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第26章注釋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 馬太福音26:1-5記載的事發生在尼散月十二日,因為第2節說「過兩天就是逾越節[尼散月十四日]了」。(另見附錄A7和B12,以及太26:6的注釋)
逾越節 逾越節(希臘語是paʹskha,源自希伯來語詞peʹsach,後者源自意思為「逾越」「越過」的動詞pa·sachʹ)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前夕設立的。設立這個節日的目的是,紀念以色列人擺脫埃及的奴役而得到拯救,也紀念耶和華在殺死埃及頭生的人畜時「逾越了」以色列人所有頭生的。(出12:14,24-47;另見詞語解釋)
人子 見太8:20的注釋。
在木柱上被處決 又譯「掛在木柱上」。(另見太20:19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木柱」「苦刑柱」)
長老 見太16:21的注釋。
該亞法 這個由羅馬人任命的大祭司處事圓滑,任職的時間比前幾任大祭司都長。他於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擔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另見附錄B12,其中標示了該亞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大祭司 當以色列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時,大祭司是終身任職的。(民35:25)但當以色列受羅馬人管轄時,羅馬政府委任的地方統治者有權任命和罷免大祭司。(另見詞語解釋)
耶穌在伯大尼……的時候 馬太福音26:6-13記載的事,顯然發生在尼散月九日開始的時候,當時已經日落。這個時間可以從平行記載約翰福音12:1推算出來,經文說耶穌「來到」伯大尼的時間是「逾越節前六天」。既然尼散月八日是安息日,耶穌肯定在當天開始的時候(日落時分)就已經到達那裡。一天後,他去了西門家吃晚餐。(約12:2-11;另見附錄A7和B12)
痲瘋病人西門 聖經只有兩次提到這個西門,一次是這裡,另一次是平行記載馬可福音14:3。他可能患過痲瘋病,後來被耶穌治好了。(另見太8:2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痲瘋」)
一個女人 根據約翰福音12:3,這個女人就是馬利亞,她是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
雪花石瓶子 見詞語解釋「雪花石瓶」。
貴重的馨香油 馬可和約翰的記載都明確提到,這是一瓶「純正的甘松油」,價值相當於300銀元,大約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可14:3-5;約12:3-5)一般認為,這種馨香油提煉自一種生長在喜馬拉雅山的芳香植物(學名:Nardostachys jatamansi)。甘松油常常被人摻假甚至仿冒,但馬可和約翰都說,用在耶穌身上的是「純正的」甘松油。
把油倒在耶穌頭上 根據馬太和馬可的記載,這個女人把油倒在了耶穌的頭上。(可14:3)多年後,約翰補充了一個細節:她也把油倒在了耶穌的腳上。(約12:3)耶穌指出,這個女人出於愛心的舉動可以說是為了安葬他做準備。(另見太26:12的注釋)
門徒 只有約翰的記載指名提到加略人猶大,說是他批評馬利亞用這麼貴重的馨香油。(約12:4-7)其他門徒顯然只是附和他,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可14:4)
很多錢 見可14:5的注釋。
她把這馨香油倒在我身上 這個女人(見太26:7的注釋)的慷慨之舉是出於對耶穌的愛和感激。耶穌說,這個女人也在不知不覺間為「安葬」他做了準備。在古代,人們會把這一類馨香油和各種膏油抹在死者的遺體上。(代下16:14)
實在 見太5:18的注釋。
無論傳到全世界哪個地方 在馬太福音24:14,耶穌預告好消息會傳遍全世界。在這裡,耶穌也預告了這件事,並說這個女人出於愛心的舉動也會傳遍世上所有地方。上帝指引人分別在三卷福音書裡記下了這個女人所做的事。(可14:8,9;約12:7;另見太24:14的注釋)
加略人猶大 見太10:4的注釋。
後來 指的是尼散月十二日的某個時間,馬太福音26:1-5記載的事就發生在同一天。(另見附錄A7和B12,以及太26:1,6的注釋)
