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4章注釋
受神聖力量引領 譯作「神聖力量」的希臘語詞是pneuʹma(普紐馬),在這裡指上帝發出的力量。這股力量能推動或促使人去做跟上帝旨意一致的事。(可1:12;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魔鬼 見太4:1的注釋。
人活著不能只靠食物 耶穌在這裡引用了《希伯來語經卷》中的申命記8:3,路加記錄的引文比馬太記錄的短。但有些希臘語古抄本和聖經譯本在這裡加上了「也必須靠上帝說的每一句話」,將路加記錄的引文補充完整,從而跟平行記載馬太福音4:4更一致。可是更早期的抄本顯示,路加記錄的是較短的引文。儘管如此,有一點仍值得留意,《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中的J7,8,10,14,15,17)也補充了後半句引文,並且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這些譯本中的後半句引文翻譯出來就是:「也必須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每一句話。」
魔鬼帶他上到高處 平行記載馬太福音4:8補充了一個細節,就是魔鬼帶耶穌上了「一座極高的山」。關於魔鬼的三次引誘,路加記載的順序跟馬太的不一樣,但馬太的順序看來是對的。(太4:1-11)按理來說,撒但應該是在頭兩次用拐彎抹角的方式引誘耶穌(兩次都是先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最後才直截了當地引誘耶穌違犯十誡中的第一條誡命。(出20:2,3)此外,耶穌理應是在回應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引誘的時候,才說出「撒但,走開!」這句話的。(太4:10)雖然無法確定馬太的順序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但學者也指出馬太福音4:5的原文在敘述第二次引誘時,用了希臘語詞toʹte(這個詞在這裡用來表示先後次序,引出接下來發生的事;中文譯作「接著」)。既然路加福音4:5的原文用了希臘語詞kai(這個詞只是簡單地把兩件事聯繫起來),因此馬太的措辭更可能跟時間順序有關。雖然路加的記載的確可以說是「條理分明」,但這並不表示他的敘述總是嚴格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另見路1:3的注釋)
萬國 見太4:8的注釋。
展示給他看 見太4:8的注釋。
崇拜……就這一次 見太4:9的注釋。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申命記6:13,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聖殿的外牆上 見太4:5的注釋。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申命記6:16,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會堂 見詞語解釋。
他照慣例在安息日 沒有證據顯示,在被流放到巴比倫之前,猶太人會聚集到會堂守安息日。這個慣例可能是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形成的。既然這個做法有助於人們親近耶和華,耶穌照著這個慣例去做是很恰當的。在耶穌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他和家人一直都照慣例去拿撒勒的會堂。後來,基督徒會眾也設立了類似的集體崇拜安排。
站起來要宣讀聖經 關於猶太會堂的崇拜活動,學者指出這是已知最早的記載。根據猶太人的傳統,信眾進入會堂後會先各自向上帝禱告,這通常是崇拜活動的第一個環節。之後的環節是誦讀民數記15:37-41和申命記6:4-9;11:13-21。接著,會有人帶領大家禱告。然後有人會按照一個安排表,把摩西五經的某個片段朗讀出來。根據使徒行傳15:21,在公元1世紀,「每到安息日」都會有人這樣朗讀摩西五經。之後的環節是朗讀先知書的片段並加以講解,這看來就是本節經文談到的情況。朗讀經文的人通常會站起來,他也可能有一定的自由選擇讀先知書的哪個片段。(另見徒13:15的注釋)
以賽亞先知的書卷 死海古卷中的以賽亞書是由17張連接起來的羊皮紙組成的,全長大約7.3米,共有54欄文字。在公元1世紀,拿撒勒的會堂裡使用的書卷可能也有這麼長。那時候聖經還沒有劃分章節,耶穌需要自己找出他想要讀的預言在哪裡。但耶穌「找到了記載這段經文的地方」,這表明他非常熟悉上帝的話語。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61:1,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他任命 路加在這裡引用了《七十子譯本》中以賽亞書的經文,這個譯本的譯法是「他任命」。不過,耶穌當時讀出的應該是以賽亞書(61:1,2)的希伯來語原文,其中譯作「任命」的動詞是跟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一起出現的。不少《希臘語經卷》的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中的J7,8,10,14,15)在這裡用了上帝的名字,譯作「耶和華任命」。
任命 又譯「膏立」。(另見詞語解釋「膏立」)
