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1 1/8 27-30頁
  • 第18部分:公元15世紀以降——『基督徒』與『異教徒』相遇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18部分:公元15世紀以降——『基督徒』與『異教徒』相遇
  • 警醒!199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人類——「靈性不滅」
  • 屬人的需要抑或屬靈的關注?
  • 他們真的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嗎?
  • 若不是基督的門徒,那末是什麼?
  • 關於一個沒有偽宗教的世界的好消息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9年
  • 宗教——是怎樣開始的?
    人類尋求真神
  • 給新世界的新信息
    警醒!1994年
  • 有任何宗教是好的嗎?
    守望台1991年增刊
查看更多
警醒!1991年
《警》91 1/8 27-30頁

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8部分:公元15世紀以降——『基督徒』與『異教徒』相遇

「宗教是在心裡的,不是在膝上。」——傑羅爾德(D. W. Jerrold),19世紀英國劇作家

傳道活動是早期基督教的一個顯著標誌。這項活動與耶穌所下的命令完全一致,因為他吩咐人要使「萬民作[他]的門徒」,並且「直到地極」為他作見證。——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傳1:8。

公元15世紀,基督教國展開一項在使「異教徒」歸信基督教的全球運動。在那時之前,這些「異教徒」一向信奉怎樣的宗教?他們後來歸信「基督教」是否出自真心,抑或僅是在表面上向基督下跪而已?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之南,據估計約有700個種族。最初,每個種族各自有自己的部落宗教,然而這些宗教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從而表明它們其實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在澳洲、南北美洲及太平洋的島嶼均可找到許多土著宗教。

大部分人相信有一位至高的神,但多神的觀念使他們相信還有許多能力較低的神——諸如家神、族神或部落的神。對阿茲特克人的宗教所作的一項研究列出60多個彼此有別而又互相關連的神祇的名字。

在非洲和南北美洲,崇拜最「原始」的宗教的人相信有一位超自然的人物,稱為詭詐者(Trickster)。有時他被描述為宇宙的創造者,有時則被人視為受造萬物的重新安排者。雖然他不一定懷有惡意,但他總是被視為狡猾、詭詐和好色。北美洲納瓦霍族的印第安人說他規定人要死亡;奧格拉拉的拉科塔族印第安人則認為他是個墮落的天使,曾應許第一對人類在別處可享有較佳的生活,結果令他們被逐出樂園。《宗教百科全書》說詭詐者思想在「創世的故事」中出現,扮演一個「與創造萬物的神靈」對抗的角色。

有些土著宗教像巴比倫和埃及一樣提倡一個三位一體的神。《愛斯基摩人》一書說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月亮之神結合成為一個三位一體的神,「愛斯基摩人的環境中差不多所有事物均受這位三合一神所控制」。

人類——「靈性不滅」

西澳洲大學的伯恩特(Ronald M. Berndt)告訴我們,澳洲的土著相信生命「在人死後繼續循環不息,從肉體生命轉為完全的靈體生命,然後在適當時候再投生為血肉之軀」。這意味到「人類是靈性不滅的」。

若干非洲部落相信普通人死後變成鬼魂,顯赫的人物則成為祖先之靈;他們被視為社區裡的隱形領袖而繼續受人尊崇,甚至向之祈求。美拉尼西亞族的馬努斯人相信一個男子的鬼魂或他的一位男性親屬的鬼魂會繼續監管他的家庭。

有些美洲印第安人認為靈魂的數目是有限制的,因此他們「在靈魂轉世時必須輪流,首先投生為人,然後投生為幽靈或動物。」《宗教百科全書》解釋說:「一個人的死亡為魂帶來解脫,使之可以投生為動物或幽靈,反過來亦然;這種把人類、動物和幽靈串連起來的關係構成了一種互相倚賴的循環。」

因此,令早期探險家頗感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在愛斯基摩人當中,父母對兒女疏於管教,甚至稱自己的兒女為「母親」或「祖父」。作家伯奇(Ernest S. Burch, Jr.)解釋這是由於愛斯基摩人慣於以親屬的名字為孩子取名(表示孩子是該親屬轉世投生),故此一位愛斯基摩人父親自然「對於懲罰自己的祖母這個念頭望而卻步,即使她現已投生為他的兒子」。

