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獅——神出鬼沒
《儆醒!》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南美洲雨林的上空又正呈現那難以形容的天色,每逢入夜之前,情形都是這樣。在萬籟無聲之際,美洲獅倏地出現!原來牠早已謹慎地步入樹林的空地,卻又忽地停下來了。
這頭身型龐大的貓科動物一度靜立不動,只有尾端像低速的擋風玻璃刮水器一般不停搖擺。不過,當美洲獅發現有人看著牠時,就立時縱身一跳,跨過空地,疾馳到森林裡去了。我數年前一個下午目睹這個景象,就頓然明白為什麼球鞋、高速汽車和甚至噴射戰鬥機都一一以美洲獅為名。美洲獅(puma)是美洲第二大的貓科動物,這種動物看來是特別為速度而生的。a
滿身肌肉
美洲獅呈黃褐色而沒有斑紋,也許會令人聯想到牠的非洲表親母獅。不過,美洲獅的頭臉不像母獅般呈方形。相反,美洲獅的頭部細小渾圓,頭上則長著一雙同樣小巧而圓的耳朵。從側面看來,美洲獅的頭部像枚子彈——細長而呈流線型。牠瞪著你的時候,一雙大眼睛透著綠光。嘴部周圍長著一團白毛,使牠看來彷彿剛探過頭喝奶,卻又忘記把嘴兒抹淨似的。美洲獅身軀柔軟修長,要是不把牠粗大而末端黝黑的尾部計算在內,身軀可以長達1.5米或以上。
美洲獅的後腿長而結實,因此臀部比肩部稍高。這雙強有力的後腿就像助跑器,使重達60公斤滿身肌肉的美洲獅可以像火箭發射般在地上開步飛馳。有人看過美洲獅縱身一跳,就能垂直跳起5米,足可媲美撐杆跳高,但美洲獅可沒有用上撐杆呢!
美洲獅向下跳躍的情景,也同樣教人讚嘆不已。據稱美洲獅可以從18米高的地方一躍而下,這個高度約莫相當於奧運跳水項目所用跳板高度的兩倍,可是美洲獅往下跳時,下面可沒有注滿水的泳池。即使這樣,這種貓科動物一旦接觸地面,就可以若無其事地跑開,好像不過是跳落在彈床上一般。
野生生物學家肯尼思·洛根說:「美洲獅渾身是勁,令人生畏。你要是知道這類貓科動物是怎樣求生的,就不禁對牠們肅然起敬。」值得注意的是,美洲獅看來行蹤飄忽,神出鬼沒。
無所不在,卻不為人見
首批殖民地開拓者來到美洲新大陸定居時,美洲獅的行蹤已遍及從大西洋至太平洋的整個大洲。山間、沼澤、草原或森林都是美洲獅的棲身之所。在北美洲許多地區,獵人和農夫早已把美洲獅趕盡殺絕,美洲獅的地位卻始終如一,是全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貓科動物,從加拿大至南美洲末端,至今仍找得著美洲獅的蹤影。你要是以動物在地理方面的分布情形,以及棲息地的多樣化來衡量牠的求生本領是否高強,那麼,美洲獅必定在現今美洲的本土哺乳動物中名列榜首。美洲獅的成功要訣是什麼呢?
美洲獅具備求生所需的種種條件。牠的胃部消化力強,獵食方法也五花八門。當地幾乎沒有任何獵物可以把牠難倒。一名巴西獸醫曾檢視過數隻死去的美洲獅胃裡的東西。他說:「美洲獅能獵殺和拖行比自己身子大四倍的動物。不過,要是周圍沒有什麼可吃的,牠也會暫時以草蜢充飢。說到食物,美洲獅比其他貓科動物更能適應不同的環境。」
獵物類型多種多樣,美洲獅的獵食招數可也變化多端。舉個例,攫住鳥兒的技巧就有別於向一頭鹿猛然撲去。美洲獅是如何獵食的?在巴西近大西洋沿岸的森林裡,美洲獅就模仿鷸鴕鳥的叫聲,好引起另一隻鷸鴕鳥的注意。一名研究者說:「簡直模仿得一模一樣。鳥兒一般只會鳴叫幾次,美洲獅卻反覆地叫——達10次至20次之多。」不管怎樣,這個方法十分奏效。鷸鴕鳥以為另一隻吵耳的雄鳥入侵牠的領土,就挺身禦敵,結果落入美洲獅的圈套而白白送命。
不管是北美洲、中美洲還是南美洲,美洲獅總可以像空氣一般,無所不在,卻又不為人見。研究美洲獅的人常常形容美洲獅「行蹤詭祕、難以捉摸和警覺性高」。一名曾獵殺約七十頭美洲獅的獵人承認,「在獵犬把美洲獅追趕到樹上去之前,根本就看不見牠們。」難怪這些受挫連連的研究者常說美洲獅「來無蹤,去無影,著實教人吃不消」呢!