宣告被俘擄的得釋放 耶穌在這裡引用了以賽亞書的經文,而當時有些猶太人可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這個預言。(賽61:1)可是,耶穌來到地上主要是為了幫助人擺脫罪的奴役。因此,他宣告人會得到釋放,是指人會在比喻意義上獲得自由。無論是以賽亞的預言,還是耶穌說他的傳道職務應驗了這個預言,都很可能讓人想到禧年的安排。在每50年慶祝一次的禧年,人們會在全境宣告自由。(利25:8-12)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61:2,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耶和華的施恩之年 耶穌在這裡引用了以賽亞書61:1,2,並說這段經文應驗在自己身上。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耶穌拯救人的職務標誌著耶和華的「施恩之年」已經開始。耶穌沒有繼續讀出以賽亞書接下去的內容,沒有提到時間相對較短的上帝的「治罪之日」,看來是想把焦點放在時間較長的「施恩之年」上。在這「施恩之年」,上帝會施恩給那些向他尋求拯救的人。(路19:9,10;約12:47)
就坐下來 耶穌以此示意他將要說一些話。按照猶太會堂的慣例,一個人在眾人面前朗讀經文後不會立刻回到原來的座位,而是會坐下來施行教導,這樣「會堂裡所有人」都可以看著他。(參看太5:1的注釋)
俗語 又譯「諺語」「寓言」「比喻」。希臘語是pa·ra·bo·leʹ,字面意思是「並排放在一起」,可以指寓言、俗語、諺語或比喻。(另見太13:3的注釋)
家鄉 直譯「父親的地方」,指耶穌的家鄉拿撒勒。在這裡,譯作「家鄉」的希臘語詞pa·trisʹ所指的範圍看來較窄,指的是耶穌和家人的故鄉。不過,這個詞也可以指更廣闊的地理範圍,例如一個人的故土或所屬的國家。這個希臘語詞也出現在約翰福音4:43,44,在那裡看來指加利利全境。
三年零六個月 根據列王紀上18:1,以利亞是在「第三年」宣告旱災結束的。因此,有些人聲稱耶穌的話跟列王紀上的記載有衝突。可是,《希伯來語經卷》中相關的記載並沒有說,旱災持續的時間不到三年。列王紀上說的「第三年」,顯然是從以利亞向亞哈宣布將有旱災的時候開始計算的。(王上17:1)在古代的以色列,旱季通常長達六個月,而那一年旱季持續的時間可能比往年更長。當以利亞宣布將有旱災時,旱季可能已經持續了超過半年的時間。此外,旱災也沒有在以利亞於「第三年」再次去見亞哈後就立刻停止。事實上,直到後來在迦密山上的較量結束後,旱災才停止。(王上18:18-45)由此可見,耶穌在這裡說的話以及他同母異父的弟弟在雅各書5:17說的類似的話,都跟列王紀上18:1說的時間沒有衝突。
撒勒法 腓尼基的一座城,位於地中海海岸,在西頓和泰爾兩座城之間,是外族人的地方。列王紀上17:9,10和俄巴底亞書20都提到了撒勒法。在今天的黎巴嫩有一個地方叫做薩拉凡德,這個地名看來就源自「撒勒法」。薩拉凡德位於西頓西南偏南約13公里處,而撒勒法的遺址也許就位於不遠處的地中海海岸。(另見附錄B10)
被治好 這裡說的是乃縵的痲瘋病被治好一事。(王下5:3-10,14)在本節經文中,譯作「被治好」的希臘語詞的字面意思是「恢復潔淨」。按照摩西法典的規定,痲瘋病會使人在禮儀上不潔。(利13:1-59)因此,《希臘語經卷》在談到痲瘋病人被治好時常常會用這個希臘語詞。(太8:3;10:8;可1:40,41及腳注)
想要把他推下去 根據猶太人的一個傳統(後來記載在《塔木德》裡),有時候民眾會把被定罪的人從山崖上推下去,然後向他扔石頭,直到他死去為止。無論拿撒勒這群凶悍的民眾是否打算採取這樣的行動,他們肯定是想要殺死耶穌。
迦百農 這個地名源自希伯來語,意思是「那鴻的村莊」或「給人安慰的村莊」。(鴻1:1及腳注)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北岸,這座城對於耶穌在地上的傳道活動十分重要。在馬太福音9:1,這座城被稱為耶穌「自己的城」。由於迦百農位於海平面以下200多米,而拿撒勒位於海平面以上大約360米,所以本節經文說耶穌「下到」迦百農是非常準確的。
不潔的邪靈見詞語解釋「邪靈」。
你來這裡做什麼? 見太8:29的注釋。
西門的岳母 指的是彼得的岳母。彼得還有一個名字叫磯法(約1:42),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5也表明磯法是已婚的。彼得的岳母看來住在彼得和安得烈這兩兄弟的家裡。(可1:29-31;關於使徒彼得的不同名字,另見太10:2的注釋)
正發高燒 馬太和馬可都只是說彼得的岳母躺著,「正在發燒」(太8:14;可1:30),只有路加說她正發「高燒」。路加具體說明她的病情有多嚴重,顯然是因為他是個醫生。(另見「路加福音簡介」)
宣揚……好消息 希臘語是eu·ag·ge·liʹzo·mai(「宣揚好消息」),這個動詞在《希臘語經卷》的原文中出現了54次,常常出現在路加執筆的經卷裡。(路1:19;2:10;3:18;4:18;8:1;9:6;20:1;徒5:42;8:4;10:36;11:20;13:32;14:15,21;15:35;16:10;17:18)這個詞跟通常譯作「傳道」或「宣揚」的希臘語詞ke·rysʹso意思相近,但有一些差別。(太3:1;4:17;24:14;路4:18,19;8:1,39;9:2;24:47;徒8:5;28:31;啟5:2)Ke·rysʹso強調宣揚的方式是公開和經過授權的,eu·ag·ge·liʹzo·mai則強調宣揚的內容是「好消息」。相關的名詞eu·ag·geʹli·on(「好消息」)在《希臘語經卷》中出現了76次。(另見太4:23;24:14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好消息」)
上帝王國 在《希臘語經卷》中,「好消息」總是跟上帝的王國密切相關,而這個王國是耶穌傳道教人的主題。在原文中,譯作「上帝王國」的詞組在路加福音出現了32次,在馬可福音出現了14次,在馬太福音出現了4次,不過類似的詞組「天上的王國」在馬太福音出現了差不多30次。(另見太3:2;24:14;可1:15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