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思想的良好幫助
當你面臨每日的思考或作決定時,你的頭腦會有力不從心之感嗎?也許你因此便認為「思想家」都是學者或天才。未必盡然。事實上大多數「思想家」僅是普通的人,而他們卻知道怎樣應付日復一日所面臨的無數挑戰。什麼可以幫助你養成同樣的能力呢?
你使你的一切目標保持清晰嗎?
正如上文所述,改善思想的一項基本良助是時刻將人生的主要目標謹記在心。主要目標若被置諸腦後,思想便會動搖不穩了。
但對激勵思想也頗重要的是所謂次要目標。有些日常難題之所以永未能解決是因為人們僅想到長遠、主要的目標,卻忽視了較小而重要的目標。
次要目標如何幫助思想可再次以一次旅行來說明。從西班牙的馬德里前往德國東柏林的人知道自己的主要目標是什麼。然而,他也許希望將行程劃分為較小的段落,或者在法國的土魯斯和巴黎停留一會。這樣全程看來便會較短,而他也有較近的目標去帶領他的思想。
我們的生活亦然。一個人也許知道他的人生主要目標。既將主要目標置於首位,他就應該在審慎權衡本身環境之後決定某些次要目標。逐一達成次要目標會使他的主要目標看來較易和較快達到。
因此,基督徒的主要目標既是要獲致上帝嘉許而得永生,他可以明智地決定生活上的次要目標。一位海外傳道員會將思想集中於繼續在異國教人的目標之上。他也可能定下學習新語言或了解當地風俗習慣的目標。一位身為父親的基督徒的主要目標雖與海外傳道員相同,卻可能立下目標要藉經常家庭聖經研究的安排在靈性上造就家人。在另一方面,他的目標也許是要設法使家庭的研讀計劃和家庭娛樂保持平衡。
因此,以上任何一人在考慮作決定時,他不但僅想到,「這件事對我的人生主要目標有何影響?」而且要問,「它怎樣影響到我的次要目標?」這可以幫助人在每日所作的思考方面有條不紊而集中在焦點上。
事實上,每日立下一個目標對人的思想大有幫助。知道自己想在一日內完成什麼工作往往可以激勵你去考慮以最有效的方法完成各事。當然,這意味到每日都必需計劃。
有些人藉著早起一點或晚睡一點以撥出時間來計劃每日的工作。有些人少看點電視以爭取時間供這樣用途。有些人每日在下班前用幾分鐘計劃翌日的活動。
一位有九個兒女,工作亦十分忙碌的公司主管人在乘火車返工和回家時作下活動計劃。他說:「若非每日有這一段獨處的時間,我永遠無法作重要的思考和每日計劃。」
你的思想有系統嗎?
推動一個力不從心的頭腦的另一助力是學習作有系統的思考。這意味到要考慮事情的每一方面。為了學習這樣行,有人提議以「二十個問題」的遊戲方式處理難題。在遊戲中一組或一群人有二十個機會去探出對方腦中所想的題目。方法是以每個問題方式盡量淘汰各個可能的答案,將範圍逐漸縮小以期獲致一個合邏輯的解答。
這種遊戲運用一種富於生產力的思想模式。這其實便是研究科學所用的原則,那便是,藉著一系列的問題去淘汰可能的答案,直至最後剩下一個答案為止。機械師以這種方式在腦海中決定是否要以電氣、水力、化學、機械或其他方法解決難題。醫生在診症時在腦中將病徵相似的一系列病症逐個考慮,以淘汰方式作出正確的結論。
有秩序的思想過程可用一個決定遷居的家庭來作比喻說明,這家人定下一系列的條件作為找尋新住宅的指南;例如;(1)我們想要一間房屋或一層樓宇?(2)新建的還是較舊的?(3)一層或兩層?(4)價值不超過幾何?(5)在市區還是郊區?(6)距離工作地點不超過多遠?(7)距離學校不超過多遠?(8)距離購物中心及其他便利設施等不超過多遠?