有些北美洲印第安部落將「來生」描述為一個歡樂的獵場,人和動物死後才會到這個地方去。在那裡他們會與所愛的親者重聚,但也會碰見從前的仇人。有些印第安人把敵人殺死後剝去後者的頭皮,看來他們相信這樣做會阻止敵人進入靈界。

在各種土著宗教當中,認為人死後會以某種形式繼續生存的信仰十分流行,這是否足以證明基督教國聲稱人有個不死靈魂的觀念是正確的呢?絕不然。純真的宗教在伊甸園裡開始時,上帝絕沒有說人死後會繼續生存;他所提出的乃是與死亡相反的永生希望。雖然許多人認為死亡是通往較佳生活的門戶,但這個主張其實是由撒但所始創的,後來由巴比倫加以提倡。

屬人的需要抑或屬靈的關注?

土著宗教傾向於著重個人的安全或社區的福利。因此,伯恩特論及早期澳洲土人的宗教說:「[它]反映出人們在日常生活對各事的關注。宗教的焦點落在社會各種關係、人類存亡的危機以及與生存有實際關係的事項上。」

泛靈論、拜物教和薩滿教都是為了應付人類這些需要而產生的崇拜形式,它們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在不同的社會中出現,人們也以不同的強度從事這種崇拜。

泛靈論(Animism)認為各種物件,如植物和石頭,甚至自然現象如雷雨和地震,都具有知覺、生命和靈魂。泛靈論所含有的另一個觀念是,脫離了肉體的靈魂會繼續存在,並且對活人操有或善或惡的影響。

拜物教(Fetishism)來自一個葡萄牙字,這個字有時用來描述一些被認為具有超自然力量,能為它們的擁有者帶來保護或幫助的物件。因此,葡萄牙的探險家們發現北非人在他們的崇拜中採用一些小飾品和護身符時,他們便以這個字來稱呼這些物件。拜物教跟偶像崇拜有密切關係,並且具有多種形式。例如,有些美洲印第安人認為羽毛具有超自然力量,並視之為能將禱告或信息「傳遞」到天上去的有效工具。

薩滿教(Shamanism)來自一個通古斯·滿族字,意思是「知道的人」。薩滿教以薩滿(shaman)為中心,而薩滿則是一個據稱能醫百病及與靈界溝通的人。巫師、神醫、術士——無論你怎樣稱呼他們——均聲稱能夠確保人的健康及恢復人的生育能力。治療方法可能需要病人,正如南美洲若干森林部落所為一般,在嘴唇、鼻孔或耳垂上穿個孔,或者要你把身體髹上顏色或戴某些裝飾品。也許巫醫會吩咐你使用興奮劑和麻醉劑,例如煙草和古柯葉。

由於土著宗教在教義方面頗簡陋,它們無法把關於造物主的確切知識傳授給人。再者,這些宗教將人類的需要提升到上帝的權益之先,這些宗教剝奪了上帝應享的地位。隨著基督教國發起現代的傳道運動,所產生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使『異教徒』的心更親近上帝?」

公元15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展開一項探險和擴張殖民地的計劃。每逢這些天主教勢力發現了新土地,教會便著手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以幫助他們接受新的「基督教」政府。羅馬教皇下令把在非洲和亞洲傳道的權利授予葡萄牙。發現了美洲之後,教皇保祿亞歷山大六世在大西洋中央劃出一條假想的界線,將西部的傳道權利授予西班牙,東部則歸給葡萄牙。

與此同時,基督新教徒忙於鞏固自己的勢力與天主教對抗,以致無暇幫助別人歸信他們的宗教,而基督新教的改革家亦沒有要求基督新教徒作出這種努力。路得和梅蘭希頓看來相信世界末日已迫近眉睫,要打動「異教徒」的心已為時太晚了。

然而,在公元17世紀期間,一場稱為虔敬主義的基督新教運動展開了。這是基督新教改革運動的副產品,它強調個人的宗教經歷而非拘泥於形式,並且大力鼓勵人閱讀聖經和負起宗教義務。正如一位作家所描述,「這場運動看出人類亟需基督的福音」,結果在公元18世紀末期幫助基督新教登上傳教活動之「船」。

在1500年,自稱是基督徒的人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到1800年,人數增至約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1900年更增至約佔三分之一。當時全球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基督徒」!

