祖先的面貌,「很可能嚴重受偏見影響,有極大的偏差,沒有任何重要性」。他的結論是什麼?「早期猿人面貌的任何『復原像』大概都有誤導成分。」47
以腦袋大小論智力高低
事實:在決定某個所謂的人類祖先的年代跟現代人相距有多遠時,支持進化論的人所用的一個主要方法,是比較生物的腦袋大小。
問:腦袋大小能準確地反映智力高低嗎?
答:不能。一組科研人員以腦袋大小來推測某些絕種生物的年代跟現代人相距有多遠。他們承認,他們「時常覺得自己的理據站不住腳」。48為什麼呢?請看看一份科學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Mind)在2008年刊載的一段話:「科學家研究人腦和其他動物的腦,看不到絕對的腦容量或相對的腦容量與智力有關。除了控制語言的布洛卡氏區可能跟智力有關,他們看不到腦部某區域的大小跟智力有關,也看不到腦部某特定區域的存在跟智力有關。」49
你認為怎樣?既然知道腦袋大小不能準確地反映智力高低,那為什麼科學家還要根據腦袋大小排列出「從猿到人」的化石系列來呢?他們是否要製造證據來自圓其說呢?對於哪些化石才屬於「人類系譜」,科研人員為什麼會爭論不休呢?他們所研究的化石跟猿猴這麼相似,其實那些化石會不會根本就是來自某些絕了種的猿猴呢?
稱為尼安德特人的類人化石,常被用來證明猿人曾經存在。這些化石真的是猿人化石嗎?對於尼安德特人究竟是什麼,科研人員的想法開始改變。2009年,米爾福德·沃爾波夫在《美國人類體格學雜誌》寫道:「尼安德特人很可能確實是人類一個種族。」50
許多客觀的人都看出,自驕心、金錢和要吸引傳媒注意這些因素,影響了人們如何處理那些所謂支持人類進化的證據。那麼,你會相信這樣的「證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