名稱多多
美洲獅這種典型的美洲貓科動物不但行蹤飄忽,也叫人難於界定。《吉尼斯動物紀錄大全》說,「美洲獅比世上任何哺乳動物持有更多名稱。」美洲獅的英語名稱就有四十多個。除此之外,「南美洲人也至少以18種不同的方式稱呼美洲獅,而北美洲還有另外25種本土的叫法。」
動物學家最常用的名稱美洲獅,源自祕魯的蓋丘亞語。山獅、山貓、豹、紅虎和鹿虎等也通通是美洲獅的別稱。
聖保羅動物園園長兼美洲獅專家費察爾·西蒙博士評論說:「美洲獅的行為和身體能力跟其他大型的貓科動物差異很大。」美洲獅的確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貓科動物。美洲獅在身型大小和顏色方面也各有不同。在全美洲,人們能識別出多至30個美洲獅的亞種,其中6個可以在巴西找著。
趕盡殺絕?
對許多在巴西和別處的牧場工人來說,美洲獅是害獸之一,人們該見一頭殺一頭。可是,美洲獅真的稱得上為牲口的連環殺手嗎?西蒙博士說:「周遭要是有野生動物可供獵食,美洲獅極少獵殺牲口。美洲獅襲擊牲口的次數寥寥可數,人們大可不必有系統地鏟除牠們。事實上,牧場工人射殺美洲獅,卻倒過來害了自己。」何以如此?
且舉個例來說。巴西的潘塔努是一片面積比韓國還要大的沼澤地,無數的牲口在那兒自由自在地走動,而人們就在當地射殺美洲獅。西蒙博士說,由於這個緣故,在美洲獅慣常覓食的地方,犰狳的數目劇增。犰狳是一種滿身堅甲的哺乳動物,體積與兔子相若,喜歡挖掘地洞。美洲獅銷聲匿跡之後,犰狳令潘塔努草原變成牲口的死亡陷阱。事情怎會這樣呢?
牲口踩進犰狳挖掘的地洞,結果肢腿折斷而死。西蒙博士說:「牧場工人射殺美洲獅後,失掉的牲口比以前還要多。這不過是人類干預大自然而招來惡果的眾多例子之一。」
愈來愈多美洲人希望保存美洲獅的性命。因此,在北美某些地方,政府當局已通過若干保護美洲獅的法例,防止人們濫殺美洲獅和保障牠們的棲息之所。
結果,美洲獅捲土重來,再次在美國西部的原居地生活。不錯,美洲獅並非人見人愛,但許多人對牠們卻甚表歡迎。一份名為《史密森學會》的雜誌說:「[美洲獅]在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一場美好的改變——由人見人厭的害獸變成人們眼中可喜的動物。」
美洲獅是愛好大自然的人和獵者喜愛的動物。於前者而言,美洲獅是荒漠的威嚴象徵;對後者來說,美洲獅則是戰利品。問題是,這種情況可以維持多久呢?
[腳注]
a 美洲最大的貓科動物是美洲豹;請參看1991年3月8日刊《儆醒!》,26-28頁。
[第26頁的附欄]
互相尊重,和平共存?
美國西部的政府立法保護美洲獅,不但使美洲獅數目大增,也使人類與美洲獅更常發生衝突。原因顯而易見:愈來愈多人在荒漠——即美洲獅的領土——邊緣定居,美洲獅在附近出沒,會影響公眾的安危。即使這樣,美洲獅襲擊人類的例子也並不常見。
據研究者的紀錄顯示,自1890年以來,美國及加拿大有65宗美洲獅侵襲人類的個案——約相當於每五年三宗。在65宗事故中,也許只有10宗是有人受襲身亡的。相比之下,僅在美國本土,每年就約有四十人死於蜂螫。
野生生物學家凱文·漢森評論說:「美洲獅本有許多機會襲擊人類,可是實際發生的次數卻少之又少,顯然美洲獅十分樂於共存,至少是樂於與人共存的。」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Pictures: Courtesy São Paulo Zoo