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5 8/8 3-7頁
  • 收成打破記錄, 但卻糧食短缺原因何在?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收成打破記錄, 但卻糧食短缺原因何在?
  • 警醒!1975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需求與供應
  • 專家們怎樣說
  • 人口「爆炸」
  • 氣候的變化
  • 更多難題
  • 億萬人問:我們吃什麼?
    警醒!1974
  • 現時的途徑會導致什麼結局?
    警醒!1974
  • 世上的千百萬饑民——能獲得飽足嗎?
    警醒!1979
  • 現代的饑荒——這是聖經預言的應驗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8/8 3-7頁

收成打破記錄, 但卻糧食短缺原因何在?

每個購物者都知道近年來種食價格的情形如何。在大多數國家中,糧食價格急激上揚。這反映出一件事實:普世糧食的短缺。

可是,在1973年,許多主要產糧國家都在收成方面打破記錄。美國的玉蜀黍、小麥和大豆收穫創下新紀錄。蘇聯的穀物產量從1972年的一億六千八百萬公噸增至1973年的二億二千二百萬公噸,增加了五千四百萬公噸之巨。

那末,為什麼仍有糧食短缺,價格高漲的情形存在呢?世界的糧食供應究竟怎樣了?

需求與供應

在經濟界有所謂『供求律』。簡略的意思是,當人們對某種東西的需求增加得比供應較快時,通常便會漲價。

糧食的情形也是如此。以往數年來糧食的需求急劇上升。需求的大量增加遠超於供應的增加,因而造成糧食短缺和價格上漲。

同時,1973年雖然豐收,1972年卻不是。事實上,1972年的世界糧食產量實數減少。美國農業部官員柏爾格說:「在這麼多主要產糧國中同時如此歉收是近代罕見的。結果導致價格高漲,存糧銳減。」論到小麥的產量,《美國年鑑》說:「世界小麥產量在1972年為300,489,000公噸,少於1971年的323,188.000公噸。」

可是糧食的需求在1972年並沒有減少。它反而不斷繼續增加。1973年的糧食產量雖較高,卻不足以增加防備。因此,柏爾格說:

「即使收穫大幅度增加,美國主要穀物的貯備量在最近的將來也似乎沒有增加的跡象。

「儘管收穫大大改善,穀物市場卻繼續反常地短缺,這使人愈來愈感覺到我們已進入了一個供應不足,挨饑抵餓,物價高漲的新紀元。」

不錯,世界穀物的貯備量正繼續減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在1961年世界穀米存量為二億二千二百萬公噸,足夠當時世界人口94天的糧食。可是在1974年中期,存糧據報僅有一億零五百萬公噸左右,只足供世界人口29天的糧食。

隨著各地糧食需求激增,愈來愈多國家仰賴美國補足他們的缺乏。昨年已有數十個國家向美國訂購糧食。美國農業部次官布林希華聲稱:「世界各國所用的穀物愈來愈多向世界市場購買,而所購的也愈多來自美國。……世界糧食經濟正日益依賴美國[穀物]。」

但這件事使美國穀物存量受到極大壓力,現時存糧實際上已空空如也。以往數年剩餘大批糧食的情形已不復存在。同時由於這麼多國家的龐大需求,糧食價格遂告激增。在1972年中期,美國小麥每蒲式耳價值1.30美元。一年半之後已增至四倍,雖然現時已由於豐收而略為低降。

由於國內與國外的需求激增,美國再也沒有大量餘糧了。這件事對較貧窮的國家具有重大意義。《華盛頓郵報》社論作家羅辛裴特指出:「剩餘糧食的枯竭和優勢地位的改變使美國不再能擔任國際間撒瑪利亞好人的角色。」這種情形能造成什麼影響的例證之一從《星期六世界檢察報》的報導可以見之:

「美國的剩餘糧食政策已有劇烈的改變。當1966-67年印度發生饑荒之際,美國運送了足夠養活五千多萬人的小麥。……

「但在1973年撒哈拉發生旱災時,美國只能供應156,000噸糧食,僅及送往印度糧食的百分之一而已。

專家們怎樣說

世界糧食供應的趨勢使各地的人深感憂慮。目前已有愈來愈多的觀察家對於在不久將來所發生的事表示同樣的意見。

《華盛頓郵報》作家羅辛裴特聲稱:「世界,包括美國在內,可能進入一段若非永久也是無定的糧食短缺時期。有些專家想像到飢餓、營養不足和餓死將達到從未預見的規模。」

聯合國糧農組主任波爾瑪博士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兵燹之後的饑荒以來,1973年的糧食情況比任何時期更為惡劣。」同時,由於各地存糧大減,波爾瑪警告說:「倘若發生另一次大規模的歉收,世界已差不多沒有存糧足以應付,而且世界對目前收成的倚賴已達到危險的程度。」

因發展米、麥新品種(被描述為「綠色革命」)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波勞也同意此說。他論及1973年說:「僅有少數人察覺到我們已多麼接近要有五千萬至六千萬人餓死的邊緣。」

《紐約時報》最近有一篇文章,標題為:「世界面臨糧荒之災。」文章說:

「洛克斐勒基金會總裁諾爾士在今晚聲稱,世界正臨近馬爾薩斯人口論中災禍的邊緣,千百萬人將遭遇飢餓和苦難。……

「在擁有25億人口的世界各落後國家中,諾爾士博士說,據估計有百分之的(15億)的人營養不良,發育不全和缺乏教育,百分之20(5千萬)的人被認為正在挨饑抵餓。」

人口「爆炸」

促使專家們發出這種可怕預言的主要理由之一與世界的人口增加有關。人口正在「爆炸中」。最大的人口增長率正發生於糧食已十分短缺的地區中。

據估計在1975年地上會有四十億人口。每年的實數增加約為八千萬人(以現時三十九億人口推算,每年約增七千八百萬人)。每年增加的人數將等於孟加拉的全國人口。僅是印度一地,每年便加多一千三百萬食指。

使專家們擔憂的是世界人口增加愈來愈快。在1830年以前,世界需要數千年時間才達到十億人口。可是到1930年,只要100年時間便達到第二個十億。到1960年,僅需30年便達到第三個十億。可是,證據顯示只要十五年便可達到第四個十億——在1975年!

因此,美國農業專家布朗說:「1973年世界小麥存量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在1974年,即使大多數主要生產國達到預期的豐收,已經衰竭的世界穀物貯備量繼續減少是可想而知的。」

使人口難題更具「爆炸性」的是有億萬人要求較豐富的飲食。由於入息增加,人們希望吃得較好。例如在美國,自1950年以來,每個人的牛肉消耗量已達到以前的雙倍,西班牙的消費者在目前的肉食消耗已兩倍於1960年。一國復一國都有相同的情形。

人們對肉類、牛乳產品和蛋類的需求愈大,糧食資源也愈受壓迫。一個人直接消耗的穀物每年大約400磅。可是肉類、牛乳和蛋卻要消耗更大量的穀物來生產。比方說:每個美國人年中消耗一噸左右的穀物,但直接用在麵包、糕餅和穀類食物上的每年僅是150磅而己。其餘的是消耗在用來生產肉類、牛乳製品和蛋類的動物飼料上。

因此,『不斷提高的要求』所用去的穀物比單是人口增加所消耗的還快。這項相當新近的因素在以前遠不若現時之甚。可是在目前,世界人口「爆炸」加上人們對較佳飲食的要求使現行的糧食供應受到戲劇性的雙重打擊。

氣候的變化

近年來的氣候模式在許多地方均發生變化。有些地方所經歷的意外乾旱和其他地方發生的水災使糧食生產飽受打擊。

中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已連續幾年遭遇嚴重旱災。七年以來,旱災區域在撒哈拉沙漠南部蔓延數千方哩。遭受災害的國家現時包括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馬利、上伏塔、奈及爾和查德。部分受旱災打擊的則有尼日利亞、喀麥隆和蘇丹。