30塊銀子 只有馬太執筆的福音書提到出賣耶穌的報酬具體是多少。「30塊銀子」可能是指30個在泰爾鑄造的舍客勒銀幣。這個數目看來反映出那些祭司長多麼鄙視耶穌,因為根據法典,30舍客勒是一個奴隸的身價。(出21:32)類似的事也發生在撒迦利亞身上,他在上帝的子民中做先知。當他要求不忠的以色列人為他所做的工作給他報酬時,他們付的也是「30塊銀子」,這說明他們認為他就只值一個奴隸的價錢。(亞11:12,13)
無酵節的第一天 無酵節為期七天,開始於尼散月十五日,也就是逾越節(尼散月十四日)之後的那一天。(見附錄B15)但在耶穌的時代,逾越節跟無酵節已經變得密不可分,結果包括尼散月十四日在內的這八天有時統稱為「無酵節」。(路22:1)本節經文說的「無酵節的第一天」也可以譯作「無酵節的前一天」。(參看約1:15,30,其中譯作「以前」的希臘語詞,跟本節經文譯作「第一[天]」的希臘語詞都是proʹtos。在這三節經文的希臘語原文裡,proʹtos都出現在類似的語法結構中。)因此,考慮到希臘語原文以及猶太人對無酵節的傳統看法,說門徒是在尼散月十三日向耶穌提出了這節經文裡的問題,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門徒在尼散月十三日的白天為逾越節做了準備,然後在「傍晚時分」,在尼散月十四日開始的時候慶祝這個節日。(可14:16,17)
到了晚上 指尼散月十四日開始的那個晚上。(另見附錄A7和B12)
跟我一起把手伸進…… 那時的人吃東西時通常會直接用手,或用一塊餅當勺子(湯匙)。在原文裡,這個說法也可能是個慣用語,意思是「一起吃東西」。跟一個人一起吃飯,表示跟這個人有親密的友誼。出賣這樣一個密友被視為最邪惡的背叛。(詩41:9;約13:18)
碗 希臘語原文指一種用來吃東西的比較深的碗。
你自己心裡清楚 直譯「你自己說了」,這是猶太人的一句慣用語,在這裡有確認的意味。猶大在本節經文裡提的問題也可以翻譯成:「老師,是我嗎?」耶穌的回答看來表明,猶大這樣說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出賣耶穌的人。對比約翰福音13:21-30的記載就能看出,「猶大」在這番對話之後肯定離開了他們所在的那個房間,然後耶穌才創立了主的晚餐紀念儀式。馬太下一次提到猶大是在馬太福音26:47,當時猶大在客西馬尼園,有一大群人跟著他。
拿起餅來……掰開 在古代中東地區,餅一般是薄的,如果未經發酵,還會是脆的。耶穌把餅掰開,這個動作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這只不過是分那種餅的常見做法。(另見太14:19的注釋)
禱告 這個希臘語詞有時也譯作「祝福」。(路24:50)這裡看來指通過禱告讚美和感謝上帝。
指的是 希臘語是e·stinʹ(字面意思為「是」),在這裡有「代表」「象徵」的意思。對使徒們來說,這個意思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當時耶穌完美的身體以及他們即將要吃的無酵餅都在他們面前。因此,這裡說的「餅」不可能是耶穌實際的身體。
立約之血 耶和華跟那些受神聖力量任命的基督徒訂立的新約,是因耶穌的贖價犧牲而生效的。(來8:10)在這裡,耶穌提到「立約之血」,這跟摩西在西奈山上用的詞語一樣。當時,摩西以居間人的身分主持訂立法典之約的儀式。(出24:8;來9:19-21)正如牛羊的血使上帝跟以色列人訂立的法典之約生效,耶穌的血則使耶和華跟「上帝的以色列」訂立的新約生效。對「上帝的以色列」來說,新約在公元33年五旬節開始生效。(加6:16;來9:14,15)
喝新酒 在聖經裡,酒有時象徵歡樂。(詩104:15;傳10:19)
唱了讚美歌 又譯「唱了詩篇」。根據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會在逾越節晚餐期間詠唱「頌讚詩篇」的第一部分(詩篇113,114),結束的時候則會詠唱最後四部分(詩篇115-118)。後者包含一些關於彌賽亞的預言。詩篇118篇的開篇和結尾都說:「要感謝耶和華,因為他確實良善;他的忠貞之愛永遠長存。」(詩118:1,29)這很可能就是耶穌在犧牲前的那個晚上,跟忠心的使徒們最後一起詠唱的詩句。
雞叫以前 四卷福音書都記載了這句話,但只有馬可的記載增加了一個細節,說雞會叫兩次。(太26:74,75;可14:30,72;路22:34,60,61;約13:38;18:27)根據《密西拿》,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確實有人飼養公雞,這證明聖經的記載是可靠的。這裡說的「雞叫」可能發生在凌晨時分。
客西馬尼 這個園子看來位於橄欖山上,與耶路撒冷之間隔著汲淪谷。園子裡很可能有一個用來榨取橄欖油的裝置,因為客西馬尼這個名字源自一個意思為「油榨」的希伯來語詞或阿拉米語詞。園子的具體地點已無法確定,一個傳統說法是園子位於橄欖山的山腳,靠近西面山坡的一個岔路口。(另見附錄B12)
西庇太的兩個兒子 指的是使徒雅各和使徒約翰。(太4:21;10:2)