在有系統地解決難題的習慣尚未根深蒂固之前,你不妨列出一個與上述類似的查核表。當然,這種方法可以用在與你日常工作有關的一切事務上而不僅以生活上的大事為然。
例如,你是一位有思考能力的家庭主婦嗎?你不必私下羨慕所謂「能幹」的婦女,反之,何不採用她們在工作上所必需運用的思考方法呢?伯嘉爾在他所著的《創造思考能力要訣》一書(1962)中說明這種方法:
「一位著名心理學教授聲稱,『創作力……不僅限於天分甚高的人,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普通才能。』……你若是一位家庭主婦,在你四週便有不少對你創造力的挑戰存在:為了家人的方便和幸福,有許多問題有待你去解決。請考慮一下像衣櫥這麼簡單的東西吧。你可以任由其凌亂不堪,像許多家庭一樣。……或者,你可以運用創作力去計劃,使櫥中衣物清潔有序地安放停妥,使家人省卻時間和避免氣惱,亦為你自己贏得稱讚。」——第1,17頁。
在烹飪方面情形也一樣。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精製一道第一流的湯所表現的創作力勝於第二流的髹漆。」
或者,你若身為父母,在考慮全家一同度假時,你有真正停下來想想旅行計劃嗎?你有考慮到汽車在途中可能發生的難題嗎?天氣變化時的衣服又如何?你在駕車時孩子們會怎樣自娛?
抑或,你和某些人相處有點困難嗎?你會考慮過採取什麼具體步驟去改善情況嗎?
在生活的每一方面,對當前的事物作有系統的思考,使其與你的人生目標一致,對於激勵一個陷入自滿的頭腦具有莫大的價值。
你在作決策時趑趄不前嗎?
激勵猶疑不決的思想的另一個幫助是記得,將難題置之不理或不願作出決策並不會使難題「走開」。事實上,「不作任何決定」這件事本身便是一項決定。許多人在需要作決定時趑趄不前,後來發現更難作出決定。何以許多人都有這種傾向呢?
有些人害怕他們所想像的後果。有些人記得以往所作的決定,對所產生的後果感覺懊悔,以致猶疑不敢作出新的決定。可是假如他們在以往作了不同的決策——誰敢說事情的結果會好得多呢?
在另一方面,也許你在已往曾作過錯誤的決策。你現在應該讓自驕心阻撓你作將來的決定嗎?甚至大思想家愛恩斯坦也論及他從研究中所作的結論說:「我經年累月地思考又思考,九十九次的結論都是錯的。但是第一百次卻對了。」可慶幸地,在個人的決定方面,一般人的犯錯比率都不會這麼高。
可是,若要獲得幫助作出正確而迅速的決定,你當自問一下,「我願意考慮別人的觀點嗎?特別是他們若在任何方面牽涉在決策中的話?」一位明智的主管人或家主體會到他不是唯一知道如何思考的人。不錯,甚至在家庭水平上,每個分子可能都有所貢獻。法勒治指出:
「你若想迅速地蒐集男女老幼的觀點,留在家裡便行了。清晰思考的根據……是認識到我們的思想是從經驗而來的,家庭……是最終的學習場所。……當面臨重大決策如購買新屋時,通常一家人都協力考慮。這時丈夫、妻子及年長的子女可以聚集一起商討難題,權衡各種可能的決策的利弊,用鉛筆和紙寫下計劃,並考慮所得的實際資料。」——《清晰思考的藝術》(1951)第160,163頁。
當然,不僅在作重大計劃時,甚至在較小的計劃上,與別人磋商也是一個好主意。聖經原則的確不錯:「謀士眾多,所謀乃成。」(箴言15:22)考慮別人的忠告也能阻止人作出匆促「魯莽」的決策。正如另一句箴言提醒我們,「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箴言21:5。
以經驗為根據的另一個知識來源是讀物。讀者可以從作者的經驗獲益,也許這個人花了多年心血研究才寫成他的書或文章。可是,你若為了幫助你作決定而閱讀,那就要在所讀的資料方面有所取捨了。在某個題目範圍內所刊出的資料往往僅有一小部分是真正對你有價值的。要謹記你所需的是那一種資料。要避免離開正題。換句話說,與其「讀得快」不如學習「想得快」而將頭腦集中在目標上。
你一旦從閱讀和討論蒐集到合理數量的事實,以及作過相當時間的思考之後,你便可以作出決定了。最後,除非有壓倒性的相反證據在後來出現,要堅持你的決定而行。——雅各書1:5-8。
總括來說,學習作清晰的思考需要我們將思想集中於人生的主要目標之上,並且定下其他的次要目標。然後在處理日常難題和計劃工作方面,要作有系統的思考,同時所作的決定要與你的目標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