他們真的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嗎?

在土著宗教中所能找到的點滴真理往往被許多巴比倫的謬誤成分所抵消,但在叛道的基督教中情形也是如此。既然有這種共通的宗教傳統,「異教徒」要成為「基督徒」當然不會是件難事了。《世界各民族的神話》一書說:「在儀式和象徵物方面,馬雅族人與基督教有如許令人驚訝的相似,其他地區的人均無法望其項背。」尊崇十字架以及其他相似的儀式「使人易於改變宗教而不致引起什麼磨擦」。

非洲人——約有450年的時間經常被「基督徒」劫持到新世界販賣為奴——也在改變宗教方面沒有「引起什麼磨擦」。既然「基督徒」崇拜死去的歐洲諸聖,有誰可以責難「歸信基督教的異教徒」崇拜祖先之靈呢?故此,《宗教百科全書》指出:「巫毒教……,一種融匯了西非各宗教、巫術、基督教以及民間傳說的綜合信仰,……已成為許多海地人的真正信仰,包括自認信奉天主教的人在內。」

《基督教世界佈道簡明辭典》承認拉丁美洲人和菲律賓人只是在表面上歸信基督教而已,「今日在這些地區裡,基督教充滿了迷信和無知。」至於阿茲特克人、馬雅人和印加人,「『改變宗教』僅意味到在他們對眾神的崇拜中增添多一位神而已。」

關於加納和象牙海岸的阿坎人,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吉爾伯特(Michelle Gilbert)說:「傳統宗教繼續流行,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它是最有效驗而使世界具有意義的信仰制度。」

津巴布韋大學的鮑迪倫(M. F. C. Bourdillon)談及在紹納人的信仰當中「宗教的變通性」,他解釋說:「不同類型的基督教,連同各種傳統崇拜,形成了多項不同的宗教反應,可讓各人按自己當時的需要而作出選擇。」

倘若「歸信基督教的異教徒」以虛有其表、無知、迷信及多神崇拜為特色,倘若他們覺得傳統宗教比基督教更有效驗,倘若他們認為宗教純粹是為了方便人而設的,因而容許人按環境隨意改變自己的信仰,那麼,你會說基督教國真的有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嗎?

若不是基督的門徒,那末是什麼?

誠然,基督教國的傳教士曾為未受過教育的人設立了許多學校,他們也開辦醫院醫治患病的人。至若干程度,他們也教人尊重聖經及其原則。

可是,「異教徒」有獲得來自上帝話語的固體靈糧嗎?抑或他們僅是獲得叛道的基督教所遺下的碎屑?他們已放棄了「異教徒」的信仰和習慣?抑或僅是用「基督教」的衣服將其包住嗎?簡而言之,基督教國的傳教士有使人真心相信上帝嗎?抑或只是強使「異教徒」在「基督教」的祭壇前屈膝下拜?

歸信叛道的基督教的人除了要負以前無知的罪責之外,還須負起歸信偽善的基督教所帶來的罪過,因此他們的罪責其實加倍。由於這緣故,耶穌的話對基督教國十分適用:「你們走遍海洋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然後使他成為比你們更加倍配受毀滅的懲罰。」——馬太福音23:15,《菲利普斯譯本》。

基督教國在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上顯然失敗了。那麼,基督教國在應付世界改變方面是否較為成功呢?在下期《儆醒!》中,題名為「基督教國力圖應付世界轉變」的文章會回答這個問題。

[第29頁的圖片]

這些真正的基督徒海外傳道員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打動人的心,而非僅是迫使人屈膝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