守望 直譯「保持醒著」。耶穌已經向門徒強調過要保持警醒,因為他們不知道他會在哪個日子、哪個時刻來到。(另見太24:42;25:13的注釋)耶穌在這裡重申了這個勸勉。在馬太福音26:41,他再次提醒門徒要保持警醒,並同時提到要不斷禱告。《希臘語經卷》有很多類似的勸勉,可見保持警醒對真基督徒來說至關重要。(林前16:13;西4:2;帖前5:6;彼前5:8;啟16:15)
跪在地上下拜 又譯「面伏於地」,也許用雙手或前臂支撐著上半身。聖經提到幾種不同的禱告姿勢,包括站著和跪著。當人熱切禱告時,也可能會臉面朝地趴在地上。
願這個杯離開我 在聖經裡,「杯」常常用來比喻上帝對一個人所定的旨意。(另見太20:22的注釋)耶穌知道自己會因褻瀆上帝和煽動叛亂的罪名被處決,而這會給上帝帶來羞辱,他肯定為此深感不安。所以,他懇求上帝使這個「杯」離開他。
你們 這個代詞表明,耶穌說話的對象不僅是彼得,還包括其他門徒。
心靈 這裡指一個人內心的推動力,這股力量能促使他以某種方式說話和做事。(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肉體 在聖經裡,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不完美而有罪的人。
看! 見太1:23的注釋。
非常親切地吻他 譯作「非常親切地吻」的希臘語動詞,是馬太福音26:48中譯作「吻」的動詞的強調詞形。在跟耶穌打招呼時,猶大裝出一副充滿溫情的樣子,更顯出他是多麼狡詐和虛偽。
跟耶穌同行的人當中,有一個伸手拔劍 平行記載約翰福音18:10說,「拔劍」的人是西門·彼得,而「大祭司的奴隸」名叫馬勒古。路加福音22:50和約翰福音18:10還補充說,馬勒古被削掉的是「右耳」。(另見約18:10的注釋)
向大祭司的奴隸砍去 見約18:10的注釋。
軍團 羅馬軍隊的主要組成單位。在公元1世紀,一個軍團通常有6000個士兵。在這裡,「12個軍團」看來指一個不確定而龐大的數目。耶穌的意思是,如果他提出請求,天父就會派很多天使來保護他,數目遠遠超過他需要的。
聖經 這裡指的是《希伯來語經卷》。
應驗眾先知寫下來的話 見太1:22的注釋。
大祭司該亞法 見太26:3的注釋。
祭司長 指的是祭司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另見太2:4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
公議會 指位於耶路撒冷的猶太最高法庭。譯作「公議會」的希臘語詞是sy·neʹdri·on,字面意思是「一同坐下」。雖然這個詞泛指集會或會議,但在以色列可以指宗教方面的司法機構或法庭。(另見太5:22的注釋;詞語解釋;附錄B12,其中標示了公議會大廳的可能位置)
基督 見太11:2的注釋。
對,我是 直譯「你自己說了」。耶穌沒有迴避該亞法提出的問題,因為他知道大祭司有權命令他發誓,要求他如實回答。(太26:64)原文是猶太人的一句慣用語,在這裡有確認的意味。馬可的平行記載跟這個理解是一致的,他把耶穌的回答翻譯為「我是」。(可14:62;另見太26:25;27:11的注釋)
人子……在天雲中來到 在這裡,耶穌用了但以理書7:13,14關於彌賽亞的預言的字眼,以此表明他就是經文提到的「人子」。他將會到天上進見上帝,並會得到統治權。(另見詞語解釋「人子」)
大能者的右邊 在統治者的右邊意味著地位僅次於統治者。(詩110:1;徒7:55,56)平行記載路加福音22:69說,人子會坐在「大能者上帝的右邊」。這兩個詞組可能也暗示,耶穌將會獲賜大能,也就是獲得權力,因為他會在大能者上帝的右邊。
撕裂外衣 在這裡,這個動作表示憤慨。該亞法可能撕裂了衣服的胸口部分,裝模作樣地表達他對耶穌的話感到多麼氣憤。
既然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啊? 有些譯本翻譯為:「向我們說預言吧,打你的是誰?」但這些人不是要耶穌預告誰會打他,而是要他靠著上帝的啟示說出打他的是誰。平行記載馬可福音14:65和路加福音22:64表明,這些人蒙住了耶穌的臉,這顯然就是為什麼,他們語帶譏諷地問耶穌打他的是誰。
門廊 直譯「大門」。馬可福音用的詞有「門廳」的意思,說明這不僅是一道大門而已。(可14:68)這個詞看來指一個連接院子和臨街大門的建築物,類似於走廊或廳堂。
你說的方言 又譯「你的口音」「你說話的方式」。彼得的加利利方言或口音可能帶有地方用語或特別的發音,跟猶地亞地區的人說的希伯來語不同。有些人認為,加利利地區的人之所以有獨特的口音或詞彙,是由於受到了外族人的影響。
賭咒 彼得的詛咒很可能是針對自己的,他等於是說:如果他認識那個人卻不承認,就甘願受到詛咒。
發誓 由於害怕,彼得極力想讓周圍的人相信,他確實不認識耶穌。彼得針對這件事發誓,以此強調:他說的都是實話;如果他說謊,就一定會大難臨頭。
雞就叫了 見可14:72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