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會——「瀕於絕跡的物種」?
近年來英國有不少教堂關閉,以致報章的頭條新聞宣稱它們是「瀕於絕跡的物種」。十五年來大約已有1,000間教堂由於空置無用而被拆卸。據美聯社報導,「每年平均有85間英國教堂」被宣布為「多餘的」,意即超過需用的數目。
英國教會何以一蹶不振呢?美國堪薩斯市駐倫敦通訊員鄧寧(Brian Dunning)答道:「原因很簡單:上教堂的基督徒人數不足。許多從前座無虛席的教堂現時已變成空寂無人。」
甚至在旺盛的季節,例如復活節,受了浸的英國教會教友上教堂的也不及百分之10。為什麼如此零落?鄧寧評論說:「答案之一在於英國『國立』基督教的特殊歷史。自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關係破裂以來,英國教會被立為國教或『既定』的宗教。」
這件事怎麼與英國教會的衰落有關呢?英國教會教士邁克爾士(Ronald Michaels)聲稱:「今日有不少人覺得教會與國家之間的聯盟令人侷促不安。」他指出甚至坎特伯雷大主教也「承認他的教會受到歷史所牽累。」
究竟什麼歷史令英國教會有變成「瀕於絕跡的物種」之虞呢?回顧一下已往會對解釋這件事有所幫助。
教會的根源
英國教會的根源可追溯到將近五個世紀之前,羅馬天主教徒英王亨利七世的時代。亨利的長子雅瑟娶了西班牙亞拉岡的加德琳為妻。後來雅瑟死了,為了保全與西班牙王族的姻親關係,英王亨利七世決定使加德琳改嫁他的次子亨利,亦即後來的亨利八世。
可是,根據天主教會的法律,年輕的亨利娶寡嫂為妻是不合法的。但亨利七世與當時的教皇朱利阿斯二世私交頗篤,於是要求教皇特許。由於希望取悅英王,教皇立刻答允為這段婚姻鋪路。
年輕的亨利在1509年喪父之後登基為王,成為亨利八世。不久之後,他娶了加德琳,她為他生下幾個兒女。其中只有一個名叫瑪利的(後來在歷史上以『嗜血的瑪利』見稱)沒有在童年夭折。亨利渴望有一位男性儲君,於是謀求以合法手段擺脫加德琳而另娶一個較年輕的妻子,希望藉此生個男孩。
1527年,亨利求助於新教皇克里門七世,要求取消他與加德琳的婚姻,因為這宗婚姻本來就是不合法的。克里門無意得罪亨利,因為他是個忠心的天主教徒。同時,他也樂於宣告這宗婚姻無效。
可是,就在亨利提出要求的重要時刻,教皇克里門在實際上已淪為德王查理士五世的階下囚。德王掠奪羅馬,使教皇歸於他的權下。更糟的是,德王是亨利之妻加德琳的姪兒!加德琳知道可以倚靠姪兒支持以保全這宗婚姻,教皇自然也知道。因此教皇對於應允亨利的要求大感困難,因為德王的報復可以使教皇和教皇的產業均大受打擊。
亨利的單方面行動
教皇所採取的應付方法是拖延時日,希望政治局勢可以改變。但亨利已無法忍耐下去。他心目中已有了一位未來的王后;她是宮庭中一位美麗少女,名叫安·布林(Anne Boleyn)。
亨利認為英國王位被兩股外來勢力——德王和教皇——所威脅是難以容忍的。他決定採取激烈步驟去解決婚姻難題。他褫奪了天主教樞機主教胡西(Wolsey)的所有權柄,然後呼籲所有教士支持他——亨利八世——為英國教會及教士的元首。
隨之而來的是國會通過若干法案,目的是要中斷英國與羅馬的關係。繳納給教皇的稅款停止了。另一條法案則禁止任何人因不服英王的判決而向羅馬上訴。因此,加德琳不再能夠獲得教皇的支持,教皇在英國的權力亦蕩然無存。
仍然是天主教徒的亨利假定他與加德琳的婚姻已經無效,於是祕密與安·布林結婚。在1533年6月1日,安被正式立為王后。亨利在同年7月被逐出教會。
宗教改革在醞釀中
在這段時候,英國的天主教會在基本上仍保留不變。當時教會尚未變成具有本身的教義和特徵的英國教會。
在亨利統治的最後14年,英國天主教會被確立為國家教會。憑著關於最高權力的法案,亨利自立為英國教會在地上的最高元首。
可是亨利卻以天主教信仰自豪。藉著1539年的國會法案,他重新確定天主教的教義。誠懇的改革者對此大感失望,但他們提出反對卻於事無補。他們需要等待8年,直至亨利八世在1547年逝世。這時亨利的兒子,愛德華六世,繼位,他是亨利六位妻子中第三位妻子珍·西摩爾(Jane Seymour)所生的。
宗教改革開始
愛德華六世從基督新教徒的教師接受教育。他在位只有六年,但這段時間已長到足以讓大主教克連瑪(Thomas Cranmer)進行宗教改革。
可是,由於愛德華六世在1553年早逝,王位傳給了亨利八世和亞拉岡的加德琳所生的女兒瑪利。瑪利像她的母親一樣是個堅強的天主教徒和教皇的支持者。她的政策是要使英國教會復歸教皇權力之下。較早時候的改革遂形勢逆轉。主張宗教改革的教會領袖全被革職。將近300名基督新教徒被焚死,包括大主教克連瑪在內。
由於瑪利無子,她在1558年逝世時,王位傳給了亨利八世的另一個女兒伊利莎白,她是安·布林所生的。伊利莎白女王只是名義上的天主教徒,她即位不久就廢除了瑪利所制定的一切宗教措施,並恢復在愛德華死時生效的一切措施。
1570年,教皇庇護士五世把伊利莎白女王逐出教會,解除她的臣民對她的效忠,甚至宣布英國王位空缺。不少羅馬天主教徒由於在忠貞問題上所面對的衝突而枉死。英國與羅馬不再有和解的希望了。
可是,教皇卻鍥而不舍。他最後求助於西班牙王菲臘二世。由於受到教皇的利誘,菲臘指揮無敵艦隊在1588年進攻伊利莎白和她的基督新教國家。可是他的艦隊大敗而回,後來更被颶風所毀。
宗教改革至此遂確立了。英國教會與羅馬的關係已徹底破裂。這時的國家教會已完全擺脫教皇的轄制。可是,這種政教合一的關係卻使教會與社會的若干部份疏遠。「自由」教會和「不遵奉國教」的教會團體紛紛成立乃是疏遠的證據之一。正如英國教會教士邁克爾士說:「今日有不少人覺得教會與國家之間的聯盟令人侷促不安。教會必須擺脫這種約束。教會若凡事仰望政府鼻息……好像是政府政策的代理者一般,就無法有什麼作為了。」
今日英國教會正受著國家的嚴密控制,因此教會高層顯要的任命,甚至禱告書的編製,也要取決於國會;這種情形已不合時宜。這件事已證明是促成信徒數目大減的因素,既然如此,今日英國教會被形容為「瀕於絕跡的物種」又何足為奇呢?
[第23頁的圖片]
坎特伯雷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