這些災區中已有數以萬計的人死去,數百萬人現時正處於險境。一度數以萬計的牛羊現正暴骨於驕陽之下。這場災禍被稱為非洲有史以來最大的「天災」。

衣索匹亞也遭遇嚴重饑荒。據估計死亡人數達100,000名。不少村落死病相繼,以致廬舍為墟。但饑荒卻無情地繼續蔓延。

蘇聯在1972年遭遇惡劣天氣,包括嚴重乾旱在內。這使糧食產量大大低降。穀米收穫目標本來是一億九千五百萬公噸,可是在那年僅得一億六千八百萬噸。於是蘇聯迫得向外國購買價值二億美元的糧食,主要購自美國、加拿大和澳洲。

蘇聯的大量購入影響到世界各國。這種龐大、突然的需求在世界穀物供應上促成價格上漲。美國小麥價錢激增。世界穀物貯存量則大幅度減少。

現時氣象專家們聲稱美國行將遭遇大旱。這種嚴重旱災的歷史模式是大約每二十年一次。前兩次乾旱發生於1930年代和1950年代,因此人們預期它會在1970年代再次發生。既然美國是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一次歉收無疑會對其他國家的糧食供應有災禍性的影響。

更多難題

除了人口「爆炸」,對豐富飲食的更大需求和天氣模式的變化之外還有其他難題為害較貧窮的國家。其中之一是百物漲價,包括石油在內。這種漲價大大削弱了較貧窮國家對糧食、肥料和耕作機器的購買力。

例如,石油價格近年來已增至四倍。這意味到飢餓的國家必須拿出有限收入的極大部分去支付所需的石油產品。關於印度,《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

「印度的石油帳單,按照石油危機之前的消耗量和現行的價格,將會耗去印度出口所得的百分之80。使用石油的肥料工廠正陷於困難中。使用肥料的『綠色革命』和印度所享的高產量現已行將結束。若然,則1975將會是印度的饑荒之年。」

近年物價飛漲對較貧窮的國家來說無疑是災禍。這使許多貧民由食不果腹淪為無物可吃。因此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世界銀行總裁麥南瑪拉「以近乎傳教士的熱誠斷言各富裕國家還未計算到石油價格暴漲四倍對經濟和人類所造成的後果,也未開始設法應付他所預見的糧食和肥料短缺。……他評論說,若再遭遇一季或兩季的惡劣天氣,人類家庭便會遭遇到無法想像的浩劫。」

再者,由於人口增加,現時用作耕種的土地正日漸減少。例如,在1944年美國有三億六千六百萬畝土地種植16種主要作物。可是在1974年耕地已減至二億七千八百萬畝。何以減少得這麼厲害呢?《紐約時報》說:

「儘管農產價格上漲,自1944年以來耕地面積卻日漸減少,反映出耕地正逐漸改變為住宅區、購物中心、高速公路、飛機場和其他非農業用途以及牲畜飼育場。」

我們能倚賴世界的海洋增產魚類而自其獲得較多糧食嗎?權威人士認為很少可能。世界的遠洋漁船隊已從海洋捕取太多的魚類,以致魚類很難繁殖。有些專家甚至聲稱事實上目前已「竭澤而漁」,結果魚類在將來必然減少。

這一切理由的確使世界糧食前途看來非常黯淡。目前這個規制的人類社會已證明無法餵飽地球上的億萬人。甚至在數年前仍表示樂觀的專家們現時也覺得千百萬人的餓死看來是無法避免的事。難怪一位美國官員預言1974年的糧食危機與1975-1976年的糧食危機比較起來僅有如小巫見大巫而已。」

[第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非洲的旱災

毛里塔尼亞

塞內加爾

馬利

岡比亞

上伏塔

多哥

奈及爾

尼日利亞

達荷美

利比亞

查德

中非共和國

喀麥隆

蘇丹

雅化和伊沙地區

衣索匹亞

撒馬利亞

肯雅

顏色地帶代表近年在非洲各處蔓延的嚴重乾旱地區

[第5頁的圖片]

世界糧食不足的主因

人口「爆炸」

對豐富食物的需求增加

氣候模式的變化

耕地的減少

糧食生產成本提高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